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阅读能力厉害的人,平时都是怎么读书的?

同剪西窗烛


说到阅读,就要先理解阅读的本质。阅读的本质:阅读就是在可以利用的时间里,以你自己能理解的程度去学习。

也就是说,每个人在相同的时间和相同的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那么,怎样让自己在阅读中学到更多呢。我们就必须掌握阅读的方法。

我们先来了解阅读的核心要素。人、读物、输出,这三个是构成阅读最核心最基础的要素。

阅读

所以阅读就是,人通过读现有的读物,再将读到的知识输出出来。

我们先来了解四种常见的阅读方法:碎片化阅读、快速阅读、主题阅读、深度阅读。

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不是什么都学,二是有目的性地学习更多知识。

李笑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第一要看他是不是有足够多且清晰准确的概念,二是对于这些概念之间的关联是否有足够的了解,三是看他有没有系统的方法论,四是看他有没有成功的经验。

所以我们阅读就是要掌握其中的概念,再将概念之间相联系,结合我们之前的知识和洞察力,形成我们自己的智慧。

碎片化阅读方法:提炼、链接、融合

将有用的概念提炼出来,跟自己的经验相关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内容

快速阅读

30分钟从头到尾逐字逐句阅读好还是8分钟看目录和序言,2分钟详细阅读一个关键章节或者一个关键概念好呢

非虚构类的书,核心的信息约占20%,另外80%是填充数字,细枝末节或者解释说明。所以我们要紧抓核心概念,必要时结合上下文对核心概念加深理解。

主题阅读

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阅读。如我们为读懂某一领域的内容,我们可以围绕这个领域,读十几二十篇相关的文章或书籍。

深度阅读

快速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主题阅读可以提升阅读的官渡,深度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深度,升级我们的视角

某个知识点被我们不断地应用,不断地掌握,不断地去做分享,这种反复的过程就会让我们对这个只是理解得越来越透彻,掌握得越来越牢固。

哪些知识值得深度阅读:概念。知道概念如何使用,后台如何实现,原理是什么。

输出

我们在上面提到,人、读物、输出,这三个是构成阅读最核心最基础的要素。现在人阅读读物的方法我们在上面已经介绍完了,那我们该怎样将我们读到的知识输出呢。

我们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

简单地来讲,就是“以教促学”。

一、先确定好你的“目标”。你要学什么东西,那就让自己带着目标,主动去通过查阅书籍、视频或者请教老师等方法去学习

二、复述出来。不是只是说出来,需要去找一个人,给他讲解出来。这个时候你可以找不懂这个知识的人,你用你学到的知识和逻辑,用通俗的话语讲来讲,直到他能明白你在讲什么,那么你就真正地学会了。当我反复去教学的时候,我总能学到新的东西,和修正自己原来的错误。

三、最后想要把我们学的知识进一步升华,我们还需要再总结。边总结,边要把我们的知识和逻辑体系给它简化,对——简化。正所谓“大道至简”。人能记住的东西,并非是特别复杂的东西,而是简单的道理——“大道至简”。

费曼学习法的好处:这种学习方式强迫我集中注意力,因为我必须在大脑中思考整理才能教我的录音笔。在教学录音笔的过程中,我的头脑变得更灵敏了。

再者,我们需要了解大脑的偏好

1. 简洁化:清晰简洁的记录核心观点

2. 结构性强:借助思维导入整理知识

3. 图像化:能用图表示就用图表示

总结

阅读,是为了是我们变得更聪明,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心智。我们必须使用费曼学习法,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在大脑中时刻整理我们阅读到的知识概念,以便阅读完后我们把知识讲给别人听。在讲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讲不通或讲错的地方,我们就继续学习,纠正错误。当我们把知识讲通透了,我们也就掌握了。

最后,以一张思维导图总结一下

看完思维导图后,是不是对整篇知识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呢?

