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本身能合併成一個超級強國,為何英國拒絕了法國合併的要求?

江聰德


今年1月31日0時起,拖了1316天之久的英國脫歐,終於正式開始,過渡期十一個月,預計在今年年底完成全部脫歐程序。英國脫歐,無疑是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的一個沉重打擊,距離歐洲國家建立一個團結、強大、穩定的歐盟,並在國際中佔據重要的地位,以及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也變得更加遙遠。

在歐盟之中,英國和法國是其中最重要的國家之一,但這兩個國家,卻總沒有所幻想的那樣美好,強強聯合,為歐洲或是為本國做出更重要的貢獻,反而一直視對方為主要競爭對手。即使在兩個國家能夠合併成為一個國家時,兩國依舊沒有把握機會,直到現在也分屬海峽兩岸。

其實在歷史上,英法兩個國家有很多機會都能合併成為一個國家,但因為種種原因,都沒有成功。歷史上字征服者威廉一世之後的三百多年時間裡,英國一直擁有眾多的法國領地,這些領地直到百年戰爭之後才逐漸喪失。

而在血緣關係上,英國和法國也有著很大的聯繫。征服者威廉一世,原本就是法國諾曼底公爵,後入侵英國成為英國國王。在加冕為英國國王后,征服者威廉將跟隨自己的諾曼人分封到英國各地,這也促進英法兩國的進一步融合,甚至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影響了英語的發展。

但隨著百年戰爭的結束,英法也徹底成為了兩個獨立的國家,再無領土上的聯繫,而緊隨而來的大航海時代和海外殖民殖民時代,又使兩國成為了競爭對手。但是在1956年,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在訪問英國時,竟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併為一個國家,並以英女王為元首,這是最近一次的英法合併,但最後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現。

居伊·摩勒第一次提出合併是在1956年9月10日,合併後國家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國家名稱為“盎格魯法蘭西”,但被時任英國首相艾登拒絕。第二次提出合併是在1956年9月28日,這次摩勒提議法國加入英聯邦,成為英聯邦國家,並且英國首相艾登對此也表現出了極大地興趣,但最終流產。

為何法國當時提出要與英國合併呢,這是因為當時的法國,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都面臨著重重危機。無力的政治體制,導致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機以及政府頻繁更迭,法國社會變得動盪不安。而海外殖民爆發的民族獨立運動,更是將法國拖入深淵,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站在的崩潰的深淵。

面對如此嚴重的危機,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多黨議會制,陷入了無盡的爭吵之中,面對國內一步步深化的危機,毫無還手之力。但是法國總理摩勒向英國提出合併的建議後,既沒有向世界公開,也沒有了下文,最終那個無疾而終,也許這個建議從一開始,就沒有成功的可能。

這件事情沒有下文最有可能的原因,作為當時世界上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二,二者合併必然引發世界級的政治地震,所以一直在地下進行。而此時的第四共和國早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而且作為歐盟的早期形式——歐共體,在第二年即宣告成立成立,法國有了更好的解決問題的途徑。

而且,在1958年5月,戴高樂在眾人的擁護下重返政壇,在1958年6月初就組建了新內閣,開始籌備第五共和國的建立工作。1958年9月28日,公民投票批准了新憲法草案;10月5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宣告成立。隨著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建立,英法合併這件事情,就徹底的埋進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如果英法真的合併成功,那麼就二者在當時的體量來說,二戰之後世界的局面,絕不會是美蘇兩國支配的局面,作為兩個曾經第一梯隊的超級大國,如果合二為一,對世界的影響,絕對是巨大的。但最終英法合併無疾而終,甚至兩國人民對此都一無所知,也是英法的對手的一種幸運吧。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狼君歷史


這個確實是真的,而且就發生在近代,在1956年的時候,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曾主動提出與英國合併。並低下了了自己驕傲的高盧雞,接受英國女王的統治,就等於把法國給英國統治,形成一個有自治權的英國附屬國,在把名字換一下,咱們兩國互相幫助,一起享富貴。

