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有什么历史渊源?

非常完美帅气的小哥


这是四个男人围绕“酒色财气”四字发生的一段历史趣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人对“酒色财气”的不同认识,也体现了四个男人的不同境界层次。

北宋神宗年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相传在大相国寺发生过一段趣事。

一日,大文豪苏东坡前往大相国寺,寻找好友佛印和尚饮酒,恰好佛印不在。苏东坡在相国寺内闲逛,在一堵墙上发现佛印题写了一首诗,内容是: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

佛印是当时一个著名的和尚,精通诗词歌赋,和当时很多名士都有往来,但他毕竟是空门中人,所以对“酒色财气”是抵制的,这首诗就是批判世人对酒色财气的沉迷,希望人们能跳出对酒色财气的执迷,不活百岁也能长寿。

苏东坡则不然,他儒释道皆通,却又十分超脱,于是随手在墙上附和一首,诗云:

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

苏东坡的境界明显比佛印更高一筹,他指出“酒色财气”是人之常情,不必刻意压制,但需要懂得节制,作为君子要做到“喝酒但不喝醉,欣赏女色而不沉迷,爱财而取之有道,谦让而不生气”,这也是绝大多数人对待“酒色财气”的理想态度。

过了几天,宰相王安石来到大相国寺闲逛,赶巧也看到了墙上的两首诗,当时王安石正在主持变法大事,所思所想都是民生国计,略一思忖,他也挥毫写下一首诗,诗云:

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民为财富才发奋,国有朝气方生机。

相比佛印和苏东坡的境界,王安石显然更胜一筹。他跳出了个人养生的范畴,从整个国计民生的高度提出对“酒色财气”的理解,提出酒是礼仪的重要道具不可或缺,色是人口繁衍的必需途径不可荒废,百姓只有爱财才能发奋工作,国家只有朝气才能蓬勃生机。

又过了几天,宋神宗也来到大相国寺视察,碰巧看到了墙上的三首诗,他逐一品读后,顿时诗兴大发,御笔留下一首诗,诗云:

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国家盛,气凝大宋如朝阳。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到被人欺,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宋神宗不愧是一国之主,他综合了佛印、苏东坡和王安石三者的观点,提出了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酒色财气”不可没有,不可过度,最重要的是要“量体裁衣”。

关于“酒色财气”的争议,自古至今就没有停息过,很多人都奉行“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及时行乐主义”,却忽略了“适可而止”的道理。古人有诗云“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希望诸君能懂得节制,方能细水长流。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古语“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其实说的很对,不单单在古代具有很强的启示,即便放在当今社会,仍旧是意义重大,这些话都是古代老祖宗所留下来的警示名言,总结教训,让我们看看这句古语的历史渊源以及给我们后世留下的警示到底是什么吧!


一,古语“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出处渊源

此古语出自北宋时期的《酒色财气歌》,原话是:“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倒被人欺,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至于说这首歌的来历,就得从大文豪苏东坡说起,有一次,苏东坡大相国寺探望好友佛印,恰巧,好友不在,四处闲诳之余无意中发现墙上有一首诗:“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本身这首诗也没有大的问题,只是前代和尚们留下的警示打油诗而已,告诫和尚们佛门重地,必须把持戒除酒色财气四戒。可是,我们的大文豪苏东坡却有着自己的见解,没办法,文人嘛酸腐气重,总得显露一把,因此,也在墙上做了一首诗:“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这首诗格局和前代和尚们的说法截然不同,和尚们警示的是佛门重地,酒色财气四戒必须戒除,苏东坡可不是这么想的,他提的诗阐明了文人嘛饮个酒作个诗,贪色都属于正常,可以适当为之。


再到后来,又是一位文豪大家王安石也来到了大相国寺,也是无意中看到了这两首诗,好吧,前代和尚和文豪苏东坡都留下墨宝诗词了,自己也并非等闲之辈,怎么能不露一首呢?何况同行大相国寺的还有宋神宗,自己的主子在边上还不趁机露一手,想到这里,王安石信笔写上“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后人们根据以上三人对于酒色财气的各种看法加以综合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酒色财气歌》。


