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倒了,出土了一件稀世珍宝是真的吗?

周末都去哪了


众所周知,杭州市的雷峰塔是一座天下闻名的古塔。特别是在白娘子的传说,她和许仙的凄美爱情故事,法海棒打鸳鸯把白娘子擒住并压在了雷峰塔下。因为这段可歌可泣,至死不渝的爱情,雷峰塔更是被称为“爱情塔”。

追溯雷峰塔的历史,雷峰塔始建于公元977年,是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因塔成之时恰逢北宋追谥钱弘俶已故夫人为“皇妃”,故而钱俶将塔命名为“皇妃塔”。后来,因为塔建在夕照山的雷峰之上,人们喜欢称其为“雷峰塔”。

雷峰塔是砖木结构,建成以后经历数百年风吹雨打,和多次战火洗礼,以及人为破坏。具体来说有两大劫难。

第一劫:火劫。明朝时,倭寇在边境泛滥成灾,嘉靖年间,倭寇侵扰中国东部沿海,杭州也没能逃过他们的毒杀,倭寇掠抢杭州城后,没有放过雷峰塔,一把火让这座举世闻名的宝塔烧的只剩下砖砌塔身,简直惨不忍睹。

第二劫:生死劫。清末民初的时候,民间盛传雷峰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效”,塔砖因此被人们当成了“神砖”偷挖走了。挖到最后,失去“根基”的雷峰塔再也撑不住了,1924年9月,这座千年古塔轰然倒塌,部分塔砖中的佛教经卷面世,雷峰塔又一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鲁迅先生听说这件事后,悲愤交加,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

雷峰塔倒掉后,一此有识之士积极组织虽重建工作,但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已真正实施。直到1999年,杭州市政府宣布启动重建雷峰塔工作,2001年,重建工作正式开启,有关专家也开始对雷峰塔地宫进行发掘。

在清理完废墟之后,专家们看到一块巨石盖住了什么,挪开巨石,专家一看里面惊呆了,但见下面出现一个神秘地宫。

随后专家对雷峰塔遗址和地宫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掘,结果成功出土了包括纯银阿育王塔、鎏金龙莲底座佛像在内的珍贵文物。

在这地宫内,有大量的供奉品,包括青铜佛像、铁函和数千枚“开元通宝”古钱币。其中,铁函高50厘米,重达100多公斤,铁函内竟然藏有一座纯银的塔——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设计非常精巧,专家想尽了办法也法打开,后来考虑到了现在科技还无法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所以阿育王塔现在也没有打开。

但据专家推测,阿育王塔的塔内应该有一个金质容器——金棺,这个金棺里盛放的应该是“佛螺髻发”舍利子。棺内的舍利子才是当年吴越国王钱俶建造佛塔的“重点”所在,也是镇塔之神宝。

当然,在发掘过程中,还有两个神奇的传说。

第一个传说:白蛇出没。据老杭州人讲,当考古人员打开宝塔地宫时,从地宫中窜出了一条白蛇。这条蛇一出地宫,瞬间化为了一缕青烟消失了。后来,当地人都说,这就是白娘子的化身,打开地宫后,也就解救了已经被镇压了上千年的白娘子。

第二个传说:蜈蚣出没。据传,考古人员打开了阿育王塔的金棺,但看到的不是神宝,而是一只白色的蜈蚣。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将白色蜈蚣放到一个透气的透明盒子中存放。然而,第二天蜈蚣这只白色蜈蚣却神奇消失了,由于盒子存放的位置没有人会去,盒子密封也很好,透气孔也很小,蜈蚣根本出不来,所以专家们感到很震惊。而当地人却都说这蜈蚣其实就是白娘子,她被释放了。

