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别?

手机用户4132641384


在古代有很多文豪、诗人,他们的文学作品在今天看来都是一些仰之弥高之作,但或许是由于时代不同的缘故,导致了对古代诗词的理解方面有一定的误解。

就比如“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这两个词从字面上看,两词之间只有一字之差,而且都有“黄花”二字,注意此处黄花并不是指黄花菜而是指超凡脱俗的菊花。


看似区别不大的两词却大有不同,因为昨日黄花这词本就不存在,是后人对明日黄花的误用,所以昨日黄花一词虽然现在很多人在用,本身其实毫无意义。

而明日黄花是有出处的,这词最早出自于苏轼的《九日次韵王巩》这首诗词: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古代的好朋友之间聚会都非常文雅有情调,他们的聚会是为了叙旧的同时一起欣赏美景然后吟诗作赋,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并不像今天的我们聚会,大多就是简单的吃饭唱歌,或者为了在朋友面前炫富。


而且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有便捷的通讯工具存在,好朋友之间都可以通过打电话或者视频。而古代并没有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只有通过驿站向对方传递信息。在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邮寄一个普通邮件可能都需要三四天左右,可想而知在古代收到一封信没有十天也要半月之久,相隔很远的两人之间想要交流并非容易之事,好友之间想要见一面就更加的弥足珍贵。

这首词是苏轼和好友王巩在九九重阳节相聚一起登高赏菊所写,两人难得一见,肯定少不了把酒言欢,吟诗作赋。词中所写的是苏轼在深秋降霜的时节和友人在重阳这个节日不知道如何度过时,只能借酒来消愁解忧,并一起在楼中远眺大江两岸晴秋的美景,喝酒过后酒力慢慢减退,感觉到了冷风拂面。

在此情此景之下,苏轼便想到了自己身处在世事的纷纷扰扰和官场的勾心斗角,内心无比的无奈和厌恶,渴望超凡脱俗,但却无法真正免俗的无可奈何。

只有在如此美景和友人一起痛饮,才是最快乐的时候啊,而此时友人王巩却说,时候不早了,要准备离开,苏轼内心是多么不舍,所以便挽留友人王巩说:“重阳节过后菊花会慢慢凋谢枯萎,并不是像今日的菊花一样美,可能连迷恋菊花的蝴蝶都会为之感到叹惋伤悲。”劝王巩在这难得美景之下痛快淋漓的畅饮一次,要珍惜眼前的良辰景色,要尽兴而归,不要等到“明日”黄花凋谢了,才会为此感到哀愁。



词中“明日黄花”中的“黄花”指的是菊花,“明日”不是指明天而是泛指重阳节过后,所以“明日黄花”的原意就是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明日黄花”后来在《少年游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这首词中也出现过,“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此处的“明日黄花”意思是美好的时光容易逝去,好的花很难长久,所以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在苏轼看来,人生就如同一场梦,在梦还没有醒之前就要尽情的玩乐,就如同明日黄花将要凋谢,所以要趁着黄花盛开尽情的玩乐。

后来宋朝的胡继宗《书言故事》中对“明日黄花”下了一个定义为“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这便导致了后人们开始用“明日黄花”这个词来比喻过去的事物,现代人的用法多半是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经过时过气的人物事物。


历来现实


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

现代社会,文盲比较少,但没文化的人一扫一大片。


很多人提笔就写错字,张嘴就念别字,而由于不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意义,胡乱使用,更是比比皆是。

比如,题目中提到的“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如果,不了解其来源,还真不好分辨谁对谁错。

咱先说答案,这两个词的区别就是,“昨日黄花”根本就是后人瞎造出来的,只有“明日黄花”,没有“昨日黄花”。

啥是明日黄花呢?宋代的胡继宗在《书言故事》中解释: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这么说来,“昨日黄花”不更过时吗?

要解开这道题,得先搞清楚“明日”是哪一日。

这个成语是大才子苏东坡搞出来的。

他在给好朋友王巩的和诗《九日次韵王巩》中说:“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他们在重阳节相聚,登高嗨皮,喝着小酒,赏着菊花。

老苏对老王说:待会儿,嘛去,着什么急,过了重阳,菊花就败了,蝴蝶都没花采蜜了。

所以,明日黄花,不是明天的黄花,而是重阳之后的黄花,比喻过了时的事物。

昨日黄花就不知所谓了,没有任何文化内涵。

昨日也许黄花正含苞待放呢?


