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心情咨询是否有知情权?怎么做合适?

山高在脚下851


问题导读:父母对孩子的心情咨询是否有知情权?怎么做合适?

首先不知道你说的孩子多大年龄,如果是未成年人父母对孩子的心情是应该有所了解的,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需要去跟孩子沟通,毕竟孩子年龄小,孩子自己可能会很迷茫,不知道怎样面对问题,又不愿意给家长说,我认为可从四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也许会帮到你。

  1. 首先孩子需要自我成长,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各种煎熬,压力和焦虑,而我们做父母只能尊重他,让他自己学习、去体验、去经历。如果孩子出现不开心,烦躁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首先不要着急,不要把自己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我们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我们的处理情绪的模式也会传递给孩子,爸爸妈妈看到孩子有压力不开心,可以问孩子是否愿意给爸爸妈妈说说,如果孩子不想说说,不要着急,不要逼孩子,告诉孩子需要告诉爸爸妈妈的时候就给我们说,爸爸妈妈永远爱你,从行动上让他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

  2. 父母虽然站得高,但是直接命令孩子是不行的,必须进入他的世界,了解自己的孩子,然后带领他进入自己的世界。不要为担心和恐惧而忙,要信任自己的孩子,允许他有情绪,允许他犯错误,不要对孩子太苛刻,如果我们在单位工作,领导天天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犯错误,那我们的情绪会怎么样?其实孩子挺不容易的,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不同家长不同方式的教育,出现了各种状况的孩子,所以家长更需要学习,因为大多数父母都没有什么经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 ,时代在变化,和我们过去成长环境不一样了,我们做家长的也要与时俱进。

  3. 我们做父母的能掌握孩子的动态,孩子也能了解父母的想法,这样亲子关系就会更加紧密了。我记得看到过一个报道,说中国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有效的沟通 不超过六分钟,我们跟孩子在一起到底是用心陪伴,还是只是形式上的陪伴,当我们家长遇到和孩子交流困难的时候,也是家长需要学习成长的时候,孩子是来陪伴我们的,因为他们的到来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精彩和有意义。

  4. 爸爸妈妈好,孩子才会好。爸爸妈妈调整好自己,让自己快乐,自信,孩子才健康的成长 。如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留言 。


梅子心能量


我这个真的没什么经验,因为父母一般只有和子女做了这朋友,他才会告诉你他的事情,我的宝宝还小,话还说不清,所以没有什么话语权,但是我觉得,先从朋友开始,如果他不想说都不要强迫他,让他感受到你是爱他的,那么他自己也会说出来,强迫不来的。


杉姐说理财


说到孩子,你的第一想法是什么?不懂事、还小、幼稚、懵懂无知、不成熟……相信不少家长在脑海里都会蹦出这样的词。也正是因为家长如此的认知,所以在家庭中,发生某些事或者做某些决定的时候,都并不会去知会孩子。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太小,还不懂事,无需知情权和发言权。

而开心果妈妈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话题,便是家庭中的知情权和发言权,孩子到底需不需要?这些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吗?家长千万不要不以为意,因为这关乎孩子一生的成长。

01。家长擅自给孩子报"兴趣班",金钱、亲情都打水漂

亲戚家有一个小孩儿叫洋洋,马上要上一年级了。本该是一个开心的暑假,但是洋洋却因为和家里大吵一架,这两天搬到开心果妈妈家来小住几天。

洋洋的妈妈见其他很多宝妈都给孩子报了英语班,觉得自己夫妇二人英语不咋地,所以便也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了英语兴趣班。妈妈兴高采烈的告诉洋洋,但是孩子却耷拉着小脸,委屈地问妈妈:"说好的给我报绘画班的呢?为什么没经过我的同意,又报英语班啦?"

妈妈说:"画画儿对你学习没用,英语才是有用的,别这么不懂事好吗?"

