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力曾经强到恐怖的戚家军为何在“浑河血战”中全军覆没?

假如时光倒流_


1,大明矫枉过正,抑商过头没钱。2,物是人非,环境,兵,将,装备质量,战术都不行了,被克制了。步兵干骑兵,又不灵活,克制那是机枪出来后。3小冰河。关宁铁骑,人手俩三眼铳骑马,战斗力就还不错。唉,衰退时期就是什么都不行。搞不定了。


冷静如风596


戚家军,总编制4000人,戚继光率领下这支军队历经百战杀敌十万未尝一败,被称为“16、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而能够让这样创下过最强军队之名的戚家军,全军覆没的“浑河血战”,那更是堪称精锐检验器了。

参战双方分别是:秦良玉3300白杆军加上3000戚家军对战后金八旗主力军精锐。

参战双方不可谓不精锐,其结局虽以后金努尔哈赤惨胜、白杆军损失惨重、戚家军全军覆没收场,但大明的这两支精锐步兵亦给清王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先前跟近十万明军厮杀,近乎屡战屡胜的八旗军,竟然和白杆军、戚家军对战时,出现了【率吾常胜之军,望风而走,以失锐气】的现象,让努尔哈赤战后,直接处理了四五位将领。

至于这支戚家军,为何没有如戚继光时期,打出无敌的战绩,原因有四点。

其一、步兵对战骑兵,本身兵种上就不占优势;

其二、这支戚家军已经不是戚继光带领的戚家军,只是后来其他将领招募的新兵,按照戚继光练兵方法,打造出的“同款”山寨版;

其三、指挥的将领水平有限,无法和戚继光相提并论;

其四、戚家军面对的对手数量太多,而自己并没有明军愿意支援。

战不胜,非战之罪,实在是当时明朝将领畏惧敌人强大,使得秦玉良和戚家军独自作战,哪怕战力非凡,也是双拳难敌四手,最终败下阵来。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谁都知道,好汉敌不过人多。

在精锐的特种部队,每个人都有兰博的身手,100人遇到二三千人,也是得死。

如果是冷兵器时代,由于需要贴身肉搏,军队数量就更为重要。

戚家军是主要对付倭寇的部队,最出名的是鸳鸯阵。

在较远距离,戚家军采用火炮、火铳和弓箭杀伤倭寇。

而倭寇善于近距离一对一的肉搏,戚家军就采用小团队的鸳鸯阵对付。

通过狼筅(大毛竹)、长矛、盾牌、长刀、耥耙、短刀等配合,形成一个灵活的战斗班,可以对付数倍的倭寇。

就是依靠这支戚家军,戚继光杀败了数倍的倭寇,肃清了海疆。

随后,戚继光带着戚家军驻守北方。

然而,戚家军的鸳鸯阵适合对付倭寇这种步兵,无法对抗蒙古骑兵。

所以,戚继光有进行改良,以战车为作战核心,克制蒙古骑兵。

这种战车装备弗朗机轻炮2门,还可以安装鸟铳等火器,周边都有木板以对抗蒙古弓箭。

每辆战车是10个士兵操纵火器和火炮,在远距离压制蒙古人的弓箭。

另外还有10人作为简化的鸳鸯阵,以藤牌、镋钯和长柄单刀迎敌,防止蒙古人冲过来肉搏。

稍有差异的是藤牌手应匍匐前进斩砍敌人马脚,长枪手则挑刺敌军使之堕马,竹制的狼筅部分已改为铁制。迎敌时骑兵先在前方阻挡敌人,让战车有充裕时间组成作战队形。

其中重型战车还可以安装大将军重炮,同时戚继光也编组骑兵,以增加战术的灵活性。

一旦开战,以大量战车为攻守核心,步兵防御,骑兵策应。

这种打法存在机动性不足的致命缺点,但戚继光只是负责卫戍地方,并不需要长距离进攻,所以战术还是可以接受的。

平时,戚继光则依靠堡垒进行防御。在戚继光见一下,朝廷批准施工1200座,工程绵延十载才竣工。堡垒标准规格是三层,台顶方12尺,可驻守30至50士兵,建筑材料砖石灰泥主要由北方士兵自制,筑成后,主要由南兵把守。

戚继光到任前,蓟州十五年间换了八任总兵,而戚继光担任蓟州总兵则长达14年之久。蒙古人不敢大规模进攻,几次小规模攻势都被戚继光击溃。

他请求征调一些他在浙江时的旧部,朝廷批准把他在浙江训练的士兵调到蓟州,最初员额为三千人,后来扩充至二万。由于北方士兵质素极不理想,戚继光还是主要信赖来自南方的旧部。

然而,戚继光1588年就去世了。

而戚家军最后的覆灭是1621年,相隔差不多30多年,早就不是之前的戚家军了。

在浑河之战中,所谓童仲揆、陈策及副将戚金、参将张明世统浙兵三千,可以算作是戚家军最后的一支。

然而,区区3000人面对的是2万清兵围攻,胜负已经没有悬念。

资料这么写:后金兵得以集中兵力攻浙兵营,明总兵陈策、童仲揆、张明世、戚金等将领沉着应战,积极布阵,誓后金兵决一死战。明军以火器射击,杀伤相枕。火药用尽,两军便开始短兵相接。战斗极为激烈,明军的步兵没有弓、撒袋,他们持三尺长的竹竿枪和腰刀,披甲胄,外套一层厚棉,刀、箭不入。在夜幕降临时与后金兵交战,一度胜负未分。但后金增援部队加入,明军浙营溃败,陈策、童仲揆与戚金、张名世及都司袁见龙、邓起龙等并战死。后金前后损失雅巴海、布哈、孙扎钦、巴彦、雅木布里、西尔泰、郎格、敦布达哈、木布、禄汪格等战将。