饮水君


有书君首先说明,本来只有“明日黄花”这个成语,不知何时起冒出一个“昨日黄花”,后者实际是前者的误用。

学者们普遍认为“明日黄花”出自苏轼的诗《九日次韵王巩》: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与友人在重阳佳节聚会,登高赏菊,赌酒赋诗,心中无比开怀。


因好友难得一聚,他便作诗劝友人今日要尽情玩乐,不要急着回去,不然明日菊花凋零,连蝴蝶儿都为此惆怅。

时光不再,大家相聚无期,该是何等遗憾。

诗中的“明日黄花”就是指重阳节后,逐渐枯萎的菊花。

后来,人们将其作为一个固定词语,用来指代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宋朝的胡继宗在《书言故事·花木类》中就写过:“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但是,菊花的花期明明较长,在重阳前后正是怒放的季节,怎会在重阳后的“明日”就开始凋零?苏轼的这句“明日黄花蝶也愁”与实际情况匹配吗?

根据林衡先生《“明日黄花”的喻义和寓义》一文,我们得出答案是肯定的。唐末诗人郑谷曾写过一首绝句《十日菊》:

“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

古人赏菊时,喜欢折下几朵养在瓷瓶里,即“折残枝”。菊花与水仙之类不同,其在瓶中养植枯萎较快,而“十日”恰好就是重阳节的明日,一夜过后,瓶中的菊花开始凋零,失去观赏价值,正好与苏轼“明日黄花”的说法对应。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在“明日黄花”条下,先引郑谷诗,再引东坡词,便很好地解释了“明日黄花”这个说法的合理性。

“明日黄花”这个词甚为雅致,许多文人都喜欢用。冰心在《寄小读者》二七中写道:“再经过四次月圆,我又可在母亲怀里,便是小朋友也不必耐心的读我一月前,明日黄花的手书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业开始崛起,而新闻最是讲究时效性,忌讳“明日黄花”。因此,“明日黄花”又多了一层释义: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

因为“明日黄花”的意思是过时的事物,而明日对应的一般都是希望,昨日才是过时,人们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是“昨日黄花”才对。荒谬的是,这种误用居然被普遍接受,甚至有人提出根据“从众”原则,提出应该用“昨日黄花”代替“明日黄花”的建议。

试想,今日是重阳,昨日的菊花应该是含苞待放或者开得灿烂,怎会跟过时、过期扯上关系?硬要解释的话,“昨日黄花”的释义也该和“明日黄花”相反,指代风头正盛的事物或者旺盛蓬勃的生机。

有书君以为,文化必有根,我们在传承的过程中,万万不能因图便利而擅自篡改。没有根的树不可能成材,没有根的文化缺少底蕴,终究会淹没在历史洪流中。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简单来说,“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的区别是已然和未然的差别,两者表达的情感上有差异。

“明日黄花”有出处,是很明确的词汇

黄花其实就是菊花,古人一般把菊花当成一年中最后一种盛开的花。最后的美好事物总是会让人留恋。

苏轼就不止一次将“明日黄花”写入诗词当中,比如“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明日黄花”也就是出自苏轼的笔下。

从涵义来看,黄花尚未凋谢,表露的是一种即将消逝的惋惜。美好事物即将过去,自然会有一种惆怅在其中。而这种惆怅有引申出来世事无常的感慨。

“明日黄花”的涵义比较丰富,但总体来说是一种对正在消逝的美好事物的惋惜,悲观的情绪较多一点。

“昨日黄花”不知出处,更像是现代词汇

“昨日黄花”语义比较单一,主要就是说过时的消息或者事物,一般用来形容信息价值的不对等。

比如:小镇中没有高楼已经是昨日黄花了,现在这个地方已经高楼林立。

词性比较中性,没有很明显的悲喜褒贬,也更容易被人理解。

有一种说法,“昨日黄花”是“明日黄花”的误读

这种说法我个人不是很赞同。我们经常有一句话,“黄花菜都凉了”,就是在说为时已晚的意思,而“昨日黄花”更像是从这一语境中引申出来的含义。

可能在形成词汇的过程中借用了“明日黄花”的构成形式,但应该不算误读。

总结一下:

“明日黄花”是一句古语,主要是惋惜即将或正在消逝的美好事物,语义较为丰富,一般用于悲观情绪地表露;

“昨日黄花”极有可能是现代词汇,主要表示时效性已过或者无价值消息,不像是“明日黄花”的误读,更有可能是从生活俗语“黄花菜”引申出来的含义。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先说“明日黄花”吧。 这句话被苏轼在多首诗里面说过。

如《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的: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碟也愁。”

和《九日次韵王巩》的: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碟也愁。”

这里的黄花指的都不是黄花菜,而是菊花。这是因为菊花历来都有用作观赏。汉魏时期更是有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



到了唐宋时期,重阳节赏花就是很普遍的事了。 九月九日重阳节,大伙都喜欢把菊花折下来,插在瓶器里,就是现在的插花,用来观赏,算是过节的一种习俗。

明日黄花,也就是重阳节的第二天,折在瓶子里的菊花已经枯萎凋谢了,没有菊花的香味和供蝴蝶采的蜜了,所以这一天,连采蜜的蝴蝶也为生计犯愁。

因此明日黄花是用来指过去的事物,无意义的事物,或者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



那昨日黄花呢?

