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要光宗耀祖?其實有一個不成文規定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金榜題名,是每個讀書人畢生的追求,況且在古代相對於封閉的環境下,想要光宗耀祖,出人頭地只有讀書一條出路,但真正能夠金榜題名的卻少之又少。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要光宗耀祖?其實有一個不成文規定

科舉制開始隋朝,確立於唐,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誕生了第一個狀元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的劉春霖,不過古人對於狀元並不是特別的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是第三名的探花,這又是為何呢?

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根據相關史料查證,隋朝建立科舉開始,並沒有出現探花一詞,最早出現“探花”二字是在唐朝,但當時也並非是指殿試第三名,而是一種戲稱。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要光宗耀祖?其實有一個不成文規定

唐代進士在及第中榜之後,都會在杏花園舉行探花宴會,負責監考的官員在監控時,會提前觀看參加考試的人的面容,長相不錯的就會圈起來,一旦他沒有中榜,官員就會從這些被圈出來的人當中挑出兩個最英俊的人作為探花使。

兩人要遊遍京城各大名園,沿途採花,然而在瓊林苑賦詩,並用鮮花迎接狀元,這不僅僅要考驗一個人的才華,還要長相不錯,因此即便沒有中榜,能成為探花使也是一種榮譽,翁承贊是唐晚期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崔諤榜進士第四人。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要光宗耀祖?其實有一個不成文規定

他在《擢探花使三首》當中寫道:“洪崖差遣探花來,檢點芳叢飲數杯。深紫濃香三百朵,明朝為我一時開。”,翁承贊並沒有為落榜而感到失落,反而在詩詞當中流露出當選探花郎的喜悅心情。

探花在五代和北宋時期,又開始消失,因為當時都城並沒有“杏園”,自然就沒有探花宴,探花作為第三人最早出現在北宋晚期,根據江西豐城黃氏家譜記載,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黃彥中榜為進士第三人,他的6個兄弟,有三人都為同榜進士。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要光宗耀祖?其實有一個不成文規定

宋徽宗對黃家大家讚賞,他還作了一首詩:千里朱旗迎五馬,一門黃榜佔三名……勝似狀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晚期就已經開始使用“探花”二字,南宋時期正式沿用探花。

但中探花的人,也不簡單,歷代王朝沿用唐朝探花使規則來挑選探花,能夠當選探花的不僅要有一定的才華,還必須相貌出眾,因此探花就成了科舉當中,最受歡迎的一個位置,中了探花的人,那麼他相貌也得到了皇帝的認可,這可比狀元和榜眼要靚麗多了。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要光宗耀祖?其實有一個不成文規定

就好比小李飛刀李尋歡,就是探花郎,人稱小李探花,而李家更是鬱悶,“一家七進士,父子三探花”,李老想要中個狀元卻被自己的容貌擋住了,顏值高的人也有煩惱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