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孩子的父母都有这7个共性,3个育儿榜样赋能天下父母

哈佛、斯坦福等众多名校提供的大量调研数据总结出成功孩子的父母所拥有的7个共同特征。

1.舍得用孩子,让他们从小做家务

根据哈佛大学做过的调查显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成功孩子的父母能意识到:让孩子做家务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且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做家务长大的孩子更能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就有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重视培养孩子的社交技巧

孩子在幼儿时期的社交技能会影响他们之后20年后的成就,这是一项追踪了全美幼儿园2到5岁700多名儿童后的研究发现。这些父母经常会邀请其他孩子来家里玩儿,或者让孩子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经常和别人沟通、合作的孩子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并且大胆、有想法、乐于助人,长大之后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3.给孩子提供一个愉悦的家庭氛围

都说夫妻恩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很多成功的孩子,都是在父母恩爱的家庭里长大。而他们的父母也知道,彼此爱的有多深,孩子内心就有多少分量的爱。与此同时,有个调查显示:关系融洽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关系紧张的双亲家庭的孩子发展得更好。其实这也说明了,即使父母不在一起了,但若能经常和孩子一起相处、一起交流、一起玩,跟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让孩子知道自己仍然被爱、被认可,还是不丝毫影响孩子日后的人生发展。

4.在孩子的头三年做到亲密育儿

脑神经学家强调过:一个拥有健康人格和聪明大脑的孩子,他的安全感是非常足的,而安全感的建立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生命的头三年里。如果这三年,孩子得到了亲密育儿,之后他们的成绩不但很好,在人生30岁时的人际关系和学术成就也更优秀。成功孩子的父母会把握亲子依恋感建立的最好时机。当然亲密育儿并非要24小时陪伴,而是固定时间内的全情陪伴。

5.不时时刻刻围绕孩子,能保持情绪稳定

所谓“情绪传染”,基本就是指坏情绪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当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烦躁、不安、沮丧、愤怒的情绪时,孩子也会受到消极的影响。“成功孩子”的父母不会时时刻刻围绕着孩子,尤其是3岁之后,但一样能把更多的阳光、快乐传达给孩子,即使心情跌落低谷,他们也能找到更合适的宣泄口。

6.妈妈也参与社会工作

哈佛商学院的研究表明,如果妈妈在外有一份工作将会大大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家有男孩,他们在长大之后,平均每周花7.5个小时照顾孩子、花25分钟做家务。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哈佛商学院的教授Kathleen L. McGinn对Working Knowledge网站说:“一个有工作的妈妈,是培养性别平等观念的方式之一。”

7.更肯定孩子努力的价值

研究显示:常被夸聪明的孩子更喜欢做容易的事情,因为这样能一直被人夸;而常被夸努力的孩子更喜欢挑战困难,因为他们享受成功后别人的赞美。前者会认为“天生聪明,不需再努力”,遇到失败,会否定自己;后者在人生的道路上越挫越勇。“成功孩子”的父母会对孩子说:“这些题你都答对了,你很努力”、“这次演出成功了,你很努力”。他们会让孩子知道,一切都是他后天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的聪明赋予的。

王心怡的妈妈从小就十分注重对孩子的引导和培养

一篇《感谢贫穷》的文章,再一次被关注,其实不是“寒门难出贵子”,也不是家境决定孩子的优秀程度了,而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到底是以什么样的眼界和见识来培养我们的孩子。

出身农村,家境贫寒的18岁女孩,以707的高分被北大中文系录取后,写下:“谢谢你,贫穷。”

优秀孩子的父母都有这7个共性,3个育儿榜样赋能天下父母

女孩家有两个弟弟,妈妈身体不好,在家照顾长年患病、生活难以自理的姥爷,全家的收入,就指望着家中的五亩地,和爸爸不稳定又少得可怜的工资。

在我们看来,这个女孩简直是不占有任何优势的,这样的孩子能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简直令人惊异。但当我们了解到她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后,便会觉得,她这么优秀,理应如此。