洋洋说:"既然是你自己报的,那你就自己去学吧。"

为此,妈妈在家里狠狠训斥了洋洋好几天,孩子表示,自己在这个家也没什么存在的意义,所以便逃到开心果妈妈家来了。

后来,洋洋对开心果妈妈说:"其实上英语兴趣班也没什么,好多小朋友都上。但是妈妈都不和说,擅自给我报,还刻意忽略我想报的绘画班,所以我是真生气了。"

报兴趣班,看似只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家长要明白,上兴趣班的是孩子,交报名费是的是家长,所以报兴趣班这件事情,并不是家长一个人的事情,而需要孩子和家长同时同意。如果家长不经孩子允许,就报兴趣班,孩子对此又非常抵触,那么家长等来的可能就是金钱和亲情都打了水漂。

无论父母给孩子做的决定,是否是孩子原本内心所需要的,只是,一旦这个决定没有经过孩子同意,那么孩子可能就会不喜欢。孩子不喜欢的,并不一定是结果,而是父母的做法,这一切,都是由于家长没有给到孩子"知情权"和"发言权"。

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很多父母本着为孩子好,或者自己是一家之主的想法,在一些事情上,并不会去知会孩子,或者给孩子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

02。家庭中的"知情权"和"发言权",对孩子很重要吗?父母别不在意

1、孩子觉得,自己不被尊重

尊重,不仅是成年人需要的,孩子更需要。如果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就给足孩子尊重,那么孩子在未来成长的路途中,自信心会更强。

但是尊重也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对自己的事情,对家庭的事情,如果都没有知情权和发言权,那么又何来尊重可言呢?

2、孩子没有"家庭感"

开心果妈妈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爸爸妈妈正在讨论,家里到底是先换个彩色电视,还是先买辆电动车。爸爸觉得,每晚回来太无聊,想先把旧电视给换了。但是妈妈觉得,有了电动车,上班会更方便。

开心果妈妈当时在一旁觉得很委屈,为什么没有人问我的意见呢?我就不属于这个家庭嘛?于是我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爸爸有点意外,但还是问了我的意见。我说:"先买电动车吧,妈妈每天送我上学也方便些。"最后,还是先买了一辆电动车。在自己的意见得到了采纳时,开心果妈妈当时觉得特别开心,心里更爱这个家了。

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如果家里任何的商议,任何的事情,都不让孩子知晓,不让孩子发言,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这些都和我无关。孩子这样的想法也是将自己从家庭中剔除,至此便没有家庭感。而那些,能够积极参与家庭的孩子,家庭感更足,会更爱自己的家。

3、亲子关系"隔"一层

假想一下,A经常和你聊天,说着心里话,在有事情的时候也会咨询你的意见;B虽然看着对你很好,但是他总是自以为对你好,却从不问你需要什么。A和B,你会选择谁做朋友?

无论是做朋友还是亲子之间的相处,有时候还是有些共同点的。如果家长总是武断地决定着孩子的一切,不给孩子知情权和发言权,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心里不快。这样也会导致亲子之间的关系隔了一层,无法那么亲近。

03。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让孩子有知情权和发言权呢?在此,开心果妈妈简单罗列了5种情况。在出现这5种情况的时候,开心果妈妈建议家长给足孩子知情权和发言权。

1、家里人员的增减

有些家庭因为生活需要,所以便会聘请保姆,或者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又或者家里想养宠物等等。人员、动物的增减,都会对孩子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作为家长应该要提前告知孩子,并和孩子进行商量,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如果家长一味地包办,只会让孩子抵触,或者无法适应。

2、孩子学业、兴趣班等的选择

开心果妈妈在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本想去读师范,读出来就直接是一个大专。但是爸爸不允许,他希望我去读高中。在这个选择过程中,爸爸没有强迫我,而是给了我很多案例,为我分析了利弊。最终,我听从了爸爸的选择。

孩子的学业、兴趣班贯穿着孩子整个学习生涯。家长在为孩子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给足孩子知情权和发言权。可以给建议,可以引导,但是不要强制,不要包办,否则只会引发孩子对学习、兴趣、家长的抵触。

