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阅读,长大就好了?别太天真了,阅读也有马太效应的

妈妈群里有妈妈吐槽孩子不爱阅读,拿起书看不了1分钟就玩别的去了。有的妈妈就宽慰她说,没关系,孩子长大就好了。孩子不爱阅读长大就好了?

相信大家都听过马太效应,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马太效应存在于很多方面,比如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但你知道吗,孩子的阅读也有马太效应。

孩子阅读的马太效应是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提出的。小时候喜欢读书的孩子,会越来越喜欢读书,读写能力也更强。如果小时候不爱读书,上学三四年还没学会好好阅读,就可能会产生阅读障碍和学习问题。


孩子不爱阅读,长大就好了?别太天真了,阅读也有马太效应的

为啥阅读也有马太效应呢?其实不难理解,阅读和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关联,读书越多,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理解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越强,也就越容易从读书中收获更多。不爱读书的孩子,可能字都认不全,书也看不懂,认知能力提升有限,这也就导致他越来越不爱读。

很多孩子被阅读困扰,看书就头疼,字也写得乱七八糟,有家长开玩笑说孩子对阅读过敏。玩笑归玩笑,孩子在阅读上表现出的问题家长必须要重视起来,因为孩子有可能是“阅读障碍”。

01 阅读障碍:跟大脑结构有关

阅读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读书写字的速度慢;经常写错汉字,英文拼写也出现障碍;能听懂话却看不懂文字;计划和组织能力差等。香港大学的萧慧婷博士研究发现,7%-9%的中国儿童正在受阅读障碍的影响。

孩子不爱阅读,长大就好了?别太天真了,阅读也有马太效应的

阅读障碍可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1887年就有一个叫珀西的男孩被确诊为“阅读障碍”。

珀西在阅读和书写方面有很严重的问题,其他表现都正常。研究人员研究他的脑成像发现,他脑后部接近听觉皮层的地方,大脑灰质体积比正常人小。灰质越少,认知水平就越低。珀西在阅读时左脑后部的活动也比正常人弱,这个脑区跟字母和声音的转换有关。比如听到单词good,写出来的却是book。

英文阅读障碍跟汉语阅读障碍的孩子,大脑结构上也有差异。汉语阅读障碍的孩子,左前脑区的灰质体积小,这个区域跟阅读和写作相关。他们读字母学习没障碍,却分不清汉字,比如人和入,土和士等。

孩子不爱阅读,长大就好了?别太天真了,阅读也有马太效应的

虽说阅读障碍跟大脑结构有关,但阅读障碍的形成,跟不当的阅读引导也有关系。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孩子阅读,能减少阅读障碍的可能性。

02 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孩子阅读

孩子多大阅读认字比较好呢?有人说越早越好,1岁就应该开始了,有人说要6岁以后孩子才能对字的结构有清楚的认识。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孩子的读写萌发谈起。

  • 利用好孩子的“读写萌发期”

新西兰科学家玛丽·克莱提出“读写萌发”的概念。玛丽·克莱认为,孩子的读写能力是自然发展出来的,有丰富的文字环境,他自然就会读写文字。在孩子眼里,文字并不是严肃、正式的东西,如果他用自然的方式接触到文字,他就会像学走路,学骑自行车一样,很自然的学会认字。

读写萌发的概念告诉我们,关键不是孩子几岁开始认字,而是用什么方式认字。让文字自然出现在孩子的生活里,比拿着纸和笔,敲着小黑板让孩子认字的效果好多了。

孩子不爱阅读,长大就好了?别太天真了,阅读也有马太效应的

  • 围绕“意义”阅读和认字

孩子阅读和认字,要围绕着“意义”学习。什么是围绕“意义”呢?让孩子在日常环境中运用这些字,在特定的场景使用这些字,就能帮助孩子多角度理解和记忆。

比如,路上的指示牌,公交车站的站牌,车牌号,超市的名称等等,这些跟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字,孩子对它们的记忆就不仅仅局限于字的形状,还有它们应用场景。孩子读书,也不一定偏要看正规的课本,孩子感兴趣的海报广告、自制的绘本都可以作为阅读材料。

