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了乡村又到了捉知了猴的时候了,有哪些事让你难以忘记呢?

天空海阔凭鱼跃


而今我长大做了父亲,而父亲却也在慢慢变老身体越来越差,晚上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摸知了猴,现在是我带着自己的孩子把所得成果分享给我的父亲。小小的一个知了猴是我们这代人的回忆,也是我和父亲之间的念想





豆二两


时间真快又到了一年之中抓知了猴的时节,我们这里属于山东鲁北,每年在夏至时间知了猴就开始出来了,知了猴有很多叫法,在我们本地不同的县叫法也不同,像在我老家叫小犀牛,小犀猴,肉蛋。。。知了猴由于蛋白质含量丰富,用油炸后味道鲜美,确实很受大家的喜欢!

知了猴,好吃,但有时不好抓。记得小时候,那时树多,像榆树,柳树下面是最多的。一晚上能抓几十个甚至一百多个!回家用盐水泡着,攒多了用油炸着吃!

现在由于抓的人太多,知了猴很多还没出来,就被人从洞中挖出来了!要想抓的多,就需要找位置偏的,没人愿意去的地方。但这地方也是刺猬,蛇,黄鼠狼比较多的地方。晚上碰上了,确实很瘆人的,刺猬与🐍一般你绕开它或者把它撵走就可以了,一般也没事。最让人头疼的是黄鼠狼,知了猴也是黄鼠狼的最爱,有时你碰上了,它是不会走的,甚至围着你转圈,上蹦下跳的,还会攻击人!一个人确实很害怕!

说什么吓人的,还真没遇到过,这要看你自己的胆子有多大,因人而异的!

我们这里叫小犀猴或小犀牛,欢迎大家讨论你们哪里是怎么叫的?!


大漠飞歌888


我抓了一条长虫,也就是蛇,还遇见一辆有人在里面“打架”的车

摸蛇经历

在大概20多年前,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并且家里也穷,那个时候还流行用可更换电池的手电筒。也因为穷,电量比较差的时候我还是会用牙咬几个电池再换上去还能再勉强撑几天。也正因为这样,不时候我捉知了猴的时候“无意”中抓了一条长虫,也就是蛇。

车里有人“打架”

还有就是前几天,带上我的可充电的手灯,带着一个装水的小桶去捉知了猴。结果一条小土路边碰到了一辆熄火停在路边的SUV大汽车,并且,车里有人。因为那条路很窄,仅容一辆车通行,并且平时几乎没汽车路过。当时,我离的较远的时候模胡的能感觉到车子在动,到了跟前却没了动静。我个人估计,里面有人在。。。

也欢迎大家一起来说说你在摸知了猴的经历,一起乐一下。。


农村王小霞


嘻嘻…不妨说说童年摸知了尴尬事!

每年的这时候也就是农历六月初左右,是知了出洞的时节,一到晚上好多的小朋友和左邻右舍出去摸知了猴…很是美味呦!

在当时农村,满足下野味罢了。当下雨时,傍晚拿着手电筒,到河堤,树林,草丛等…无处不在的人们都想多摸几个知了性情高涨喜悦!

记得有一次夜晚和小伙伴俩人一起开心来到河堤上,两岸高高密密杨树,地面上好多知了出洞的窝,更有不少人们穿梭照着每颗树上,叶片上,草丛上…

这时我看到只知了慢慢的在树上蠕动爬着,正想用手抓时,身边的小伙伴手疾眼快给抓去了…顿时内心很不是滋味。反过来想自己看到了,那也证明伙伴他也同时看到。时间很长再慢慢寻找…

一会儿的功夫,转眼晚九点半了,看看自己瓶里抓到的知了不少不少啊?足有一百多知了,收获满足感,开心快乐的同伙伴一起回家!


回顾少年


炎炎夏日,乡下蝉鸣已然成为一道风景了。

关于知了,确实是有段美好的故事的。

小时候每到夏季,知了就在树上声声地叫着夏天。我们家后面就是一片树林,天还没亮,知了就开始大展歌喉了,午后是知了叫的最尽情的时候,那响亮的叫声尖锐到可以穿透耳膜呢。

小孩子的好奇心最重了,所以我们几个小伙伴寻声去找那些小家伙们,一棵树一个树地找,比谁抓的多。当时我们个头小,也就只能抓到底下的,为了能抓到高处的,我们在长竹竿上套上网袋,这样就抓到更多了。抓下来后为防它们飞走,我们就把它们的翅膀都剪短。林子里不时回荡着我们的笑声呢。甭提多开心了!