但是英國斷然拒絕了,後來國總理居伊·摩勒甚至提出加入英國主導的英聯邦,英國也沒有同意,這是為什麼呢?如果英國把法國兼併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倆國人民逐漸就成了一個國家啊,一個曾經的海上霸主,一個曾經的陸地霸主,絕配啊!可是英國不假思索的拒絕了。

法國和英國曾經在一起過,就是在羅馬時代,倆國同屬於羅馬帝國,也有著一定的聯繫,而且倆國還有一點血緣關係,於情於理都可以合。其實英國也有自己的考慮:

第一:在二戰結束後,雖然倆國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但是英國比法國損傷的少,並且有海外殖民地為英國輸送活力,此時的英國並不想管法國這個爛攤子。一旦成為一個國家,經濟強勁的英國勢必要幫助法國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減慢了英國本土的恢復,只為了一個名義上的統治,真拿物資來援助你法國,英國還是不捨得的。

第二:英國對法國缺乏信任。雖然說在拿破崙之後,倆國好的穿一條褲子,但在之前,英法倆國也經常發生戰爭,尤其是在法國的王位繼承方面,英國經常插手,英法大打出手的例子太多了。現在如果合併了,你法國無論是人口還是國家面積都比我大,萬一以後有矛盾,你反過來把我合併了呢?

第三:英國看不起法國。從對納粹德國的戰爭中,法國在面對納粹德國的進攻,短時間內,迅速投降,被德國侵佔,這讓英國對法國的實力不是很相信。我要一個沒有骨氣的國家和我合併,不符合我大英帝國的風格。其次,英國認為在歐洲大陸上,自己的血脈是最尊貴的,其他的都摻雜了其他血脈,想讓女王承認你,你還不夠資格。

就這樣兩國合併的事情不了了之,不過這確實也是好事,一個統一後的英法國家勢必與其他歐洲國家繼續進行合併,形成一個比歐盟更團結,更有執行力的國家,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歷史深度揭秘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稍微懂些歷史的人都知道,英法絕對不可能合併。

別說英法合併,甚至英國都不耐煩加入歐盟,不斷鬧著要退盟。

這主要是死板的英國人認為,自己國家無論哪個方面都比歐盟絕大部分成員國要先進。

而且英國人將國家管理的井井有條,自認為比整個歐盟都要好。

英國人其實非常看不慣法國人的混亂管理和散漫。

在一戰和二戰期間,英軍士兵對法國士兵很蔑視。不過法國人也確實不怎麼樣,甚至士兵都不對軍官敬禮。

不過,歷史上法國確實建議過英法合併,時間是1956年。

在1956年7月26日,埃及總統納賽爾突然宣佈奪取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本來是英國和法國共同管理,

英國企業和銀行擁有蘇伊士運河公司41%的股份,法國擁有52%的股份,納塞爾的決定引起英法兩國的極度不滿。

於是英法都給埃及很大壓力。當時埃及態度很強硬,毫不服軟。

結果三國就開戰了,還加上個以色列。

然而,英法已經是過期列強,有更強的美蘇干涉。

美蘇已經涉足中東,尤其埃及同蘇聯的關係很好,美國也和埃及保持相對和睦的關係。

現在英法的舉動,等於是在同美蘇搶地盤。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直接致電英國首相艾登施壓。經濟上,美國政府故意拋售英鎊,導致英鎊匯率浮動並貶值15%,同時否決英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申請,停止向英國的經濟援助。


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也提交議案要求英法立即撤軍,遭到英法兩國否決後又敦促聯合國大會召開緊急會議,正式通過決議要求停止戰爭並從埃及撤除所有外國軍隊。並建議建立臨時聯合國軍進入埃及。但是英法並沒有立即停止。

