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平庸的孩子怎麼辦?

大晴大晴傷心不愁


平庸是怎麼定義的呢?每個人都有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潛力。所謂的平庸還不是跟別人比?只要孩子知道努力上進,不得過且過就行。


生活生命778899


題主你好,我是一個孕媽,現在孕29周了,也來回答一下你的問題。

在懷孕之前,我曾經擔心我生的孩子長得不好看怎麼辦?腦袋不夠聰明怎麼辦?我也沒有足夠的錢為他提供最好的教育條件,比如私立名校,出國留學之類的,還有如果他不聽話怎麼辦?不好好學習怎麼辦?等等。

等到真的懷孕了,才發現我的這些擔心都太遙遠了。16周去做唐篩,臨界風險,對於第一次懷孕的人來說簡直晴天霹靂,查遍了網上能查的各種資料,然後去做了無創DNA,四周才出結果,每個經歷過的人都知道這四周對於當父母的來說有多麼難熬,萬幸的是無創顯示低風險。

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到了24周去做大排畸,問題再次出現,彩超顯示胎兒心臟有些問題。我跟我老公當時都懵了,趕緊拿著報告單去找大夫,問了四五個專家,給出的建議都不一樣。最後遵循了省醫大夫的意見,到28周再做一次詳細的心臟彩超。

因為這次疫情,省醫是新冠肺炎省級定點醫院,一半病患都在那裡,我們思慮再三,決定先不檢查了。

到了現在,我不再擔心寶寶是否漂亮,是否聰明,是否喜歡學習,我只希望他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做一個普普通通卻快樂的人。

所以題主,平庸本身就是個很難準確定義的概念,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小天使,都有自己的優點,不要把家長的期冀強加到孩子頭上,做一個平凡的人,開開心心的活一輩子又有什麼不好的呢?



Paris小魚


有一個平庸的孩子,必然有一對平庸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線。

如果年輕的父母,受過高等教育,有優渥的經濟條件,有相當的社會地位,那麼孩子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他的起點是很多人的終點。

首先,他們會受到良好的教育,從出生就開始接受早期教育,0—3歲是早期教育的關鍵期和敏感期,有一些潛能得到了開發,比如音樂能力,運動能力,閱讀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多元智能。為什麼有的人能夠成為音樂,舞蹈領域的大師,就因為在嬰幼兒事情,他的潛能得到了很好的激發,等到需要的時候,就可以很好的提取資源。

2—3歲是學習語言的敏感期和爆發期,你會發現孩子這個階段喜歡模仿大人說話,或者不停的問東問西,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於是聰明的父母這個階段開始給孩子報外教英語課,學習純正的美式發音,孩子小,模仿能力強,同時發音器官未成型,發音腔調飽滿,就像學習母語一樣學習英語,通過2—3年的學習,掌握的單詞能夠達到小學三,四年級的水平,口語的發音,字正腔圓,最主要的是避免了啞巴英語,能夠脫口而出。

等待孩子5—6歲,手指的力度發育良好,爸爸媽媽開始給孩子報鋼琴班,美術班,舞蹈班,機器人班,這所有的興趣班,都花費不菲。

再大一點,每年帶孩子出國旅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小孩子見識不凡。

芸芸眾生,大家都很平庸,不必苛責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花期不同,有的花期長,有的花期短,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予眾不同80後


每個媽媽都期望可以生一個健康聰明活潑可愛的孩子,都期望自己的孩子特別完美,是人中龍鳳,可以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現在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有條件的在懷孕期間就開始各種胎教,各種營養各種補,唯恐孩子生下來不夠白不夠聰明不夠漂亮。孩子一點點大,就要開始各種教程,最好可以拿到國際認證,說明自己培養的足夠優秀。幼兒園小學就不用說了,十八般武藝,來一遍過過場,各門輔導學習要跟上。唯恐比同班其他同學少學了一門。可是,家長們都忽略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孩子的長相身高智力大部分是靠遺傳的,所以後天更要注意孩子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從小就特別拔尖,有的孩子就非常普通。有一句話特別扎心,但是非常實在,“到最後,我們都必須接受,我們的孩子終將平凡”。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要過普通人的生活,做普通的工作。如果做父母的可以平常心,只要孩子健康,正常成長,可以有一技之長將來養活自己,善良孝順。不要跟別的特別優秀的孩子攀比,那不管是自己,還是你的孩子,心態和幸福感都會提升很多!


愛喝糖水的張小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一代的家長都抱著這樣的美好願望撫養自己的孩子,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但是事實上絕大部分孩子的能力都像他們的父母那樣普普通通,因為父母自己既不是龍也不是鳳,哪怕是安徒生童話故事裡的“醜小鴨”能夠變成美天鵝也是因為醜小鴨本身就是天鵝。那麼孩子很平庸怎麼辦呢?

