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国都在西安,为什么要修建京杭大运河?

朝阳李斯克


古代的都成还有一个功能是经济中心,与其说武则天迁都洛阳是因改朝换代,不如说大唐已经发现长安太过闭塞,不宜做经济中心了,洛阳取代长安是迟早的事。即使隋定都长安,以隋炀帝的眼光他还是会迁都洛阳的。而当时规划的大运河是修往河南方向的,宋代大运河就经过开封府。


浪淘沙1499


首先隋朝的国都不在西安,而是定在长安的东面的一个地方称为大兴都,而长安因为魏晋南北朝三百年战乱,变的破败不堪,地区粮食资源可以说已经不足以供给国都人民的食用!而后隋炀帝继位后,另立国都洛阳!所以隋朝可以说有两个国都西都大兴东都洛阳!下来说说为什么要修大运河!

先看下图是隋朝南北大运河的河道图

  • 大家可以看出大运河的源头是从西都大兴城开始,中间路过东都洛阳!南到浙江地区,北到涿州(河北地区)从隋朝的版图来看可以看出整个运河是连通整个隋朝境内的!没有运河前,从京都行军到南北边界需要八十天,而运河建好后到达南北只需五十天,所以可以看出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第一个原因是为了方便交通,从而使权力更加集中!军事斗争中更是方便兵力调遣从而稳固边疆!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东西两都都属于内陆城区,离海较远!资源匮乏!而大家都知道从古至今富泽的地方都是离海近的!就像江浙地区和涿州地区都属于近海地区,资源丰富!粮草都盛产!所以大运河将南北相通,更是为了将南北盛产的粮食更方便的运往京都!
  • 总结: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政治上南北融合加速,从而巩固隋朝政权!第二个原因军事上军队可以快速到达南北边境与沿途地区!从而稳固边疆!第三个原因经济上将南北盛产的粮食运往内陆京都地区,从而弥补京都地区资源匮乏的效果!
  • 以上为本人拙见!大家多多指教,感谢!

十哑君悟史


京杭大运河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南四湖(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

那么隋炀帝为什么要修大运河呢?,隋朝统一后,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怎样把这些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地区,这是摆在统治阶级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采取什么运输方式好呢?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运输,才能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炀帝杨广这个暴君穷奢极欲,爱好游玩,当成主要原因。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有重要的的历史价值

1、大运河加强南北之间的交通和交流,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融,方便了南粮北运,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并且为沿岸城市提供灌溉用水的同时,也减少了特大水灾的发生;

2、大运河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并且巩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京杭大运河为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国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促进了中国以一个强国的身份在世界崛起;

3、大运河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文化和精神,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4、大运河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治、军事的统治、稳定封建王朝统治的作用,其政治意义不容忽视。


杨柳依依201432516


题目就有几个错误。

首先错的是,隋朝大运河,并不等同于京杭大运河。

其次错的是,隋炀帝建运河时,都城已迁到洛阳。

见下图,隋朝大运河的目的地在开封一带,通过大运河通济渠段,可以沟通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和黄河流域,江南的粮船,是可以通过黄河支流的洛水,渭水,直达洛阳和西安的,西安隋朝时叫大兴。

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

隋灭陈后,也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另外,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

而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则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京猪大将军


唐代诗人皮日休曾经这样评价过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隋炀帝开通大运河首先贯穿了南北水路,以洛阳为中心,链接了五大水系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经济文化政治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曾母暗沙观海浪


感谢提问。

隋朝开国时定都西安,但是杨广即位时已经将都城从西安迁到了洛阳。而修建大运河(此时应是隋唐大运河而不是京杭大运河)的目的在于加强南北方的交流,并巩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以及利于调集兵马。

大运河修建的背景

隋朝刚刚结束了天下分裂的局面,南方与北方再度统一,但是南方与北方经过了上百年的对峙,双方的隔阂相当严重。

而且南方自从五马渡江建立东晋以来,就迎来了第一波开发的高潮,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物产渐渐开始超越北方。

而杨广即位时为了从关中逃离关陇贵族势力的包围,下令迁都洛阳。洛阳地处中原地区的核心位置,可以同时应对北方和南方。

杨广修建大运河也是以洛阳为中转,进而沟通南北。

修建大运河的作用

大运河的修建对隋王朝来说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沟通南北,促进经济和文化交流,消除隔阂

长期的对峙使得南方与北方交流不便,而且百姓相互敌视。大运河的修建使得南方到北方可以沿运河北上,畅通无阻。

对于商人来讲,这无疑是天大的利好消息。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携带更多的货物来往于南方和北方,对促进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交通方便以后,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使得南北方的文化发生碰撞、统一,更有利于士族和百姓对南北一家的认识提高。