关注我,每天都为你分享不一样的观点~


打左灯向右走


我现在平均是一周两本书的节奏,从来不停的。我一直读书很快,别人有说我记性好,其实我有自己的路数,现在我给大家分享下我的读书心路。


这个问题需要两步:第一、要爱上读书;第二、要知道怎么读书。


我觉得首先得要爱读书。常常看到有各种读书会呀,分享会的,生拉硬拽各种人,好像你不去就真没文化似得。但我真感觉是:你永远不可能让一个不爱读书的人通过什么读书会爱上读书,那就是扯!我告诉大家我是怎么喜欢读书的?我原来也不爱读书。后来通过一些事,我的感觉彻底变了。我发现绝大多数人不爱读书都出于一个原因——那就是读的慢,等兴趣点消磨前自己还没读进去呢?所以自然就不想读了。有时候一拿起来就犯困,就是因为绝大多数人的读书热情,连半个小时都不到的。


我原来也是如此的,根本没耐心看下去。还没读几页就累的不行。后来有次我骨折了,刚开始特别烦,也没心思看电视。我记得我拿起了一本特别厚的书,比一般的书都要厚哈,还是外国小说,翻译的特别不好,字句读起来特别费劲。几次读到想吐,看后我也不知道看了什么。这里提醒大家,看外国书真的翻译太重要了,有的翻译的就是晦涩绕口,完全就是能恶心到人。我记得光《飞鸟集》我就买了三本,因为有两版的翻译简直就是糟蹋经典。故事继续,就那本书特别厚的书,我那时真的硬撑着读完了,用了有两周时间吧,因为实在没别的事干了。从那以后,我就继续连着看了几本厚书,重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些我原来从来没有一口气看完的,都是断断续续看完的,但那次我真的一口气看完了这些。


读了几本特别难读的厚书后,我以后每次看书前,我都会预测下,我多久能把它看完,那样的厚书我想自己都看完了,三四十万字的书根本不在话下。就这样读的越来越快,越快也越爱读。好多电视都是小说改编的,有时真的看电视剧情实在墨迹了,就找来书一口气看完,那是最爽的,因为看电视太费时间了,相比看书反而节省时间。


所有,我建议不爱读书的话,必须强迫自己读几本超级厚书,再难读也要连着啃完,以后就会有心理准备了,也不惧怕读书,在兴趣快没时,可以告诉自己:这我啥时就看完了,再忍忍。这样长期下来,一定会越来越爱读书,并且速度更快。网上什么导师说读书要快的话,让你先看目录、记目录,这些我自己也试过,感觉都是瞎扯,一切都不如对书本身能读完有底气,还有读完可以很快拿出去用来的实际。


再就是第二步怎么读书?


其实就一点,读书要做笔记的。我现在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做没有意义的事了,读书不做笔记我觉得就没有变成自己的东西,也是没有意义的。我看电视、电影,看个电视节目都会写个读后感,哪怕再短也要梳理下。那么如何读、如何记笔记呢?


我从来不在书上划来写去,看过的书从来都是干净的。也不像别人说的,你要记目录啥的,我觉得都没用。你看过一遍没记住的东西,你再怎么记都会忘记的。要带着问题去读,带着疑问去找,看那些地方我能用上,甚至想象自己在什么场景怎么用,那你以后肯定在那个场景出现时就能用上的,那种感觉才是最美妙的。我是看完之后,集中梳理下知识点,记录下那些我不知道的点,还有哪些是我能用的点。统统1234列出来,先凭自己记忆去写,再有遗漏的,通过查出写上。别想着以后还看这书,笔记写在这书上以后可以随时看,相信我你再没有时间了。一定写在自己统一的笔记本上就行,这书就想着再也别看了,也别给自己指望了。你看第一遍都记不住东西,后面就更会敷衍自己了(除非特别经典的除外)。


做完知识点,这是其一,第二部分就写写读后感,有哪些启发,哪些别样的感受都写下来。这样这件事就有意义了。也就没白读它了。还是那句话,哪怕再短的读后感都要写,哪怕一句话呢?把它写下来。


这就是我的方法,我觉得特别有用,也不说那些大而空的,无用读书方法论了,我见过太多了,也试过太多,都没有用。还是这样实在有用。希望可以帮到您,祝福大家!