美國後來通過外交途徑譴責英法的侵略行為,並威脅後者儘快解決衝突,否則停止向其供應原油。

蘇聯也插手蘇伊士運河危機,甚至警告英法兩國,必要時蘇聯將動用核武器。1956年11月5日,蘇聯向三國發送外交照會和最後通碟。(如果不停止侵略行為,將採取軍事措施。)。並從以色列撤回了蘇聯大使,並向美國提議聯合軍事行動阻止其繼續侵略。


11月6日,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英法兩國被迫接受停火決議。


由於被美蘇擠兌的無法應付,法國開始提議同英國緊密結盟,甚至合併。

據報道,當時的法國總理摩勒提議,法英可以通過合併來鞏固同盟關係,聯手應對威脅。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臺在報道中援引英國國家檔案局的秘密文件說,時任英國首相艾登卻不給面子,斷然拒絕了合併的提議,但非常希望推動法國加入英聯邦。英國內閣的備忘錄記載,一位內閣官員回憶說,接到法國的提議後,艾登特別興奮,馬上和內閣大臣諾曼·布魯克一起商量。“布魯克回憶,首相對他說,‘我們應好好考慮吸收法國成為英聯邦的一員’,並表示他認為法國接受(英國)女王陛下為國家元首問題不大,而且法國人歡迎英國根據對愛爾蘭做出的安排來賦予他們公民權利。”

  然而,這項提議遭到了英國政府的反對。據倫敦大學歷史學家詹姆士·艾利森介紹,除了法國,當年英國也在考慮吸收其他國家加入英聯邦,比利時、荷蘭和挪威都在候選範圍內,卻不允許法國加入。因為法國本來是一個強國,一旦併入英國就必須取消貿易壁壘,導致英國國內很多工業企業倒閉。


薩沙


英法兩國根本就不可能合併,這是由於他們兩者特殊的歷史地位所決定的。

首先,英國在公元10世紀以前都是處於一種鬆散的領主制度,知道法國的諾曼底威廉公爵,率兵越過英吉利海峽,並且通過武力征服的方式取得了英格蘭的統治,隨後成為了英格蘭的國王。


所以英國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法國,英格蘭的國王僅僅是法國的一個公爵,所以從歷史淵源上講英格蘭實際上是法國的附屬國一點都不為過,只是後來由於法國內憂外患不斷,英格蘭才藉此崛起。

其次,不僅如此,在十三和十四世紀(1337——1453年)爆發了英法百年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有116年,雖然最後是以法國戰勝為結果,但是在戰爭初期法國一度被英國打的抬不起頭來,知道法國在一位女性的帶領下次啊最終贏得了戰爭,這個女人就是——聖女貞德。



這場持續116年的戰爭,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337——1360,戰爭初期,英法爭奪弗雷德地區,法國不敵英國,喪失大片領土,在加上當時的黑死病肆虐,所以英法兩國休戰10年。


第二階段是1360——1400,法國的國王鐵頭查理,頗有能力,帶領法國人民收復原先的失地。

第三階段,1415——1429,此時老法王去世,新的的法王無法平衡國內各系貴族的力量,所以爆發法國發生貴族內亂,然後被英國乘虛而入,再次戰敗。

第四階段是1429——1453,新的法王在聖女貞德的幫助下取得了國王的位子,在穩定了國內之後,聖女貞德最後率領法國軍隊取得了對英國戰爭的勝利。

在事後,由於戰爭是在女人的幫助下取得勝利的,法國依舊被英國任瞧不起。

這裡說明一下,英法百年戰爭是由於法國國王沒有子嗣,按照貴族的傳統,需要從王室裡面挑選一位血緣最近的來擔任國王,而剛好本應在法國當國王的王室子弟卻在英國當上了國王,由於引發了戰爭。

所以基於這樣的歷史條件,英國和法國根本就不可能和解。


這個歷史很正


首先,法國想要併入英國這件事確實存在過。但被英國給拒絕了。因為英國人知道,不論是講歷史原因,還是當時所面臨的實際情況。英法合併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況且當時法國人想要併入英國也並非什麼好事。如果當時英法合併了,別說成為超級強國了,很可能英國的實力還要更加的衰弱。