傍晚时分,因为天热,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吃晚餐,伴着蝉鸣和晚风,我们边吃着边聊着边打趣着,偶尔会有知了自己飞过来,我们没有抓,直接将它们放回树林里。

那段时光纯粹而美好,如今是回不去了。有人打趣说那是回不去的农村。是啊,即使回去了,也再没有那群陪你一起猖狂一起耍的人了。

但是,只要有回忆,我们在心里就可以在一起,感谢时光,感谢那群人。





侃侃电影派


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年夏季都有的活动就是等到蝉出生的时期,每个傍晚去树林里抓。我领着小瓶,在树林里一遍又一遍的翻找。

众所周知,蝉分两种,一种是幼虫,一种是成虫。两种形态抓起来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幼虫从地底爬出来之前,在地面都会留有小小的洞,用来给自己呼吸,而我们就是利用这一点,来捕抓它的。可以很清楚的记得,那个洞呈小漩涡状,有种欲陷却牢的趋势。洞比蚂蚁的窝要大一些,却不够精致,毕竟只是为了与外界通风,才凿出的小穴。抓的时候也是需要学问的。我们发现以后,便会悄悄靠近,塌陷的有规则形状,慢慢扣开,用铲子把土挖掉。用手把知了猴掏出来,让后在这个洞周围用铲子平着铲点一层土,你会有意向不到的收获,本来表面上没有洞,被你这一铲你会发现新的知了猴的洞,可以一次捉个4,5个。心里满满的开心。有些洞捉完以后,用树叶盖起来,上面撒上土,留个不规则出气孔,其他小伙伴看到都会去掏一下,结果发现被骗了,气的跺脚。

再大一些,用胶带把树干上缠起来,知了猴晚上出来,要爬到树上去褪皮,每次爬到胶带纸的地方就爬不上去,只能停留在那里,拿着手电筒一照,全是知了猴,多的一棵树上可以捉20多个,那个时候一晚上能捉上千个。每年都这样捉,慢慢的知了猴也越来越少了,知道现在野生的知了猴太难捉了,靠人工去培育。物极必反,凡事要把握度,希望知了猴以后会慢慢多起来。


沙河阿毛


现在是找金蝉的时候了,自己在上大学前都在老家农村住,小时候这个时候是最快乐的时候,因为晚上可以去找金蝉了。


我们村前是一条马路,前面就是一条通往农田的小路而小路两边是收麦子而专门弄的晒麦子的地方,那里每年都是金蝉集中出的地方,也是每晚上人们最集中的时候。

那个时候有两个月的暑假,除了下河游泳外,每天晚上早早吃完饭就拿着手电筒和一个放水的瓶子出发了,自己找了好多年后都总结了经验了。自己根据时间来推测金蝉出洞到爬树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这个还真管用啊!傍晚到7点的时候是金蝉集中出洞的时候,这个时候根本不可能爬树,所以就找新鲜得洞和树的中间地方,肯定能够发展金蝉还在快马加鞭往前爬呢,因为中间有好多草和杂物,所以一般根据听力来判断具体金蝉位置。而8点之后就是金蝉基本上树的时候了,这个时间段就没必要在地下找了,因为全部都上树了。哈哈!!这个经验很有意思吧!


上小学的时候一个金蝉到店里收的价格是0.5元一个,开始的时候都是父亲把找来的金蝉给油炸了一起吃掉,后来因为自己打算买个像BB机一样的表就把找来的金蝉和卖了,一个暑假找的金蝉就买了一块那个样的表,然后往腰抢一别,非常有气派啊。呵呵,那个时候就知道去臭美和显摆了。

现在只能去回忆以前的在老家的找金蝉的片片记忆了,现在回老家都看不到有去找金蝉的了,因为那个地方都建成公园了,每天晚上都吃完饭跑过去跳舞唱歌,农村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


