为什么有人说老子《道德经》是万经之王?

游通天下


因为道德经虽区区五千言,却涵意万千,站在了天道自然之终极价值上俯看人生自然。无为,是道德经之核心价值,只二字却累坏历代中外之精英。最近,有个奇人王东岳作了终极解释:无为即拒绝文明!因为文明即造作即妄伪即无明,无无明即无为!

道佛同源,欲使人类复归本然自性而破无明物性物欲之桎梏!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即道,不假它求即无为归家!


阳光明正


道德经》是万经之王。

它之所以称之被为“万经之王”,是因为它系统地揭示了宇宙的根本真理;揭示了宇宙万物形成和化生的源动力;揭示了人类与这个真理和源动力的根本依存关系;揭示了人类提升品质回归大道的必由之路。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

“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石头521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姓李,名伯阳,亦称李耳,号老聃,曾担任周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博物馆馆长),他学问博大精深,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上承人文始祖黄帝、总结伏羲文王周公礼乐思想,开创了中华民族道统与哲学精神,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

两千多年前的周王室,存储了当时世界上最全的古籍,而老子作为周守藏史,在通读古籍之后作出五千字的《道德经》,包罗万象而却玄之又玄。《道德经》全文约5000字,分上下两篇,上篇第1章到第37章为道经,下篇第38章到第81章为德经,阐述了宇宙观、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把能看到的、看不到的、能听到的、听到不到,甚至是鬼神世界,解释的完美无缺。

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之《道德经》, 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德国著名哲学大师黑格尔: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日本著名企业家“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我把《孙子兵法》是用在销售上,把《大学》用在管理上,把最难懂的《道德经》用在最重要的领导层上,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过分追求欲望的结果是:不仅不能感到舒适,反而会感到痛苦,丧失自我。

从古至今注释者3000余家,中国历史上有四位皇帝为《道德经》作过注释。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全文只有五千多字,但国际影响力巨大,被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学习,外文翻译本多达500多种,各类国外研究著作700多卷,出版发行量世界第一。被西方国家公开承认为与“圣经”齐名的伟大作品。因此,《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

“万经之王”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读老子《道德经》全文,不难发现其精髓所在:系统阐述了宇宙本源、精确讲述了为政之道、兵家之道、处世之道、养生之道、管理之道和成功之道。

一、宇宙本源

1、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是永恒的道看不见、听不到、闻不出、摸不着,凡是能够用言词表述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道,而是道的显化。道可道,非常道。

2、道是先天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故混而为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勉强称其为“道”。

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德是后天的,唯道是从,遵循道才会有德。天地万物各有不同的秉性,这个秉性就是“德”。是天地万物的具体体现,而这个德是道所派生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5、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道,产生天地人神鬼。德协调天地神人鬼之间的关系。德是后天的,遵循道才会有德,鬼神钦佩道德高尚,厚德之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6、道是天地万物来源的本体,德是道的具体功能体现。道通过德主宰天地万物。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德唯道是从。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显现。

二、为政之道

1、不为。老子的为政之道主要是“无为”。“无为”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也是道之根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无争。在无为的同时还要“无争”,要谦下。“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为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江海因甘于处在溪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想处于万民之上一定要在言语上对万民谦虚,也不要与万民争利。“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德善。老子提倡第二个为政之道就是“德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就是以德服人,以德感人。其次是提倡节俭,“治人、事天,莫若啬。”

三、兵家之道

1、兴正义之师,“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2、不武,不怒。“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老子认为“天恶强,勇于敢则杀。”

3、不客战。“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得尺。”

4、不轻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

5、示弱。这样可以让对方轻敌。“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同时柔弱似水则无坚不摧。“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四、处世之道

1、柔能克刚。“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要学会象水一样随物就形,就不会有困惑,而且会很自在。

2、人要学会知足。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人不可为名利所惑。要适可而止,不要贪得无厌,也不要追求盈满,老子有句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3、慈爱。这也是老子的“三宝”之一。要对世间万物无论善恶保持一种慈爱之心,因为万物皆道所生,德所养。而且所谓善恶只是所占的角度不同罢了。人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有时就是一念之间。

4、节俭。这是老子的“三宝”之二。天下万物都是道所生,都来之不易,所以要懂得珍惜,学会节俭。不要将物糟蹋浪费,更不能暴殄天物。

5、不为天下先。这是老子的“三宝”之三,意思是不要逞能充强,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出头的椽子先烂。人能保持中立最安全。

五、养生之道

1、要清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

2、要顺其自然。“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3、建立朴德,要见素抱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说明修身养性的重要。4、要稳重,“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六、管理之道

1、管理好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处理好了,坏事变好事处理不好,好事变坏事。

2、管理好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要做到“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最后才能达到"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

3、管理好现在和将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的将来,都是现在的积累。

七、成功之道

1、成功不是成就自己,而是成就他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成功的途径是付出,不是索取。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成功的衡量标准是低成本零伤害没有副作用。“夫唯不争,故无尤。”不伤害到他人,不给自己带来副作用,不要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任何东西。


游通天下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但可以这样说圣经和离骚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可小觑。而道德经,主要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圣经是属于神学范畴,着重点在义人和罪人,如何在上帝里面:得胜称义的事情。而离骚是天人合一,人与天和,凝聚正能量的问题。道德经,谈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循宗;以及修心,齐家,治国,强军,平天下,民族昌盛问题。今天的中国,在与世界,不断交融的大环境下。国人需离弃罪,恪守律法,在归向真神过程中,得胜称义。但更重要的是人与天和,凝聚正能量。并且在中华文明道德经为主体的华夏文明中,不断熏陶,成熟,化成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使中华智慧,造福于华夏,福祗于苍生,形成洪荒之力,把中华之浩瀚宇宙的精神,传承给子孙后代,万福四海……


温永春1971


《道德经》是道家及道教的经,称万经之王,把其它家的经置于何地?

《道德经》,本人不信道不信儒,对本人而言,就是一本古籍。

《道德经》老子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若是知者,就不言《道德经》五千言。老子既然言了五千言,则老子什么也不知。

《道德经》被过度解读了,《论语卫灵公篇》孔子曰的“无为而治”,张冠李戴地强加给老子。老子言的是“圣人之治”,还叫老子自己言的“绝圣弃智”给抛弃了。


赵日金141


老子#道德经#虽五千言,却上通天文,下含地理!包罗万象,字字生金!言虽简而意深邃,一句胜过一万句!总结道理,揭示规律,一语中的,一针见血!从未有拖泥带水的拖沓感和重复感!句句绝伦,精辟,深刻!其达到的水平,覆盖面,深度,厚度,力度和高度是其它著作难以企及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贯通古今,中西合璧的!称为万经之首也是恰如其分,实至名归!😃😄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18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2b60006a653f6d7a167\

肥仔妍


道德经不仅仅可以帮助自己的改变,也可以治国,治家,等等功效 道德经也是我们做人的根本


上善道末大金


东西圣人是同元,

老子讲的道可道,

名可名非常的名,

我们俗人谁明白,

都是形而上的事,

无形到底怎么无,

只有借佛家解释,

空无的大意接近,

空无之中生妙有,

圣人之心理相同,

经典传世之王矣。



chendelin陈


老子的道德经 体现了道 人 一体 万物本同 天地长生 而人之所以长生 视为道体 本同为源 万物同根 天才地久 人如其实 官场 商场 名利权利 以及人伦道德 治国安邦的道理 老子写的方方面面都具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