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魏徵這樣的賢臣會在玄武門之變後選擇背叛自己的舊主李建成而輔佐李世民?

合浦仔林哥


一、“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舊主已逝,新黃帝還需要他們,學文練武本就是為了出人頭地,獲得高官賄賂,還有很多人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治國安邦。

二、在他們追隨舊主李建成的時候,

不可避免因為政見不和,因為擁護李建成會有很多政敵,李建成還在的時候,那些政敵拿他們沒辦法,經過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已死,如果他們變成普通人,那些政敵會讓他們和他們家人不會好過的。為了自保他們也不得不輔佐新皇李世民。

三、官員都是大家族的人,都是門閥士族推薦任命的。首先得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門閥士族,“五姓七望”,隴西李,趙郡李,博陵崔,清河崔,范陽盧,滎陽鄭,太原王,關隴集團當時大部分的官員,皇親國戚基本都是門閥士族的人。因為在這之前沒有科舉制度,普通人讀不了書。這些大家族藏有書籍所以可以學習明智,官員都是這些家族推薦,都是他們任命的,整個官場中高級官員大部分都是他們的人,七家這些人互相連親聯姻。李淵李世民就是趙郡李家的。他和隋煬帝楊廣還是表兄弟關係,隋朝之所以滅亡,有一方面就是楊廣提倡科舉,唯才是舉,讓平民進入官場,侵犯了這些門閥士族的利益。所以說這些早期追隨李建成的人很多都是大家族的人,他們對於李建成沒有那麼大的忠誠度,很多人更忠誠的是他們的家族。

四、李世民也是一個明主,文成武治都非常厲害,也是一個值得追隨的皇帝。




歷史學習雞


我們的帝王史冊是有一群謀士,有的他是忠君,有的忠於國,有的忠於君和國,有的是老闆破產了,我再去找其他老闆面試工作。

魏徵在自己的主子死後,他沒有選擇自殺,而是繼續為李世民打工,他想的可能是我終於大唐,而不是某個人。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像這些謀士,誰重用我,誰能讓我施展才華,我就為誰打工。


qjb喬加貝


魏徵是賢臣,又是非常有智慧的能臣。魏徵本是隋朝官員,跟自己的上司投奔了李密,又隨李密投奔李唐,竇建德率軍攻打李唐的相州,抓住了魏徵、李神通、李勣,竇建德用魏徵為起居舍人,李神通、李勣是武將,藉助機會跑回李唐陣營,魏徵是文巨,直到李世民打敗了竇建徳,才又回到了李唐陣營。李建成很重視魏徵,玄武門之變魏徴又加入了李世民陣營。

魏徵在隋政府、李密、竇建德、李唐王朝都任過職,李唐王朝李建成、李世民都很重視魏徵,魏徵在哪個陣營都表現不俗,貢獻不少,最終在凌煙閣24名功臣榜上排名第四。

魏徵生逢亂世,功成名就,保全了性命,能流芳百世,是個了不起人物;否則,先後在多處陣營呆過,命運很難把握好,容易被人稱為“不倒翁”、“變色龍”,歷史上像魏徵這樣經歷,成功的人士不多。

魏徵大智慧是本身有才能,無論在哪個陣營都盡職盡責,堅持原則,而且是文臣,也就動動口舌、筆桿子,出主意,沒有親手殺人結下什麼深仇大恨呀,而且關鍵時刻說話得體到位,況且又遇到李世民那樣傑出君王,才獲得成功。魏徵的建議也曾引起李世民幾次發火生氣,最終李世民醒悟過來,覺得魏徵說的在理。魏徵如果像方孝孺那樣,李世民如果像朱棣那樣,結局就不好預測了。

隋末唐朝,軍閥林立,君能選擇臣,臣也能選擇君,魏徵在李唐陣營,李建成對魏徵不簿,魏徵對李建成也盡職盡責,李建成最後失敗身死也存在不聽魏徵意見的原因,魏徴也算對得起李建成,至於李世民重視魏徵,也是看中魏徵盡職和才華,與齊桓公重用管仲相似。

李建成之死和魏徵沒任何聯繫,而且李世民還寬容大度對待魏徵,李建成不是皇帝,皇帝也並不能說國家屬於我,中國皇帝向來沒有講過“朕即國家”這句話,魏徵做事講究原則,是為囯家蒼生著想,這樣,在李建成已死而輔助李世民也是可以理解的。


大白白野


1.魏徵自詡為良臣,不為忠君,只為社稷

魏徵和唐太宗曾有過這樣一段經典的對白:

魏徵說:“臣希望只做良臣而不做忠臣。”

唐太宗不解的問道:“忠臣和良臣有不同之處嗎?”