二,俗语“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带给我们的启示

其实不管是前代和尚留下的诗词也好还是苏东坡留下的诗词也罢,亦或者是王安石留下的墨宝,说到底,这几首诗的寓意非常明显,对于佛门重地的和尚们来说,酒色财气是必须戒持的,碰都不能碰,那是戒律,对于文豪苏东坡来说,文人嘛,放荡不羁,有时候喝点酒,诳诳青楼,找找美女,作作诗也是人间一大美事。王安石也是这个观点,酒色财气都得占一点。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是无酒无色,纵酒贪色那是两个极端,拿当今社会来说,办个事,聚个会哪里不饮酒做不成事,同理,苗条淑女君子好逑,美女谁都喜欢,有一点点色趣也属于自然,但是话说回来,在生活中,酒色财气不能不占但是必须适可而止,不占没有生活情趣,多占对生活家庭无益。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唯恋无名


我来给解释一下吧:

“色是刮骨钢刀,无色路断人稀。”

这句话是我们的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经验,其实原话出自《酒色财气歌》: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倒被人欺,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这首歌呢是出自北宋大相国寺,关于这个诗歌的来历还是相当有意思的:

说的是北宋时期的文人苏东坡,有一次他去大相国寺拜见佛印和尚。关于佛印和尚,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毕竟我们读书的时候,都学过《核舟记》: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想不到如今读来还能跟着背诵……

回到刚才说的苏东坡,他到了大相国寺之后,发现佛印和尚并不在庙里。于是就一个人在那里喝闷酒,正喝着呢,一抬头竟然发现墙壁上有一首诗: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关于这首诗,意思是劝大家戒掉酒、色、财、气的,因为这四样东西,每个人都想要,而且并不想丢掉,如果谁能放弃这四样东西,即使活不到百岁,也得是长寿。

这个苏东坡也是大才子,这种好机会怎么会放过,于是也写了一首诗: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苏东坡不愧是苏东坡,他写的诗更加狂妄,大体意思是说,喝酒喝不醉的就是英豪。恋美色,而不沉迷的,才是高人。财不可取不义之财,气只要自己不生就自动消了。

如果这件事就此结束,也就没有题目问的这层意思了,结果某一天,宋神宗也跑到了大相国寺。

好巧不巧他也看到了这两首诗,大家都知道王安石变法,岂不知王安石也是一个大才子,此时正跟着宋神宗呢,于是受宋神宗所托,也作了一首诗: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第一首诗是从修行的角度考虑问题,第二首诗是从自我洒脱的角度考虑问题,这第三首诗就是站到了国家层面来考虑问题了。

意思就是说,没有酒的话,成不了礼仪,人们要是不色的话,生育率下降,路也断了,人也少了,没有财的话,人民也就没有奔头,没有气,国家也没生机。

再后来,结合这三首诗,就成了《酒色财气歌》!

其实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呢:

“酒是穿肠毒药,色如刮骨钢刀”

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头一句不用解释了,把酒比喻成毒药,后一句把色比喻成钢刀。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不能太色,也就不能纵欲过度,不然的话腰酸背痛,身体透支的像有钢刀刮骨头一样。

随后,如果都不好色了也不行,那样就无法繁衍后代,人会越来越少。

不过乾隆帝确实牛,活的岁数又长,生的孩子又多,估计是大补吧!

再看《酒色财气歌》最后一句:

“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这里有告诉我们,所谓的量体裁衣,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而定的,你可能喝一杯酒就醉了,他可能喝一坛子酒也醉不了。你可能好色导致身体透支严重,他可能全身的力气无处使呢?

比如《金瓶梅》里面的西门庆,人家就是有实力,就是能驾驭,那也不能说这就是刮骨钢刀!

这也是我们传统的中庸之道,万事讲究一个度!