3、家庭的危机

说到家庭危机,可能面临的方面会很多。比如,父母的婚姻危机,家人的健康危机,家庭的经济危机等等。对于这些会严重影响到家庭孩子生活的危机,作为家长也要给到孩子知情权和发言权。

有些家长或许不忍心,怕伤害孩子,总是遮掩着。虽然孩子还小,但是,他也会有自己的承受能力和忍受能力,甚至有时候,孩子会比家长更冷静,作为家长,可以听听孩子的想法。此外,家长也不妨将此看做一个机会,一个让孩子变得成熟、变得更能忍耐的机会。

4、家庭"采购"问题

采购,是每个家庭都会经历的事情。小到去超市买点生活用品,中到购买一些电器,比如手机,电脑等等,大到买房买车,这些都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

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顺便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以及认识一个家庭对财务的需求,这样会让孩子在花费的时候更加理性。

5、孩子询问的时候

有时候,家长之间在进行交流,或者家长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孩子会问东问西,其中也会问到家里的一些事情。其实,这时候孩子就表现出对家庭事务"知情"的欲望。只是很可惜,孩子这样的状态,很多时候都被家长给忽略了。

前面所有的事项,都是出于家长主动和孩子说的状态。另外,在孩子自己想要知道某些事情的时候,家长也应该告知孩子,让孩子有"知情权"。

04。给孩子"知情权"和"发言权",这几个"度"需要把控

1、不是所有的事情,孩子都需要有知情权和发言权

在上述的五点中,介绍了孩子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有知情权,总的归类下来,便是这些事情,对孩子的生活、心情等有比较大的影响时,家长需要对其告知,听其意见。

但如果是邻居家的八卦、亲戚家的琐事、夫妻间的相处细节、生活照无关紧要的小事等等,这些和孩子丝毫没有关系的事情,不一定需要和孩子做过多的沟通。有时候说得太多,反而会让孩子觉得烦。

2、家长别把"溺爱"错当"尊重"

小叔家有个7岁的男孩儿六六,对于家庭的事情,他倒是有知情权和发言权,然而,小叔却将这个权限给得过头了。六六家里的事情,几乎都是由六六决定的,如果不依着六六,他便会在家大发雷霆,最终,家人都会向他妥协。

尊重,是孩子和家长处于平等的地位。而溺爱,是家长将孩子捧到高于自己的地位。家长要分清,什么是知情权和发言权,什么是指手画脚,什么是尊重,什么是溺爱。

无论是出于好奇心,还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感、参与感等等,孩子在家庭中的参与,都非常重要。作为父母,一定要记住三点:

1、孩子,比你想象得更懂事;

2、孩子,很想参与到家庭中,像个小大人一样;

3、孩子从小在家庭中的参与程度,决定着他未来家庭的模样!








经常用了


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心情,绝对应有知情权。

首先,我们知道,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很多言语、行为、心理最初都是在模仿父母,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怀疑。就是我们说的那个“叛逆期”,也就是青春期。这个时期,如果父母不能正确引导孩子,很容易使孩子做出极端行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伤害。叛逆期,也是孩子形成良好三观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就是正常成长期。

这三个阶段,父母一定要随时掌握和了解孩子的情况,行为、心理、言语。究竟怎么做比较合适?我个人认为,有几个要点。

一是,多和孩子沟通。以朋友平等相待的态度,多交谈。尽量让孩子能够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适当顾及孩子的个人隐私权。不能粗暴干涉。有的父母对于孩子的一切都要粗暴干涉,不经孩子同意,看孩子的日记,检查孩子的私人物品。要知道,他尽管小,但也有个人人格尊严,这是要注意的。

三,和学校老师经常联系,适时掌握孩子的点点滴滴情况。

四,父母也要在孩子面前做出榜样,在言语、行为、家庭氛围上给孩子一个和谐的环境。

五,尊重孩子正常选择权,觉得不对,可以慢慢了解,给孩子一个建议,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他该怎么做。