二、可以巩固隋王朝对江南地区的控制。

虽然隋王朝灭掉了南陈,统一了天下,但还是有南陈的遗老遗少在兴风作浪,不利于隋朝对南当地区的统治。

而且南当地区多山地,不利于大规模的调兵。而修建了大运河以后,可以迅速调集沿岸或者直接从北方调兵进行平叛,巩固隋王朝的统治。

三、对征讨高句丽做准备。

隋朝的运河南起余杭,北至涿郡,以洛阳为中转,全长两千多公里。而涿郡也是杨广征讨高句丽的一个物资储备中心。

公元612年到614年,杨广三征高句丽,涿郡担当了后勤中心,而涿郡的物资就是靠大运河运送过去的。


结语

修建大运河必定是杨广思虑已久的结果,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但是杨广做事不惜民力,一味贪快,招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葬送了天下。


盛夏一抹清凉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3a5b0edc70244354b52eedf5d20648c6\

单挑河南历史文盲


唐代诗人秦韬玉有一首诗,叫做《隋堤》,言及隋炀帝修大运河是“种柳开河为胜游”,也就是认为开凿大运河是隋炀帝想要利用通济渠、山阳渎从洛阳乘龙舟游江都,以满足其穷奢极欲。

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历史上任何一项大工程绝非个人的意志使然,总有其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大运河工程也是如此。

我们知道古代交通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非常强。河运虽然在速度上不及骡马,但在运量和运价方面的优势却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地形西高东低,主要河流都是由西向东流入大海,缺少南北走向的大河。随着帝国大一统的形成,以及南方江浙地区经济带的形成,开凿一条南北走向的运河以开通南北水道交通,便成为了当务之急。

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以关中地区最为富庶。汉魏之际,长期战乱使黄河流域经济受到严重摧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及整个十六国时期,再次遭到破坏。经北魏至隋,北方经济虽然得到回复并取得不少发展,但其作为经济重心的地位已开始动摇,而此时的南方经济却很快地发展了起来。

隋炀帝曾驻守扬州,对江南的富庶有着深切的感受。他意识到:只有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开辟一条新的运输水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安、洛阳两都的粮食与其他物资供应问题,并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打开中原通向江南的水上航道就十分重要了。隋炀帝曾一度想要迁都丹阳,这充分表明他开凿运河的经济动因。

开凿大运河是隋朝政治、军事统治的需要。隋朝统一之前,中国南北曾长期处于阻隔状态,南北对立、中央与地方的对立都十分严重。统一之初,江南故陈的强宗大族仍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他们与隋中央之间始终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旧陈的中心地带吴会地区就发生过大规模叛乱。文帝时就曾在南方设置扬州大总管府,统领南方44州军事,开凿大运河也正是为了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

从军事上看,从隋朝建国开始,便与突厥、吐谷浑对峙。北方边境不宁,经常屯兵数万以备边。这些军队的供给仅靠屯田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中原和江淮地区粮饷供给。因此,满足军事供给的需要也是开凿大运河的重要原因。

隋朝的国都虽然是在长安,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是在营建东都洛阳的,而大运河却是以洛阳为中心,在前代南北水路的基础上勾连完成的。自南北朝以来,关中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纪上,地位下降得都很厉害,长安虽然为国都,但显然以关中的经济能力无法供养,而从外面调粮交通十分不便,水路并不发达。在唐时,长安因为过载的人口,导致关中地区的生态越发恶化,农业生产条件也越来越艰难,唐中后期时,粮食已经无法供给长安,皇帝不得不前往洛阳办公。从这一点上来看,隋炀帝的选择营建东都洛阳是相当具有前瞻性的。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其实是在地方性运河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地方性运河的开凿,想要开隋唐大运河是缺乏基础的,在分裂时期时,地方政权都开凿了一些地方性运河,这些运河,从客观上讲都为隋唐大运河做了准备。

综上,开凿大运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南北之间始终需要一条运输大动脉,以南方的钱粮物资补充北方的不足,以及防御北方游牧政权的入侵,同时也是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力度。


江畔初见月


大运河开凿于隋大业元年,当时隋炀帝杨广已经迁都洛阳,长安已经不再是隋王朝的都城,原本的东京洛阳成为隋帝国新的核心所在,大运河自然就以洛阳为中心。隋唐大运河与后世的京杭大运河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不同的,不过两者的首尾北京与杭州却是一样的。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达余杭,通过黄河水道跟广通渠与长安相连。

实际上,隋炀帝迁都洛阳也是因为大运河实在是修不到长安。从周朝开始,关中尤其长安区域不断发展壮大,人口膨胀,然而尴尬的是关中的粮食供应一直都非常困难,必须从外地调拨,可即便是有黄河水道与广通渠在,也很难充分保证长安需求。相对来说,长安东部地处河洛平原的洛阳,更加肥沃而交通条件也更加便捷,适合成为运河中心。

