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覺得年齡越大,時間就過得越快呢?為什麼?

水滴語錄



你有沒有覺得年齡越大,時間就過得越快呢?為什麼?

這是人們的一種普遍感受,時間就像長了翅膀,隨著我們年齡的增大,它越飛越快。

這是為什麼呢?

科學家們提出過很多理論,但是,所有理論都面臨相同的難題,不大可能提供有力的客觀證據支持,因此,所有理論都停留在假說層面。

不管物理學上如何來定義時間,但是一個基本的假設是時間是以勻速向前向後流失。因此,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時間不過是一種主觀體驗。

我們對時間流失速度的主觀體驗,當然不同於以客觀尺度來計量的時間長短,當比較所選擇的參照物不同,人對於時間流失速度的主觀體驗也就自然不同。

這也是所有這些理論的一個共同基礎。

這些理論大致上包括:

年齡越大,人對時間的關注越少

所謂少年不識愁滋味,越是年輕,生活越是簡單純粹,儘快長大似乎是孩子們生活的主要任務,因而往往盼著長大盼著長大是孩子們生活的最重要部分,因而更有閒暇去關注時間,甚至伴著手指,盯著鐘錶等待時間快點過去。

與之相反,成年人則為各種生活、工作及其他瑣事所累,無暇顧及時間,因而感覺時間過得更快。

但是有研究發現,當老年人也專注於時間時,以上說法似乎並不成立。

比如,有心理學家曾要求25名19~24歲的年輕人,和15名60~80的老年人用讀秒的方法來計數3分鐘的時間。結果,年輕人平均計數為183秒,而老年人為220秒。

年齡越大,體內生物鐘越慢

<strong>

人體各種生理活動都自帶節律,即所謂的生物鐘,比如,心跳呼吸。

人們對時間體驗很自然地會以某種生物鐘作為參照。比如,我們在等待某個時刻到來的等待中,就常常以呼吸和心跳的次數來進行倒計時計數。

因此,有人提出一種理論認為,隨著年齡的增大,新陳代謝減慢,心跳呼吸也相應的減慢,以這些生理節律作為作為參照標尺,隨著年齡等大,自然會感覺時間過得更快。


心跳、呼吸是明顯可以感受到的生理節律,而科學家更關注的是另一種重要的生物鐘——由中腦神經元分泌多巴胺控制的自動節律。

科學家早就觀察到多巴胺的分泌與生理性節律性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最近,科學家使用光遺傳學技術可以精準的操縱神經元生物學行為,當研究人員刺激或抑制中腦多巴胺神經元增加或減低多巴胺產生時,實驗小鼠可以在秒的尺度上高估或低估時間流逝速度。

總體上說,多巴胺似乎減慢了內部生物鐘。

我們知道,隨著年齡的增大,腦內多巴胺的產生分泌降低,意味著生物鐘的相對加速,那麼以這種生物鐘作為時間體驗參照時,自然會感覺時間加速流逝。

年齡越大越不注重細節,感受到的時間流逝也越快

<strong>

另一種理論認為,我們對時間的體驗與學習新事物的數量有關。

1960年代就有心理學家做過實驗,向受試者播放含有不同信息的磁帶,比如簡單的擊打聲和家庭噪聲,然後由受試者估計每種聲音持續的時間。結果相對於簡單和慢速的擊打聲,受試者普遍高估了更復雜聲音所持續的時間。

在使用素描和油畫的實驗中也得出相同的結果,對於最複雜的圖像受試者明顯高估了他們瀏覽所花費的時間。

說明,對於包含更多新信息的刺激,我們的大腦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處理,從而使感受到經歷的時間更長。

我們對於時間的體驗是通常是對於過去經歷的回顧,這樣,對於包含更復雜信息經歷時間的估計高於實際,那麼當回頭看時,自然就感受時間過得更慢。

對於孩子來說,世界是全新的、精彩的,他們的觀察也就更加細緻入微。相反,當我們變得越來越老,(自以為)對於世界就越來越熟悉,觀察很自然就會粗枝大葉,不會關注自以為早已瞭然於胸的細節。

