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國都在西安,為什麼要修建京杭大運河?

朝陽李斯克


古代的都成還有一個功能是經濟中心,與其說武則天遷都洛陽是因改朝換代,不如說大唐已經發現長安太過閉塞,不宜做經濟中心了,洛陽取代長安是遲早的事。即使隋定都長安,以隋煬帝的眼光他還是會遷都洛陽的。而當時規劃的大運河是修往河南方向的,宋代大運河就經過開封府。


浪淘沙1499


首先隋朝的國都不在西安,而是定在長安的東面的一個地方稱為大興都,而長安因為魏晉南北朝三百年戰亂,變的破敗不堪,地區糧食資源可以說已經不足以供給國都人民的食用!而後隋煬帝繼位後,另立國都洛陽!所以隋朝可以說有兩個國都西都大興東都洛陽!下來說說為什麼要修大運河!

先看下圖是隋朝南北大運河的河道圖

  • 大家可以看出大運河的源頭是從西都大興城開始,中間路過東都洛陽!南到浙江地區,北到涿州(河北地區)從隋朝的版圖來看可以看出整個運河是連通整個隋朝境內的!沒有運河前,從京都行軍到南北邊界需要八十天,而運河建好後到達南北只需五十天,所以可以看出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的第一個原因是為了方便交通,從而使權力更加集中!軍事鬥爭中更是方便兵力調遣從而穩固邊疆!第二個原因就是因為東西兩都都屬於內陸城區,離海較遠!資源匱乏!而大家都知道從古至今富澤的地方都是離海近的!就像江浙地區和涿州地區都屬於近海地區,資源豐富!糧草都盛產!所以大運河將南北相通,更是為了將南北盛產的糧食更方便的運往京都!
  • 總結:隋煬帝修建大運河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政治上南北融合加速,從而鞏固隋朝政權!第二個原因軍事上軍隊可以快速到達南北邊境與沿途地區!從而穩固邊疆!第三個原因經濟上將南北盛產的糧食運往內陸京都地區,從而彌補京都地區資源匱乏的效果!
  • 以上為本人拙見!大家多多指教,感謝!

十啞君悟史


京杭大運河是歷經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為南四湖(山東省微山縣微山湖),大運河全長約1797公里。

那麼隋煬帝為什麼要修大運河呢?,隋朝統一後,政治和軍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區的經濟卻有了很大的發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資,特別是糧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怎樣把這些糧食源源不斷地運到北方地區,這是擺在統治階級面前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大量的物資要從江淮運到長安,甚至運到北方邊疆的軍事重鎮,採取什麼運輸方式好呢?當時陸上運輸只有騾馬大車和肩扛人挑,運輸速度緩慢,運輸量又小,費用和消耗卻甚大,不能滿足統治階級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運輸,才能完成這項任務。所以,當時開鑿運河是時代的需要和歷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煬帝楊廣這個暴君窮奢極欲,愛好遊玩,當成主要原因。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有重要的的歷史價值

1、大運河加強南北之間的交通和交流,促進了南北方文化的交融,方便了南糧北運,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並且為沿岸城市提供灌溉用水的同時,也減少了特大水災的發生;

2、大運河加強了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並且鞏固了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統治。京杭大運河為形成一個統一的中國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更促進了中國以一個強國的身份在世界崛起;

3、大運河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它代表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文化和精神,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

4、大運河加強了中央對地方政治、軍事的統治、穩定封建王朝統治的作用,其政治意義不容忽視。


楊柳依依201432516


題目就有幾個錯誤。

首先錯的是,隋朝大運河,並不等同於京杭大運河。

其次錯的是,隋煬帝建運河時,都城已遷到洛陽。

見下圖,隋朝大運河的目的地在開封一帶,通過大運河通濟渠段,可以溝通江南經濟發達地區和黃河流域,江南的糧船,是可以通過黃河支流的洛水,渭水,直達洛陽和西安的,西安隋朝時叫大興。

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糧食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依靠陸路運輸,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無法滿足需要。而我國主要河流大多為東西走向,開通南北運河,利用水力運輸,已是勢在必行。

隋滅陳後,也需要加強對江南的控制。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另外,隋煬帝想坐龍舟遊江南也是開鑿運河的動機之一。

而隋文帝統治二十餘年使隋朝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則為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

隋朝大運河,與長城一樣是古代世界最雄偉的工程之一。大運河的開通,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的局面.