当年隋夺北周之后,继续定都在长安,然而经历上千年岁月,当时的长安旧城早就破落不堪而且非常局促,很难再担任隋帝国的都城之责。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隋朝在长安城东南龙首原南方营造了一座新的都城,定名为“大兴”。由于大兴与长安旧城基本上都连成一片,所以很多人都将大兴与长安混为一谈,甚至认为隋朝的都城就在长安

关中沃野千里,是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然而经历漫长时光的过度开发,加上历代不断发生的战乱破坏等,到了隋朝时期,关中平原虽说还有些家底,但其地产出早就已经无法供应关中大量人口的需求。关中大多数的粮食都需要从外地调拨。

古代陆运艰难,粮食依靠水运居多,为了供应关中的粮食,隋朝开辟了广通渠连接黄河水道。

东部诸州与江淮、江南之地的粮食经过水运运往洛阳,再向西通过黄河航道、广通渠运入关中。然而黄河水位变幻无常,经常阻塞水浅沙深,关中的粮食供应依旧非常不便。另一方面,河运便捷的洛阳粮食供应充足。所以隋唐时期经常有皇帝前往洛阳,名为“巡幸东都”,实际上通常是想去洛阳度过灾年,从这方面来说,洛阳比长安更具地理优势

隋炀帝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杨广是个非常有雄心的君主,早在做皇子之时就看中了洛阳,所以登基之初就抽调大量民力在洛阳兴建东京。隋大业元年,隋炀帝登基第二年就正式迁都洛阳,原本的大兴城成为了隋帝国的留都。当时的隋洛阳城“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大业二年隋炀帝在紫微城乾阳殿接受万国来贺,开创我国史上首次真正的万国来朝

也就是在迁都洛阳的同一年,杨广下令开凿了著名的大运河。实际上隋朝大运河很大一部分都是前代已经开凿过了的固有河道,当时又进行了疏浚与扩大,并且将众多的人工河道通过新的运河河道连接在一起,最终变成了“隋朝大运河”。

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是古代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大量的内河漕运水道都是以洛阳与其旁边的区域作为中心的,这也是惯例

长安洛阳本为一体,周朝开始建都关中者必然在洛阳也有所经营,洛阳的地理优势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长安一带所处位置过于偏僻的缺憾,更方便管理山东诸地、江淮、江南等地。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向北可经略太行以东、燕山南麓,向南可以延伸到长江淮河流域。大运河不仅保障了北方粮食供应,更加促进了南北经济上的交流融合,理论上是非常有利的


澹奕


第一点隋炀帝于公元605年暨大业元年迁都洛阳。这个时候隋朝的都城就已经搬到洛阳去了。

第二点隋炀帝建的大运河叫隋唐大运河。经后代修复后叫京杭大运河。

要窥探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动机,杂锦君觉得应该先从地图上分析。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运河起于扬州经洛阳再到北京。如果一个商人,要把扬州的丝帛拿到北地去卖,古代的交通工具走陆路得走上一个多月,同理,北方的粮食要拿到南方来卖也要好久,费时又费力。当时的母亲河黄河脾气不是很好,不利于漕运。要想打通南北经济开挖运河是就好的办法。所以运河第一个好处就是打通南北经济的大动脉。

而且洛阳在运河中间,南北货物来往都需要在洛阳转运休整,洛阳便是当时重要的贸易枢纽。

隋朝亡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征高句丽,三次征讨都是先把军队和物资集结在涿郡,再从涿郡出发向高句丽进攻。涿郡就是幽州也就是今天北京一带,为什么会把这里作为出征的起点呢?原因很简单,只要有运河便利在,粮草物资等辎重可以通过运河抵前线,比走陆路节约了不只一半的时间。打仗最重的是什么,就是后勤。如果后勤跟不上,士兵饭都没得吃还打个毛线仗。运河第二个好处就是军队后勤保障。

隋炀帝上位之初就想摆脱关陇贵族集团的掌控,而关陇贵族集团势力集中在西北地区,要想摆脱他们除了迁都之外,还要给都城予以重要的粮食保障。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洛阳附近有“常平仓、回洛仓”等重要的粮食仓库,运河的沿线还有“山阳仓、黎阳仓”等中转仓库,假使关陇贵族打到洛阳来了,自己有坚实的大后方,不会有粮食短缺的问题。运河第三好处就是都城的重要补给线。

可见隋炀帝修建大运河不是为了自己去扬州享乐,而是为发巩固自己的政权,保证军事行动而修建。虽然隋炀帝修运河是为了自己的帝业,可修建出来的运河也确实给百姓带来的便利,加强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和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