自己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不要拿孩子跟別人做橫向比較,拿孩子自己做縱向比較才好。每個孩子都是完全不同於其他人的獨立個體,即便是同齡的孩子發展速率、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和學習方式等方面都不相同,別人能做到的事,自己的孩子並不必然就應該能做到甚至做得很好。這是不需要去比較,也沒有可比性的。

家長需要轉變思想觀念:家長從內心接納孩子,換一個角度看孩子,只有觀念發生轉變,看孩子的眼光才會變。關注點不同,結果就不一樣,當我們關注的是孩子的優點,我們看到的就是優點;當我們關注的是孩子的缺點,看到的自然就是孩子的缺點。把關注點從孩子身上移開,注重自身人格建設,促進自我完善。



侃情種


你好,我是行者的吟唱。對於你的問題,我很是不解。不知道你從哪個方面來看出自己孩子平庸。

孩子是孩子的根本上是因為孩子只有簡單的是非觀,他們看不到問題後面的本質。而且孩子在形成自己三觀之前,更多的是模仿父母家人。他們所處的環境侷限了他們對社會的認知。你們天天平庸的要死,天天蘿蔔鹹菜的,你讓孩子如何不平庸,因為他接觸不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所以,孩子不平庸,只有平庸的父母。平庸的父母才會用自己達不到的要求去期望孩子達到,給孩子套上一副無形的思想枷鎖。

非常著名的作家、曾任臺灣文化部長的龍應臺,她在給兒子的信裡,認真地回答他,她作為父母,真正在乎的不是子女是否有成就,而是是否快樂。

是啊,我也是非常平凡的一個人,為什麼會要求孩子一定要比我更勝一籌?每一個時代,站上人群頂峰的都是那一小撥人,為什麼要用一些小概率事件來給自己和孩子找不痛快?

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麼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而很多家長正是在不知不覺之中套入了這麼一種生活怪圈,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這是對孩子極大的傷害。

我始終覺得,中國人的面子問題有兩點很扯淡:

一是把祖先的榮耀當初自己炫耀的資本;二就是,把孩子的成就,當成自己的成就。

曾在網上看過一句話:“一個人的最大需求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大多數人是通過別人的肯定,或者自我的腦補,才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只有偉人,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經意間就實現了自我價值。”

把自己的虛榮心和成就感,嫁接給孩子來達成,這是懦夫的行為。

第二點,因為自己的平庸,才無法接受孩子的平庸。

不能接受孩子平庸的父母,很多時候是不能接受平庸的自己。他們依然將孩子視為自己的一個部分,作為自己生命的延續。

在這樣的心理機制下,不能接受孩子平庸的背後,其實還藏著圓夢心理和補償心理。

望子成龍,說白了,是父母把改變目前生活和階層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說了這麼多,最終希望你能明白平庸是跟別人比較,而成功是跟著心靈的安適去走。我們誰都不知道孩子內心的安適是什麼,這需要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我的探索和覺醒。

孩子身上永遠不缺乏美,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2a90008bd07a100bb83\

行者的吟唱


你可能發現一點缺點就會不斷放大不斷否定孩子,什麼樣的孩子才叫平庸?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自己孩子這樣的,困境也能出天才,順境也能出蠢材。要找到孩子的閃光點,你對的引導可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也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生活,幹嘛要一直活在你的都否定裡?父母生育初衷也不是想著生出天才兒童來改變家族基因的,能像大部分孩子一樣平凡健康開心的長大就不錯了。


木易朵


作為一名幼兒老師,我來說說我的觀點,人生總要經歷三個階段,接受父母的平庸,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孩子的平庸。

首先我們要接受在我們眼裡如英雄般存在的父母是普通人,知道父母是普通人之後對自己還有隱隱的信心,但是大多數人都成為不了頂端的那部分人,於是慢慢接受自己是平庸的普通人,而生了孩子之後又把一些希望寄託在在孩子身上,觀察一段時間後,那種熟悉的感覺又來了,不得不承認,也許我的孩子就是個平凡的普通人。

如果你已經完成了前兩個階段,相信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也會容易得多,連你自己都是普通人,那孩子為什麼不能是普通人呢。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都是被外在的環境所影響,如果大家的孩子都在不停地報課外班、興趣班,我的孩子不報會不會落後,會不會被排擠,那種焦慮反而激起了家長們“隨波逐流”的不接受。所以,怎麼接受?其實你應該先明白孩子是怎麼樣的,蒙特梭利所說的精神胚胎:嬰幼兒心理 發育是在其內部的一種本能力量的引領下而自我成長,這種力量就是“精神胚胎”。一個人擁有一個什麼樣的大腦,其實在出生那一刻就決定了。這個大腦也會按照自然的規律發育,形成一張相對穩定的神經網絡,也就決定了這個人會擁有什麼樣的精神生活。白話:父母或成人可以扭曲孩子,讓孩子成為一棵歪歪扭扭的樹,但不能決定孩子成為一棵楊樹還是柳樹。

家長最多隻是將本是楊樹的孩子修剪成柳樹,但孩子內心總是渴望成為他自己的樣子。所以說,後天的環境是輔助孩子成為他想成為的那個樣子,而你要做的是通過觀察發現他是什麼樣的,幫助他準備環境,成為最終他想成為的,這樣無論在精神或者身體的發展上,他都是自然、充實和快樂的。