京豬大將軍


唐代詩人皮日休曾經這樣評價過大運河:“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隋煬帝開通大運河首先貫穿了南北水路,以洛陽為中心,鏈接了五大水系海河,黃河,長江,淮河,錢塘江,五大水系。成為南北經濟文化政治聯繫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


曾母暗沙觀海浪


感謝提問。

隋朝開國時定都西安,但是楊廣即位時已經將都城從西安遷到了洛陽。而修建大運河(此時應是隋唐大運河而不是京杭大運河)的目的在於加強南北方的交流,並鞏固對江南地區的統治,以及利於調集兵馬。

大運河修建的背景

隋朝剛剛結束了天下分裂的局面,南方與北方再度統一,但是南方與北方經過了上百年的對峙,雙方的隔閡相當嚴重。

而且南方自從五馬渡江建立東晉以來,就迎來了第一波開發的高潮,其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物產漸漸開始超越北方。

而楊廣即位時為了從關中逃離關隴貴族勢力的包圍,下令遷都洛陽。洛陽地處中原地區的核心位置,可以同時應對北方和南方。

楊廣修建大運河也是以洛陽為中轉,進而溝通南北。

修建大運河的作用

大運河的修建對隋王朝來說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溝通南北,促進經濟和文化交流,消除隔閡

長期的對峙使得南方與北方交流不便,而且百姓相互敵視。大運河的修建使得南方到北方可以沿運河北上,暢通無阻。

對於商人來講,這無疑是天大的利好消息。這意味著他們可以攜帶更多的貨物來往於南方和北方,對促進經濟增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交通方便以後,也有利於文化的傳播,使得南北方的文化發生碰撞、統一,更有利於士族和百姓對南北一家的認識提高。


二、可以鞏固隋王朝對江南地區的控制。

雖然隋王朝滅掉了南陳,統一了天下,但還是有南陳的遺老遺少在興風作浪,不利於隋朝對南當地區的統治。

而且南當地區多山地,不利於大規模的調兵。而修建了大運河以後,可以迅速調集沿岸或者直接從北方調兵進行平叛,鞏固隋王朝的統治。

三、對征討高句麗做準備。

隋朝的運河南起餘杭,北至涿郡,以洛陽為中轉,全長兩千多公里。而涿郡也是楊廣徵討高句麗的一個物資儲備中心。

公元612年到614年,楊廣三徵高句麗,涿郡擔當了後勤中心,而涿郡的物資就是靠大運河運送過去的。


結語

修建大運河必定是楊廣思慮已久的結果,因為他非常清楚自己需要做什麼,但是楊廣做事不惜民力,一味貪快,招致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葬送了天下。


盛夏一抹清涼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3a5b0edc70244354b52eedf5d20648c6\

單挑河南歷史文盲


唐代詩人秦韜玉有一首詩,叫做《隋堤》,言及隋煬帝修大運河是“種柳開河為勝遊”,也就是認為開鑿大運河是隋煬帝想要利用通濟渠、山陽瀆從洛陽乘龍舟遊江都,以滿足其窮奢極欲。

其實,這種說法是片面的,歷史上任何一項大工程絕非個人的意志使然,總有其具體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發展的必然,大運河工程也是如此。

我們知道古代交通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非常強。河運雖然在速度上不及騾馬,但在運量和運價方面的優勢卻是顯而易見的。我國地形西高東低,主要河流都是由西向東流入大海,缺少南北走向的大河。隨著帝國大一統的形成,以及南方江浙地區經濟帶的形成,開鑿一條南北走向的運河以開通南北水道交通,便成為了當務之急。

秦漢時期,我國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以關中地區最為富庶。漢魏之際,長期戰亂使黃河流域經濟受到嚴重摧殘。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以及整個十六國時期,再次遭到破壞。經北魏至隋,北方經濟雖然得到回覆並取得不少發展,但其作為經濟重心的地位已開始動搖,而此時的南方經濟卻很快地發展了起來。

