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閱讀能力厲害的人,平時都是怎麼讀書的?

同剪西窗燭


說到閱讀,就要先理解閱讀的本質。閱讀的本質:閱讀就是在可以利用的時間裡,以你自己能理解的程度去學習。

也就是說,每個人在相同的時間和相同的閱讀中,所學到的知識是不一樣的。那麼,怎樣讓自己在閱讀中學到更多呢。我們就必須掌握閱讀的方法。

我們先來了解閱讀的核心要素。人、讀物、輸出,這三個是構成閱讀最核心最基礎的要素。

閱讀

所以閱讀就是,人通過讀現有的讀物,再將讀到的知識輸出出來。

我們先來了解四種常見的閱讀方法:碎片化閱讀、快速閱讀、主題閱讀、深度閱讀。

碎片化閱讀

碎片化閱讀不是什麼都學,二是有目的性地學習更多知識。

李笑來,判斷一個人是否聰明:第一要看他是不是有足夠多且清晰準確的概念,二是對於這些概念之間的關聯是否有足夠的瞭解,三是看他有沒有系統的方法論,四是看他有沒有成功的經驗。

所以我們閱讀就是要掌握其中的概念,再將概念之間相聯繫,結合我們之前的知識和洞察力,形成我們自己的智慧。

碎片化閱讀方法:提煉、鏈接、融合

將有用的概念提煉出來,跟自己的經驗相關聯,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內容

快速閱讀

30分鐘從頭到尾逐字逐句閱讀好還是8分鐘看目錄和序言,2分鐘詳細閱讀一個關鍵章節或者一個關鍵概念好呢

非虛構類的書,核心的信息約佔20%,另外80%是填充數字,細枝末節或者解釋說明。所以我們要緊抓核心概念,必要時結合上下文對核心概念加深理解。

主題閱讀

圍繞一個主題展開閱讀。如我們為讀懂某一領域的內容,我們可以圍繞這個領域,讀十幾二十篇相關的文章或書籍。

深度閱讀

快速閱讀可以提高閱讀的速度,主題閱讀可以提升閱讀的官渡,深度閱讀可以提高閱讀的深度,升級我們的視角

某個知識點被我們不斷地應用,不斷地掌握,不斷地去做分享,這種反覆的過程就會讓我們對這個只是理解得越來越透徹,掌握得越來越牢固。

哪些知識值得深度閱讀:概念。知道概念如何使用,後臺如何實現,原理是什麼。

輸出

我們在上面提到,人、讀物、輸出,這三個是構成閱讀最核心最基礎的要素。現在人閱讀讀物的方法我們在上面已經介紹完了,那我們該怎樣將我們讀到的知識輸出呢。

我們給大家介紹一種方法:費曼學習法。

費曼學習法

簡單地來講,就是“以教促學”。

一、先確定好你的“目標”。你要學什麼東西,那就讓自己帶著目標,主動去通過查閱書籍、視頻或者請教老師等方法去學習

二、複述出來。不是隻是說出來,需要去找一個人,給他講解出來。這個時候你可以找不懂這個知識的人,你用你學到的知識和邏輯,用通俗的話語講來講,直到他能明白你在講什麼,那麼你就真正地學會了。當我反覆去教學的時候,我總能學到新的東西,和修正自己原來的錯誤。

三、最後想要把我們學的知識進一步昇華,我們還需要再總結。邊總結,邊要把我們的知識和邏輯體系給它簡化,對——簡化。正所謂“大道至簡”。人能記住的東西,並非是特別複雜的東西,而是簡單的道理——“大道至簡”。

費曼學習法的好處:這種學習方式強迫我集中注意力,因為我必須在大腦中思考整理才能教我的錄音筆。在教學錄音筆的過程中,我的頭腦變得更靈敏了。

再者,我們需要了解大腦的偏好

1. 簡潔化:清晰簡潔的記錄核心觀點

2. 結構性強:藉助思維導入整理知識

3. 圖像化:能用圖表示就用圖表示

總結

閱讀,是為了是我們變得更聰明,是為了提高我們的心智。我們必須使用費曼學習法,強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在大腦中時刻整理我們閱讀到的知識概念,以便閱讀完後我們把知識講給別人聽。在講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發現講不通或講錯的地方,我們就繼續學習,糾正錯誤。當我們把知識講通透了,我們也就掌握了。

最後,以一張思維導圖總結一下

看完思維導圖後,是不是對整篇知識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呢?

