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别?

手机用户4132641384


在古代有很多文豪、诗人,他们的文学作品在今天看来都是一些仰之弥高之作,但或许是由于时代不同的缘故,导致了对古代诗词的理解方面有一定的误解。

就比如“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这两个词从字面上看,两词之间只有一字之差,而且都有“黄花”二字,注意此处黄花并不是指黄花菜而是指超凡脱俗的菊花。


看似区别不大的两词却大有不同,因为昨日黄花这词本就不存在,是后人对明日黄花的误用,所以昨日黄花一词虽然现在很多人在用,本身其实毫无意义。

而明日黄花是有出处的,这词最早出自于苏轼的《九日次韵王巩》这首诗词: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古代的好朋友之间聚会都非常文雅有情调,他们的聚会是为了叙旧的同时一起欣赏美景然后吟诗作赋,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并不像今天的我们聚会,大多就是简单的吃饭唱歌,或者为了在朋友面前炫富。


而且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有便捷的通讯工具存在,好朋友之间都可以通过打电话或者视频。而古代并没有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只有通过驿站向对方传递信息。在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邮寄一个普通邮件可能都需要三四天左右,可想而知在古代收到一封信没有十天也要半月之久,相隔很远的两人之间想要交流并非容易之事,好友之间想要见一面就更加的弥足珍贵。

这首词是苏轼和好友王巩在九九重阳节相聚一起登高赏菊所写,两人难得一见,肯定少不了把酒言欢,吟诗作赋。词中所写的是苏轼在深秋降霜的时节和友人在重阳这个节日不知道如何度过时,只能借酒来消愁解忧,并一起在楼中远眺大江两岸晴秋的美景,喝酒过后酒力慢慢减退,感觉到了冷风拂面。

在此情此景之下,苏轼便想到了自己身处在世事的纷纷扰扰和官场的勾心斗角,内心无比的无奈和厌恶,渴望超凡脱俗,但却无法真正免俗的无可奈何。

只有在如此美景和友人一起痛饮,才是最快乐的时候啊,而此时友人王巩却说,时候不早了,要准备离开,苏轼内心是多么不舍,所以便挽留友人王巩说:“重阳节过后菊花会慢慢凋谢枯萎,并不是像今日的菊花一样美,可能连迷恋菊花的蝴蝶都会为之感到叹惋伤悲。”劝王巩在这难得美景之下痛快淋漓的畅饮一次,要珍惜眼前的良辰景色,要尽兴而归,不要等到“明日”黄花凋谢了,才会为此感到哀愁。



词中“明日黄花”中的“黄花”指的是菊花,“明日”不是指明天而是泛指重阳节过后,所以“明日黄花”的原意就是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明日黄花”后来在《少年游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这首词中也出现过,“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此处的“明日黄花”意思是美好的时光容易逝去,好的花很难长久,所以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在苏轼看来,人生就如同一场梦,在梦还没有醒之前就要尽情的玩乐,就如同明日黄花将要凋谢,所以要趁着黄花盛开尽情的玩乐。

后来宋朝的胡继宗《书言故事》中对“明日黄花”下了一个定义为“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这便导致了后人们开始用“明日黄花”这个词来比喻过去的事物,现代人的用法多半是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经过时过气的人物事物。


历来现实


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

现代社会,文盲比较少,但没文化的人一扫一大片。


很多人提笔就写错字,张嘴就念别字,而由于不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意义,胡乱使用,更是比比皆是。

比如,题目中提到的“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如果,不了解其来源,还真不好分辨谁对谁错。

咱先说答案,这两个词的区别就是,“昨日黄花”根本就是后人瞎造出来的,只有“明日黄花”,没有“昨日黄花”。

啥是明日黄花呢?宋代的胡继宗在《书言故事》中解释: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这么说来,“昨日黄花”不更过时吗?

要解开这道题,得先搞清楚“明日”是哪一日。

这个成语是大才子苏东坡搞出来的。

他在给好朋友王巩的和诗《九日次韵王巩》中说:“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他们在重阳节相聚,登高嗨皮,喝着小酒,赏着菊花。

老苏对老王说:待会儿,嘛去,着什么急,过了重阳,菊花就败了,蝴蝶都没花采蜜了。

所以,明日黄花,不是明天的黄花,而是重阳之后的黄花,比喻过了时的事物。

昨日黄花就不知所谓了,没有任何文化内涵。

昨日也许黄花正含苞待放呢?