不知道大家看懂了没有?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杨角风发作


这句俗语其实是源于王安石之笔。一日王安石陪同宋神宗到访大相国寺,参拜佛祖,祭祀上神。宋神宗望见殿内有一首诗,是佛印和著名诗人苏东坡各提一笔而成,饶有兴趣便上前看了看。


其实早在王安石和宋神宗到达此地之前,苏东坡曾来探访印佛,但来得不巧,佛印出门,苏东坡只好在主持的招待下小憩一番。

苏东坡也常来此地闲谈,主持深知佛印和苏东坡的关系,苏东坡的才气更是让主持称赞,所以不怠慢,好酒好菜都叫小和尚上了。

苏东坡得到主持的款待,自然心情愉悦,独自斟酌间,忽见墙壁上有一首诗云: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东坡见此诗,心境开阔,甚合他的心意。

苏东坡是大文豪,此情此景又吟比诗,自然有雅兴提笔。灵感突发的苏东坡把笔一挥: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与前一首诗相应而成,苏东坡又在旁边写下《和佛印禅师诗》。提笔完毕,苏东坡悄然离开了禅房,趁着月色,独步离去。

后来才有王安石来到的事情,王安石也是一个才子,宋神宗便问王安石何不来一首。王安石看到这首诗,心里面也是痒痒的。

也想和大文豪苏东坡共作一首,只不过神宗在旁边,自己也不好随意动笔。如今神宗要求,岂能有推辞之说。

王安石领命也把笔一挥,写下:“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并在旁边写下《亦和佛印禅师诗》一首,宋神宗妙赞。

王安石的诗和苏东坡、佛印的诗不同,佛印是以一个僧人的心态写下人生之态。而苏东坡大起大落,人生亦是颠簸,只得留下一心态,让世人皆叹。

但王安石不一样,王安石是政治家、改革家,况且此时此刻他的身旁还有一位帝皇,若不写出一点治国之邦,有恐惹怒神宗。

前两句既与苏东坡、佛印的诗句有所相应之处,后两句又有治国安民之意,既不脱离前两首诗,也不会少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胸襟。

神宗大喜,又赋诗于旁边:“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与前三首诗被民间编制流传为《酒色财气歌》,王安石与神宗君臣提笔,也皆为广传。那么这句“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又该如何理解?色是刮骨钢刀说的是色不可过度,过度沉迷于色,无异于自寻死路。

这是对于帝王的惊醒,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诸如:红颜可祸水,苏妲己乱商,褒姒误周,杨玉环乱唐等等。

然而无色也不行,因为色关乎到传宗接代,倘若真的都像佛门一般戒色,那么岂不全部都会无后继之人而绝后?


史之策


看小辫儿说历史,听听不一样的故事。


俗语“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是出自流传于北宋年间的《酒色财气歌》,原文如下: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 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到被人欺,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传说是北宋时期的大相国寺中,佛印和尚禅房的墙上由佛印、苏东坡、宋神宗赵顼、王安石分别写下了跟“酒色财气”有关的诗句,最后被民间口口相传,总结而成的《酒色财气歌》,当然这只是传说中的故事,具体作者已经无从得知,大相国寺的墙上也早已没有了佛印、苏东坡、宋神宗赵顼、王安石四位的墨宝。

酒色财气,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被看做是不良的习惯和品德,历来都是出家人修行必须摒弃的,尤其是“色财气”更是所有英雄所不齿的。但其实“酒色财气”是人活在世上的根本,是人的本能欲望。

酒能使人心情愉悦,促进血液循环。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并且有“无酒不成席”的传统,唐朝诗人李白,更是在有酒的情况下才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的诗句。因此“酒”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人如果过度饮酒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在酒精的麻痹下做坏事,往往这种行为对社会和家人都会产生很严重的影响,当然“酒”就成了坏习惯的代名词之一。

色,人的基本欲望之一。

《孟子·告子上》:孟子与告子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本来与吃喝拉撒是一样的事情,但过度沉迷于女色就会耽误正事,甚至会耽误终身。“色字头上一把刀”、“红颜祸水”、都是描述“色”的坏处。

财是人生活的必需品,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世界上90%的人每天都在为钱而努力奔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钱财是正当来源,拥有多少都无可厚非。但如果有人想不劳而获,“钱财”就成了坏东西,偷盗、抢劫无一不是为了“财”,这部分人往往会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作为座右铭。


这里的气是指跟别人怄气、斗气,“气大伤身”说的就是气的坏处,我们需要将这股“气”转化为自己奋发图强的动力,成为“争气”。所以莫生气,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想起来又何必。
他人气我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生气伤肝又伤脾,促人衰老又生疾。
看病花钱又受罪,况且气病治非易。

“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是不同的人从两个方面看待“色”的结果

佛印和尚一心修行,“色”字当然不能碰,否则就会犯戒,不管多少年的修行都会功亏一篑,所以他的感悟就是:“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在他看来,色就是刮骨的钢刀,甚至是致命的匕首。

而宋神宗赵顼是一个国家的管理者,以他的生活环境和大局观,“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繁荣昌盛,宋朝的江山才会长久。


因此,“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这句话并不是出自同一个人之口,是人们总结拼凑而成。



小辫儿说历史


俗语“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有什么历史源源?