当然,传说归传说,当不得真。但不管怎样,雷峰塔显然还有很多谜团等着我们去发掘和考证。

一年后,也就是2002年10月,新的雷峰塔圆满竣工,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一,成了世人争先观赏的景点。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0.雷峰塔是吴越国王钱俶所造的佛塔,为八面七级楼阁式塔,建造目的是为了奉安“佛螺髻发”。北宋末方腊起义曾火烧雷峰塔,南宋初曾改为军用,南宋中曾一度修复,塔的规模缩减为五层。明代嘉靖年间倭寇进犯杭州后火焚雷峰塔,雷峰塔仅剩砖制塔身,木构全被烧毁。后市井流传雷峰塔砖有辟邪之功效,遂不断为人抽取,最终于1924年9月25日13时彻底崩塌。

1.雷峰塔崩塌后,塔中佛经四散被民众捡走,而雷峰塔对面的净慈寺僧人认为这是辱佛,遂捡拾残卷而烧之,故留存不多,浙江省博物馆藏有一卷完整的雷峰塔经卷。雷峰塔塔砖中有一些是有模印佛造像的,也随之四散,衢州博物馆藏有一块较为完整的。

浙江博物馆藏雷峰塔经卷

2.2000年,杭州市政府动议重建雷峰塔,省考古所组建考古队开始清理残骸,发现一座被压扁的银质小塔,当为原塔顶天宫所藏;此外,清理出吴越国的钱币以及多块《华严经》残碑。

天宫所藏银质小塔

3.2001年,考古队开启了雷峰塔地宫,地宫顶石和石盖板之间出土了几十枚吴越国时代的铜钱;开启盖板、取下盖板嵌砖后,出土了一个铁函、一座鎏金青铜佛像、数面铜镜、鎏金带饰、玉镯、银臂钏、“千秋万岁”鎏金银盒、鎏金镂孔银垫、鎏金小佛像、鎏金观音像、鎏金天王像、双鸾葵花镜、小铜镜、银簪、银牌饰、玉观音、玉童子等60余件文物以及五六百枚钱币。铁函已经锈迹斑斑,铜镜上有“都省铜坊“”匠人倪成“的铭文,解释了制造机构和制作工匠。钱币中以开元通宝为主,其中一枚玉质极为罕见,以及珍贵的顺天元宝和鎏金鎏银的开元通宝。

雷峰塔地宫出土玉质开元通宝

4.随后,考古工作者打开了铁函,内有金涂纯银小塔一座,推测塔内藏有“佛螺髻发”,塔身每一面都可有佛祖本生故事。

铁函内的金银涂小塔

5.雷峰塔倒塌后,塔中物品星散,幸好地宫没有被打开,才使我们今天在博物馆中还能看到雷峰塔最宝贵的遗存。但是题目所说,“一件宝贝”,未免太看不起雷峰塔了。


螺旋真理


【文藏来答】是真的~

十世纪初,唐王朝分崩离析。吴越国便是这一时期东南沿海地区极为重要的地方政权,杭州临安人钱镠创立。其版图以今浙江省为中心,最盛时有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之地,北起苏州,南抵福州。

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倒塌前

在中国佛教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呈衰微之势,唯吴越国境内佛教盛极一时,号称“东南佛国”。历代吴越国王中,尤以末王钱弘俶奉佛至诚至虔。钱弘俶,钱镠之孙。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俶赴东京(今河南开封)朝觐宋太宗时纳土献地,羁留北土。

吴越国王钱俶《华严经跋》拓本

吴越国王钱俶统治两浙三十年间,建寺起塔,礼遇高僧,复兴天台宗。在吴越国境内发掘的杭州雷峰塔、金华万佛塔、东阳中兴寺塔、苏州虎丘塔、黄岩灵石寺塔中,出土了众多造像等礼佛精品,极具时代、地域特色。久负盛名的皇妃塔(入宋后改称雷峰塔)成了钱俶祈求国泰民安、以期佛法永驻的象征,是钱俶崇佛的集中体现。

发掘前的雷峰塔遗址

发掘中的雷峰塔遗址

雷峰塔为钱俶供奉“佛螺髻发”而建,初名“皇妃”塔。宋宣和、明嘉靖两次遭火焚,1924年9月25日倒塌成废墟。2000至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雷峰塔遗址及地宫作了考古发掘,遗址出土了《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石刻佛经、藏经砖及吴越国王钱俶手书的《华严经跋》残碑等遗物。