六,适时发现孩子的兴趣点,该投入就投入。但要注意,不给孩子压力。

如果我们做到了上述几条,孩子的正常成长应该不会出现大问题,对孩子将来融入社会有好处,做一个对家庭和社会有益的人。


止水如心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咨询必须有知情权,但这种知情权应该有选择性,应该保护孩子的隐私权。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父母爱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

教育孩子这件事可以被称之为艺术。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教育理念都可以成为孩子走上不同的人生的原因。在专制的家庭中,孩子毫无尊严可言,父母以爱的名义将孩子的自尊踏于脚下,很多孩子也因此出现了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家长对孩子的不尊重,对孩子的专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很多父母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因为选择了不正确的方法恰恰伤害了孩子,如果父母真的爱自己的孩子,想让孩子健康的发展,就要尊重孩子。

二、父母爱孩子,就要保护孩子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人权的一种,我们一出生就拥有了人权和尊严,所以无论年龄大小、职业高低,都不能剥夺其人权,未成年人亦是如此。给孩子隐私权,是父母对孩子最起码的尊重。孩子的秘密是他一辈子最珍贵的财富。很多父母常常为了偷窥孩子的隐私,而突破边界,分不清什么是孩子的,什么是自己的,什么事情必须管,什么事情不该管。保护孩子隐私,孩子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父母爱孩子,必须适度使用对孩子的知情权。

家长作为对孩子成长负有监督、保护、教育责任的法定监护人,在法律上,应当对孩子享有知情权,就是说,孩子做的事情,比如学习成绩、孩子身体状况等方面都有权知道。但,对孩子的心理咨询的知情权要适可而止,一定要注意“度”。不少父母认为,看孩子的日记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思想,便于发现问题,有助于父母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不少中国家庭,为了及时掌握孩子的内心世界,出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需要,父母查看孩子的日记、短信、聊天记录等信息,确有其正当性,但要适度。

三、父母爱孩子,就应该在家长的知情权和孩子的隐私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如果只讲保护孩子的“隐私权”,忽视家长的“知情权”,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好处;反之,一味的强调知情权,忽视了孩子的隐私权,又会伤害孩子。当孩子的“隐私权”和家长的“知情权”发生冲突的时候,找到这个平衡点尤其重要。

有法律专家表示,当未成年人隐私权与监护人的知情权冲突时,应首先适用利益比较原则进行衡量,体现利益小的权利应当让位于体现利益大的权利。

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既是权利又是义务、责任,关系着未成年人的培养教育、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维系着未成年人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而未成年人隐私权则与其尊严、自由相联系,这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心理感受,在利益上显然与前者不能比拟。


笑看风云淡坐看云起时


每个人都有自己隐私,有太多强迫症强行要了解他人隐私,把对方变成透明人,就是一种自私自我为主导强行控制强加观念,对权力控制欲望的贪婪唯我独尊自我为中心表现,抹杀人天性自主选择,违背自由意志法则,是一种不尊重不公平行为,家庭中的霸权主义。只有做错了,这个对错是共同认知正确道德标准价值观,不是个人主导,才可以出手干预,没准错的还恰恰是你,自己不更正冥顽不化,还拿错误观念强行绑架,一错再错,误导人生。一切向正看,谁错谁要改,坚持正能量,正人先自正,凡事有因果,劝诫得法要有度,一切随缘,莫强求。



一六水


十条建议:

一、尽量表扬孩子。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会肯去学习。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

二、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家长要多询问孩子最近学习了什么,掌握得如何等。

三、经常给孩子制订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感觉到能够做到,孩子有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孩子发挥出潜能。

四、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

五、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铺、用具,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六、在孩子面前做表率。

七、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教师。

八、定下家庭学习规矩,并且自始至终执行,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息习惯。

九、引导孩子善于提出问题。要培养孩子多问为什么。

十、要使孩子重视上学,尽量避免孩子缺课的情况发生。

如何培养一个有灵性的孩子:

一、模式教育,“让优等生”成了“问题生”有这样一个女孩子,读小学时,老师在上面讲课,她在下面玩,为了这个,不知道被老师轰出教室多少回。可她倒好,老师把她轰出教室,她就正好看蚂蚁打仗。