不想接受平庸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想讓孩子以後過得不好,平庸的人註定要面對生活的很多雞毛蒜皮,然而每個人面對生活同樣都有很多問題,不同的人對於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選擇是不同的,這跟從小生長的環境受到的教育有關,如果孩子從小就有獨立能力,那麼面對生活的困難,他不一定會過的不好,他面對困難是有經驗的,懂得如何尋求解決方案的。

所以從小培養好孩子的安全感,具有獨立能力,那麼長大以後面對困難和挫折,他也會有不錯的抗壓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上配圖均來源網絡。

我是Elva,0-3歲蒙特梭利老師,邊工作,邊分享蒙氏育兒理念及方法,和家長、老師們一起解答育兒過程中的疑難困惑。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點贊、評論、轉發和分享。


成長中的Elva老師


如果把眼光放大,你會發現,十四億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芸芸眾生。所以,不要對自己期望過高,也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人生的意義在於體會生活,教育的意義在於使人成為人,良知、美德、性格才是最值得追求的東西。我一直覺得擁有良好的情商和性格,比擁有高級的智商更為重要,對人生的意義也更大。另外如果你有遠大志向,我建議你去努力實現,不要寄希望於孩子。


明月出門時


平庸沒那麼可怕。

這個世界是不那麼公平的,有一條數學曲線描述了這個世界的大致面貌,叫正態分佈曲線。大家應該都知道。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該如何調整積極面對?

這條曲線可以解釋許多概率分佈問題。比如鉅富是少數,赤貧也是少數,剩下的大多一般;個子高的人是少數,個子矮的也是少數,剩下的大多正常身高;學校裡成績好的是少數,成績差的也是少數,剩下的大多中等……既然如此,我們落在“大多數”那個區間裡也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可是,你看,世上的“大多數”也都過得還行,也還有自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平庸,沒那麼可怕呀。像你我這樣的家庭,不是社會精英,也不在社會底層,將來我們的孩子仍然是普通階層,也就是符合規律的事,正常的事。

對於正常的事,沒什麼好擔心的。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該如何調整積極面對?

規律是理性的,可人是感性的。我還是不能接受平庸啊,我會失望啊,那就來看看自己做得好的地方,鼓勵下自己。

你現在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你還愛孩子。這愛是可貴的。

優秀的孩子不缺愛的,愛優秀的孩子也不稀奇,不僅父母愛他,老師同學也愛他,今後老闆同事也愛他,還有更多異性愛他。

普通孩子就不一樣了,出了家門,他很難得到更多關注。在很長時間裡,我們對他的愛,可能是世上唯一的愛,是他的庇護所,是他成長的糧食。普通的孩子更需要愛,慶幸我們還有愛。

父母的意義和功能就在於此,我的孩子不漂亮,不聰明,在他人看來,不值得投入多少資源,但在我的眼裡,他就是寶貝。

這偏愛是寫在我們基因裡的本能,同時也讓我們承擔起拯救孩子的責任。那就是在我們有生之年,在孩子成年之前,將一個不優秀的孩子養成一個能自食其力的、受人尊重的人。

自食其力,他要學到生存技能,他得完成該有的學業;受人尊重,他要學會與他人相處,他能擁有不錯的人際關係。

這些安身立命之本,做到都極不容易。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該如何調整積極面對?

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現在有關青少年抑鬱症、自殺的新聞是越來越多了。美國有個數據,50年前,抑鬱症的發病平均年齡是29歲,現在剛好是一半,14.5歲。不知中國的數據怎樣,那些新聞看著是令人憂心的。

前段時間和幾個好友聚會,有個朋友就說她一個同事的女兒,初二,抑鬱症,別說要求考多好的成績了,就是平時跟她說話也要小心翼翼。當時我突然覺得,這種事情離自己好近,如今養出一個身心健康的正常孩子都不容易。

現在的生活雖然衣食無憂,但競爭越來越強,人的精神壓力卻越來越大。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不得不重視的事。

孩子成績總是沒起色,如何幫他保持良好心態?孩子在學校受欺負了,如何應對?孩子喜歡打人惹禍,又怎樣教育?孩子不受老師待見,怎樣跟老師溝通?孩子早戀了,我該擺出什麼態度?……

養育過程中有許許多多這樣一件件具體的事情要面對,要處理,把失望的工夫留出來去做這些事吧,畢竟我們還愛孩子,做父母也無法辭職。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該如何調整積極面對?

當然,在這些繁瑣沉重的任務中,我們會累,會失望,這也正常,我們都是普通人嘛。我們沒那麼容易放下心中的不甘,也不容易撕掉“平庸”的標籤。我們就是會一會兒不甘平庸,一會兒又接受平庸,人啊,都是糾結的,好一陣壞一陣,都是正常的。煩悶的時候,就和伴侶或朋友聊聊吧,調節情緒,尋求幫助,都是好的。

不過,不論怎樣不必過度擔心,看看上面的正態分佈曲線,“大多數”的區間是很大的,只要我們一直愛孩子,保持反思,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孩子落出這個大區間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至於會不會逆襲超越這個區間,只能說,盡人事,聽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