无色无味,味同嚼蜡,活色生香,狼吞虎咽。这是说吃。古人说,食色,性也。把吃饭和好色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说吃饭和好色是一样的重要,是人的本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一生,无非是吃喝拉撒睡,文雅的说法就是酒色财气。古人对于酒色财气就有不同的观点和认知,有的说酒色财气是人的“四气”,是人活在世上的动力。还有的说酒色财气是“四戒”,都是人生中的不良习气和品德。到底是谁对谁错,还没有结论。

其实这个问题要分开了来看。俗话说得好,人不坏没后代。如果人人都做了清规戒律的和尚,哪里还会再有人类的存在?但是四季有时,一饮一啄都是气数。过多过早的纵情欲海,就会夭折不寿。古代夜夜笙歌不早朝的君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后宫佳丽三千,每个都要临幸,还不累死?因此说“色是刮骨钢刀”没错,人是要节欲克制住自己的,要有个度的问题。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爽是爽了,最后皮包骨头的死的快。

但是人类要繁衍生息啊,又不能不色。不然真的是人断路稀了,想象就很恐怖的了,到处野兽横行,看不到人类,那该如何是好?因此看问题要辩证,从矛盾中寻求平衡点。那就是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做到百事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敬君亲师,不敬畏天地鬼神,但不能不结婚生孩子。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夫妻生活有节有度,一张一弛,不能天天吃喝夜夜笙歌。那样会吃不消,别说干活了,走路都得扶墙。

因此来说,“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也不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古代圣贤王安石说到:“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看来,老百姓的色事,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有度。


农村老俗话


《吕祖诗集》中有《警世》诗篇这样写道: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这首诗表达的意思非常浅显明了,是说一个人如果沉迷于美色而不能自拔,迟早有一天会掏空身体、自毁前程。因为美色就像一把无形的剑,虽然一时不能斩杀人,但经不起长久的折腾。

常言道“英雄难过美人关”,窈窕淑女和彬彬君子本来就是天作之合,都是人人好逑的对象。男女之间又因为互属异性,必然存在感情上的爱慕之情,这种爱慕之情进而会导致身体上的接触,如果不加以约束,任其放纵就会形成“纵欲过度”。

色是刮骨钢刀

历史上有很多纵欲过度的例子,既有演义小说中的平民百姓,也有明确记载于史册的王侯将相。这些人原本都是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或是勇猛无敌的壮士,只因过于沉迷美色,最终导致身体每况愈下。说起好色纵欲,明武宗朱厚照是个非常典型的皇帝,此人可以说将纵欲发挥到极致。自商纣王酒池肉林以后,历代君王都以在皇宫内营造这些乌烟瘴气的场所为不齿的行为,因为一旦皇帝大肆营造娱乐场所,必然预示着朝政腐败,王朝灭亡。

明武宗朱厚照天性自由,他感觉在宫中的生活很受拘束,便全然不顾众臣反对,在西苑建造了“豹房”。何谓“豹房”呢,据史学家考证,它其实是“报房”的谐音,因为元朝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的皇宫中建有“虎城、豹房”供帝王们打猎用,到了明朝,京城建了更多豢养动物的场所,不过,朱厚照的豹房可不是仅仅拿来养豹子。

实际上,明武宗的“豹房”主要是他修建来居住和娱乐的场所,明武宗成天躲在豹房里饮酒作乐、淫乱后宫,专门派人出去四处搜集民间美女带到豹房供其娱乐,甚至其中还有“娈童”。一个人的身体是有极限的,如果整天生活在这种充满酒色的环境中,身体自然会被掏空殆尽。