王心怡的妈妈从小就十分注重对孩子的引导和培养,家庭氛围更是十分和谐友爱。好的家庭教育往往更有机会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好的父母也能向孩子传达出正确的人生观。

优秀孩子的父母都有这7个共性,3个育儿榜样赋能天下父母

在她因衣服破旧被同学嘲笑时,妈妈告诉她:“不用理他,踏实做事就好。”让她学会抬起头,走好自己的路,而不是被他人的评价束缚停滞不前。

优秀孩子的父母都有这7个共性,3个育儿榜样赋能天下父母

谈到学习知识时,妈妈说:“这是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道路。”

优秀孩子的父母都有这7个共性,3个育儿榜样赋能天下父母

日常生活里,妈妈的关爱和陪伴更是渗透在一点一滴之中。和爱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她的成长环境撇开贫穷,显得丰富多彩。

正如网友们评论的:

优秀孩子的父母都有这7个共性,3个育儿榜样赋能天下父母

由此可见,比起外在的物质条件,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传达出的态度、理念,以及自身的品德修养,无时无刻都在对孩子产生着影响。

父母的眼界和学识,藏着20年后孩子的样子。如果我们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用耐心与爱滋养孩子,那么这样的孩子,今后一定不会很差。

克林顿和奥巴马的母亲

克林顿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总统之一,在他还没有出生,他的父亲就因为一场意外的事故去世了。就这样一个从来没见过自己的亲生父亲的孩子,最后却成为了美国的总统,这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却是克林顿的妈妈“一生缔造”的。2000年12月,克林顿的妈妈在跟癌症斗争了很多年以后溘然辞世,而母亲的去世给了克林顿巨大的打击,几天里他一直沉陷在对妈妈的回忆中,在妈妈的葬礼上,克林顿面对所有的来宾这样评价自己的妈妈:“她是一位坚强、勇敢、乐观而非常有远见的母亲,是她把我从一个偏僻的阿肯色州的小男孩培养为今天的美国总统的,她将是我一生追随的偶像。”

优秀孩子的父母都有这7个共性,3个育儿榜样赋能天下父母

从小到大克林顿和妈妈的关系都非常亲密而融洽,虽然从没有得到过父爱,可克林顿从阿肯色州的小镇石头城到入主华盛顿的白宫,每向上走一步都难以忘怀妈妈对他的影响与帮助。而当记者采访他,要他谈谈妈妈在他生命中的记忆时,克林顿说的最多的便是“妈妈的厨房”,“噢,那虽然是一个不太大的地方,但是妈妈的爱却让我觉得那里好大好宽阔。”

后来,“妈妈的厨房”一直是克林顿的母亲情结里的最重要的部分。

在克林顿的记忆中,从他记事开始,有妈妈待着的厨房便是他最幸福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在那里有妈妈为他准备的可口的早餐和晚餐,有妈妈替他准备好的上学吃的“三明治”,郊游时野餐的食盒。最重要的是在妈妈的厨房克林顿完成了所有的人生重要的选择,考进斯坦福大学,决定向希拉里求婚,以及参加阿肯色州的州长竞选,甚至决定角逐美国总统,这所有的关系到他一生的决策都是克林顿在妈妈的厨房跟妈妈的沟通和交流中慢慢的从梦想变为现实的。

所以,克林顿直到现在都认为妈妈把厨房变成了儿子梦想开始的地方。

从我记事的时候,妈妈每天都要在厨房里跟我聊一会儿,聊的内容不固定,有时是学业的事情,有时是健康的问题,甚至有时就是聊聊我们对邻居的那条狗的看法,不管聊什么,也不管聊的时间有多长,我和妈妈都很愉快,我至今还记得她一边烤面包一边回转头跟坐在餐桌前的我聊天的情景,那种感觉仿佛就在昨天。我最高兴的是妈妈跟我聊天,从来不把我当作小孩子,她很认真地跟我讨论一切,用她的开朗的、坚强的性格跟我交流我们共同的梦想,当我15岁时,有一天我在妈妈的厨房跟她宣布,我将来一定要竞选美国总统时,妈妈一点都没认为我是在异想天开,她认真地想了一会儿,然后,她告诉我,“比尔,我相信你能行,妈妈也曾经有这样的梦想,只是当我觉得我做一个让病人喜欢的护士更合适时我就放弃了,现在,对你来说也许是实现这个梦想的最好时机。”