隋煬帝曾駐守揚州,對江南的富庶有著深切的感受。他意識到:只有在長江與黃河之間開闢一條新的運輸水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長安、洛陽兩都的糧食與其他物資供應問題,並促進南北經濟交流。打開中原通向江南的水上航道就十分重要了。隋煬帝曾一度想要遷都丹陽,這充分表明他開鑿運河的經濟動因。

開鑿大運河是隋朝政治、軍事統治的需要。隋朝統一之前,中國南北曾長期處於阻隔狀態,南北對立、中央與地方的對立都十分嚴重。統一之初,江南故陳的強宗大族仍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影響力,他們與隋中央之間始終存在著比較尖銳的矛盾,舊陳的中心地帶吳會地區就發生過大規模叛亂。文帝時就曾在南方設置揚州大總管府,統領南方44州軍事,開鑿大運河也正是為了加強對江南地區的控制。

從軍事上看,從隋朝建國開始,便與突厥、吐谷渾對峙。北方邊境不寧,經常屯兵數萬以備邊。這些軍隊的供給僅靠屯田是不夠的,還必須依靠中原和江淮地區糧餉供給。因此,滿足軍事供給的需要也是開鑿大運河的重要原因。

隋朝的國都雖然是在長安,但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時,是在營建東都洛陽的,而大運河卻是以洛陽為中心,在前代南北水路的基礎上勾連完成的。自南北朝以來,關中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經紀上,地位下降得都很厲害,長安雖然為國都,但顯然以關中的經濟能力無法供養,而從外面調糧交通十分不便,水路並不發達。在唐時,長安因為過載的人口,導致關中地區的生態越發惡化,農業生產條件也越來越艱難,唐中後期時,糧食已經無法供給長安,皇帝不得不前往洛陽辦公。從這一點上來看,隋煬帝的選擇營建東都洛陽是相當具有前瞻性的。

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其實是在地方性運河的基礎上形成的,沒有地方性運河的開鑿,想要開隋唐大運河是缺乏基礎的,在分裂時期時,地方政權都開鑿了一些地方性運河,這些運河,從客觀上講都為隋唐大運河做了準備。

綜上,開鑿大運河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南北之間始終需要一條運輸大動脈,以南方的錢糧物資補充北方的不足,以及防禦北方遊牧政權的入侵,同時也是加強對南方地區的控制力度。


江畔初見月


大運河開鑿於隋大業元年,當時隋煬帝楊廣已經遷都洛陽,長安已經不再是隋王朝的都城,原本的東京洛陽成為隋帝國新的核心所在,大運河自然就以洛陽為中心。隋唐大運河與後世的京杭大運河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不同的,不過兩者的首尾北京與杭州卻是一樣的。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達餘杭,通過黃河水道跟廣通渠與長安相連。

實際上,隋煬帝遷都洛陽也是因為大運河實在是修不到長安。從周朝開始,關中尤其長安區域不斷髮展壯大,人口膨脹,然而尷尬的是關中的糧食供應一直都非常困難,必須從外地調撥,可即便是有黃河水道與廣通渠在,也很難充分保證長安需求。相對來說,長安東部地處河洛平原的洛陽,更加肥沃而交通條件也更加便捷,適合成為運河中心。

當年隋奪北周之後,繼續定都在長安,然而經歷上千年歲月,當時的長安舊城早就破落不堪而且非常侷促,很難再擔任隋帝國的都城之責。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隋朝在長安城東南龍首原南方營造了一座新的都城,定名為“大興”。由於大興與長安舊城基本上都連成一片,所以很多人都將大興與長安混為一談,甚至認為隋朝的都城就在長安

關中沃野千里,是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地方,然而經歷漫長時光的過度開發,加上歷代不斷髮生的戰亂破壞等,到了隋朝時期,關中平原雖說還有些家底,但其地產出早就已經無法供應關中大量人口的需求。關中大多數的糧食都需要從外地調撥。