Mark说IP


我今年读了60本书,平均一个月5本,这是我的书单。

我从小就比较喜欢阅读,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先看一遍课文,我总是第一个看完,一目十行的阅读习惯是那时候养成的。


但可惜的是,小时候我在农村,周围连个书店都没有,经济实力不允许我看很多书,而图书馆里的很多书我又不感兴趣。


读书越多,忘记的也越多,这是一个永恒真理,但最终留下来能影响你的才是真正的财富。


所以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坚持读书,必要时候,一本书要读个好几遍,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和同名电影我看了不下十遍了,每看一遍都有新的认识。


这本书讲的是屌丝逆袭又最终被现实打回原形的故事,爱情只是其中的一段小插曲。


下面分享几个我的看书习惯:


1.我看书第一遍通常非常的快,甚至连目录都没时间看。看完第一遍,如果我觉得这本书不错,我会考虑读精度第二遍,如果觉得食之无味,那可能就会放弃了。


毕竟,真正的好书多如牛毛,我不能吊死在一棵歪脖树上。


2.我看书有个习惯,一般先看kindle版本试试水,看完不错,可能会考虑买纸质书收藏。而且电子书价格通常比较低,如果买了KU会员,那几乎等同于免费看好书。


3.模仿看过的好书、好文章,写一篇自己的东西。


我算是一个写作世界刚入门的作者吧。在今日头条上写过几篇文章,大部分都只有几百阅读,也有几篇阅读过万的。




写作这件事情,既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启发,也来源你的阅读输入。


只会发牢骚,最后就成了愤青,毫无用处。


但是如果看书足够多,就懂得“茴香豆的好几种写法”,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仅有料,而且还挺有趣。


我是江少,一个喜欢读书喜欢分享的新杭州人,欢迎关注。


江少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当学生的时候喜欢读小说,一本挨着一本读下去,遇到喜欢的作家就把这个作家的作品一个个翻出来读。

去年开始阅读一些非虚构类读物,这些读物和消遣类小说不同,消遣类读物大多数时候是在享受故事带来的刺激,以及读后带给我们的启发和反思。

非虚构类读物有着自己的一定的阅读规则,不需要像阅读小说一样,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这样的阅读方式不容易真正的掌握书中精髓,我来分享一下我的阅读方式。

一、快速浏览全书。

1.阅读封面和封底。

一般拿到一本书,我会先仔细阅读封面和封底。

封面除了书名之外,还会有副标题,副标题往往是对书名的进一步补充和解释。像《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副标题就是“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一下子就解释清楚了这本书具体在说什么。

此外,封面和封底还会有一些编者介绍,或者名家推荐之类的,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一本书。

打开封面,封面折进去的部分(勒口)一般会有作者简介,这一部分也会优先阅读。

2.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正文之前,会仔细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这三个部分会进一步的帮助我们了解整本书的结构和内容,通过阅读这几个部分能够掌握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值得花多长时间阅读。

3.随意浏览全书,重点阅读每个章节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跳跃性的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这一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做一些标记,为后面的精读做准备。

二、精读书籍。

这个阶段可以根据刚刚做的标记,进行精读,对于重要的内容就慢读,不重要的内容就跳读,阅读的过程不要停。

遇到需要做笔记的,可以简单的写几笔,防止后面忘记,但不要写太多,用标签纸做标记,待会再写,不要干扰阅读的整体性。

三、记笔记,梳理书的结构。

这个阶段就相当于第三遍阅读了。

通过第二遍阅读,基本上能够对书籍有了自己的结构梳理,在写读书笔记之前,我会写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将书本的思路整理出来之后,我会根据之前做的标签,记录读书笔记,一方面在书本上写一些内容,同时会在网页版读书笔记上做记录。