我当时真的只是一种少年的“白日梦”,可在妈妈的厨房里,我却得到了妈妈不容置疑的肯定和支持,可以说是妈妈给了我谁都无法替代的自信和勇气。妈妈的厨房让平时坚强、独立的妈妈成为一个温柔的女人,一个跟我无话不谈的亲密朋友,也让我有一种被信赖的感觉。妈妈去世后,我心里最难过的便是妈妈的厨房将因为少了这个独特而乐观的女人而变得充满了遗憾,因为再也没有人跟我一起分享梦想了。

克林顿妈妈的厨房”成就了克林顿这个15岁时就一心想要参加总统竞选的少年的梦想,也使克林顿妈妈成为美国人民非常尊敬的女人,这对这位一生结了三次婚,却几次遭遇丈夫去世的打击的女人不可谓不是一种人生的补偿。所以,给孩子一个“克林顿妈妈的厨房”,应该是每一位做妈妈的女性的职责,不管你是一位职业女性,还是一位全职妈妈,也不管你的孩子是3岁或者是18岁,他们都需要有一个能够与你亲密接触,畅所欲言,毫无压力的倾听与倾诉的地方。

“妈妈的厨房”是克林顿妈妈给我们的最好的积极家庭教育理念。

在许多人看来,奥巴马有着一个被“抛弃”的悲伤的童年,这样一个人竟能健康成长,甚至雄心勃勃地进军总统宝座,多少让人有点不可思议!这个不可思议的背后源自于奥巴马所受到的不一样的家庭教育!奥巴马是历史上最强120位单亲名人之一,他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关键在于他获得了心理成长。首先在于他强大的缺失性动机:一是父母“抛弃”带来的挫折,父亲、母亲都多次结婚和离婚;一是剥不掉的黑皮肤,奥巴马9岁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黑人为除去黑皮肤,用强力化学淡化剂最终几乎毁坏了他所有的皮肤,照片让他如遭电击。这种如影随形的自卑要么导致一个人要么沉沦,要么就会迸发出惊人的斗志,产生强烈的成就欲望,在奥巴马身上正是产生了积极的强大动力,从社区工作者、博士、教授、州议员、国会议员一路走来,并最终锁定最高奋斗目标。奥巴马曾在自传奥巴马一家《来自我父亲的梦想》一书中写道

:“在我的生命中,她(母亲)是独一无二的永恒。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最仁慈,最高尚的精神。我身上的所有优点都源于我的母亲。”

优秀孩子的父母都有这7个共性,3个育儿榜样赋能天下父母

他为什么没有成为堕落的人渣?用一句话回答:毁害人的不是家庭而是家庭教育!分析奥巴马的成长,家庭带给他的心理伤害并不大,他的家庭虽然破碎,但他在家庭教育上获得的心理营养一点不输于完整家庭,甚至比一般家庭可能还要优越。

奥巴马的母亲雪莉是个大胆、幻想、浪漫的女子,18岁的她在夏威夷大学与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老奥巴马相识,并冲破一切阻力嫁给他,19岁便诞生了奥巴马。奥巴马2岁时父亲到哈佛大学读书,父母终而分手,后来母亲与印尼留学生苏托洛结婚,并带上6岁的奥巴马搬迁到印尼。继父是个很和蔼的人,对奥巴马很好,鼓励他与当地小朋友玩耍。有一次奥巴马问继父某人为什么被杀?继父说那个人是个弱者,给他讲强者与弱者的生存道理,继父问奥巴马:“你打算成为哪一类?”没等奥巴马回答,他就告诫奥巴马道:“最好成为强者,如果你不能成为强者,那么就成为智者,然后再去为强者出谋划策,使他们爱好和平。”但继父后来却变得酗酒花心。奥巴马10岁时,父母再次离婚,奥巴马独自回到美国(3年后母亲完成博士学位回到美国),由外婆外祖父照顾。外祖父斯坦利有着火热的灵魂,有时也会说大话,做白日梦。他的外祖母玛德琳却务实能干,只有高中毕业,却从秘书一直做到银行副总裁,她把外孙欧巴马送进最好的中学。