這樣,當回想過往時,老年人對時間的體驗自然快於孩子們。

記憶對時間體驗的影響

人們對時間的體驗依賴於對過去的回顧,因而記憶在其中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想象一下,就如同我們會高估複雜事物的觀察和學習所經歷的的時間一樣,對於更鮮明情境性、強烈情緒變化的、令人難忘的事件的記憶往往更難以磨滅,當我們回憶這些事件時往往會以“慢鏡頭”形式進行,自然會高估起經歷的時間。

這些難以忘懷的記憶事件往往是生命早期,尤其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比如初吻、初戀等;而越是生命的後半程這類記憶深刻的事件必然越來越稀少,自然會感覺事件過得越來越快。

以過去時間間期作為參照

<strong>

人們對時間的體驗另一個參照標尺是已經經歷時間的長短。

這樣,對於一個2歲的幼兒來說,1年就是他所經歷生命總時間的一半;10歲時,1年意味著所經歷生命的10%,20歲變成5%,……

到100歲,1年僅僅是生命經歷的1%,體驗自然比2歲的孩子快50倍。

老化的大腦神經元之間信息交流更緩慢

杜克大學的科學家提出一種新的假說對人們的這種感受進行解釋。

我們知道,腦功能的實現主要是神經元之間進行信息傳遞,這種傳遞主要通過電信號(放電)和神經突觸之間的神經遞質傳遞。

隨著年齡增大,神經元逐漸老化,神經元放電和神經突觸之間遞質傳遞都減緩,這意味著對信息的處理速度也就減緩,同樣的信息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處理,相同的時間內處理的圖像更少,從而使得在體驗層面看起來事情好像發生得更快。


掙脫枷鎖的囚徒


人們很容易記住人生的“第一次”。

比如第一次上小學,記憶中的第一次過兒童節和第一次過生日,把初吻獻給第一個男朋友,第一次步入婚姻的殿堂,第一次在醫院生孩子,等等。

很多人在回想起來第一次的舊事情是多麼的容易,但問他們昨天吃過什麼食物,然後大部分都要想很久才能回答出來。

是因為大多數人在成年後這些“第一次”的體驗越來越少,日常生活又是每天都重複著,就算是過了100天同樣的生活,回想起來也就感覺是昨天發生的事。


對於一個4歲的孩子來說,1年就佔其年歲的25%,而對於一個40歲的中年人來說,1年僅佔其年歲的2.5%。

時間也會給我們很大的壓力。比如說小學在課堂上考試的時候,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又比如結婚了好多年還沒有懷上孩子。又比如養育一個小孩子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要每天的溝通教導,每天的接送上下學等等。

有時候感覺到會看不到盡頭,而大部分的時候會覺得時間不夠用,所以會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幸福生活點滴


時間快慢?

只是一種感覺。

盼望著事,

總是覺得慢。

不想到來的事

總是覺得快。

小時侯總想什麼時侯能賺錢呀!

總覺得時間過.、的慢。

老齡大了,要老了。

不知不覺快到退體年令了,

總覺得時間過的太快了。

我呢?總覺得時間過的太慢,今年78歲,希望80歲快點‘

。我有個返老還童研究計劃,目標是八十如六十。看看八十歲的面貌能否回到二十年前,現在是比十年前略顯年青,三年後能否有一個大變化。

我在努力著,尤其是今年下半年取得很大進展,臉色好多了,膚白斑消,彈性增加了,肌肉復生。種種跡象表明衰老細胞復活了,返老還童還在繼續,希望2O42年快點到來,我在盼著百歲那一天,我能迴歸到5O歲,這是返老還童的第二關。總之,因為進展十分順利,所以覺得過的慢,如果不順,就希望慢點過了。

期待必竟是種期待,要腳踏實地的去努力才是最大的希望。


青春之歌一1942



用戶97950345783蝸牛


人在期盼什麼的時候,時間會過的特別的慢。小時候的我們生活在水深火熱這中。每天吃著粗茶淡飯,日復一日,只有逢年過節才會改善一下伙食。印象中最深的是對過年的期盼。過年的前倆月,每天就開始掰著手指頭算日子,還有多長時間過年。因為只有過年,家裡才會給做新衣服,有好吃的。對於小孩子,穿新衣,吃零食,是很嚮往的。這時就覺得時間過得太慢了。

人在不希望失去什麼的時候,會覺得時間過得太快。成年的我們,步入社會,對於要進入中年生活,心裡還沒有做好準備,甚至有些懼怕。處在青年期的尾巴,我們是不希望失去的。心裡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快了。

時間還是那個時間,不快不慢。人已不是當年的那個人。所以,不同年齡的人,會覺得時間快慢不同。



冀南小葉


今天早上還在想著這個問題:為什麼越來越覺得時間過得飛快?