魏徵回答:“古代堯和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的臣子關龍逢,殷紂的臣子比干就是忠臣。良臣本身享有美名,君主獲得光輝的聲譽,子孫相傳,國運無窮。忠臣本身遭難被殺,君主落得個昏庸殘暴的罪名,國王家滅,只不過取得個空名罷了。這就是良臣和忠臣的區別。”

唐太宗聽後大家讚賞。

2.舊主亡,新主立,天下已定

實際上,魏徵在跟隨李世民之前,是李建成的謀士,當時各為其主,曾建議李建成先下手為強,除掉李世民,只是李世民搶先一步而已。

李世民發動宣武門之變後,逼迫李淵退位,天下已定,魏徵只能選擇跟隨李世民。

3.只有活著才能施展抱負

這一點沒啥好說的,魏徵是個聰明人,他比誰都清楚只有活著才能為百姓,為社稷。

4.李世民確是明君,可輔佐之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魏徵也清楚,李世民不是庸主,其文韜武略在大唐不斷的征伐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故追隨李世民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實現抱負。

他倆也確實搭配不錯,成就一段佳話,大唐也開啟“貞觀之治”新篇章。





小諸葛歷史觀


賢臣不一定是絕對的忠臣,再說魏徵即使是忠臣但他也不是愚臣。魏徵一生共追隨過五主,起家投李密,後隨李密敗歸李唐,為李唐在山東招攬人才時又投竇建德,後又復投大唐李建成,魏徵換了四位主後才投李世民。在投奔前四位主中,有人戲稱魏徵投誰誰死,被稱“克主魏”。

可以說魏徵是在遇到李建成時才真正得到重用 ,李建成曾表奏魏徵為太子冼馬,深得太子的信任。但就如題主所言:“為什麼魏徵會在玄武門之變後選擇背叛自己的舊主李建成而輔佐李世民?”我認為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魏徵“願賭服輸”

作為曾侍奉過四個主子的魏徵,他深諳發達之路。玄武門之變是李氏兄弟間的爭權奪位,但他魏徵無論這場政變失與成,他仍然是大唐的臣子。雖然他在李建成陣營,也得到過重用,但是在關鍵問題上也就是對付李世民的問題上,李建成並沒有聽取魏徵將李世民調離長安的建議。所以當李世民成功後問魏徵為何要攛掇李建成殺他時,魏徵以“他當初如若聽我,你就沒有今天”。雖然說出這樣的話,但魏徵也是個明白人,玄武事已成,他一個人也無法改變什麼,而且主子李建成都死了,他去背叛誰呢?


在這場政治鬥爭中,魏徵只是附屬品,他無力迴天,也只能“願賭服輸”。

二、李世民的拉攏

殺兄弟,奪皇位畢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李世民雖害怕建成餘孽重起,但他也不敢把事情鬧大。有人說是李世民寬宏大量也不無道理,但更是為了穩固他皇位的拉攏政策。魏徵的膽識與才能應該早就得到李世民的注意的,就像常何,知己知彼才能將敵人的人才拉攏入自己的陣營。

李世民坐上皇位後,升任魏徵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非但不被處死,反而被升值重用,可謂是喜逢知己之主,當然魏徵明白要竭誠輔佐。當然魏徵確實是一代名臣,性格耿直,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也成就了唐太宗與魏徵的一段君臣佳話。

總結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明君也會擇優士而取。魏徵“精通群書,頗明王霸之術”,雖侍多主,但仍為大唐臣子,不能簡單說他投李世民就是背叛,就是不忠。


予知君


在封建王朝,臣子們盡忠職守規勸主上,都是有一個效忠的對象在的。

但是這個對象不是國家也不是人民,而是君主個人以及君主的後代繼承人。

魏徵曾經建議李建成殺死李世民,李建成沒有聽從。

而李建成死了,李世民成了李唐朝廷唯一一個可以效忠的對象,李世民沒有算舊賬就已經很好了。


全能仙女阿姨


導語:

魏徵最初是輔佐太子李建成的,在玄武門之變爆發以後,魏徵成為了李世民的臣子。那麼是不是說魏徵在這個時候背叛了李建成呢?