關注我,每天都為你分享不一樣的觀點~


打左燈向右走


我現在平均是一週兩本書的節奏,從來不停的。我一直讀書很快,別人有說我記性好,其實我有自己的路數,現在我給大家分享下我的讀書心路。


這個問題需要兩步:第一、要愛上讀書;第二、要知道怎麼讀書。


我覺得首先得要愛讀書。常常看到有各種讀書會呀,分享會的,生拉硬拽各種人,好像你不去就真沒文化似得。但我真感覺是:你永遠不可能讓一個不愛讀書的人通過什麼讀書會愛上讀書,那就是扯!我告訴大家我是怎麼喜歡讀書的?我原來也不愛讀書。後來通過一些事,我的感覺徹底變了。我發現絕大多數人不愛讀書都出於一個原因——那就是讀的慢,等興趣點消磨前自己還沒讀進去呢?所以自然就不想讀了。有時候一拿起來就犯困,就是因為絕大多數人的讀書熱情,連半個小時都不到的。


我原來也是如此的,根本沒耐心看下去。還沒讀幾頁就累的不行。後來有次我骨折了,剛開始特別煩,也沒心思看電視。我記得我拿起了一本特別厚的書,比一般的書都要厚哈,還是外國小說,翻譯的特別不好,字句讀起來特別費勁。幾次讀到想吐,看後我也不知道看了什麼。這裡提醒大家,看外國書真的翻譯太重要了,有的翻譯的就是晦澀繞口,完全就是能噁心到人。我記得光《飛鳥集》我就買了三本,因為有兩版的翻譯簡直就是糟蹋經典。故事繼續,就那本書特別厚的書,我那時真的硬撐著讀完了,用了有兩週時間吧,因為實在沒別的事幹了。從那以後,我就繼續連著看了幾本厚書,重讀了《紅樓夢》《三國演義》,這些我原來從來沒有一口氣看完的,都是斷斷續續看完的,但那次我真的一口氣看完了這些。


讀了幾本特別難讀的厚書後,我以後每次看書前,我都會預測下,我多久能把它看完,那樣的厚書我想自己都看完了,三四十萬字的書根本不在話下。就這樣讀的越來越快,越快也越愛讀。好多電視都是小說改編的,有時真的看電視劇情實在墨跡了,就找來書一口氣看完,那是最爽的,因為看電視太費時間了,相比看書反而節省時間。


所有,我建議不愛讀書的話,必須強迫自己讀幾本超級厚書,再難讀也要連著啃完,以後就會有心理準備了,也不懼怕讀書,在興趣快沒時,可以告訴自己:這我啥時就看完了,再忍忍。這樣長期下來,一定會越來越愛讀書,並且速度更快。網上什麼導師說讀書要快的話,讓你先看目錄、記目錄,這些我自己也試過,感覺都是瞎扯,一切都不如對書本身能讀完有底氣,還有讀完可以很快拿出去用來的實際。


再就是第二步怎麼讀書?


其實就一點,讀書要做筆記的。我現在對自己的要求是不做沒有意義的事了,讀書不做筆記我覺得就沒有變成自己的東西,也是沒有意義的。我看電視、電影,看個電視節目都會寫個讀後感,哪怕再短也要梳理下。那麼如何讀、如何記筆記呢?


我從來不在書上划來寫去,看過的書從來都是乾淨的。也不像別人說的,你要記目錄啥的,我覺得都沒用。你看過一遍沒記住的東西,你再怎麼記都會忘記的。要帶著問題去讀,帶著疑問去找,看那些地方我能用上,甚至想象自己在什麼場景怎麼用,那你以後肯定在那個場景出現時就能用上的,那種感覺才是最美妙的。我是看完之後,集中梳理下知識點,記錄下那些我不知道的點,還有哪些是我能用的點。統統1234列出來,先憑自己記憶去寫,再有遺漏的,通過查出寫上。別想著以後還看這書,筆記寫在這書上以後可以隨時看,相信我你再沒有時間了。一定寫在自己統一的筆記本上就行,這書就想著再也別看了,也別給自己指望了。你看第一遍都記不住東西,後面就更會敷衍自己了(除非特別經典的除外)。


做完知識點,這是其一,第二部分就寫寫讀後感,有哪些啟發,哪些別樣的感受都寫下來。這樣這件事就有意義了。也就沒白讀它了。還是那句話,哪怕再短的讀後感都要寫,哪怕一句話呢?把它寫下來。


這就是我的方法,我覺得特別有用,也不說那些大而空的,無用讀書方法論了,我見過太多了,也試過太多,都沒有用。還是這樣實在有用。希望可以幫到您,祝福大家!