这个词其实是不知明日黄花用意中“明日”定义的人的误解,以为这个明日黄花是错误的,既然是指过去的事物,那应该是用“昨日”才对吧,以为“昨日”才是过去式,才有了“昨日黄花”这个说法。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闲话


牧子闲话


明日黄花,是指过了重阳节的菊花,其明日,专指重阳节后,而不是明天。它出自苏东坡"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曰黄花蝶也愁"。意为重阳过了,菊已枯败,连蝶都愁不去理,没什么看的了。后人多引用为喻女孩,如黄花闺女。如加明日黄花,即是过了时的大龄女子。再有问与昨日黄花的区别,这要说明两点:一是,昨日黄花在古诗中无出处,是对明日黄花的误用。也有说有近代或现代有人用过,且写入爱情诗中。其二,即是有引用,哪怕是误用,也是形容过期,过了时令的意思。所以,明日黄花与昨日黄花,所引指比喻是一样的。


黄亲国旗


问题:“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别?


前言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明日黄花有出处,在苏轼的诗词中可以见到。但是昨日黄花更像一句俗语,意思和明日黄花差不多。在古人的作品中极少见到昨日+黄花的组合。

一、黄庭坚的昨日黄花

黄庭坚有一首绝句《答余洪范二首》

悬磬斋厨数米炊,贫中气味更相思。可无昨日黄花酒,又是春风柳絮时。

可无昨日黄花酒,很明显是指昨天的黄花酒,和今天说的“昨日黄花”不是一个意思。

二、苏轼的明日黄花

最早用这个词的好像是苏轼,一首七律中用到过:

《九日次韵王巩》[宋] 苏轼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注:已教从事到青州,青州从事是指美酒。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

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则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

一首词也用到过:《少年游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的意思是“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所以要珍惜眼前。即晏殊“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之意。

《浣溪沙》[宋]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三、其他人的【】日黄花

1、九日黄花,前边是数字,表示重阳节

例如岑参的《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2、旬日黄花,旬日,十天

《生查子》[宋] 李刘

万里彩衣远,旬日黄花後。蓬矢纪佳辰,莲幕翻新奏。
更看桂枝香,归献灵椿寿。同对小蟠桃,共醉长生酒。

3、今日黄花

《九日登资福山呈胡宣教》[宋] 吕声之

飞屐来登最上峰,千山拥翠景无穷。遥看云影参差外,静听泉声断续中。
今日黄花重九约,何时青眼一尊同。好天风月閒相寄,早晚南来有过鸿。

结束语

今天我们似乎更习惯于用昨日黄花这个词,不过明日黄花才是这个词的本来用法。表示过时之物。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明日黄花"出自宋代苏轼的《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如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其中,黄花指的是菊花。"明日"指的是重阳之后。诗歌大意是好不容易相聚在一起就不要着急回去,趁着重阳节好好欣赏这盛开的菊花,否则等到"明日",菊花凋败失去欣赏价值,就是彩蝶飞过看到也会感到忧愁,后多用来比喻过时的事物。

在这个词语流传使用的过程中,慢慢出现"昨日黄花",比如2001年5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黄宗江是一位大学者、大才子,然而他却以'艺人'自诩;他对自己过去的成绩,自谦为'昨日黄花'"。这说明"昨日黄花"的这种误用已经是屡见不鲜,甚至像《人民日报》这种官方媒体也是如此。

这种误用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不知原成语之来历;不合逻辑;生造词语;盲目类推"(施春宏《关于成语用变和演变的思考——从几则成语的现实使用谈起》)对于"昨日黄花"的误用原因,我更倾向于前两条"不知原成语之来历""不合逻辑"。

首先,相对而言大多数人对"明日黄花"一词语出何处知之甚少,"不知道原成语之来历",自然在理解、使用的过程中容易望文生义;另一方面,正因为不知"明日黄花"语出何处,所以望文生义。那么抛开典故来历不去考虑,单从字面来看"明日黄花"和"昨日黄花",很显然"昨日黄花"更符合逻辑。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昨日"即过去,是旧事物,代表的是过时,不合潮流,而"明日"是将来,是未来,尚未发生。如此看来,人们认为"明日"的东西是新生事物,生气勃勃,符合时代潮流的也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依照逻辑用表示过去的"昨日"指代过时的事物更容易让大众接受。所以,一些对"明日黄花"出处不甚了解的的人们便用"昨日黄花"代替"明日黄花"表示过时事物。但"明日黄花 "作为一个典故,"语出苏东坡的诗:九月九日重阳节赏菊恰逢其时,明日黄花将逐渐枯萎,时空从过去走向未来,而黄花却走向过去,行将就灭,从而形成了'菊花在时空推移下走向过去'的情况,而人则处在即将到来的'明日'和行将枯萎的黄花之间,将注意力引向时空,而忽视特定事物,笔者以为这是造成这则成语被误解的主要原因" 。(王学宽《"明日黄花蝶也愁"》)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昨日黄花"。因为不论是"昨日黄花"还是"明日黄花"它们作为语言系统的一部分必须遵循语言流变的法则——约定俗成,就如 《诗经 》的"桃之夭夭",今天已变成了"逃之夭夭\