當然是,不過魏徵背叛李建成的方法比較高明,高明到沒有任何人覺得他丟失了氣節。為什麼會有如此出彩的操作呢?我們先來看看魏徵是怎麼操作的。

01魏徵只願做良臣,不願做忠臣。

很多人不太瞭解,什麼是良臣?難道良臣不應該忠誠嗎?魏徵有自己的解釋。當時李世民擊敗了李建成,奪取了繼承人的大位。

這個時候他來收拾李建成的餘黨時,抓到了魏徵。魏徵顯得十分堅挺,他堅貞不屈地告訴李世民,當初要不是李建成不聽他的話,沒有早點殺掉你,他也不會淪落到這個地步。

徵見太宗勳業日隆,每勸建成早為之所。及敗,太宗使召之,謂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素器之,引為詹事主簿。及踐祚,擢拜諫議大夫,封鉅鹿縣男,使安輯河北,許以便宜從事。---《舊唐書》

魏徵的話聽起來十分刺耳,可是這要分是誰在聽。魏徵是什麼人?大謀士,作為大謀士魏徵不可能不調查對手李世民的習性。

所以他知道李世民是一個喜歡聽實話的人,而且是一個喜歡英雄好漢的主子。如果魏徵表示求饒,或許李世民還真的會殺了他。

  1. 可是魏徵偏偏就是不求饒,反而裝作了一副義憤填膺的樣子,既表達了自己對已經去世的太子的惋惜,又表達了對自己做法的肯定。
  2. 本來不把魏徵放在心上的李世民,忽然就心血來潮了。當年劉邦能夠容得下總給自己下套的雍齒,他李世民怎麼就容不下一個小小的魏徵呢?
  3. 所以李世民就放過了魏徵,表示了自己的大度。可魏徵偏偏還反過來輔佐李世民,按照魏徵自己的說法,他想要做一個良臣而不是忠臣。

忠臣天下千千萬,可是良臣卻很難找到。他所忠於的是江山社稷,而不僅限於某一位主子。這才是魏徵了不起的地方,李世民對魏徵之所以如此佩服,其實也是從這兒開始的。

魏徵所忠於的永遠是李唐的江山,不管是李世民還是李建成,只要他們做個好皇帝,那他都會願意花費自己的才能時間去輔佐。

02魏徵只是給自己找個臺階下,李世民也樂得有個賢名。

魏徵曾經策劃過刺殺李世民的事情,這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良臣該做的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刺殺皇子,不是良臣應該要做的事情,而是忠臣該做的事情。

因為魏徵忠於李建成,所以他必須要想辦法解決李建成的所有政敵,而李世民就是其中最強大的一個。這純粹是為了李建成個人的利益,而不是整個大唐的利益。

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嘗勞之曰:"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其年,遷尚書左丞。---《舊唐書》

可是李建成不聽他的話,結果功敗垂成。這個時候魏徵已經被李世民給抓了,誰也不想死,何況魏徵這種熱血青年呢?

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魏徵還想多過幾年。所以他發揮自己的才智,想出了這麼一個好辦法。當然了這是在給自己找藉口罷了。

  • 所謂良臣或者忠臣,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徵肯鬆口了。他不像那些死忠於李建成的人,一口咬定要為李建成殉葬,他偏偏表示,自己忠於的是李唐江山,你們哥倆誰來做皇帝我都願意輔佐。
  • 這麼一來魏徵的十八級臺階可算是鋪滿了,他完全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因為從本質上來說,他的表態,已經表明他背叛了李建成。但是這件事又不能說的那麼明顯,所以魏徵才會藉助了這個藉口。
  • 那麼李世民為什麼接受了這個說法呢?我認為想要完全將李世民繞進去是不現實的,最有可能的一個原因是,李世民明白了魏徵的意思。

魏徵的求饒十分隱晦,李世民的接受也比較隱晦。他表示不僅接受魏徵的求饒,而且將來一定要魏徵來監督自己做事,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一定要提出來。他要給自己創建一個金字招牌,成為萬世楷模。

03一場彼此給臺階下的騙局,成就了舉世無雙的君臣關係。

當你說第一個謊言的時候,就需要不斷用其他謊言來彌補第一個謊言。所以這種君臣關係一旦建立起來以後,要想保住名聲,兩個人就要堅持演下去。

魏徵要做的,就是時時刻刻提醒皇帝做錯了什麼事情,就算沒有錯,魏徵說錯了那就是錯了,必須要改過來魏徵才能罷休。

  1. 這把魏徵給嚇的,每次上朝就跟上刑場一樣。你說天天給皇帝挑毛病,這是人幹得出來的事情嗎?說不定哪天皇帝真的不高興了,一刀就給你送走了。
  2. 而李世民要做的,那就是微笑接受魏徵的所有無腦提議。並且時刻提醒史官,一定要把朕虛心接受時的表情描寫出來。
  3. 有時候魏徵沒什麼靈感,實在是跳不出李世民的毛病,李世民還要刻意地做一兩件壞事,讓魏徵來罵兩句。要不然彼此心裡都有些不自在。

真的是沒想到,這種君臣關係,居然維持了十多年時間,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熬過來的。魏徵在度日如年的謾罵時光中,似乎迷失了自己,有時候罵的暢快了,甚至像上去踹兩腳。