二戰結束後,法國由於在二戰中完全淪為了一個打醬油的角色。自然在戰後瓜分利益的時候,法國的話語權也最小。所以在1956年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在訪問英國時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併,法國願意接受英女王為合併後國家的元首。然後集兩國的實力和領土一舉成為可以和蘇聯以及美國相抗衡的世界強國。但英國方面根本沒有被法國迷惑,他們很快的就拒絕了法國的建議。雖然在很久之前英法曾經同屬於羅馬帝國。但羅馬帝國分裂後,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相繼成為了獨立的國家。自此之後,英國和法國之間的矛盾戰爭就沒有停止過。都成了世仇了還怎麼重歸於好。中國歷史上魏趙韓三國從晉國分裂之後,想要再次合併卻怎麼也實現不了。都是一個道理。

而且法國人不懷好意,英國人也看出來了。二戰結束之後,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的推進經濟復甦。英國和法國雖然在二戰期間同樣受損嚴重,但英國的經濟和基礎設施要比法國強很多。而法國不僅因為被德國所佔領過,而且在盟國反攻德國的時候,法國還淪為了戰場。這就導致法國受損極其嚴重。法國人自身為力恢復經濟,所以他們就把希望寄託在英國人身上。和英國合併後,英國就勢必要對法國做出經濟支援,這樣一來,以當時法國那黑洞般的經濟。英國人別說拯救法國了,就連自己也得被拖死。所以英國人果斷的拒絕了合併要求。否則別說超級大國了,英國很快可能會淪為二流國家。這是英國人不願意看到的。

再有,歷史上英國王室和歐洲其他國家進行過多次聯姻。所以互相之間大家都是親戚。英國人認為自己的血統最為純淨。他們有些看不起法國人的血統。更加不願意和他們成為一國。還有歷史上法國是一直支持蘇格蘭獨立的。這一點讓英國人非常的不滿。所以一直以來英國人都認為法國人是一個“小偷”。英國人擔心法國如果併入英國,那麼法國再和蘇格蘭走到一起,那麼很可能會影響到英國人以後的統治權。這是英國人所無法接受的。他們認為法國人目的不純。

除此之外居伊·摩勒最大的擔心就是英國人會找自己的麻煩。二戰後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殖民地獨立風潮。英法兩國損失慘重。當時埃及正在積極的運作把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收回。而法國控制的阿爾及利亞也在尋求獨立。這就讓居伊·摩勒政府十分的被動。居伊·摩勒想要解決蘇伊士運河問題和阿爾及利亞問題就必須要有英國的支持。而且法國的盟友以色列和英國的盟友約旦互相之間也有利益衝突。法國很擔心英國會響應約旦的邀請對以色列以及法國動手。所以法國才積極的想要和英國合併。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謀求利益最大化。但顯然居伊·摩勒太想當然了。他聰明英國人也不笨。最終居伊·摩勒的計劃還是沒有得逞。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英國和法國在歷史上本身就同屬一個國家,那就是羅馬帝國,後來羅馬帝國分成了43個國家,其中就包括了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等。自從這些國家獨立之後就再也沒有走到一起。歐洲如此多的國家,如果擰成一股力量,那麼其戰鬥力將是非常可觀的,畢竟都是老牌工業強國,如果把資源整合到一起是比較會嫌棄一番巨大的風浪。可是直到現在為止,我們看到歐洲眾多國家還是一盤散沙,英國甚至要脫離歐盟組織。