别人问她为什么不听讲,她说:“咳,老师讲的那点东西,有的我一看书就会了,有的上课听听就会了,可老师呢?反反复复地讲呀,反反复复地练呀,烦着呢!”她当时被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

可就是这个问题学生,从北京八中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后,远赴美国读本科,一年后又因突出的成绩脱颖而出。在全美的一个化学竞赛中名列前茅。大学毕业,有7、8所知名大学发来邀请函。最后,她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

这个事例反映了当前学校传统教育的弊端。传统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模式教育,他们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用同样的试卷。这样就必然导致优等生吃不饱。硬逼着孩子反反复复地讲,反反复复地练,只让孩子觉得别扭而厌学,使孩子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消失殆尽,失去孩子原有的灵性,能够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都算是不错的了。

这个女孩很幸运地进入了北京八中少年班,该学校以善于培养智力超常的儿童著称,学习环境宽松,能发挥孩子们的个性优势,使这个问题学生成为了优等生。

二、宽松环境,发挥孩子个性优势

北京八中还有一个男孩,读小学时不爱做作业,他的道理是:“作业不就是让我们练习嘛,我懂了,为什么还要做?” 她妈妈先去找老师商量,孩子都会了是不是可以不做,老师没有同意。后来妈妈就模仿儿子的字体天天帮着他做作业。妈妈认为:重复劳动会把孩子的创造性磨灭了。据说就是这个孩子让少儿班的老师定了条“规矩”:通过老师测试的孩子,可以不用做作业。

更有意味的是:这个男孩有个小表哥,小时候和他的智力差不多。小哥俩曾比过看谁爬墙的办法多,结果是不分伯仲。可是表哥在做作业时常因为错写了一个字就被罚写100遍。到后来,他的精力被这种惩罚罚没了。

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的,题海战术也许短期内会使孩子得到高分,却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孩子作业的量以应以掌握知识为目的,适当地复习以加深印象。由于学校布置的作业是以大多数同学为标准的,因此,在孩子已掌握了知识的前提下,可充许孩子不做作业。不要逼迫孩子去做那些简单重复的题目,那样会将孩子的学习优势当成缺陷而磨掉,导致孩子的厌学情绪。少做点题目可让孩子把重点放在培养学习能力上,孩子的后劲将是很大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要把分数看着唯一。

三、期望过高,让孩子苦不堪言

扬扬成绩很一般,但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便想法让孩子进了名牌中学。这个学校都是各个小学的尖子,每年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都在95%以上。初中三年,扬扬承包了所有的全校倒数第一名,最终还是没有考取理想的高中,又留下来复读。

像扬扬这种情况大家可以想象得到他在学校的处境。进入重点学校或重点班能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固然有它的好处,但如果长期让孩子处于那种的差距很大的学习环境中,容易让孩子丧失信心。像扬扬这样的孩子如果到的是普通中学,就不会有这种烦恼了。

有一位网名叫苦心的人,他说:“孩子进入中学后,每天做作业要到晚上22:30或23:00左右,周末的时间也全用上了,可还是完不成作业。经常出现前课的单词未记完、以前的数学内容未掌握的情况。每晚搞得太晚,疲惫不堪,又影响了新的课程的消化。”我说:“如果他实在完不成作业,就暂时和老师联系一下,少做几题,集中精力把题目真正弄懂。”还有人劝他离开这个学校。可他觉得,这就说明他失败了,心里难于接受。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愿正视自己孩子的差距,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只能把孩子弄得疲惫不堪。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要让孩子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像这位网友的孩子,应该把学习目标定在掌握基本概念上,让孩子先做相对简单点的题目,如练习册上的A类题目,在数量上也可少一点,把题目真正弄懂。其实基本概念就在A类题目中反映出来,做题目关键在于弄懂而不在于多,考试时基本概念题占有相当的份量。惟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前进。