鲁北老于


你好楼主,乡村童趣,难以忘记的不胜枚举。下面分享一下我的童趣关于知了猴的。乡村七月、八月,每逢傍晚,儿时玩伴们随便填饱一下肚子就开始摸知了猴了,两三个孩子作伴,有用带电池的手电筒从每棵树根往树枝条上照知了的,有手拿长竹杆准备挑知了的,有借手电筒余光在地上找知了眼的(用手一点点扣,然后蝉蛹就被从洞中取出来了)。就这样,每逢得到一个知了猴,大家伙便嘻哈半天。一般夜十点左右,大家伙便散火了(因为第二天得上学啊)临走时平分得到的知了,然后次日清晨去知了蝉蛹收购点卖掉(一毛钱一个),好去学校买冰棒、汽水、唐僧肉(零食)、辣条等。有的时候大家伙想吃蝉蛹了,就合伙去路边小沟里挖个小灶台,然后大家伙你兑火柴,我兑蝉蛹,他兑蝗虫,还有兑玉米棒子的,当然也有兑劳力的(找秸杆、烤东西)总之分工明确,忙的是不亦乐乎。等在做美食的时候,大家伙一般都在柴火灶边守着,因为当时想法很单纯(瞅哪个美食烧的好及不要被别人偷吃了),做好美食后,就开始分美食了:哎,我一个、你一个、他一个……分着分着就开始抢起来……


农村宝哥那点事


哈哈,这个问题我太喜欢了。


知了猴,在胶东半岛称为“节柳龟”,是大人小孩非常喜欢吃的一种昆虫。

未出壳的叫做节柳龟,出壳了叫做节柳。

捉节柳龟,一般是在傍晚和夜里,蝉蛹通常在这个时候从地底下钻出来,爬到树上完成脱壳过程。

最简单的就是在树干上寻找,这东西爬的跟蜗牛差不多,找到就跑不了,长一对小钳子,抓人也不疼。

有点技术含量的,就是在地上寻找尚未出洞的蝉蛹。

蝉蛹的洞,比蚂蚁窝的口稍大,大约2-3mm的样子,拿手一抠,洞口变成一指粗细,这里面多半就有蝉。抠蝉是个技术活,硬抠的话,蝉会往下退,由于土质比较松软,洞很容易抠塌掉,徒手就很难刨出来了。

所以有时候会带一把铁锹,但是同样需要技巧,一不小心把蝉铲断就煞风景了。

还有一种办法是,折一根麦秆或者狗尾巴草,伸到洞里去“钓”它,蝉碰到麦秆,会用钳子夹住,这时候顺手把它拖出来就行。

关于这个,还有互相恶作剧开玩笑的,找一只蝉蜕(就是蝉脱剩下的空壳),塞到空洞里,洞口糊上一层泥巴,再戳个小孔,撒一把干土,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真正的蝉洞了。挖蝉的人,还是那套流程,掏开洞,打眼一看,一只蝉蛹的脑袋,兴冲冲的刨出来,才发现是一只蝉蜕,甚是好玩。


我认为蝉蛹最好吃的做法,就是老娘在灶台烧火做饭的时候,把蝉直接扔进火里,烤个两三分钟,扒出来,吹吹灰,趁热扔进嘴里大肆咀嚼,外焦里嫩,带着蛋白质烤糊的焦香,大自然的美味莫过于此。而炸、炒、蒸虽然看上去更干净,更文明,但属实不如火烧那样,能唤起人类基因里最远古的烤肉而食的酣畅!


蝉蛹纷纷脱壳以后,整个夏天就充满了吱吱吱的聒噪。


知了同样好吃,但做法有点讲究。

最好吃的,是用咸菜缸里陈年的酱汁,够咸、够味、带些许脚丫子气,油锅烧好,倒进知了,翻炒片刻,让知了体内的水分蒸发,然后浇上少许咸菜酱汁,大火猛炒,炒至干燥,就可以出锅了。这种酱汁炒知了,酥脆有之,鲜香有之,酱汁的浓郁略臭也有之,简直是一个夏天最美的味道。