那麼這些國家難道不知道他們團結起來將會非常強大嗎?其實歷史上法國曾經想要和英國聯合合併成一個國家。那就是在二戰之後的1956年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在訪問英國時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併,接受英女王為合併後國家的元首。如果兩個國家合併那麼平靜,英國和法國的工業水平再加上兩個國家的國土面積,整合起來將會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足以跟美國,蘇聯進行抗衡。而且當時就英國和法國各自來說已經處於下滑階段在世界上雖然還有一席之地,但一已經沒有了昔日的光輝。此時兩國合併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英國方面卻公然拒絕了法國的這一要求。後來法國總理甚至提出了法國併入英聯邦。然而英國依然沒有答應法國總理的這種提議。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首先來說就是歐洲貴族心裡面的血統問題。在英國人看來,英國是整個歐洲最純粹的貴族血統,只有英國人才是最高貴的種族。至於法國人遠,沒有英國高貴,只是旁系罷了。所以說英國不願意與法國為伍。

其次就是經濟問題當時英國和法國的經濟都處於下行階段,而法國的經濟更加低迷,如果英國和法國合併,那麼英國必須拿出來一些資金救助法國。這樣恐怕會拖垮英國的經濟。如果法國變卦,那麼英國將得不償失。

第三就是因為法國在歷史上跟英國既友親情,但是又有爭鬥。尤其是法國支持英聯邦中的蘇格蘭獨立,讓英國十分惱火,如果法國併入英國之後,繼續跟蘇格蘭搞一些小動作,那麼英國很有可能會上法國人的當。

最終英國和法國並沒有結合在一起,到現在為止兩個國家都沒有發展強大起來,可以說逐漸的淪為了二流國家,甚至是三流國家。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後悔,當年沒有結合成一個強大的英法共和國。


高富帥超級大帥哥


導讀:這話說起來很有意思,歷史上英法這一對歡喜冤家曾經進行過多次長週期、大範圍、強烈度的戰爭;也曾經有過密切合作在一戰中獲勝共同分享豐厚的成果。二戰後英法被嚴重削弱,世界舞臺的主角變成了美國和蘇聯。倍感失落法國產生了與英國合併的想法,建議一度得到了兩國首腦的首肯和推動。根據英國廣播公司2007年援引英國政府解密文件報導,是法國法國總理摩勒提議並推動。甚至法國打算降級加入英聯邦,但是結果還是涼涼的。英國最後拒絕了法國合併的建議,這是為什麼呢?


英法兩國的歷史淵源

英法兩國相當有淵源,隔著一道狹窄的英吉利海峽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太久遠的歷史不在闡述,什麼羅馬時代的盎格魯撒克森人、法蘭克王國等等不是本文闡述的重點。

古代英法兩國由於特殊複雜的歷史原因有很深的宿怨,並且逐漸的積累瀕臨爆發。到英國金雀花王朝的時候兩國為了領土和利益爆發了世界上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戰爭持續了116年。戰爭的結果是法國完成了民族統一,而英國雖然喪失了所有歐洲大陸的領土但是也造成了英國的民族主義的興起。從這場戰爭開始,英法兩國從剪不斷理還亂的曖昧關係變得旗幟鮮明的對立。並未後來英法之間的數次規模化(席捲歐洲大陸和美洲)的戰爭埋下了伏筆。英法兩國都迅速成為民族意識明確的封建君主制度的國家。這是英法第一次掰手腕,法國獲勝1:0

百年戰爭後,英法成為世仇並且積極發展為接下來的多次碰撞做準備。在三百年後,西方殖民時代早就風起雲湧他。為了爭奪殖民地和利益,英法兩國糾結自己的同盟軍構成了以英法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進行了長達七年的戰爭,史稱英法七年戰爭。英國集團:英國、漢諾威、葡萄牙、普魯士;法國集團:法國、西班牙、薩克森、瑞典、奧地利和沙俄。這兩個軍事集團的對抗綿延到整個歐洲以及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賓等殖民地。這是英法之間第二次掰手腕,英國獲勝1:1

這場戰爭影響深遠,以法國為首的集團失敗告終。法國把整個加拿大殖民地割讓給英國,也基本從印度撤出。英國成為大贏家,開啟自己長達數百年的日不落帝國的征程。英國的優越感、高人一頭的獨立於歐洲之外的感覺由此而生。但是法國對英國更加敵視,所以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積極支持美國。