Mark說IP


我今年讀了60本書,平均一個月5本,這是我的書單。

我從小就比較喜歡閱讀,小學語文課上老師讓我們先看一遍課文,我總是第一個看完,一目十行的閱讀習慣是那時候養成的。


但可惜的是,小時候我在農村,周圍連個書店都沒有,經濟實力不允許我看很多書,而圖書館裡的很多書我又不感興趣。


讀書越多,忘記的也越多,這是一個永恆真理,但最終留下來能影響你的才是真正的財富。


所以我總是提醒自己,要堅持讀書,必要時候,一本書要讀個好幾遍,比如《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本書和同名電影我看了不下十遍了,每看一遍都有新的認識。


這本書講的是屌絲逆襲又最終被現實打回原形的故事,愛情只是其中的一段小插曲。


下面分享幾個我的看書習慣:


1.我看書第一遍通常非常的快,甚至連目錄都沒時間看。看完第一遍,如果我覺得這本書不錯,我會考慮讀精度第二遍,如果覺得食之無味,那可能就會放棄了。


畢竟,真正的好書多如牛毛,我不能吊死在一棵歪脖樹上。


2.我看書有個習慣,一般先看kindle版本試試水,看完不錯,可能會考慮買紙質書收藏。而且電子書價格通常比較低,如果買了KU會員,那幾乎等同於免費看好書。


3.模仿看過的好書、好文章,寫一篇自己的東西。


我算是一個寫作世界剛入門的作者吧。在今日頭條上寫過幾篇文章,大部分都只有幾百閱讀,也有幾篇閱讀過萬的。




寫作這件事情,既來源於現實世界的啟發,也來源你的閱讀輸入。


只會發牢騷,最後就成了憤青,毫無用處。


但是如果看書足夠多,就懂得“茴香豆的好幾種寫法”,寫出來的東西自然不僅有料,而且還挺有趣。


我是江少,一個喜歡讀書喜歡分享的新杭州人,歡迎關注。


江少


我是一名青年教師,當學生的時候喜歡讀小說,一本挨著一本讀下去,遇到喜歡的作家就把這個作家的作品一個個翻出來讀。

去年開始閱讀一些非虛構類讀物,這些讀物和消遣類小說不同,消遣類讀物大多數時候是在享受故事帶來的刺激,以及讀後帶給我們的啟發和反思。

非虛構類讀物有著自己的一定的閱讀規則,不需要像閱讀小說一樣,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這樣的閱讀方式不容易真正的掌握書中精髓,我來分享一下我的閱讀方式。

一、快速瀏覽全書。

1.閱讀封面和封底。

一般拿到一本書,我會先仔細閱讀封面和封底。

封面除了書名之外,還會有副標題,副標題往往是對書名的進一步補充和解釋。像《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副標題就是“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一下子就解釋清楚了這本書具體在說什麼。

此外,封面和封底還會有一些編者介紹,或者名家推薦之類的,也能夠幫助我們瞭解一本書。

打開封面,封面摺進去的部分(勒口)一般會有作者簡介,這一部分也會優先閱讀。

2.閱讀前言、後記和目錄。

正文之前,會仔細閱讀前言、後記和目錄,這三個部分會進一步的幫助我們瞭解整本書的結構和內容,通過閱讀這幾個部分能夠掌握這本書值不值得讀,值得花多長時間閱讀。

3.隨意瀏覽全書,重點閱讀每個章節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跳躍性的閱讀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這一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做一些標記,為後面的精讀做準備。

二、精讀書籍。

這個階段可以根據剛剛做的標記,進行精讀,對於重要的內容就慢讀,不重要的內容就跳讀,閱讀的過程不要停。

遇到需要做筆記的,可以簡單的寫幾筆,防止後面忘記,但不要寫太多,用標籤紙做標記,待會再寫,不要干擾閱讀的整體性。

三、記筆記,梳理書的結構。

這個階段就相當於第三遍閱讀了。

通過第二遍閱讀,基本上能夠對書籍有了自己的結構梳理,在寫讀書筆記之前,我會寫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將書本的思路整理出來之後,我會根據之前做的標籤,記錄讀書筆記,一方面在書本上寫一些內容,同時會在網頁版讀書筆記上做記錄。