徵妻裴氏曰:"徵平生儉素,今以一品禮葬,羽儀甚盛,非亡者之志。"悉辭不受,竟以布車載柩,無文彩之飾。太宗登苑西樓,望喪而哭,詔百官送出郊外。帝親制碑文,併為書石。其後追思不已,賜其實封九百戶。嘗臨朝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舊唐書》

而李世民在被罵的時光當中,也開始有些不耐煩,有時候甚至真的想要殺掉魏徵。可這個時候長孫皇后會立刻冒出來,表示恭喜李世民喜得明君標籤一枚,從而化解這場殺戮。

久而久之兩個人都習慣了,當魏徵死了以後,李世民再也聽不到有人罵他了,心裡別提多彆扭了。他立刻下旨找人來罵他,罵的越兇,賞錢越多,官位給的越大。

總結:活下去才有一切可能,無謂的犧牲不值得。

人生只有一次,只有匆匆數十年。忠誠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品質,可愚忠就有些不值得了。活下去肯定比愚忠更加重要。

魏徵選擇活下去,因為他知道,李建成已經死了,一切都無法挽回了。這個時候如果跟隨李建成一起去死,那自己的人生也就跟著完了。

只有活下去才會有無限的可能,魏徵就當這剩下的日子是老天爺饋贈給他的,所以他過得十分用心。

不排除君臣之間默契的合作關係,但是魏徵的確付出了很多。因為魏徵不堅持愚忠,最終成為了千古名臣,為貞觀之治的創建,立下了不朽功勳。


江湖小曉生


我們大家可能對於魏徵都有一定的印象,在我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治國的奇才,制定了很多治國的良方。在我們的印象中他還是一位忠臣,一個認定主子就不會改變的忠臣之士,可能為什麼魏徵這樣的賢臣會在玄武門之變後背叛自己的舊主而輔佐李世民?

為了分析這個問題我們從兩方面就行解釋,第一方面就是,忠臣不等於迂腐死板,忠臣也不意味著一味地跟隨昏庸的主公。其實歷史上的魏徵跟隨過元寶藏,李密,李淵,竇建德,李建成五位主公,李世民是他的第六任主公。所以我認為忠臣這個詞有點不太適合,反而直臣更能夠形容魏徵的一生。

第二方面,魏徵不是腐儒,他要的是實現理想,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為故主殉葬對國家對百姓有什麼意義?你再看那個時代,很多人都是經歷了不止一個主公的。時代的大環境就是並不推崇死忠,良禽擇木而棲才是主流價值觀。在封建王朝,臣子們盡忠職守規勸主上,都是有一個效忠的對象在的。但是這個對象不是國家也不是人民,而是君主個人以及君主的後代繼承人。魏徵曾經建議李建成殺死李世民,李建成沒有聽從。而李建成死了,李世民成了李唐朝廷唯一一個可以效忠的對象,李世民沒有殺掉魏徵這也可以看得出來李世民的偉大之處,和他的愛才之心。當李世民成為了唯一可以效忠的對象之後,魏徵只能選擇效忠李世民,因為他的理想抱負還沒有實現,他治國平天下的大志還沒有成功。反觀李世民,他愛才,接受進諫,勤勉治國,這樣的主公更是魏徵求之不得的,所以在當時李世民殺掉李建成後,魏徵可能會有難過,但是我相信他內心也會有一絲歡喜,歡喜自己的一生理想可能要在李世民的統治下實現了。魏徵沒有看錯,李世民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一個大唐盛世就在出現在歷史的記錄中。

​儒家真正的忠是什麼?是為了社稷蒼生,為了治國平天下而耗盡心血,一個像魏徵這樣的忠臣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會背叛李建成投效李世民就不值得奇怪了。對於魏徵背叛自己的舊主而輔佐李世民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和小編一起討論。






記得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問魏徵:“你為什麼要離間太子和我的關係呢?"

魏徵回答:“如果太子聽我的意見,這個事件(玄武門之變)就不會發生了。”

這句話是相當生硬的。

這句話表明,魏徵認為自己沒有做錯事。

這樣的話,在這種時候,這種形勢下,一般人是不敢說的。

魏徵敢說這樣的話,因為他是忠臣。他忠於的是國家,不是個人。

魏徵的整個歷史證明了這一點。

這一點也是魏徵在建成死後輔佐李世民的原因。

貞觀之治光耀中國歷史。

貞觀之治是和李世民的名字聯繫在一起的,也是和魏徵的名字聯繫在一起的。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是魏徵的名言。這個思想,今天仍然有意義。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歸根結底,魏徵等人屬於山東士族,可與關隴貴族分庭抗禮。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能夠不殺魏徵,還虛心納諫,也是有苦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