《大方广佛华严经》石刻佛经拓本

地宫出土七十七件(组)编号器物,供奉“佛螺髻发”的鎏金银阿育王塔和“千秋万岁”铭鎏金银垫、“千秋万岁”铭鎏金银盒、鹦鹉纹鎏金银腰带等金银器放置在铁函内。“光流素月”瑞兽铭带镜,为后世留下了罕见的艺术珍品。鎏金铜释迦牟尼佛说法像、玉善财童子像形神俱佳。此外,雷峰塔倒塌时发现的刻本《宝箧印经》,是研究早期雕版印刷的重要实物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石刻佛经拓本

钱俶《华严经跋》残碑的出土,是雷峰塔遗址考古发掘最重要的收获之一。碑残长68、宽33、厚10厘米,存162字,行楷书。残碑的出土,澄清了聚讼已久的雷峰塔初名问题,这也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吴越国王钱俶书法真迹。

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倒塌时发现的乙亥岁刻本《宝箧印经》

据方志记载,雷峰塔落成之初,塔壁八面围砌《华严经》等石刻,“小楷绝类欧阳率更书法”。考古发掘过程中,在雷峰塔遗址底层的回廊、门道填土中出土石经碎块共1104件,经过多年来对石经所作的拼接、传拓、复原工作,拼接复原成39大块,高90、厚10至17厘米,最宽247厘米。经文为武则天时期新译的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卷首有“于阗三藏实叉难陀新译”题款。雷峰塔遗址还出土了十六国时期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石刻,字体比《华严经》略大。雷峰塔五代石刻佛经其书法继承了欧体的峻爽快利,结体上又创造性地将修长的欧字变方变宽,在书法史上可视作五代时期的代表作品。

雷峰塔遗址出土的模印“天”字藏经砖

1924年(甲子岁)杭州雷峰塔倒塌后发现的乙亥岁(975年)刻本《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是代表五代时期吴越国雕版印刷技术的杰作。卷轴装,楷书,宽7.6、全长约210厘米,共274行,2790字。翻经者为唐代“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京师大兴善寺三藏不空。佛经置于直径2.5厘米的砖孔内,深入砖身12厘米,外端再以黄泥封护,巧妙地营造了一个密封的保存环境。这种独具匠心的藏经方式和特制的藏经砖为雷峰塔独有。这次雷峰塔遗址考古发掘,在数以千计的藏经砖中,发现一块砖孔边上模印“天”字,为孤例。“天”字是千字文之首字,编排佛籍以千字文为序,首函为“天”字函。

“光流素月”铭线刻镜

雷峰塔地宫出土的“光流素月”瑞兽铭带镜,直径10.3厘米。此类铜镜流行于隋至初唐时期。扬之水在《雷峰塔地宫出土光流素月镜线刻画考》一文中认为雷峰塔所出“光流素月”镜镜面线刻画的主题是“发愿往生净土”,发愿人为吴越国王钱俶和王妃孙氏。猜想此“发愿”,竟是一个双重的誓愿,即一愿往生净土,二愿世世为夫妇。雷峰塔最初的名称为皇妃塔,新塔的命名,即是钱俶为了纪念去世不久的王妃孙氏及感恩宋廷的封妃、谥妃之举。

“千秋万岁”铭鎏金银盒

按照齐东方等研究者的说法,中唐以后,金银器制作出现了风格不同的南北系统,陕西扶风法门寺晚唐地宫出土的金银器如实反映了南北金银器制作的风尚:北方打造的金银器,严谨与粗狂之风并存;南方地区生产的金银器活泼而细腻。雷峰塔地宫出土的“千秋万岁”铭鎏金银盒、“千秋万岁”铭鎏金银垫、鹦鹉纹鎏金银腰带、鎏金银阿育王塔体现了吴越国金银器制作的高超工艺水平,在錾刻花纹部位的鎏金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金花银器”,造型新奇,装饰华丽。