四、因势利导,让孩子享受学习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因为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不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风格也会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有灵活的教育机智,因势利导。这样,孩子才会处于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要充许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讨论强化自己知识,也有的学生喜欢静静地独自思考。对前者我们应尽量营造一个讨论的氛围,而对后者,我们就应给他们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还有的孩子喜欢通过构词法来帮助记忆英语单词,而有的同学则善于通过阅读来增加词汇量。对前者我们可给孩子提供有关构词法的书籍,对后者则须提供一些水平相当而又有趣味的英文阅读材料。有的孩子喜欢做摘抄,而有的孩子却习惯反复阅读所喜爱的文章,这都能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所以对后者就不一定非得要求孩子去做摘抄,提供一些相应的课外书籍让孩子读同样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找准切入点,引导孩子。如有的喜欢追星,可通过给他们讲解明星们是如何成功的,以激发孩子积极上进之心;如对个性强,自制力也相应强点的孩子,可让他们自己制定相关规定,这样,孩子觉得受到了尊重,就比较能自觉地遵守了;而对于自控能力相应较弱,却喜欢“戴高帽”子,也相对比较听话的孩子,则可用表扬与惩罚相结合的方式,给予适度的监督,以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

五、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能成材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刚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道路。一个学期下来,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奥托?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于是,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兴趣,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敏锐,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得到的评语是:“非常遗憾:你在绘画艺术方面所表现的素质令人失望,将来恐怕难有造诣。”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家都认为他成材无望时,化学老师却发现他做事一丝不苟、耐性专一,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应有素质,因此建议他改学化学。瓦拉赫改学化学后,潜能被激活了,最终获得了化学诺贝尔奖。

成功专家罗宾曾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家长,要有认清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挖掘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每个孩子都能成材。

一个好的父母想造就一个孩子的好前程,春天提醒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孩子视为家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让孩子自由选择并不是说父母就无所作为,父母可以引导,可以帮助分析,最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如果孩子选择错了,她自己将承担责任,一旦意识错了,她能很快改正。如果是你帮她做的选择,即使对了,她也不一定会做的很好;要是错了,她会怨恨你,因为责任在你。

二:认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意见,要与孩子做朋友,家里就不能搞“一言堂”完全由家长说了算。尤其是遇到孩子有关的事情,家长一定要与孩子商议,听取孩子的意见,对的意见要接受,不对的意见要做出解释。当家长就家里的某件事做出决定时,也应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家里平等的一员,在以后会积极为家庭着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事情本事的完成。

三:争取理解孩子,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愿望,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同时也要向孩子敞开自己的胸怀,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思想,感受父母的喜怒哀乐,争取孩子的信任和理解。这不仅能帮助家长真正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且有助于家长更好的引导孩子成长。

四:对孩子成长的过成中要用摆实事、讲道理的方法。不要轻易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发指令,要尽量引导孩子去思考。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对于问题,应通过谈话、协商,取得相互间的沟通和理解,最后求得公正合理的答案。

五:做孩子的朋友,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原则,迁就孩子的错误。我们强调给孩子发展兴趣爱好的自由,但并非自由放任。应该把握一定的尺度、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确是错了,就不能任何迁就,一定要严肃指出,并做出相应的解释,以免下次重犯。如果是自己错了就敢于向孩子承认。要用自己的言行、作风给孩子做出表率,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六:主动和孩子交流心里想法。与孩子沟通,目的是要增进彼此的了解将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向孩子说清楚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意思,便是沟通。其实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因为那只是单向性的,目的只是让孩子了解父母,要求孩子能做到父母所期望的。这些父母是否想过:你们要求孩子听话和了解你们的意思,但你们有没有了解过孩子的想法?沟通,要求父母主动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孩子表达,同时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互相倾听,互相了解。这样,才能了解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后“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孩子健康成长。

最好不要对孩子说下面十句话:

1. 你为什么就不能够象-----

孩子被对比,很可能增加他们本能的敌对情绪,甚至耿耿于怀.

应该向孩子讲清楚你的具体要求.重点放在你希望他改变的不良行为上.

2.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被话刺伤的孩子只会心生叛逆,把事情弄得更糟.