饮水君


简单来说,“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的区别是已然和未然的差别,两者表达的情感上有差异。

“明日黄花”有出处,是很明确的词汇

黄花其实就是菊花,古人一般把菊花当成一年中最后一种盛开的花。最后的美好事物总是会让人留恋。

苏轼就不止一次将“明日黄花”写入诗词当中,比如“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明日黄花”也就是出自苏轼的笔下。

从涵义来看,黄花尚未凋谢,表露的是一种即将消逝的惋惜。美好事物即将过去,自然会有一种惆怅在其中。而这种惆怅有引申出来世事无常的感慨。

“明日黄花”的涵义比较丰富,但总体来说是一种对正在消逝的美好事物的惋惜,悲观的情绪较多一点。

“昨日黄花”不知出处,更像是现代词汇

“昨日黄花”语义比较单一,主要就是说过时的消息或者事物,一般用来形容信息价值的不对等。

比如:小镇中没有高楼已经是昨日黄花了,现在这个地方已经高楼林立。

词性比较中性,没有很明显的悲喜褒贬,也更容易被人理解。

有一种说法,“昨日黄花”是“明日黄花”的误读

这种说法我个人不是很赞同。我们经常有一句话,“黄花菜都凉了”,就是在说为时已晚的意思,而“昨日黄花”更像是从这一语境中引申出来的含义。

可能在形成词汇的过程中借用了“明日黄花”的构成形式,但应该不算误读。

总结一下:

“明日黄花”是一句古语,主要是惋惜即将或正在消逝的美好事物,语义较为丰富,一般用于悲观情绪地表露;

“昨日黄花”极有可能是现代词汇,主要表示时效性已过或者无价值消息,不像是“明日黄花”的误读,更有可能是从生活俗语“黄花菜”引申出来的含义。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有书君首先说明,本来只有“明日黄花”这个成语,不知何时起冒出一个“昨日黄花”,后者实际是前者的误用。

学者们普遍认为“明日黄花”出自苏轼的诗《九日次韵王巩》: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与友人在重阳佳节聚会,登高赏菊,赌酒赋诗,心中无比开怀。

因好友难得一聚,他便作诗劝友人今日要尽情玩乐,不要急着回去,不然明日菊花凋零,连蝴蝶儿都为此惆怅。

时光不再,大家相聚无期,该是何等遗憾。

诗中的“明日黄花”就是指重阳节后,逐渐枯萎的菊花。

后来,人们将其作为一个固定词语,用来指代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宋朝的胡继宗在《书言故事·花木类》中就写过:“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但是,菊花的花期明明较长,在重阳前后正是怒放的季节,怎会在重阳后的“明日”就开始凋零?苏轼的这句“明日黄花蝶也愁”与实际情况匹配吗?

根据林衡先生《“明日黄花”的喻义和寓义》一文,我们得出答案是肯定的。唐末诗人郑谷曾写过一首绝句《十日菊》:

“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

古人赏菊时,喜欢折下几朵养在瓷瓶里,即“折残枝”。菊花与水仙之类不同,其在瓶中养植枯萎较快,而“十日”恰好就是重阳节的明日,一夜过后,瓶中的菊花开始凋零,失去观赏价值,正好与苏轼“明日黄花”的说法对应。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在“明日黄花”条下,先引郑谷诗,再引东坡词,便很好地解释了“明日黄花”这个说法的合理性。

“明日黄花”这个词甚为雅致,许多文人都喜欢用。冰心在《寄小读者》二七中写道:“再经过四次月圆,我又可在母亲怀里,便是小朋友也不必耐心的读我一月前,明日黄花的手书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业开始崛起,而新闻最是讲究时效性,忌讳“明日黄花”。因此,“明日黄花”又多了一层释义: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

因为“明日黄花”的意思是过时的事物,而明日对应的一般都是希望,昨日才是过时,人们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是“昨日黄花”才对。荒谬的是,这种误用居然被普遍接受,甚至有人提出根据“从众”原则,提出应该用“昨日黄花”代替“明日黄花”的建议。

试想,今日是重阳,昨日的菊花应该是含苞待放或者开得灿烂,怎会跟过时、过期扯上关系?硬要解释的话,“昨日黄花”的释义也该和“明日黄花”相反,指代风头正盛的事物或者旺盛蓬勃的生机。

有书君以为,文化必有根,我们在传承的过程中,万万不能因图便利而擅自篡改。没有根的树不可能成材,没有根的文化缺少底蕴,终究会淹没在历史洪流中。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先说“明日黄花”吧。 这句话被苏轼在多首诗里面说过。

如《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的: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碟也愁。”