四、寫書評

基本上經過以上三遍的閱讀,就已經完成了我對書籍的閱讀,最後,我會根據自己閱讀的情況,寫成一篇書評,一方面是檢驗自己的閱讀效果,另一方面在寫書評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對書的印象,記憶會更加深刻。

以上四步就是我閱讀一本書的順序,特別是對非虛構類書籍來說,這種方法對我而言特別管用,希望對你們有用。歡迎你們在評論區和我溝通和交流。謝謝。


小小一座山0516


有人說,讀書是一件“謀心”的活動,它是非常私密的。我記得,更有學者曾經跟我開玩笑,說文史學者最怕的是讓別人看自己的書房。因為轉上一圈,別人就馬上了解了他的知識結構,瞭解他的知識來源。

但是,我也想說,雖然每個人閱讀興趣、習慣各有不同,但是就閱讀本身來說,它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循,也有一定方法可以借鑑的。因此,我在這裡可以分享一些優秀的閱讀方法,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經歷。

先從我自己的經歷說起:第一次瞭解到美國高校的閱讀強度

想當初,我上大學的時候,我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他曾經在美國留學兩年,學的是思想史。

他曾經告訴我一些美國常青藤大學中,教授學者和學生們的閱讀強度。

他說,在美國,學生們除了每天上課之外,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閱讀。平均一天要閱讀五六百頁,甚至七八百頁的書籍。

這對於我們來說簡直難以想象,我曾經求教他,怎麼可以這麼快?他對我說,在美國,學生和老師都有一套速讀的方法。

直到後來,我看了幾本中國學者寫的,回憶他們在美國讀書學習經歷的書,我不得不對美國的學術訓練肅然起敬。

閱讀他人的回憶錄:在美國高校,不掌握速讀根本無法睡覺

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現在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黃進興(筆名吳詠慧)所寫的《哈佛瑣記》,他在裡面直接就說“哈佛是頭腦的煉獄”。

在哈佛,平均學生們的睡眠才三個小時,大部分時間都要用來讀書,因為如果你不讀完老師佈置的閱讀材料,你就無法很好的參加討論,或者寫出文章。

而且,作為中國人來說,剛剛進入美國高校,英語都會遇到障礙。

傅佩榮就曾對我回憶過,剛剛進入耶魯大學的時候,英語表達尚且磕磕絆絆,面對每天幾百頁英語的閱讀材料,就是不睡覺也根本讀不完,前半年,傅佩榮多次都有退學的衝動。

就這樣,你必須適應半年之後,你的英語才能算得上過關。但是,沒有一點閱讀技巧,你每天也甭想睡覺。

後來,我上學的時候,也曾嘗試了一段這種高強度的閱讀,大概堅持了半年多的時間。

如何進行速讀:應該有的放矢,在心中提前有個預期

當年閱讀得足夠多了之後,確實你能掌握一些基本的閱讀技巧。下面我就來分享一下我的閱讀經驗(雖然我也不是閱讀能力厲害的人,但以碼字為業,或多或少有一些心得)。我主要說兩部分,一部分是速讀,一部分是精讀。

先說速讀,對於我而言,速讀往往都是功利性的。比如明天要交這本書的書評,我必須今天將其讀完等等。

就我來說,由於閱讀的往往是相同領域的書籍(比如文史哲),在閱讀之前,我往往都會有一個閱讀預期。比如,我要通過這本書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這本書會講到哪些東西,我要重點評論這本書中哪些內容。哪些材料將會對我有用等等。

因為我對這本書大部分要寫的內容都比較熟,因此,我熟悉或者知道的地方,我都會飛速瀏覽,心裡有個大概其,如果寫書評的時候,用到這部分,我到時候在反過頭來仔細閱讀。

至於書中的一些觀點,尤其是論證觀點的地方,我往往都會採取精讀,瞭解他論證的方法或者步驟,從中總結出創新和不足的地方。

就我的經驗來說,用這種速讀方法,最快的一次是一晚上翻完了一本不到三百頁的書。

速讀不瞭解的領域:尋找到邏輯線,其餘的全部捨棄

當然。如果遇到自己完全不瞭解的領域,但還需要速讀怎麼辦?