在法國損失慘重後,客觀催生了法國同仇敵愾的民族心理。水到渠成的過渡到了拿破崙時代,法國軍隊在拿破崙的領導下席捲歐洲報了一箭之仇。英法第三次較量開始。巔峰時期,法蘭西帝國殖民領主包括法國、荷蘭、西班牙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歐洲除英國外,其餘各國均向拿破崙臣服或結盟。法國統治歐洲大陸的時代正式到來(拿破崙售賣北美路易斯安那給美國就發生在這個時代)。

英國最後通過與俄羅斯聯盟,再次和一些邦國組成反法同盟最終戰勝了拿破崙。這次英法掰手腕最終又是法國失敗了。接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因為共同的利益和俄羅斯結成同盟成為獲勝者。二戰中雖然英法還是同盟,但是可憐的法國早早的就投降了成為英國口中的背叛者。如果不是有戴高樂在英國組建了法國流亡政府,二戰後別說法國的常任理事國了估計還得算到法西斯中遭到清算。

法國提議英法合併的歷史背景

二戰後英法兩國均遭到重大損失:一來殖民地大量的喪失,都紛紛獨立;二來本土因為作為殘酷的世界大戰主戰場早已經隨時慘重。所以英法不得不求救於美國,這就是馬歇爾計劃的由來。世界舞臺的中心早就不是英法的歐洲大陸,而是美蘇爭霸的格局的到來。英國現代版圖:

法國日子也不好過,前文我們說過印度支那在越南、老撾柬埔寨的強硬抵抗下法國被迫放棄殖民統治;北部非洲的阿爾及利亞鬧著要獨立;而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埃及總統納賽爾也要收回。這一切都讓當時的法國總理焦頭爛額,也許是因為同病相憐在加上英法蘇伊士運河的利益才讓法國總理開始推動英法合併的可能。為什麼不報團取暖呢?法國現代版圖:

其實如上圖所示,別說二戰後英法還有不少殖民地或者自治領;即使是現代的英法兩國如果合併後也是一支足以和美國匹敵的政治力量。聯合國中的兩常,英聯邦和法語影響的非洲足以讓合併後的國家高人一頭。但是別幻想,這可能嗎?


英國拒絕法國合併的理由

根據BBC披露的解密文件,最後英國是拒絕了合併。如果情況屬實的話,我們來冒昧推測一下理由:


1、英國延續日不落帝國的優越感在作怪

英國畢竟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當時英版圖面積曾經超過3000多萬平方公里。即使是目前,英聯邦也能覆蓋幾個大洲。就是說我祖上曾經闊過,雖然現在有點家道中落消耗過大但是依然是血統高貴,總有一天會翻過身來。說白了就是看不起這個曾經向德國投降的法國。


2、英法利益紛爭恐怕不好協調

英法都是近代歷史上強大的國家,都曾在全球範圍內分佈著廣大的殖民地。英語、法語語言覆蓋區域非常廣闊,並且彼此之間曾經爆發過激烈的戰爭。如果合併,那麼是否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以誰為主導,英法兩國民族意識都比較強如何定位?這些都是問題,再說從英法百年戰爭後英國在歐洲大陸就沒有領土合併後如何處理歐洲的鄰國的關係都是問題。現在英國獨立歐洲大陸之外,已經習慣了自己遠交近攻的套路一旦合併怕不會玩。

幾個國家合併歷史上確有例子,上世紀50年代埃及、也門、敘利亞等國合併後的阿拉伯“阿拉伯合眾國”就沒能持續多長時間。在埃及主導下,各方利益無法協調和分配。所以沒有幾年各個國家紛紛推出,最後阿拉伯合眾國也就不了了之了。

由此可見民族意識強烈的國家要想合併千難萬難,所以英國經過慎重考慮拒絕對英法來說也不是什麼壞事。


小結:

其實就小編自己的一家之言來說,英法合併絕對是弊大於利。如同現在英國退出法、德主導的歐盟一樣,利益分配有問題且不可調和。如同在一起合夥做生意的合夥人,誰都覺得不合適那還湊合在一起幹啥?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英國和法國都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但是說實話在聯合國成立之初,這兩個國家還並不滿足現狀,70年前還想合併成美國、蘇聯外的第三個超級大國呢。

這件事發生在1956年,當時的法國總理摩勒訪問英國時就曾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併,並接受英女王為合併後國家的元首。

摩勒連英法合併後國家的名字都想好了,叫“盎格魯法蘭西”。

當時的英國首相艾登一聽摩勒這個提議,就給委婉拒絕了。但是摩勒並沒有放棄,第二次會面艾登時又提出法國加入英聯邦,雖然艾登有所心動,但是英國女王以及各部門的探討之後,結果還是摩勒又是吃了個鱉。

之後這件事就不了了之,這件事直到2007年1月15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援引英國政府解密文件說出來後又被人拿來做談資。

很多人都設想過如果英法合併這件事如果談成功的話,整個歷史會朝什麼方向改變,美蘇爭霸會不會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但是仔細分析一看,英法合併這件事的成功率微乎其微。主要還是英國方面早就看透了法國內心的小九九。

事實上,當時的法國會提出如此建議,並沒有安什麼好心。法國面臨嚴重的內憂外患——國內形勢嚴峻、經濟下滑,海外殖民地紛紛要求脫離獨立,面對如此危機,法國政府才想到與英國合併,希望能夠藉助英國的力量穩定局勢。

但是英國並不是傻子,雖然二戰後英國的發展形勢比法國好,但是英國本身體量就沒有法國大,誰不知道法國這是通過“蠶食鯨吞”的方式,以便合併日後掌握更多話語權。

再者,英法兩國曆史上就存在許多不可調和的恩怨和尖銳矛盾,1337年-1453年這段英法百年戰爭,本身就是兩國之間邁不過去的坎。

雖然說羅馬時代曾經是一家人,又曾經一起攜手發動入侵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一戰二戰還同屬一個陣營,但這並不足以讓英國認為可以和法國合併成一家子。

而且,英國打心底就看不起法國,這不僅是自恃紳士的英國人和自恃浪漫的法國人兩種文化間的差異,法國二戰時42天就被打倒投降本身就讓英國很不屑,而且法國投降後大量湧入英國的法國移民曾讓英國內部管理起來相當混亂。

總之,英國之所以拒絕法國合併成一個超級大國的要求,之間有著文化的差異、當時國際地位的差異以及存在各種各樣的私心,這次合作以失敗告終!


白衣青象


1956年9月10日,法國總理摩勒會見時任英國首相的艾登,並提出了英法合併的建議,BBC稱兩國合併後,將有一個新的名字:盎格魯法蘭西。

然而,摩勒的這一建議卻被艾登給婉拒了。


同年9月28日,艾登訪問巴黎,摩勒又一次提出加入英聯邦,這意味著法國將接受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艾登對此相當熱情,回國後就和內閣大臣諾曼·布魯克討論摩勒的提議。

奇怪的是,有關英法兩國合併的事此後就沒了下文,不難猜測,英國應該是拒絕了。

那麼,英國為什麼會拒絕法國的合併請求呢?

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英國自詡血統高貴。

在英國人看來,整個歐洲,只有英國是最純粹的貴族血統了,也就是英國才是歐洲最高貴的種族,有這樣一種觀念,不難想象,英國人是不屑於與法國人為伍的。

第二,經濟問題。

此時,英法兩國的經濟處於下行期,相對而言,法國的經濟更加低迷,如果英法合併,英國需要拿出資金來救助法國,這對英國的經濟是極為不利的。


第三,歷史問題。

英法兩國在歷史上可是老對手了,尤其是法國還支持英聯邦中蘇格蘭的獨立,這讓英國對合並問題不得不慎重。


金兔歷史



眾所周知,英法兩國曆史上為了爭奪“歐洲一哥”的地位,曾交戰數百年,舊賬沒算清,新仇接著來,怎麼就差點合併了?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還真就有那麼回事兒。