和《九日次韵王巩》的: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碟也愁。”

这里的黄花指的都不是黄花菜,而是菊花。这是因为菊花历来都有用作观赏。汉魏时期更是有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



到了唐宋时期,重阳节赏花就是很普遍的事了。 九月九日重阳节,大伙都喜欢把菊花折下来,插在瓶器里,就是现在的插花,用来观赏,算是过节的一种习俗。

明日黄花,也就是重阳节的第二天,折在瓶子里的菊花已经枯萎凋谢了,没有菊花的香味和供蝴蝶采的蜜了,所以这一天,连采蜜的蝴蝶也为生计犯愁。

因此明日黄花是用来指过去的事物,无意义的事物,或者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



那昨日黄花呢?

这个词其实是不知明日黄花用意中“明日”定义的人的误解,以为这个明日黄花是错误的,既然是指过去的事物,那应该是用“昨日”才对吧,以为“昨日”才是过去式,才有了“昨日黄花”这个说法。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闲话


牧子闲话


“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字面区别一个是昨,一个是明。意思上没啥区别,以我的理解就是劝人珍惜当下,不和过去纠缠。

苏大才子在诗《九日次韵王巩》中说:“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意思是:相逢后不要忙着回去,重阳过后菊花就枯谢了,还有什么可以赏玩,就连采花的蝴蝶也会发愁。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逐渐枯萎的菊花。

此诗用以说明应珍惜眼前的美好情景,如良辰美景、亲朋相聚等等,以免过后徒生怅恨。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再好看的花会谢,再好的友谊也会别离,及时行乐,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景。因为错过了就变成了“昨日黄花”,花谢又不是一天的事情。用平常心对待人生,人生又多了一重境界。

“明日黄花”其实就是“昨日黄花”,所有的明天都会变成昨天,时光不饶人,生命中明天、今天一天又一天都变成了昨天。

黄花菜都凉了,看看手里还有多少时间,不看黄花了,趁着好天气好心情看红花!





陌上书香


其实,这两个词语属于李逵和李鬼、孙悟空和六耳猕猴的差别。

李逵、孙悟空是“明日黄花”

元丰元年(1078)九月九日,九九重阳节,苏轼和王巩等朋友聚会宴饮,并写了首赏菊、饮酒时的即兴和答诗。

九日次韵王巩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此诗写重阳赏菊,就地取材,寓意于菊花、蝴蝶,又借秋色表现诗人年老而乐天的情怀。登高赏菊,把酒赋诗,难得一聚,酒喝醉了也要多看一会儿菊花,不要急忙打算回家。最后一句其实是想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暗示自己就如同明日的菊花一样。

后来,人们就把“明日黄花”作为一个固定用词,用来比喻事物已经过了时效性,失去价值。后来一位宋代的文人胡继宗在《书言故事》里就说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为何出现“昨日黄花”

其实昨日黄花就是明日黄花的误写,大家可能会想当然的以为昨日黄花,就是指昨天的黄花,已经凋谢,已经过时的了。想当然的以为,反而三人成虎,流传开来。从古至今也有很多类似的词语被误读,并且形成了俗语。


网络上也有很多错误的解释,直接导致更多的人的误读。确实对文化传播起到相反的效果了。

01

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意是不到乌江心不死

02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本意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

03

王八蛋,本意是忘八端。古代 " 八端 " 是指 "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 " 八端 " 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传成 " 王八蛋 "。

04

狗屁不通,本意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时,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 狗皮不通 " 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

05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意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这个巨搞笑,我们江西方言说鞋子就是孩子。以讹传讹,哈哈

06

无奸不商,本意是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如果是 " 奸 ",那世上做生意的,没一个好人了。这个成语最冤枉了,彻底改变了词语的属性了

07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 皮匠 " 实际上是 " 裨将 " 谐音," 裨将 " 在古代是指 " 副将 ",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 " 裨将 " 说成了 " 皮匠 "。

08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 " 嫁乞随乞,嫁叟随叟 ",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09

无毒不丈夫,原句是 "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而 " 无毒不丈夫 " 与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要有试题,才可称为男人。国人以讹传讹的功力真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最近程悫在聊阳明心学,欢迎喜欢的朋友点击关注。


程悫读书


“昨日黄花”是“明日黄花”的错用

明日黄花有过期、无用的意思,有人以为这个“过期、无用”用“昨日”比较应景,就把“明日黄花”改成了“昨日黄花”或者“昔日黄花”