四、写书评

基本上经过以上三遍的阅读,就已经完成了我对书籍的阅读,最后,我会根据自己阅读的情况,写成一篇书评,一方面是检验自己的阅读效果,另一方面在写书评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书的印象,记忆会更加深刻。

以上四步就是我阅读一本书的顺序,特别是对非虚构类书籍来说,这种方法对我而言特别管用,希望对你们有用。欢迎你们在评论区和我沟通和交流。谢谢。


小小一座山0516


有人说,读书是一件“谋心”的活动,它是非常私密的。我记得,更有学者曾经跟我开玩笑,说文史学者最怕的是让别人看自己的书房。因为转上一圈,别人就马上了解了他的知识结构,了解他的知识来源。

但是,我也想说,虽然每个人阅读兴趣、习惯各有不同,但是就阅读本身来说,它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也有一定方法可以借鉴的。因此,我在这里可以分享一些优秀的阅读方法,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经历。

先从我自己的经历说起:第一次了解到美国高校的阅读强度

想当初,我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他曾经在美国留学两年,学的是思想史。

他曾经告诉我一些美国常青藤大学中,教授学者和学生们的阅读强度。

他说,在美国,学生们除了每天上课之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平均一天要阅读五六百页,甚至七八百页的书籍。

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难以想象,我曾经求教他,怎么可以这么快?他对我说,在美国,学生和老师都有一套速读的方法。

直到后来,我看了几本中国学者写的,回忆他们在美国读书学习经历的书,我不得不对美国的学术训练肃然起敬。

阅读他人的回忆录:在美国高校,不掌握速读根本无法睡觉

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现在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黄进兴(笔名吴咏慧)所写的《哈佛琐记》,他在里面直接就说“哈佛是头脑的炼狱”。

在哈佛,平均学生们的睡眠才三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要用来读书,因为如果你不读完老师布置的阅读材料,你就无法很好的参加讨论,或者写出文章。

而且,作为中国人来说,刚刚进入美国高校,英语都会遇到障碍。

傅佩荣就曾对我回忆过,刚刚进入耶鲁大学的时候,英语表达尚且磕磕绊绊,面对每天几百页英语的阅读材料,就是不睡觉也根本读不完,前半年,傅佩荣多次都有退学的冲动。

就这样,你必须适应半年之后,你的英语才能算得上过关。但是,没有一点阅读技巧,你每天也甭想睡觉。

后来,我上学的时候,也曾尝试了一段这种高强度的阅读,大概坚持了半年多的时间。

如何进行速读:应该有的放矢,在心中提前有个预期

当年阅读得足够多了之后,确实你能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的阅读经验(虽然我也不是阅读能力厉害的人,但以码字为业,或多或少有一些心得)。我主要说两部分,一部分是速读,一部分是精读。

先说速读,对于我而言,速读往往都是功利性的。比如明天要交这本书的书评,我必须今天将其读完等等。

就我来说,由于阅读的往往是相同领域的书籍(比如文史哲),在阅读之前,我往往都会有一个阅读预期。比如,我要通过这本书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本书会讲到哪些东西,我要重点评论这本书中哪些内容。哪些材料将会对我有用等等。

因为我对这本书大部分要写的内容都比较熟,因此,我熟悉或者知道的地方,我都会飞速浏览,心里有个大概其,如果写书评的时候,用到这部分,我到时候在反过头来仔细阅读。

至于书中的一些观点,尤其是论证观点的地方,我往往都会采取精读,了解他论证的方法或者步骤,从中总结出创新和不足的地方。

就我的经验来说,用这种速读方法,最快的一次是一晚上翻完了一本不到三百页的书。

速读不了解的领域:寻找到逻辑线,其余的全部舍弃

当然。如果遇到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领域,但还需要速读怎么办?