“千秋万岁”铭鎏金银垫

鎏金银阿育王塔

“千秋万岁”铭鎏金银盒,高13.7、口径20.7厘米,重823克。由盒盖与盒身扣合而成,器表通体鎏金,四面等距分布“千秋万岁”四个楷字。“千秋万岁”铭鎏金银垫,直径25.4、厚0.05厘米,重98.5克。作圆形镂空薄片状,正中镂刻一枚“千秋万岁”铭圆形方孔钱,图案布局井然有序,显现出一派祥和温馨的氛围。鹦鹉纹鎏金银腰带,通长68厘米,重475克。一套13件,出土时排列有序。陈承裕其人,史书不载,根据其腰束十一銙金带,推测此人是一位官至四品的吴越国官员。

鹦鹉纹鎏金银腰带

钱俶为吴越国王时,在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宋太宗乾德三年(965年),效仿印度阿育王造塔故事,分别用铜、铁铸造八万四千阿育王塔,以作藏经之用。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鎏金银阿育王塔,为吴越国王供奉“佛螺髻发”而精心打造,高36、底座边长12厘米,由基座、塔身、山花蕉叶、塔刹四部分组成。众多画面生动地反映了诞生、在家、出家、成道与传教展现佛祖生平的重要场面。

雷峰塔出土的鎏金铜释迦侔尼佛说法像

五代十国时期的玉器,据目前考古资料,北方地区多发现于辽塔和墓葬中,南方地区则主要出土于吴越国王室墓葬和佛塔中,雷峰塔地宫出土的玉器,其题材有动植物形象,还有佛教造像及“开元通宝”钱。玉善财童子立像,高8.6厘米,形象地表现了善财童子为求正果,跋山涉水遍访名师的不寻常经历。善财童子依托的底座为玉板,扁方形,长4.5、宽3.8、厚0.7厘米,中间有长1.5、宽0.5厘米的长条状穿孔,表面与雷峰塔塔基石砌须弥座上的装饰纹样相同,俱为象征佛教所称的“九山八海”。

雷峰塔地宫出土的玉善财童子

吴越国金铜造像多保留唐代造像遗风,以反映西方净土的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造像较为常见,雷峰塔地宫所出的鎏金铜龙柱释迦牟尼佛说法像,造型别致,可视为吴越造像的典范之作。通高68厘米,龙在佛教中是护持佛法的天龙八部之一。静谧的佛、张扬的龙、升腾的烈焰,三者的精妙组合造就了一件艺术佳作。


原文作者:黎毓馨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5年3月刊《瑞象重明——雷峰塔文物陈列精品赏析》


文藏


[雷锋夕照]:古塔秃唐,擁四脚荒,云秋后誰埽,老衲归来胜有半林残照,乱鸦啣到,古枝向顶上又披多少,问雷家旧主何在?亭址断碑都杳。雕簷画甍今休了,任游人来往憑弔,王妃礼後斜阳晚,禁苑与芳草,休忆南渡翠华,但认取刹仙都老,算,当时一炬天然,留个袈裟古貌。


功宏化育


文物出土无论哪个朝代的,都是珍宝,雷峰塔就连砖也都宝物!

由于白娘子被镇压在雷锋塔之下的故事传颂太广,所以人们都认为雷峰塔法力,塔上的砖头亦是法力无边,拿回家供奉能避蛇驱鬼,喝下砖头粉末调和的水更能辟邪消灾,所以就有很多的人打起了雷峰塔砖头的主意,砖头被越拿越多,雷峰塔终于承受不住,在1924年的时候就曾倒塌过…几年前还有人因偷雷峰塔砖头被抓的新闻呢。

法海表示很无奈,我不懂爱也罢,你们居然不懂科学。。


黄太懒


哈,让你猜到了!这个真的有!其实不是一件,而是四件!那是小青当时从梁王府盗出来的四件宝物,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有烈火神珠,羊脂玉净瓶,神钧天奏乐图,时辰八卦炉。都让白素贞给带到雷峰塔里去了!雷峰塔倒后,白素贞急着出去,这些身外之物就没空搭理,所以到如今被这些人才发现……


拉拉手一起走1985



奔跑的疯牛


是,白娘子出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