古代陸運艱難,糧食依靠水運居多,為了供應關中的糧食,隋朝開闢了廣通渠連接黃河水道。

東部諸州與江淮、江南之地的糧食經過水運運往洛陽,再向西通過黃河航道、廣通渠運入關中。然而黃河水位變幻無常,經常阻塞水淺沙深,關中的糧食供應依舊非常不便。另一方面,河運便捷的洛陽糧食供應充足。所以隋唐時期經常有皇帝前往洛陽,名為“巡幸東都”,實際上通常是想去洛陽度過災年,從這方面來說,洛陽比長安更具地理優勢

隋煬帝自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嚴重的問題,楊廣是個非常有雄心的君主,早在做皇子之時就看中了洛陽,所以登基之初就抽調大量民力在洛陽興建東京。隋大業元年,隋煬帝登基第二年就正式遷都洛陽,原本的大興城成為了隋帝國的留都。當時的隋洛陽城“製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比焉”,大業二年隋煬帝在紫微城乾陽殿接受萬國來賀,開創我國史上首次真正的萬國來朝

也就是在遷都洛陽的同一年,楊廣下令開鑿了著名的大運河。實際上隋朝大運河很大一部分都是前代已經開鑿過了的固有河道,當時又進行了疏浚與擴大,並且將眾多的人工河道通過新的運河河道連接在一起,最終變成了“隋朝大運河”。

洛陽地處天下之中,是古代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大量的內河漕運水道都是以洛陽與其旁邊的區域作為中心的,這也是慣例

長安洛陽本為一體,周朝開始建都關中者必然在洛陽也有所經營,洛陽的地理優勢能夠很大程度上彌補長安一帶所處位置過於偏僻的缺憾,更方便管理山東諸地、江淮、江南等地。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向北可經略太行以東、燕山南麓,向南可以延伸到長江淮河流域。大運河不僅保障了北方糧食供應,更加促進了南北經濟上的交流融合,理論上是非常有利的


澹奕


第一點隋煬帝於公元605年暨大業元年遷都洛陽。這個時候隋朝的都城就已經搬到洛陽去了。

第二點隋煬帝建的大運河叫隋唐大運河。經後代修復後叫京杭大運河。

要窺探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的動機,雜錦君覺得應該先從地圖上分析。從地圖上可以看到運河起於揚州經洛陽再到北京。如果一個商人,要把揚州的絲帛拿到北地去賣,古代的交通工具走陸路得走上一個多月,同理,北方的糧食要拿到南方來賣也要好久,費時又費力。當時的母親河黃河脾氣不是很好,不利於漕運。要想打通南北經濟開挖運河是就好的辦法。所以運河第一個好處就是打通南北經濟的大動脈。

而且洛陽在運河中間,南北貨物來往都需要在洛陽轉運休整,洛陽便是當時重要的貿易樞紐。

隋朝亡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三徵高句麗,三次征討都是先把軍隊和物資集結在涿郡,再從涿郡出發向高句麗進攻。涿郡就是幽州也就是今天北京一帶,為什麼會把這裡作為出征的起點呢?原因很簡單,只要有運河便利在,糧草物資等輜重可以通過運河抵前線,比走陸路節約了不只一半的時間。打仗最重的是什麼,就是後勤。如果後勤跟不上,士兵飯都沒得吃還打個毛線仗。運河第二個好處就是軍隊後勤保障。

隋煬帝上位之初就想擺脫關隴貴族集團的掌控,而關隴貴族集團勢力集中在西北地區,要想擺脫他們除了遷都之外,還要給都城予以重要的糧食保障。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洛陽附近有“常平倉、回洛倉”等重要的糧食倉庫,運河的沿線還有“山陽倉、黎陽倉”等中轉倉庫,假使關隴貴族打到洛陽來了,自己有堅實的大後方,不會有糧食短缺的問題。運河第三好處就是都城的重要補給線。

可見隋煬帝修建大運河不是為了自己去揚州享樂,而是為發鞏固自己的政權,保證軍事行動而修建。雖然隋煬帝修運河是為了自己的帝業,可修建出來的運河也確實給百姓帶來的便利,加強了南北文化的溝通和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