我的策略是,放低自己的姿态。我就是个门外汉,我读这本书完全是补充欠缺的常识。这时候,我会边阅读边在大脑中整理一条自己容易理解的逻辑(比如类比法)。

然后用这个逻辑去推进书中的内容。当然,每本书其实都会有一个大逻辑,但是大逻辑之外,也会生出很多枝蔓,比如他要讲B,但是有可能先从A的原理讲起。

那么,我的策略就是速读,读得懂最好,读不懂就跳过,因为我的目的是了解这个B。这样,我也很快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大概。

精读:苏轼的“八面读书法”给我启发

下面我再来说一下精读。

精读,其实就是仔细阅读,每句话都不放过。

精读其实很多人都会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我觉得苏轼当年的“八面读书法”值得借鉴。什么叫“八面读书法”呢?就是一本书你可能会读八遍。但是,每遍的关注点可能都有所不同。

比如,你看《西游记》,第一遍的时候,你的重点会在孙悟空身上,第二遍就到了猪八戒。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你每次都能深刻了解到书中的一个人物。

但是,我们现在大家时间都很紧张,你不可能一本书读八遍(当然,《红楼梦》、《莎士比亚全集》等等是值得多次阅读的)。因此,你不妨在读一遍的时候,将这些人物依次排开,在大脑中进行归类。

之前有个老师曾经给我讲过记忆的方法。你要把大脑的记忆划分成很多个格子,就像我们电脑区隔硬盘一样,每一个格子里面都记着相关的内容,给予它们一套逻辑。

然后,当你以后再次阅读到相关的东西,你就要自动将它归类到相关的格子里,寻找到插入的逻辑链。

这样,你的记忆才会更深刻,阅读的速读也会逐渐加快。

以上就上我的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启迪。


兮兮说事儿


我儿子还小谈不上厉害,只算是热爱。我也问过他这个问题。他说小说和传记类的会先一目七行的粗读一遍,有一个整体了解再一目三行的精度,然后对最经典最喜爱的部分反复的阅读。儿子今年上四年级,他的房间里有两个我能买到的最大的密集型书架,上面摆满了从一年级但现在读过的书,因为孩子识字特别早,一年级时买的都是大几百页的书,到现在还会偶尔翻一翻。床头是带小书架的,但因不够用现在把书架下面的储蓄箱的门也卸了用来放书,除此之外卫生间是重灾区,我把储物柜按在了马桶旁,可把他乐坏了,上厕所看书不出来了!告诉他会得痔疮,也无济于事。不过阅读也有好处的,我儿子是班级唯一不用上补习班的孩子,而且成绩稳居前三。其实没别的,他让我把小学课程的全解都买了一套看完并做完了,不会才怪。我想这就是自学能力的初步提现了。现在买了套奥数书,正在自学中。阅读卡在明朝那些事唐朝那些事宋朝那些事……我定的那些事又到了,要去取快递了。


美食情节


说一些我的读书经历:

从2017年开始,我便养成了看书阅读的日常习惯。虽然走走停停、跌跌撞撞。但总算是坚持了下来,并且稳定在“一个星期二本书”的阅读速度。

周围同事都觉得我读书太快,没有效果,还有人觉得我是在哗众取宠,散布心灵鸡汤。

事实上,我的阅读速度并没有夸大,而且我也收获了我想要的看书目的。

我看书有两个目的:

第一,搜集写作素材;

第二,调整自己情绪;

在收集写作素材的时候,我会有针对的阅读,并不会一字不漏的细读慢读,有用的地方,我及时做笔记记录,没有用的地方,我就会一扫而过。

事实上,一本20万字的职场类书籍,它真正有用的地方不过几千字。甚至有些经典书籍,它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往往就是一句话,一个观点,一个事例。

主次阅读,重点阅读,量化阅读,这些都是我快速阅读的重要方式。

在调整情绪的时候,毕竟忙碌了一天,心绪有些浮躁杂乱。我会在睡觉之前,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搜集有用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