我的策略是,放低自己的姿態。我就是個門外漢,我讀這本書完全是補充欠缺的常識。這時候,我會邊閱讀邊在大腦中整理一條自己容易理解的邏輯(比如類比法)。

然後用這個邏輯去推進書中的內容。當然,每本書其實都會有一個大邏輯,但是大邏輯之外,也會生出很多枝蔓,比如他要講B,但是有可能先從A的原理講起。

那麼,我的策略就是速讀,讀得懂最好,讀不懂就跳過,因為我的目的是瞭解這個B。這樣,我也很快可以瞭解這本書的大概。

精讀:蘇軾的“八面讀書法”給我啟發

下面我再來說一下精讀。

精讀,其實就是仔細閱讀,每句話都不放過。

精讀其實很多人都會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我覺得蘇軾當年的“八面讀書法”值得借鑑。什麼叫“八面讀書法”呢?就是一本書你可能會讀八遍。但是,每遍的關注點可能都有所不同。

比如,你看《西遊記》,第一遍的時候,你的重點會在孫悟空身上,第二遍就到了豬八戒。這樣讀書的好處是,你每次都能深刻了解到書中的一個人物。

但是,我們現在大家時間都很緊張,你不可能一本書讀八遍(當然,《紅樓夢》、《莎士比亞全集》等等是值得多次閱讀的)。因此,你不妨在讀一遍的時候,將這些人物依次排開,在大腦中進行歸類。

之前有個老師曾經給我講過記憶的方法。你要把大腦的記憶劃分成很多個格子,就像我們電腦區隔硬盤一樣,每一個格子裡面都記著相關的內容,給予它們一套邏輯。

然後,當你以後再次閱讀到相關的東西,你就要自動將它歸類到相關的格子裡,尋找到插入的邏輯鏈。

這樣,你的記憶才會更深刻,閱讀的速讀也會逐漸加快。

以上就上我的心得,希望對你有所啟迪。


兮兮說事兒


我兒子還小談不上厲害,只算是熱愛。我也問過他這個問題。他說小說和傳記類的會先一目七行的粗讀一遍,有一個整體瞭解再一目三行的精度,然後對最經典最喜愛的部分反覆的閱讀。兒子今年上四年級,他的房間裡有兩個我能買到的最大的密集型書架,上面擺滿了從一年級但現在讀過的書,因為孩子識字特別早,一年級時買的都是大幾百頁的書,到現在還會偶爾翻一翻。床頭是帶小書架的,但因不夠用現在把書架下面的儲蓄箱的門也卸了用來放書,除此之外衛生間是重災區,我把儲物櫃按在了馬桶旁,可把他樂壞了,上廁所看書不出來了!告訴他會得痔瘡,也無濟於事。不過閱讀也有好處的,我兒子是班級唯一不用上補習班的孩子,而且成績穩居前三。其實沒別的,他讓我把小學課程的全解都買了一套看完並做完了,不會才怪。我想這就是自學能力的初步提現了。現在買了套奧數書,正在自學中。閱讀卡在明朝那些事唐朝那些事宋朝那些事……我定的那些事又到了,要去取快遞了。


美食情節


說一些我的讀書經歷:

從2017年開始,我便養成了看書閱讀的日常習慣。雖然走走停停、跌跌撞撞。但總算是堅持了下來,並且穩定在“一個星期二本書”的閱讀速度。

周圍同事都覺得我讀書太快,沒有效果,還有人覺得我是在譁眾取寵,散佈心靈雞湯。

事實上,我的閱讀速度並沒有誇大,而且我也收穫了我想要的看書目的。

我看書有兩個目的:

第一,蒐集寫作素材;

第二,調整自己情緒;

在收集寫作素材的時候,我會有針對的閱讀,並不會一字不漏的細讀慢讀,有用的地方,我及時做筆記記錄,沒有用的地方,我就會一掃而過。

事實上,一本20萬字的職場類書籍,它真正有用的地方不過幾千字。甚至有些經典書籍,它真正有價值的地方,往往就是一句話,一個觀點,一個事例。

主次閱讀,重點閱讀,量化閱讀,這些都是我快速閱讀的重要方式。

在調整情緒的時候,畢竟忙碌了一天,心緒有些浮躁雜亂。我會在睡覺之前,閱讀一些文學作品,一方面可以蒐集有用的寫作素材,另一方面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候,我就會一字一句的閱讀,真正的細讀精讀。在睡前的二十分鐘內,我能夠閱讀2萬字左右的內容,並且有助於睡眠。

