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苦難,在母親那裡總是要加倍的


孩子的苦難,在母親那裡總是要加倍的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01

寫母親的文章讀過不少,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尤令人動容。

寫這篇文章時,史鐵生正處在人生低谷,在最好的年紀失去了雙腿,行走變成了世上最奢侈的夢。

那段日子,他的脾氣變得暴躁,時常感到痛苦絕望。母親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北海的菊花開了,為了讓兒子好起來,她提議一起出去看花,卻總是被他不耐煩的拒絕。

終於有一次,他答應母親去看花,母親高興得像個孩子,可她卻沒等到那一刻,猝然因病離世。

他陷在自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卻不知道母親那時已經病入膏肓,為了不讓他擔心,一直瞞著。

他的母親,在兒子的憤怒和悲痛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他摔東西時,她會悄悄的躲出去,在他看不見的地方聽著他的動靜,偷偷的抹眼淚,等房間回覆寂靜後,再紅著眼悄悄的進來,用關愛的眼神默默地看著他。

她會在他獨自望著窗外的落葉愴然神傷時,不動聲色的擋在窗前,攔住他的視線。

對於"跑""踩"一類的字眼,她比他還要敏感。

母親的愛,是安靜的,是沉默的,是潤物細無聲的。不張揚,卻永遠守候,那雙浸滿愛的眼睛,一直是追隨向同一個方向的啊,那就是孩子在的地方。

即使自己忍受著病痛的折磨,昏迷前惦記的依然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兩個孩子一塊兒,好好活下去。

這就是一顆做母親的心吶,孩子的苦難加附在母親身上,那份痛與苦是比孩子的痛與苦要多得多的。

讀過史鐵生另一篇文章《我與地壇》,在他失去雙腿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地壇度過,每次他出門的時候,母親都無言的幫他準備好一切,然後靜靜地看著他的輪椅拐出小院。

有一次他因事返回,卻發現母親依然立在小院,保持著送他走的姿勢,對他的回來一時竟沒有反應。

有很多次,他在地壇呆的太久了,母親心急的找過來,用視力不好的眼睛四處張望,步履茫然又急迫,一處處尋過去。

找到了,也不讓他發覺,轉身安心離開。

母親是瞭解兒子的,她知道他正需要一段獨處的時光去找尋往後活下去的價值和意義,她不打擾,只站在他身後給他支持。

兒子的不幸在母親眼裡,就像在雪地上輾轉反覆的雪球,變成了體積更為龐大的不幸。她雖然害怕,坐立不安,卻也給了兒子最大的包容和理解。

這也讓我想起一件事情,年少時不知何事,放學回來悶在房裡煩惱不已,母親進來問我晚上想吃什麼,我對她大發雷霆,無處發洩的苦悶一股腦全倒在母親心裡。

母親一言不發的退了出去,見我一直未出來。過了不久,便端了一碗番茄蛋面進來,默默放在我桌上就轉身出去了。

我望著那碗麵,心裡突然湧上愧疚,我這樣無緣無故傷她,她卻仍然記得我難過時,最想吃一碗熱氣騰騰的番茄蛋面。

我走出去,她背對我坐著,背影在昏黃的燈下顯得落寞而悲傷。

我低下頭向她道歉,她卻是緊緊握住我的手,對我說,"你記住,每一個孩子的苦難,在母親身上都是成倍的。你難過,我會比你更加難過,你快樂了,我也會因此感到更大的快樂。"

我抬起頭,看見母親的面容憔悴而悲慼,望向我的眼睛裡分明含著深切的擔憂。

那一刻,我感到了更大的愧疚,我竟一直不知道,加諸在自己身上的痛苦,於深愛你的人,是會加倍的。

我們所嚐到的苦澀,在母親嘴裡熬成了更濃烈的苦。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道:“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我們總是隻為自己想,為自己的苦難長吁短嘆,自以為承受著最大的痛苦,哪曾想過,這世上還有一個人看著我們,她遠比我們要痛苦千百倍啊。

她那加倍的痛苦,正是源於對我們的愛,她能感受到我們內心的掙扎哭泣,因愛生擔憂,由而愈發沉重。

她是世上寧願替你受盡苦難,也不願意你皺一點點眉頭的那個人。

沒有一隻船能毫髮無損駛過人生的大海,面臨風浪,觸到暗礁,遭遇鯊魚的時候,也要振作起來,以積極的態度逾越困境。

陷在悲觀絕望,自暴自棄,絕對不是一種有用的方法,這種狀態反而會噬人噬己,給身邊疼愛你的人更大的傷害。

也請替他們想一想,在積極和悲觀都會加倍的情況下,何不選擇給他們加倍的快樂?珍惜身邊人,珍重這份愛。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