这个时候,我就会一字一句的阅读,真正的细读精读。在睡前的二十分钟内,我能够阅读2万字左右的内容,并且有助于睡眠。

很多人都说自己没时间阅读,事实上,我们少玩几把游戏,少看几篇短视频,少说几句闲话,我们就能挤出很多看书阅读的时间。


魏晋寒


是不是大家对阅读能力有什么误会。觉得自己像阅读能力优秀的人学习他们怎么看书,就能变得和他们一样厉害。这本质上和吃腰子补肾的以形补形思路是一样的,迷信。

阅读能力是训练出来的。

我有一个同学,上大学前是农村孩子,除了教材,一年能读两本杂志都不错了。

上了大学以后,有一次就问我啊:要不以后我和你一起读书吧,你看啥我看啥。

不过我自己大学一年过手150本书,平时在图书馆泡着,喜欢的书就多看会,不喜欢的书就换换。也没什么套路,所以帮不了她。

但是这妹子大学毕业以后考研、读博士,一年的阅读量大到飞起。这种状态下,没有名师指点,她的阅读能力也不差。

现在她写的东西,有些点我已经看不懂了。

所以阅读能力本质上是没有捷径的。看的多了,阅读能力才有机会上去。

对普通人来说,除了网文外,一年读20~30本书,题材不限,但尽可能广泛。读个几年,阅读能力就好了。

当然,如果是学生应付考试,没那么麻烦,我们找机会再说就是了。


酒骑风


我的启蒙教育,现在想来,应该是从读我爸那些大块头的武侠小说开始。很厚的书,大多是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因为我爸之前当过小学老师,特别喜欢读书,尤其是那种农村集市上十块钱一本的书。当时真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书里面的世界,世界里的一花一木,书里面的江湖,江湖中的爱恨情仇,都对我有莫大的吸引力,我饥渴的囫囵吞下,因为小,大多不懂,但还是积累了很大好处。后来到县城上学,县城里有新华书店,周末可以泡书店,但是那时候的书店,跟现在不一样,如果你不买,店员是不允许你一直看的,只能装作偶尔翻看,眼角暼到店员巡视,赶快装作不感兴趣的样子,放回原处,然后装模作样溜达一圈,再回来找到这本书继续看几页。那时候不让看想着办法看,现在各种二十四小时的书店,你想看多久看多久,甚至看完了不买都没有问题,没人盘问,没人巡视,但是却沉不下心来看书了。


银狐156


分享我自己的一些经验吧。

我也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曾经也组织过读书会,就是把几个喜欢读书的朋友组织起来,大家聚在一起分享交流。

有朋友对我说过,他说一看书就犯困,就打瞌睡,问我有没有办法克服?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刚开始看书那会,犯困打瞌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一定要有这个认识,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很正常。选择的书籍一定要是自己感兴趣的,想看完的,带着一个问题去看,这样比较不容易犯困。

另外一点也很重要,一定要坚持!那有朋友可能要问,要坚持多长时间啊?我自己的经验是坚持7天,这7天过后,你会发现再去看书的时候不那么容易犯困,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记住:坚持7天。

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这点也很重要,自己不感兴趣的,又不是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一般很难看进去,书里面的精髓也不一定能领悟得到。

如果还想在阅读方面更深入一些,建议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阅读同一本书,也可以阅读不同的书,规定几天之后在某个地方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这个方法也非常不错哦,能给自己一些压力,逼着去读书,又能学习别人的观点。

还有一个就是一定要做笔记,当你读到某一句某一段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个想法产生,这时候最好记下来,以后再来翻看的时候会有很大帮助。

我记得陈安之说过,他一年读过5000本书,我觉得这是可能的。当读书真的成为一种习惯之后,你会发现书读得越来越快,书里面的内容包括作者的观点也显而易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