孩子认字,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字开始,再衍生出其他的字。比如,姓王的孩子,可能很早就会写自己的姓,这时候就可以让孩子认跟王字相关的字,比如主、住、汪、往、全、金等,这样的发散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而且字和字之间还都有关联,记忆起来也比较容易。

孩子不爱阅读,长大就好了?别太天真了,阅读也有马太效应的

  • 营造适合阅读的环境

让孩子爱上读书,就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准备适宜孩子读书的书架书桌,让眼睛舒适的灯光,安静的环境,家人也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有研究发现,家庭阅读经验在儿童语言和读写能力中处于中心地位,特别是在幼儿时期。《教育心理学》写明,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和其他成人以读书为乐,家里各个地方都有图书和其他书面材料,这样的家庭就能促进孩子读写能力的发展。

以试想一下,一个家人都在看电视玩游戏的孩子,和一个家人都坐在书桌前看书的孩子,谁更可能成为阅读的爱好者呢?阅读环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孩子不爱阅读,长大就好了?别太天真了,阅读也有马太效应的

也许当你明白阅读重要性的时候,孩子已经对阅读“过敏”了,他不爱读书,看起来就像阅读障碍。前边提到过,阅读障碍跟大脑结构有关,但克服阅读障碍,却没有有效药物和医学手段,经科学证实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教育。

03克服孩子的阅读障碍,教育是有效手段

《教育心理学》建议,促进孩子语言发展和读写能力萌芽,家庭要坚持亲子共读。

  • 每天陪孩子读书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看鲜艳的图画,我们可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绘本,跟孩子一起阅读。阅读之前让孩子先翻翻书,看看图画,猜测一下情节走向,谈谈理解和感受。

亲子阅读,不只让孩子读书认字,更是亲子交流的好时机。借着绘本里的故事,跟孩子聊聊天。不管孩子说什么,都不要否定孩子的想象力,用孩子喜欢的方式阅读,不照本宣科一板一眼的读。

我家有一整套《神奇校车》,孩子会连续很多天只读一两本,比如《把热留住》就连续读了十几天,他都快能背下来了。孩子让我给他读书,有时候我偷懒想快进一下,他都会及时纠正我。但他会自己快进,甚至有时候只读其中的一页。

孩子不爱阅读,长大就好了?别太天真了,阅读也有马太效应的

曾经我也纠结过,这么多书就看这一两本,其他的书不是都浪费了吗?后来我就想通了,孩子喜欢读书,看哪本都无所谓,而且孩子的兴趣是会变化的,十年风水轮流转,没准哪天就要看其他的了。

愉快的亲子共读,才会让孩子一直觉得阅读是快乐的事情。

  • 多感官阅读,让阅读更有趣

读书不只是用眼睛看,用嘴巴读,还要调动更多的感觉器官,让阅读变得更有趣。比如,可以边读书边表演,把书里的情节像表演话剧一样呈现出来;把书里喜欢的人物画下来,复述里边的故事,还可以随便改编,让书里的游戏和故事成为游戏的素材。

用多种感官阅读,会让阅读成为有趣的体验,让孩子乐在其中,不会觉得单调。

孩子不爱阅读,长大就好了?别太天真了,阅读也有马太效应的

  • 必要的外部刺激

对有的孩子来说,阅读最难的不是过程,而是开始。孩子总不愿意拿起书,这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外部刺激,引导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

比如,孩子每天读20分钟书,就可以得到一个小星星,集齐20颗星星就可以实现孩子的一个愿望。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

但我们要明确一点,外部刺激只能让孩子暂时的拿起书,不足以让他一直坚持下去,只有让孩子把外部动力转化成内在动力,才会真正形成习惯。

在用外部奖励刺激孩子读书时,要引导孩子发现读书的好处,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围绕意义”阅读,让孩子意识到读书的意义,他才能自发自觉地读书。

孩子不爱阅读,长大就好了?别太天真了,阅读也有马太效应的


“马太效应”这个词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但马太效应的现象却是广泛存在。

阅读上的马太效应,就提醒我们对孩子的阅读问题不能粗心大意,认为孩子长大了就好了,事实上只会越来越糟糕。

每个人都希望孩子越来越好,不希望孩子陷入恶性循环。我们应该做的,是用适合的方式引导孩子克服阅读障碍,让孩子爱上阅读,成为阅读马太效应的受益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