(英法地理位置)


差點合併?連名字都想好了


2007年,BBC公佈了英國政府的解密文件,報道指出,在1956年9月10日,法國總理摩勒訪問英國時,他向英國首相艾登提出,希望英國和法國合併成一個叫“盎格魯法蘭西”的新國家,艾登拒絕了。可摩勒沒有死心,表示可以尊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艾登再次拒絕。


事情到這裡還沒有結束,18天后,艾登訪問法國。摩勒再次舊事重提,並且做出讓步,稱法國可以像澳大利亞和愛爾蘭一樣,加入英聯邦。顯然,這個提議很讓艾登很心動,但這次“熱心的聯姻”,最終還是不了了之……正如BBC所說“悄悄地陷於遺忘”。


(英國首相艾登)


法國為什麼要求合併?


按理說,眼下雙方都是世界強國,作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在國際事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壓根兒沒有抱團取暖的必要。為什麼法國還要謀求合併呢?其實,這權是法國“病急亂投醫”。


二戰後,法國內憂外患,內部滿目瘡痍,各方形勢混亂,經濟恢復緩慢,摩勒領導的內閣面臨著嚴重的垮臺危機。不僅如此,海外殖民地更是紛紛掀起獨立浪潮,埃及政府想要收回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阿爾及利亞也在鬧獨立……


(二戰後的法國廢墟城市)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法國就打起了英國的主意,想要依靠英國的力量來度過這段艱難時期。除此之外,在中東,以色列和約旦的戰火又一觸即發,而法國是以色列的好夥伴,英國又是約旦的老大哥,山雨欲來風滿樓,經不起戰爭的法國為了避免兩國又在中東交戰,所以,才急於發起了“合併請求”。


(蘇伊士運河地理位置)


英國為什麼拒絕?


加入英聯邦,這麼具有誘惑力的提議,英國方面為什麼又不為所動呢?


1. 英國人的優越感作祟

英國骨子裡驕傲慣了。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巔峰時期,殖民地遍及七大洲、四大洋,統治著地球上四分之一的陸地和人口。而且,在二戰前的一百多年曆史中,英國一直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操縱者姿態。所以說,英國人的優越感是與生俱來的,“高貴”的英國人根本不屑於和法國人玩。


(英國人的鄙視鏈)


2. 英國地理位置獨立

英國本就飄在大西洋上,和歐洲大陸的往來較少,向來獨來獨往,近代以來也沒有被其他國家佔領的經歷,因此感覺不到聯合的重要性。對英國人來說,英國就是英國,歐洲相當於別國。


3. 兩國隔閡很大

兩國合併並不是一件“過家家”的小事,其中牽扯太多。儘管兩國間僅僅隔著一條窄窄的英吉利海峽,但其實從文化、語言到民族上,還是差別很大。常年的戰爭,也讓兩國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就算政府通過了提議,兩國人民也不會接受。


(兩國間隔著英吉利海峽)


消息一出,BBC採訪了一些法國人,有人表示,以前對摩勒的印象很好,現在對他的看法要改變了……


4. 戰後,英國形勢好於法國

戰後的兩國都處於恢復狀態,當務之急是先振興經濟,提升國力,而且,最現實的一點是,當時法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比英國差太多,與其說是兩國合併,不如說是英國“扶貧”。英國也看清了法國那點小算盤,於是拒絕也在情理之中了。


(英國拒絕合併,間接促成了歐盟,如今英國也脫歐了)


自古以來,英法就是一對冤家,分分合合也不是什麼稀奇事,相互差異把兩國推很遠,國家利益又把兩國拉很近,而“英法合併”只是兩國纏纏綿綿到天涯的一個小插曲而已……


關注“全歷史”

在這裡

文明脈絡隨心玩轉,關係圖譜任你來盤

世有萬象,史有千面

換個角度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