一往文学


其实,这两个词语属于李逵和李鬼、孙悟空和六耳猕猴的差别。

李逵、孙悟空是“明日黄花”

元丰元年(1078)九月九日,九九重阳节,苏轼和王巩等朋友聚会宴饮,并写了首赏菊、饮酒时的即兴和答诗。

九日次韵王巩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此诗写重阳赏菊,就地取材,寓意于菊花、蝴蝶,又借秋色表现诗人年老而乐天的情怀。登高赏菊,把酒赋诗,难得一聚,酒喝醉了也要多看一会儿菊花,不要急忙打算回家。最后一句其实是想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暗示自己就如同明日的菊花一样。

后来,人们就把“明日黄花”作为一个固定用词,用来比喻事物已经过了时效性,失去价值。后来一位宋代的文人胡继宗在《书言故事》里就说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为何出现“昨日黄花”

其实昨日黄花就是明日黄花的误写,大家可能会想当然的以为昨日黄花,就是指昨天的黄花,已经凋谢,已经过时的了。想当然的以为,反而三人成虎,流传开来。从古至今也有很多类似的词语被误读,并且形成了俗语。


网络上也有很多错误的解释,直接导致更多的人的误读。确实对文化传播起到相反的效果了。

01

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意是不到乌江心不死

02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本意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

03

王八蛋,本意是忘八端。古代 " 八端 " 是指 "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 " 八端 " 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传成 " 王八蛋 "。

04

狗屁不通,本意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时,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 狗皮不通 " 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

05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意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这个巨搞笑,我们江西方言说鞋子就是孩子。以讹传讹,哈哈

06

无奸不商,本意是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如果是 " 奸 ",那世上做生意的,没一个好人了。这个成语最冤枉了,彻底改变了词语的属性了

07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 皮匠 " 实际上是 " 裨将 " 谐音," 裨将 " 在古代是指 " 副将 ",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 " 裨将 " 说成了 " 皮匠 "。

08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 " 嫁乞随乞,嫁叟随叟 ",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09

无毒不丈夫,原句是 "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而 " 无毒不丈夫 " 与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要有试题,才可称为男人。国人以讹传讹的功力真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最近程悫在聊阳明心学,欢迎喜欢的朋友点击关注。


程悫读书


“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这两个词语的区别,就在于“明日黄花”是个已固定下来、意思明确的词;而“昨日黄花”是个意思不明、误用或套用“明日黄花”的词,各种词典中没有的词。

为何会出现这个词典中没有的词,可能是在对“明日”一词理解上出现了问题。人们常用的“明日”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明天、次日,是今天的下一天;二是指不久的将来,是没用具体日期的不远未来。

而“明日黄花”中的明日,是指的重阳节的次日,重阳节后赏菊,就显得晚了。

请看苏轼的《九日次韵王巩》: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向朋友表示:既然来都来了,难得相聚在一起,就别着急回去,还是在菊花盛开的重阳节日赏花为好。因为,待到“明日”,重阳已过,人赏菊无趣,恐怕飞舞的彩蝶对那那过时的菊花会犯愁吧。

再看看元代散曲家张可久的《九日》: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容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上面二首诗词中的“明日黄花”的明日,都是指的是重阳节的次日。但也有诗词中的“明日黄花”的明日指的是重阳节这天,如南宋诗人虞俦的《九月八日游报本寺》:

诗翁怀抱十分秋,探借重阳作胜游。
莲社政须陶靖节,竹林未羡阮陈留。
逢僧应说无生话,顾我何如不击舟。
明日黄花须斗酒,莫将容易换凉州。

这里的明日,明显说的是明天

从上面可以看出,“明日黄花”本意是指重阳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来多比喻过时失去作用的事物,或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

偶尔在文章中看见“昨日黄花”一词,总觉得不伦不类,不清楚要表达的是什么。“明日黄花”是渐萎的菊花,那“昨日黄花”是含苞待放的还是盛开的菊花呢?“明日黄花”是过时的失去价值的东西,那“昨日黄花”就是正当时正有价值的东西吗?其实,用这个词的作者他也说不清是啥意思。

“昨日黄花”这种含混不清的词不用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