很多人都說自己沒時間閱讀,事實上,我們少玩幾把遊戲,少看幾篇短視頻,少說幾句閒話,我們就能擠出很多看書閱讀的時間。


魏晉寒


是不是大家對閱讀能力有什麼誤會。覺得自己像閱讀能力優秀的人學習他們怎麼看書,就能變得和他們一樣厲害。這本質上和吃腰子補腎的以形補形思路是一樣的,迷信。

閱讀能力是訓練出來的。

我有一個同學,上大學前是農村孩子,除了教材,一年能讀兩本雜誌都不錯了。

上了大學以後,有一次就問我啊:要不以後我和你一起讀書吧,你看啥我看啥。

不過我自己大學一年過手150本書,平時在圖書館泡著,喜歡的書就多看會,不喜歡的書就換換。也沒什麼套路,所以幫不了她。

但是這妹子大學畢業以後考研、讀博士,一年的閱讀量大到飛起。這種狀態下,沒有名師指點,她的閱讀能力也不差。

現在她寫的東西,有些點我已經看不懂了。

所以閱讀能力本質上是沒有捷徑的。看的多了,閱讀能力才有機會上去。

對普通人來說,除了網文外,一年讀20~30本書,題材不限,但儘可能廣泛。讀個幾年,閱讀能力就好了。

當然,如果是學生應付考試,沒那麼麻煩,我們找機會再說就是了。


酒騎風


我的啟蒙教育,現在想來,應該是從讀我爸那些大塊頭的武俠小說開始。很厚的書,大多是金庸古龍梁羽生的,因為我爸之前當過小學老師,特別喜歡讀書,尤其是那種農村集市上十塊錢一本的書。當時真是“好讀書不求甚解”,但是書裡面的世界,世界裡的一花一木,書裡面的江湖,江湖中的愛恨情仇,都對我有莫大的吸引力,我飢渴的囫圇吞下,因為小,大多不懂,但還是積累了很大好處。後來到縣城上學,縣城裡有新華書店,週末可以泡書店,但是那時候的書店,跟現在不一樣,如果你不買,店員是不允許你一直看的,只能裝作偶爾翻看,眼角暼到店員巡視,趕快裝作不感興趣的樣子,放回原處,然後裝模作樣溜達一圈,再回來找到這本書繼續看幾頁。那時候不讓看想著辦法看,現在各種二十四小時的書店,你想看多久看多久,甚至看完了不買都沒有問題,沒人盤問,沒人巡視,但是卻沉不下心來看書了。


銀狐156


分享我自己的一些經驗吧。

我也是一個喜歡閱讀的人,曾經也組織過讀書會,就是把幾個喜歡讀書的朋友組織起來,大家聚在一起分享交流。

有朋友對我說過,他說一看書就犯困,就打瞌睡,問我有沒有辦法克服?在這裡我給大家分享一點自己的經驗和體會。

剛開始看書那會,犯困打瞌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一定要有這個認識,這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很正常。選擇的書籍一定要是自己感興趣的,想看完的,帶著一個問題去看,這樣比較不容易犯困。

另外一點也很重要,一定要堅持!那有朋友可能要問,要堅持多長時間啊?我自己的經驗是堅持7天,這7天過後,你會發現再去看書的時候不那麼容易犯困,感覺完全不一樣了。記住:堅持7天。

一定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這點也很重要,自己不感興趣的,又不是自己專業領域的書籍,一般很難看進去,書裡面的精髓也不一定能領悟得到。

如果還想在閱讀方面更深入一些,建議找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閱讀同一本書,也可以閱讀不同的書,規定幾天之後在某個地方大家一起分享交流,這個方法也非常不錯哦,能給自己一些壓力,逼著去讀書,又能學習別人的觀點。

還有一個就是一定要做筆記,當你讀到某一句某一段的時候,可能會有一個想法產生,這時候最好記下來,以後再來翻看的時候會有很大幫助。

我記得陳安之說過,他一年讀過5000本書,我覺得這是可能的。當讀書真的成為一種習慣之後,你會發現書讀得越來越快,書裡面的內容包括作者的觀點也顯而易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