要和颜悦色,耐心讲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 你简直笨到家了

这话只能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有的因此产生自卑感,不求上进.

家长正面积极的鼓励和卓有成效的帮助,才是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和掌握生活本领的根本方法.

4. 走开,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

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产生无以名状的孤独感.

倘若你的确想独自呆一会儿,可以耐心向孩子解释:我很乐意与你在一起,只不过现在太忙,请原谅.

5. 少罗嗦,闭嘴

孩子会认为父母对我的意见一点也不重视.长此下去,孩子会变得毫无主见,依赖性极强,把自己看 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6. 老老实实去做,不然-----

空洞的威胁最终将损害家长的威信.孩子反而会继续自己的不良行为.瞧你怎么办.

最好办法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偿罚手段.

7. 妈妈求你了

教育最怕出现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孩子软硬不吃,但千万别说妈妈求你了.说这话就意味着父母缴械投降,孩子会从心里更加篾视你

8. 我没本事

和孩子谈话时把自己的自卑感表露无遗.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长诱发的.

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9. 揍死你

当你说这话时,表明你再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了.这是一句根本无法兑现的大话.孩子并不会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动.

10. 你滚吧,想去哪里去哪里

最后通牒式的话让孩子没法应对,他虽然不想离家出走,但更不想就此低头.任性的孩子可能会逞一回英雄,真的离家出走了.

应明确指出孩子的错,即使在批评的时候,也应让他感到父母的慈爱和关切 .

你的孩子,你不管谁管?

你的孩子,你不爱谁爱?

请你别忘了每天把这份礼物送给孩子们:

1.让孩子无拘无束

2.教孩子关心别人

3.发自内心地大笑

4.表扬得有技巧,鼓励孩子自信心

5.让艺术走进孩子心灵

6.微笑,让孩子懂礼貌

7.适时地让步

8.给孩子展现自己的机会

9.教孩子鉴赏他拥有的东西

10.让孩子掌握新的技能

11.教他控制自己的行为

12.教孩子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海南王小蔚


有一定的知情权,但不是全部的知情权。一切要建立在对来访者的治疗有益的方式上。

如果孩子是未成年人,由父母带领去找心理咨询师咨询的话,出于职业要求的保密原则,咨询师要首先告知孩子与监护人,心理咨询需要保密的。但具体操作上会根据年龄和发展水平会有一些差异。如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咨询,咨询师可以反馈给家长必要知道的一些信息,不能是具体咨询内容。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咨询,则与青春期给监护人的反馈又有差别。

所以一般在对青春期的孩子咨询前,我都会当着孩子与家长的面,首先提出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 至于哪些能告诉家长,则由孩子自己主张。家长需要知道的情况沟通,也是建立在对求助者康复有利的基础上。



职业心理专家师至洁


自然之道回复:

知情权是什么意思,怎么还和权力、义务扯上了。权力是可以行使的,有点压迫和强制的意思。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应为孩子不具备养活自己的能力,需要依靠父母,所以如果父母强势的话,孩子一般都会妥协,因为大部分孩子不想饿肚子,没地方睡觉,这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但是在孩子心中却埋下了抱怨的种子,生根发芽,影响孩子的一生。

高明的父母要学会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包容孩子,引导孩子,而不是强制孩子,或者把你得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

其实现实中有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好,为孩子安全的名义,为孩子规划设计一切,不让孩子干这个,也不允许孩子做那个。其实父母应该陪着孩子去体验,去尝试挑战冒险,这样和孩子建立了信任,他会和你分享他的心情的。或者在你们一起行动的过程中你也更深刻的懂了你的孩子,他真的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99自然之道99


父母对孩子的心情咨询原则上是有知情权的。因为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导师,是孩子的养育人和监护人,当然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有知情权。但是,如果孩子到达了一定的年龄以后,尤其青春期,孩子可能会对心仪的异性产生朦胧的想法,这就是孩子自己的小秘密,如果他(她)愿意跟家长说,当然作父母就可以作正确的引导。如果不愿意告诉父母,作父母的也不必去刨根问底,给孩子留下一个情感的角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