捉知了的方法就更多了。


白天,可以用弹弓,也可以用粘杆、扣杆。

扣杆就相当于网兜,一般都是家中就地取材制作,非常方便。

粘杆,往往是竹竿或者鱼竿,顶端裹一团面筋,粘性非常好,碰到知了的翅膀,十九是跑不掉的。

面筋,一是可以用面粉慢慢洗;二是可以嚼一口鲜麦,不停吐掉汁水。

而现在,又有两种更加方便的物品代替面筋。

一是粘蝇纸,反过来固定在杆头就行,面积大,有时候一杆下去,粘到两三只。缺点是会粘树叶,比较适合在大柳树或者椿树这种叶子稀疏的树上粘。

二是一种小孩的玩具,我们这叫小粘手,这个也非常厉害,碰到蝉翼粘性极大,但又不怎么粘树叶,可以说适应性极强。这个裹在杆头,不粘了拿水洗洗重新裹上,能用好几天。


当然还有更简单的批量捕捉的方法,就是在夜里,找到蝉比较多的树林,在树底下生一堆火,往树上踹一脚,蝉受惊就会飞走,但是这玩意有趋光性,往往奔着火堆旁就扑下来了。直接用手捡就是了。但是生火毕竟比较麻烦,也不安全,所以现在也有用强光手电代替的,不过总感觉效果不如生火好。


再顺便说一句,别的地方我不清楚,胶东半岛一带,蝉是有四种的。


第一种,很小,叫声也小,也比较傻,在树上也比较低,很容易徒手捉到。我们白话叫“小滋滋”,学名叫蟪蛄,就是下图这货。个头小,没啥肉,但是炸着吃,酥脆,很香。


第二种,是最常见的大蝉,一般捉的、吃的、卖的,都是这种,叫声大,个头大。我们就叫“大节柳”,学名是蚱蝉,夏天的背景音乐都是它。下图这货就是。值得一提的是,蝉分公母,公的叫,母的不叫。所以看肚子,有两个半圆形大盖子(鸣器)的是公的,盖子很小的是母的。母的比公的好吃。


第三种,个头比蚱蝉稍短一些,颜色带点绿,叫声比较急促,“问应问应问应问应问——问应——”,叫声是这样,最后一句“问应“,拖个长腔,然后拍拍翅膀就飞走了。这种警惕性高,所以相对不易捕捉,一般是在炎热的中午,活力降低的时候好捉一点。我们俗名叫“问应”,学名叫做呜蜩,下图就是。吃起来跟节柳差不多,但一般捉到不舍得吃,放在家里掐掉翅膀听它叫了。

最后一种身材比较修长,也有点发绿,出现的最晚,一般听到它叫的时候要夏末秋初了,也意味着该种豆子了。叫声是“嘟——噜;嘟——噜”,所以根据叫声,我们白话管它叫“嘟丸”,学名蛁蟟,也是不太容易捕捉,数量也少,一般捉到也就留着玩了。


去年因为照顾父亲,夏天在家呆了半个多月。每天中午顶着太阳,拿着粘杆去捉知了。收获非常丰富,一个中午能逮一两百只。这个东西非常好保存,吃不掉的就装进矿泉水瓶子,拧上盖子,扔进冰箱冷冻,放两三年不带坏的。夏天捉的知了,年夜饭还做了一大盘,非常美味。可惜的是,老爹已经不在了。


一茬春秋一茬蝉,一代岁月一代人。


缺点墨


故乡一个走多远都无法忘记的地方,作为一个农村孩子,那份对乡村的眷恋总是难以忘怀。总有许许多多回忆铭记于心。

麦收过后又到了暑假的日子,那时没有补习班,没有电视手机,有的是蝉鸣蛙叫,溪水潺潺,捕鱼摸虾。

每次雨后,找一个化肥袋子一折,头上一套简易而实用的雨衣就做成了,光着脚丫,踩着水窝,欢笑游荡在村头巷尾。抓一个知了猴,让它们赛跑,最后都变成了美味。

夏季的乡村,茂盛的大树是人们的挚爱,大人乘凉唠嗑喝水,乡村逸事家长里短,孩子猴子般爬到树上,一根竹竿,一块自制的面筋就是粘知了的工具。

夏季的乡村,怎么少的了游泳,打水仗,摔泥,憋气,你要有一个大的轮胎,你就是王。不到满大街传来回家吃饭声音,绝不搬兵回朝。

一到晚上,街口是乘凉的好去处,早早拖了凉席占地方,月明星稀,躲猫猫,机器灵切菜刀。要是能赶上有放电影的,那就是最大快乐了,不是本村也要长途跋涉去,路上随便摘了张家的桃李家的瓜。

弹溜溜球,看小人书,收集洋火盒的无忧无虑童年已经远去,回忆那些曾经的记忆,那些无法重来的过往,在岁月里渐行渐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