用家庭教育中的八个大于号来分析奥巴马的成长,关键因素都在其中。

首先从“理念大于方法”来说,美国的家庭教育基本都是人本理念的,他们相信人有自我成长的能力,人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家没有任何一个人告诉他应该做什么去考什么大学,母亲只在他高中毕业前给他写了信,对未来作了建议,并在信中对大学制度提出质疑,只说念大学是第一步。

“关系大于一切”上说,他们家的关系表面似乎很乱,但儿童的成长是在三大关系中的成长,奥巴马从出生到10岁基本上跟母亲在一起的,他的安全依恋没有受到损害。他的亲人都是和善的人,合不来就分开,而不是无休止的争吵和经年累月的折磨。奥巴马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由长大,伙伴很多,因为热爱打篮球,奥巴马有自己的圈子。可以说母子关系、家庭关系、伙伴关系三大关系保证他的基本需要是满足的,茁壮成长并不奇怪。由于关系不出问题,也就不会激起过强的青春期叛逆,虽然他也迷茫过,吸食毒品,沉迷酒精,奥巴马自己说:“中学时候的我是每一个老师的噩梦,没人知道该拿我怎么办。”但没有人逼迫和扭曲他,终究会向着天空向直的方向发展。

奥巴马显然继承了母亲和外婆的特质。他说,他越长大越觉得外婆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之深。尽管奥巴马的外公外婆反对女儿与老奥巴马的婚姻,同时还受到奥巴马在肯尼亚的爷爷来信的侮辱,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在奥巴马的面前诋毁他的父亲,反而,他们会向对父亲没太深记忆的奥巴马谈到他父亲的轶事,例如谈起老奥巴马曾在国际音乐节上唱非洲歌曲,“你老爸唱得非常好,每个人都被他迷倒了。”这种教育真正是“品德大于分数”。虽然父亲在成长中只是短暂的存在,但他对父亲一点也不记恨,父亲从肯尼亚到美国来探望他时,他对父亲很崇拜,父亲到中学做了个演讲,连老师和同学都为他父亲折服。

奥巴马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是在“感受大于道理”的原则下成长的,继父那次作的教育奥巴马现在还记得说明他感受多么深!他在成长中获得的感受太多了,他的梦想也是一个黑人青年因社会不公而挣扎中获得的。他自小感受了国际关系大家庭,所以有兴趣在大学选择了国际关系专业,作社工让感受了更多底层人的生活,决定从政,并唤起更大兴趣考进哈佛大学攻读法学博士,这是他成长的内在需要,而不是为了一份工作、一张文凭。其实他的母亲就是一个充满理想凭兴趣办事的人,她和儿子一起观赏日落月出的美景,也经常在半夜把奥巴马从床上叫起来看美丽的月色,完全遵从

“兴趣大于知识”原则。

雄心抱负是心灵空间的表现,奥巴马的空间成长天生就比别人优越,爱心和包容是他们家庭的特色,“空间大于爱心”是一贯的原则。至于“习惯大于神童”,显然他们家没有人去童,倒是养成了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他一直是一名狂热的篮球运动员。他是在自由爱心的家庭中中长大,他的生命可以说一直是处于勃勃的状态,他的能力当然也就没有受到任何抑制,这正是“状态大于能力”!状态是最感染人也最让人相信的成长证据!

“八个大于号”是奥巴马妈妈给我们的最好的积极家庭教育理念。

最后感谢两位伟大的母亲,培养了两位优秀的总统,也给了我们两大积极家庭教育理念:妈妈的厨房和八个大于号。

最后分享优秀父母积极养育五大心法:

1.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

2.接纳孩子会犯错误。

3.接纳孩子会有消极情绪。

4.接纳孩子渴望更多。

5.接纳孩子说“不”的权利,但要牢记父母才是一家之主。

祝天下父母都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