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中,前朝的科举中榜者,后面朝代会承认吗?

猪娃崽崽


当然会。

首先,能够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就一定是一个社会当中的顶尖人才。以进士科这个从隋唐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最主要的科举科目为例,其录取率其实一直都不高。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难度比考上清华北大还要大。唐代时,进士科一般每次只录取十几个人。晚唐时期,有一次录取20多人的。宋代时取士相对宽松,最多时一次可录取1000多人。明清时期,一次录取约400人左右。考虑到全国数十万读书人,再加上原则上不是每一年都有考试,一般是三年一次,特殊情况下会有临时加试,有时候也会因为特殊原因取消考试,这个比例之低,由此可想而知。

其次,科举在宋代以后就成为了官员产生的主要渠道,因此拉拢这些有科举功名的人,实际上就是拉拢前朝的官僚阶层。这对于维护新政权的稳定而言,有重要意义。

再次,科举不仅仅是一个考试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来说,它还具有指标性的意义。在中国古代,主持科举,实际上也就体现了新政权的合法性,并且表明了新政权对于儒家正统思想的推崇。承认之前的科举合法性,也就意味着承认了自己对于天命的继承,这样的事情当然要做,而且要尽快做。明清两朝,在开国不久之后就很快进行了科举考试,其目的也就在此。

最后,在现实当中,不是承认不承认的问题,反而是这些前朝的遗老遗少是否乐意为新政权服务的问题。明代初年,上海的元代遗老秦裕伯,至正4年进士,不愿接受朱元璋的征召,死后被朱元璋封为上海城隍。清代初年,著名江南文人吴梅村,崇祯4年的榜眼,在明代灭国以后,一直在家乡隐居,虽然清廷几次请他出山,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前往赴任。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在小说鹿鼎记当中引用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中国儒家的正统学说,是讲究忠君体国,从一而终的。一人侍奉两朝,很容易留下把柄,为当时人乃至后人耻笑。有些人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也会选择投靠新王朝。比如,清初的时候这样的人就不少。但也有人在仔细权衡之后,拒不出山。


用户4325101516


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制度是从唐朝开始的。

唐朝亡的时候,就进入了武士为尊、文人如狗的五代十国时代,等宋朝建立已经过去几十年,承不承认唐朝的科举结果自然无从谈起。

宋朝亡的时候,就进入了汉人如狗的元朝时代,整个阶层都被打到了贱民阶层,宋朝举人们都去写元曲了,当然也无从谈起承不承认宋朝科举结果的问题。

所以唯一有关系的就是明清两朝。清朝刚刚进关的时候,是打着为明朝报仇的名义进来的,体制也基本照搬明朝体制,所以完全承认了明朝科举结果。这也是为什么明朝文人阶层顺利投降清朝的原因,因为除了把头发剃了,对他们的生活基本没有影响。

当然,也不是说那些前朝参加过科举的,在下一个统治者那里就没活路了。参考清朝的末代状元举人们就知道,毕竟他们的才学是有证明过的。在改朝换代之后,混的总会比普通人要好,做做军阀草头王们的幕僚,代笔写写书信,甚至管理某个县城都是可以的。但是完全承认就不可能,最多就像是你换了工作后,旧公司的履历职务总归有些帮助而已。


乘风之豹


不同朝代,不同统治者处置方法不一样,比如唐李世民(魏征就是前隋朝的 官员)就是历史贤明君主之一,唯才是举,爱护信任,用人所长等,包括李世民的父亲就是前隋朝的官员。反之看北齐文宣帝高洋,是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嗜杀君主之一(曾将自己妃子的大腿骨当做琵琶当众弹奏)!

但相对来说,能够改朝换代的人物,绝非一般人等,都是有着大肚量、大胸襟和大气概的人,在这些人眼中,权利建立之初,像皇位的合法性(很多不都创造神迹之类的来说明自己是出身正统,如高祖斩白蛇起义,是上天之子——天子),军队的忠诚度,国家经济状况,官员系统等。至于囚犯,一般的皇帝都会在登基之初大赦天下(免租,少收租,免进贡,释放除死囚、谋反、欺君和部分政治犯之外的所有囚犯,总之与皇权相对抗的钦犯都不在赦免之列),至于官司么,都大赦天下了(如在皇帝登基、皇帝驾崩、更换年号、皇帝生儿子、立皇后、立太子、皇帝打了大胜仗等情况下,常颁布赦令。天下大乱或者自然灾害,也会大赦,因为自然灾害的时候,民不聊生,犯罪现象就会增多,所以皇帝就大赦天下),只要不牵扯到上述几种人犯,都在赦免之列。


宅哥相亲


肯定会承认前朝功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