剛剛和辦公室老師在回憶小時候上學時的趣事,眉飛色舞地描述,好像就在昨天一樣。

自從2015年畢業至今的這段時間,就感覺時間像是被火箭綁架了一般,過得飛快。同樣的時間,為什麼會覺得變快了呢?

以前上學時,每天都是三點一線的生活,寢室、教室、食堂,總覺得有些無聊,所以覺得時間過得很慢。

現在,時間每天被分割成很多細小的事情,每個時刻都有要做的事情。人在忙起來的時間就會忘記時間,所以總覺得時間一晃而過。

再加上現在手機等出現,每天刷新聞、登微信、看視頻,玩遊戲...空餘時間都被它們佔據。而我們在幹這些事情的時候,更是會忘記時間的存在。o

時間沒有變快,變化的是我們。因為每個人都會老去,都在接近死亡。


何時明月夜


我覺得歲數越大覺得時間過的越快,大概是因為對生活失去了憧憬以及新鮮感吧!



小時候之所以覺得時間過得慢,是因為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每天都活在新鮮感裡,哪怕看到一個彩色的玻璃球都能看一天,玩一天,覺得新奇覺得漂亮,今天玩這個,明天做那個,即使每天都是一樣的的生活,也依然樂此不疲。



而大人就不一樣了,失去了對生活的憧憬以及新鮮感,覺得每天的生活都是可怕的重複,沒有生氣毫無激情可言,大多數事情都無法激起你的熱情,如此活著,別說覺得時間過得快了,就是一天給你48個小時,你依然得感嘆歲月靜好時光飛逝啊。



無疑這樣的生活是可怕的,試想一個人他今天是這樣,明天還是這樣,二十年三十年依然這樣一成不變或者改變不大,那他當然會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自己正在一天天的衰老,這樣的人去回望時間,自然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飛快。每天的生活沒有任何新鮮感,週而復始天天都做同樣的事情,這樣的重複讓人分不清今天明天,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每天都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幾,一睜開眼,就開始做與昨天幾乎相同的事情,每一天都是複製粘貼,我想這樣的生活別說會覺得時間過得快了,大多數人怕是連時間的概念都快沒有了!



最後只能坐在這裡感嘆,時光飛逝,終是白了少年頭!


用戶355879272330867


這跟我們當時的年齡,心理狀態和環境變化都有關係。小時候的我們從懵懵懂懂,到進入學堂,對時間是沒有具體的概念的,我們的生活都是由父母長輩來安排,沒有覺得時間是一個 單獨的可以拿來思考的事情。隨著年齡的長大,學業的緊張,我們開始意識到,時間有些緊,這是我們第一次正視時間,然後到了大學發現時間好多可以揮霍,直到畢業的時候才發現韶光易逝。到我們人到中年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為工作生活奔波,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一年一年的特別快,因為這時的我們揹負的東西太多,要做的事情太多,再沒有那麼多悠閒的午後,讓我們肆意的浪費。


小喜小喜


快樂和忙碌的時光是短暫的,當我們小的時候,時間會在歡聲笑語中流去,那時候我們還期盼著長大,如果生活還有期待,等待也會變得美好,所以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是快樂而又短暫的。

快樂的時光快快的走,我們完成了小時候的期待,我們長大了,但我們為了生活的美好,我們變得忙碌了,當我們在工作崗位上沒日沒夜的做著報表,通宵做策劃的時候,時間悄悄穿過我們的身體,我們卻不自知,當我們沉浸在工作裡,開始忙碌的時候,往往一埋頭的功夫,太陽已從東邊跑到了西邊。

時間不會在乎我們,而我們也忘記了時間,所以我們越長大越忙碌的時候,時間過的也就越快。




釀酒巷子


人年齡越大,越感覺時間飛速流逝,是一個被心理學家用實驗證明確實普遍存在的現象。馬克·威特曼和桑德拉·倫霍夫招募了 499 名不同年齡段的被試者,最小的 14 歲,最長的 94 歲,對時間流逝的感覺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時間流逝速度的主觀感覺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在 50 歲時到達頂峰,之後趨於穩定,直至耄耋。

