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理財熱"降溫!產品數量、總額都在減少,還有這些新特徵

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理財熱”降溫了!

Wind數據顯示,相較於此前數年持續的“理財熱”,2019年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規模和數量均顯著減少。其中,總規模同比較少24%至1.36萬億元,購買的總產品數量減少了18%。

整體來看,“降溫”的背後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保本型產品減少,二是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三是部分上市公司資金面較為緊張,“無錢理財”。

規模、數量雙降

Wind數據顯示,2019年共有1158家A股上市公司購買各類理財產品20788個,規模合計1.36萬億元,三項數據分別同比下降12%、18%和24%。

這也是自2011年首家上市公司公告購買理財產品以來,首次出現三項數據下滑的情形。在這之前,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的規模均連年快速增長。

上市公司

整體來看,2019年共有5家上市公司理財認購規模超過200億元,分別為養元飲品、江蘇國泰、渤海輪渡、恆瑞醫藥、海螺水泥。其中,養元飲品、江蘇國泰2019年認購理財金額均為220億元左右。而在2018年,單家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金額最高達583億元、490億元。

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上市公司理財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尤其是在具體的理財產品選擇上:結構性存款成為不少上市公司的選擇。

以養元飲品為例,公司全年認購的225億元理財產品中,有84億元為結構性存款。江蘇國泰更是認購了超過184億元結構性存款,佔全年理財認購金額的83%。

事實上,結構性存款備受上市公司青睞,主要是其被視為資管新規過渡期內的保本理財替代品。對銀行而言,通過發行結構性存款可以緩解負債端壓力,對客戶而言,雖然沒有了保本理財,但仍然有這樣一個相對安全又高收益的投資選擇。

其結果是,結構性存款迎來爆發式增長,總規模甚至突破10萬億元。不過,“野蠻生長”的背後,部分銀行結構性粗狂運作管理不規範等問題也隨之產生,部分地方監管由此開始出手整頓。

10月中旬,銀保監會又下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劍指部分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快速發展中出現的產品運作管理不規範、誤導銷售、違規展業等問題。

市場分析認為,此次發佈的規定將使結構性存款更加規範化,也將使得不規範的結構性存款規模繼續壓減。

除結構性存款外,也有部分上市公司認購淨值型理財產品,但基於自身閒置資金的保本需求,佔比一般不高。此外,還有個別上市公司選擇通過國債逆回購進行理財。

譬如,全年認購理財產品規模達218.3億元的渤海輪渡,2019年就累計操作了近199億元的1天、7天國債逆回購。

“理財熱”降溫的背後

上市公司使用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與2012年底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有直接關係,該指引適度放寬了上市公司閒置資金的使用範圍。

而在該指引發布前,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只限於公司自有的閒置資金,不能使用募集資金。也正是在2012年之後,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金額才迎來爆發式增長。

事實上,上市公司利用閒置資金購買理財,被視作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通行做法,蘋果、微軟等國際知名企業投資於有價證券的金額佔總資產的比重也曾超過50%。

而2019年A股上市公司“理財熱”降溫,究其原因包括三點:

一是,部分上市公司資金面緊張。對於處於衰退期的行業而言,不排除因資金緊張,將此前的閒置理財資金用以維持經營,或謀求轉型;對於處於增長期的行業而言,也意味著閒置資金可以用於擴大生產。

二是,部分理財產品收益率明顯下滑。受2019年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等因素影響,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逐步走低,從年初的4.36%左右下降至4%。

普益標準認為,長期來看,銀行產品收益將繼續呈現下滑趨勢;從投資端分析,國內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在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政策推動下,各類資產收益走低,資產端無法長期支撐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的提高。

三是,資管新規後,銀行理財加快淨值化轉型,保本型產品陸續下架。而上市公司的理財資金對安全性頗為看重,因此大量流向了具有保本特性的結構性存款。

不過2019年10月以來,受監管強化影響,結構性存款的保底收益大幅降低,幾乎等同於同期存款利率。

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