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苦难,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


孩子的苦难,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01

写母亲的文章读过不少,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尤令人动容。

写这篇文章时,史铁生正处在人生低谷,在最好的年纪失去了双腿,行走变成了世上最奢侈的梦。

那段日子,他的脾气变得暴躁,时常感到痛苦绝望。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北海的菊花开了,为了让儿子好起来,她提议一起出去看花,却总是被他不耐烦的拒绝。

终于有一次,他答应母亲去看花,母亲高兴得像个孩子,可她却没等到那一刻,猝然因病离世。

他陷在自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却不知道母亲那时已经病入膏肓,为了不让他担心,一直瞒着。

他的母亲,在儿子的愤怒和悲痛面前变得小心翼翼。

他摔东西时,她会悄悄的躲出去,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听着他的动静,偷偷的抹眼泪,等房间回复寂静后,再红着眼悄悄的进来,用关爱的眼神默默地看着他。

她会在他独自望着窗外的落叶怆然神伤时,不动声色的挡在窗前,拦住他的视线。

对于"跑""踩"一类的字眼,她比他还要敏感。

母亲的爱,是安静的,是沉默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不张扬,却永远守候,那双浸满爱的眼睛,一直是追随向同一个方向的啊,那就是孩子在的地方。

即使自己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昏迷前惦记的依然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她最大的心愿就是两个孩子一块儿,好好活下去。

这就是一颗做母亲的心呐,孩子的苦难加附在母亲身上,那份痛与苦是比孩子的痛与苦要多得多的。

读过史铁生另一篇文章《我与地坛》,在他失去双腿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地坛度过,每次他出门的时候,母亲都无言的帮他准备好一切,然后静静地看着他的轮椅拐出小院。

有一次他因事返回,却发现母亲依然立在小院,保持着送他走的姿势,对他的回来一时竟没有反应。

有很多次,他在地坛呆的太久了,母亲心急的找过来,用视力不好的眼睛四处张望,步履茫然又急迫,一处处寻过去。

找到了,也不让他发觉,转身安心离开。

母亲是了解儿子的,她知道他正需要一段独处的时光去找寻往后活下去的价值和意义,她不打扰,只站在他身后给他支持。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眼里,就像在雪地上辗转反复的雪球,变成了体积更为庞大的不幸。她虽然害怕,坐立不安,却也给了儿子最大的包容和理解。

这也让我想起一件事情,年少时不知何事,放学回来闷在房里烦恼不已,母亲进来问我晚上想吃什么,我对她大发雷霆,无处发泄的苦闷一股脑全倒在母亲心里。

母亲一言不发的退了出去,见我一直未出来。过了不久,便端了一碗番茄蛋面进来,默默放在我桌上就转身出去了。

我望着那碗面,心里突然涌上愧疚,我这样无缘无故伤她,她却仍然记得我难过时,最想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番茄蛋面。

我走出去,她背对我坐着,背影在昏黄的灯下显得落寞而悲伤。

我低下头向她道歉,她却是紧紧握住我的手,对我说,"你记住,每一个孩子的苦难,在母亲身上都是成倍的。你难过,我会比你更加难过,你快乐了,我也会因此感到更大的快乐。"

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面容憔悴而悲戚,望向我的眼睛里分明含着深切的担忧。

那一刻,我感到了更大的愧疚,我竟一直不知道,加诸在自己身上的痛苦,于深爱你的人,是会加倍的。

我们所尝到的苦涩,在母亲嘴里熬成了更浓烈的苦。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我们总是只为自己想,为自己的苦难长吁短叹,自以为承受着最大的痛苦,哪曾想过,这世上还有一个人看着我们,她远比我们要痛苦千百倍啊。

她那加倍的痛苦,正是源于对我们的爱,她能感受到我们内心的挣扎哭泣,因爱生担忧,由而愈发沉重。

她是世上宁愿替你受尽苦难,也不愿意你皱一点点眉头的那个人。

没有一只船能毫发无损驶过人生的大海,面临风浪,触到暗礁,遭遇鲨鱼的时候,也要振作起来,以积极的态度逾越困境。

陷在悲观绝望,自暴自弃,绝对不是一种有用的方法,这种状态反而会噬人噬己,给身边疼爱你的人更大的伤害。

也请替他们想一想,在积极和悲观都会加倍的情况下,何不选择给他们加倍的快乐?珍惜身边人,珍重这份爱。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