但实际上,黄花今天盛开明天凋零,昨天还是个花骨朵,用明日黄花做比喻才符合自然规律,昨日黄花则有含苞待放、潜龙在渊的意思,明显不对吧

举个列子,比较下里面两个句子

过气明星都是明日黄花,走在路上无人搭理

过气明星都是昨日黄花,走在路上无人搭理

明日黄花来源于苏轼诗词,已经成为成语,用于正规的书面表达时,不要去更改。或许几十年后,成为约定俗成,昨日黄花才正确,就像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翻译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我们上学时,那样的翻译是错的,但现在,那样的翻译确被认可……

未来的事情未来再说,目前,还是“明日黄花”为正确


灵石蕴珠宝


大家都说只有“明日黄花”才是对的,还引经据典,但实际上,如今的年代,是实用的年代,那么多网络流行词出来,难道都不能用了吗?用了就没文化?

明日黄花是怎么来的。

这还是苏东坡的一首诗,所以苏东坡这人,不知道为国人创造了多少成语、典故,估计与李白有的一拼,《九日次韵王巩》里有二句:“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说的是什么?说你们要抓紧观赏啊,一起观赏不要离开了,到了明天,重阳一过,这些菊花就逐渐枯萎了。这是留客诗啊。

为什么今人经常用“昨日黄花”呢

苏东坡的明日黄花,是用在整句诗里才有意境,如果只是拎一个“明日黄花”出来,大家就会理解是明日才是黄花,所以还不晚嘛,所以今人就用“昨日黄花”替代,既然是昨日,那么今日自然花枯了。所比如,已成昨日黄花,很对啊。

到底怎么用好。

中国有个成语,叫空穴来风,原指有洞才会有风,现指无凭无据,意思完全相反,那么这朵黄花到底怎么用好。我以为都可以用。

如果说是未来的事,没发生的事,但快要发生了,那就用“明日黄花”好。

如果用已经发生的事,那就用“昨日黄花”好了。

就这个区别。


咕咚学堂


“明日黄花”这个词,用来指代已经过时的事物,或者失去了时效性的新闻事件。通常带有一点贬义,表示旧有的事物没有什么意义了,不能太过于怀念旧物,而失去了新的东西。比如,崔永元这样的人物已经是明日黄花,不再有人追捧。

“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意思差不多,但是这个词,本身则是以讹传讹,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昨日黄花”一说。

“明日黄花”是谁发明的呢?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语出“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这句诗,标题为《九日次韵王巩》,全诗如下: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东坡的这首诗,写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九月九日的重阳节。苏东坡搞了一个重阳赏花会,邀请了好朋友著名诗人王巩等在一起赏菊、饮酒,当然文人聚会,自然免不了要诗文唱和,大家一起赋诗助兴。

苏东坡在席上,拿来纸和笔,顺手写下这首诗。翻译成今天的话,我喝醉了没事,睡一觉,你们继续喝酒,今天我们一醉方休,等你到了青州,远隔千山万水,想在一起喝酒就很难了。就算是我想破了脑袋,想白了头发,写出来的诗还是和老朋友你没法比。

听说你以后将在东阁闭门苦修,一定要允许我到南方去陪你喝一杯酒啊。我们难得相逢,也不要忙着离开,今朝有酒,尽情言欢,不要像那重阳节之后的菊花那样,过了这一天,就是蝴蝶也对它不闻不问了。

“明日黄花”即出自最后一句诗歌,实际上指的是“过了重阳节之后的菊花”,千万不要理解成“明天的黄花”闹了笑话。这里的“明日”,当然就不是“明天”的意思了,而是专指传统节日重阳节这一天。

为什么重阳节又称为“明日”呢?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我们都知道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之节,“日月”相并,不就是个“明”吗?所以又称重阳为“明日”。

重阳与菊花组合到一起,就是“明日黄花”。宋待胡继宗在《书言故事·花木类》中说:“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意思。

但是因为后来某些人不知道“明日黄花”中“明日”两个字是什么意思,错误理解成与“昨日”相对的“明日”,很多人就觉得,那不对啊,过去的事物,应该是“昨日黄花”才对,实际上这是自作聪明,闹了笑话,不了解成语典故的出处。

甚至连我们的一些主流媒体,也使用错误的“昨日黄花”,比如2001年5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黄宗江是一位大学者、大才子,然而他却以'艺人'自诩;他对自己过去的成绩,自谦为'昨日黄花'"。

久而久之,反而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反常现象,很多人认为“过去的事物”嘛,应该用“昨日黄花”而不是“明日黄花”才对。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