据说,朱厚照为了保障身体能够跟上自己的欲望,依靠服用大量的药物来维持,这就导致了他身体的虚弱。再加上后来因为南巡回程途中落水受惊,朱厚照染上恶疾。第二年春天,朱厚照驾崩于自己曾经透支自己生命力的豹房,享年仅仅三十一岁。而且,由于长期纵欲过度,他在临死之时连个孩子都没有生育,皇位只好被堂弟继承。

无色人断路稀

这句话源自北宋神宗皇帝和宰相王安石之间的一段君臣佳话。相传神宗皇帝和王安石游玩大相国寺,看到当年苏轼所提的“酒色财气诗”,二人有感而发,君臣之间一附一合,写出著名的“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诗句。君臣二人果然不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对明君贤臣,他们能够客观地对待人们的基本生存欲望。

原文将“酒色财气”的四种基本娱乐需求用辩证的的立场阐述出来,更是反映出北宋自王安石变法以来,国库充足,民间富裕的社会风貌表达的淋漓尽致。老百姓有好酒也可以得意须尽欢,面对美女也可以多看一眼而不至于被处罚。所以,美色原本不是坏事,它是人类繁衍不息的基础,但是一旦越过底线,就会物极必反惹来祸端。


邓海春


“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这就是中国式的辩证法。

一方面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让你戒色,一方面鼓励生育通过发展人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色是刮骨钢刀


色是刮骨钢刀这句话,出自于《酒色财气歌》原文是: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到被人欺,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在这首诗出现之前1000年,早已有了“酒色财气”这个四字成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秉传》中说:

杨秉生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于是不再娶妻,他所在之处的人们以淳白德操称赞他。他曾随意地说过:“我有三不惑:酒,色,财。”

杨秉,这个弘农杨氏的官宦子弟、书香世家,因为不喝酒不续弦成了人民心中的道德模范。可见,从东汉时期开始,“酒色财”已经成为儒家道德律条中的“三戒”了。

到了唐朝,儒释道三教合一,酒色财的儒家三戒与佛家的“贪嗔痴”三戒合起来,成了酒色财气“四戒”,从此以后,历代文人墨客,都把酒色财气并称,在诗词、小说中经常使用。

到北宋中期,就出现了《酒色财气歌》,这中间的故事,很耐人寻味。

宋神宗年间,苏轼大相国寺探望好友佛印和尚,佛印不在,住持热情款待了苏轼。据说是香茗美酒素肴,让苏轼吃好喝好。苏轼酒足饭饱、醉醺醺地开始挥洒笔墨,看到墙上写了一首诗: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话说,佛印的这首诗,除了有押韵,啥也没有!如果非要说他是诗,顶多就是一首打油诗。

苏轼实在看不下去,到旁边写了一首诗: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苏轼用适可而止的辩证法,告诉人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酒色财气,克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情绪,最终让你成功。

很多人以为,苏轼这四句诗已经把酒色财气说到了最后,没想到同时代还有一个大才,有了《反酒色诗》。

王安石来到大相国寺,看到墙上的两首诗,挥毫写下了第三首诗,

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民为财富才发奋,国有朝气方生机。

王安石,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接触的文学家,王安石的政治水平明显比文学水平高。比如王安石改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写成了“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意境一下降低了很多。

王安石是个老实人,他冉伟酒色财气都是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东西,只要正面引导,就会有很好的正面作用。所以才有了这首诗。

不久后,宋神宗来到大相国寺,看到了墙上的三首诗。苏轼和王安石都是他倚重的大臣,佛印则是知名的和尚,宋神宗也学他们开始写诗了:

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国家盛,气凝大宋如朝阳。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到被人欺,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宋神宗的诗,分为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讲酒色财气的正面作用,但是比王安石的诗更工整,在平仄押韵和队长上面功夫更深;第二部分讲了传统的酒色财气消极作用,一具“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则用反问方法表达了对酒色财气传统态度的问题,反驳了佛印的态度;第三部分讲了没有酒色财气的不良后果,用“量体裁衣”,表达了对酒色财气的正确态度,吸取了苏轼的内容。

这个故事中,宋神宗明显高过了佛印、苏东坡和王安石。真实历史中,宋神宗文学造诣真的比他俩更高吗?其实未必,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宋神宗身边的秘书班子写下的,或者是宋神宗创作好了才去的大相国寺。

提一点质疑,苏轼在大相国寺喝酒,住持不会咽口水吗?佛经中说“佛言:若依我为师者,不得饮酒,亦不与他饮。”住持犯了戒,是不是该下台了?