時間流逝的客觀速度是恆定不變的,但人對它的感覺卻來自主觀經驗。有時候明明已經過去了一小時,卻覺得還不到一小時,這便是低估了時距——主觀估計的時間流逝變慢了,然後發現“時間流逝變快了”。至於影響這種主觀判斷的因素,心理學家認為不止一個。

我們生理反應速度的變化就可能影響對時間的估計。隨著年齡增長,人的新陳代謝在變慢,這會改變心理上的時鐘。不過,更重要的影響還是來自我們生活的外界環境。

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女基礎新陳代謝速率的變化

新異刺激的出現頻率對我們的時間感就有重要影響。心理學家大衛·羅斯和喬安娜·薩默斯的時距辨別實驗發現,在一系列等時距出現的重複刺激序列中,人們對第一個刺激呈現時間的判斷會長於中間刺激。相應的,皮特·烏瑞克·謝和 詹姆斯·英特里利蓋託也發現,當新異刺激出現在重複刺激序列中時,它的呈現時間往往會被高估。

在我們年少時,有許多個“第一次”:第一次學走路,第一次捱打,第一次見到小狗,第一次考試,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戀愛……每天還要學習新知識。隨著年紀的增長,對這個世界更加熟悉,一個事件成為新異刺激的門檻越來越高,於是,日常生活中能激發我們新鮮感的東西變少了。

另外,步入職場後,大部分人從事的工作在或多或少的投入時間後,都會變得以重複勞動為主。因此,我們會覺得新異刺激頻繁出現的童年時期過得很慢,而缺乏刺激的成年生活則過得很快。

怎樣逃離單調重複的工作是許多視覺作品的主題

與之相似,我們在記憶中儲存的重要事件和變化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密度降低。這裡邊還尤其包含心理的變化,人容易對他的性格塑造時期記憶猶新,其實就是因為那時候他遭遇的變化太大也太重要了。相反,大人總是喜歡用孩子來度量時間,比如在寒暄時說“這孩子都長這麼大了,時間過得真快”,也是因為他們自身值得注意的變化實在太少了。

分配給時間的注意力也會影響我們的時間判斷,在這裡,主要變化的並非我們自身的注意力,而是我們分配注意力的對象。人對時間流逝注意得越少,就越會低估時間的長度,於是感覺它過得越快。這與日常經驗也是相合的,當我們專注地看一本小說、看一部電影時,完全沒去注意時間,就會感覺時間過得很快;當我們頻頻看錶,焦急不耐時,時間卻因為注意指向了它而走得更慢了。

人在年幼的時候,時間多不歸自己分配,經常需要等待自己不喜歡的那段時間過去——例如在上課的時候計算還有幾分鐘才可以下課休息,很在意時間。而人在成年以後,掌控了時間的分配權,不再在意一時一分的變化;外加太多生活瑣事需要操心,也沒有多餘注意力可用來關注時間,結果,時間就這麼變“快”了。

等人或等車也會讓時間“變慢”

此外,影響我們時間判斷的還有對“時間不夠用”的焦慮感,馬克·威特曼、桑德拉·倫霍夫的實驗研究和威廉·弗裡德曼、史蒂夫·詹森的複製實驗發現,“時間不夠用”的感覺可能在心理上被人們重新解讀為“時間過得快”。至於老年人,雖然退休後事情少了,但可能會因為衰老或認知能力退化,也具有時間不夠用的焦慮感。

當然,一段流逝的時間在一個人所有逝去日子中佔據的比例多大,也會扭曲他對這段時間的感覺。同樣的一年時間,五歲兒童會感覺是他現有人生的 1/5,30 歲青年卻只當成他的 1/30,觀感上,後者會比前者判斷這段時間“更短”。

有必要解釋的是,人們對過去時間的判斷,與對當下時間的估計是兩個不一樣的心理活動。雖然在這麼一個回答裡難以詳細區分二者,但自己能意識到這點的人並不少,所以很多人會感覺“一天過得很慢,一年卻過得很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