历史知事



这两句话引自《酒色财气歌》,全文如下: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到被人欺, 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色是刮骨钢刀”和“无色路断人稀”都是把“色”推到两个极端境地后得出的结论。

一个是置伦理道德于不顾,无节制的纵欲。这样长此下去身体上吃不消,搞得“色”就像一把剔骨的钢刀一样。甚至有些时候,因贪恋美色引发的奸情,会发生命案,奸生人命赌生贼嘛!

一个是与“色”绝缘,干脆一点儿都不沾色,这样肯定无法繁衍生息,结果就会造成“路断人稀”的现象。

这个《酒色财气歌》的形成,出处有两个说法。

一种是说和北宋年间的王安石、苏轼、佛印、神宗皇帝有关。具体过程我就不bb了,可以自行搜索出来。

我对此并不十分信服。

一是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二是我不相信这么几个当时的大人物会像说群口相声一样,走马灯似得先后来到大相国寺对这个问题进行反复辩论。

我更倾向于另一种可能,这就是长时间流传于民间的俗语,是民间智慧的体现。有好事者不断的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形成了打油诗。

但无论如何,这首诗的内容反映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朴素的世界观。

想来也是,“色”甚至x本身是美好的,是无害的。但是贪婪过度,就会被她反噬。所以说,只有能够“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准确地把握好这个度,才会美妙地徜徉在其中,而不受其乱。


田获三狐


这两句话起源于佛教宝刹大相国寺,大相国寺历来是君王祭祀,朝拜礼佛的胜地。北宋时期,苏东坡早年游历至此,与寺中好友佛印相聚,谈兴正浓时,二人诗兴大发,佛印题词“酒色财气四堵墙”,苏东坡不甘示弱,题写道:“见色不迷是英豪”。后来,王安石偶然经过此地,提笔写到“人见无色路人稀”,与王安石同行的宋神宗也附和道。在王安石的后面加了上面两句话,便是“无色路断人稀”的由来。

后人再根据以上面的题词,总结出了一首完整的歌谣,便是民间传颂的《酒色财气歌》。这两句话都是用来警示人们如何处理与“色”的关系。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对于佛家来说,色是一个亘古而无法逃避的问题,佛教对于色的态度很简单,很直接,那就是实行彻底的“禁欲主义”。但显然,这样的态度不能为凡人所接受,色是一把双刃剑,完全杜绝不可能,只有辩证的接纳,那是上策。

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前一句把色认为是毒药,是刮骨的钢刀。这是有着佛教的禁欲主义在里面的,佛教把女色看成是猛虎,是毒药,所以僧众的戒条之一便是戒色。历史上因为女色断送大好江山,大好前程的人,数不胜数。历来的皇帝,更是大肆充盈后宫,沉迷于女色而丧失治国理政的能力,远的如周幽王宠褒姒,商纣王宠溺妲己,近的如西门庆好色而丧失性命。把色作为生活的全部,显然是不明智的,不光对身体无益,更会使得精神萎靡不振,丧失心志。这些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后人不可以不警醒。

但是紧接着,后面又说“无色路断人稀”。什么意思呢?一个国家要是没有了女色,没有了男欢女爱,就会显得凋零凄惨。经济的繁荣,国家的发展,人口的增加,都离不开“色”。没有色,国家就会陷入危亡境地。印度的密宗教传入西藏之前,西藏人因为信奉佛教,实行彻底的禁欲主义,一时间导致西藏地区,人口生育率极度低下,原先人口繁荣的部落,所剩无几。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西藏喇嘛开始引进印度密宗的欢喜佛,鼓励人们生育。可见,即便是以佛教为本的地区,也不能做到完全禁欲,反倒是王安石说的“无色路断人稀”更具有人性化。人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禁欲主义,只要把握好度就可以,这才是普通人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