此战3000戚家军全军覆没,也斩杀清军5000多人,算是最后的辉煌吧。


萨沙


说起浑河之战,那可是惊天地、泣鬼神,这场血战,直接葬送一直以来威震八方的戚家军。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经典战例,而浑河之战,也可以列为其中之一。战斗力曾经强到恐怖的戚家军,为何在“浑河之战”中全军覆没?红极一时的戚家军,在后来为明朝冲锋陷阵的战役中,全军覆没,这就是戚家军的结局。小雪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戚家军为抗倭而组建,一个由农民组建的武装力量,在武器装备、军队纪律、战役指挥等方面,可能达到了世界第一这样一个高度

说起戚家军,可以比肩厉害上有名的杨家将、岳家军,他们是一支由农民组建起来的人民武装,虽然农民本身没有战斗力,但是,它因为先进的武器装备、严明的军纪,让所犯之敌无不闻风丧胆。

据历史记载,当时戚家军,配备了先进的鸟统作战,还使用了威力巨大的火炮——虎蹲炮,此外,他们还装备了军刀和铁甲,可以说,这样的装备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非常先进的。

除了先进的武器装备,令人惊叹的,还有戚家军变态的军纪。

临阵诈称疾病者,斩首;临阵抛弃军器者,斩首;临阵退缩者,斩首;一人退却则一人斩首,全队退却则队长斩首;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则全队斩首;至于杀平民冒功、奸淫妇女者,更是必死无疑。

这种严明的军纪,客观上增加了戚家军的纪律,整齐的军纪让他们在战斗中,会凝成一股绳,达到战力最大化。

还有他们的阵型,他们创建了一种叫鸳鸯镇的阵型,用短刀和长枪配合,不管什么样的地形,都可以置对手于死地。

浑河之战,努尔哈赤用兵如神,戚家军损失殆尽,为明朝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书写了一曲人间悲歌

公元1621年,也就是明天启元年,沈阳危及,努尔哈赤带兵直逼沈阳,而川军女将带领的部队和戚家军带领的部队先后驰援沈阳。

军情可以说瞬息万变,在他们到达沈阳不远的浑河时,沈阳已经失守,而此时,浑河之战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打。

川军在数次进攻中,都挫败后金部队,后来,他们使用火炮,向川军进攻,川军败下阵来。

而就在后金部队渡过浑河的时候,戚家军开始战斗,他们使用火炮、鸟统等先进装备,让努尔哈赤尝尽了苦头,但是,前来增援戚家军的明军被努尔哈赤半路截杀,他们没有军队驰援,终于在浑河之战中,溃败下来。

战后,明朝派人来安抚他们,他们只说了一句话:把我们编入明朝军队。

后来,戚家军没有了编制,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文/小小雪说历史,本文原创,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要说这"浑河血战"可谓是真的惨烈至极,不仅仅是戚家军,白杆川兵在这一战中的体现出来的血性也是令无数人为之敬佩,清人魏源也感慨其为:"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而造成这两只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明朝内部斗争,从而导致明朝军队孤军奋战,没有增援,以至于被活活消耗死。当然,敌我兵力差距数倍,也是必须正视的现实。

提起戚家军,任何一个熟知其历史的人都不得不对他竖起大拇指,戚家军是中国历史上“唯二”的以主帅姓氏命名的著名无敌军队,另一个就是岳飞的岳家军。

为什么说"无敌军队"呢?

自从戚家军组建以来,从未在任何一场战役中败过,因抗击倭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1621年,也就是明朝天启元年,因为明辽东经略熊廷弼去职,巡抚袁应泰举措失当,后金主帅努尔哈赤趁此机会直逼沈阳,很快便率军猛攻沈阳,而沈阳仅仅坚守了一天,便宣告沦陷,守将战死。

虽然沈阳第一时间将消息传递出去,但是留给戚家军和白杆川兵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当4000白杆川兵和3000戚家军赶到沈阳附近的浑河时,沈阳已经宣告沦陷,就此浑河血战拉开序幕。

由于当时后金有着数万人,而白杆川军和戚家军加起来也不足万人,因而明军只能死守以待援军到来,因为戚家军配备的是鸟铳,所以戚家军在桥南扎营,而肉搏战强悍的川军则在桥北扎营,八旗骑兵屡次冲锋都被川军击退。

其中固然有川军不畏生死、组织纪律严明的功劳,同时川军配备的奇特武器也是令八旗军措手不及,《满文老档》记载:"明之步兵,皆系精锐兵,骁勇善战,战之不退。”

经过数次激战,双方都死伤惨重,但是由于川军长途跋涉,加之又缺乏补给,4000川军将士苦战下来,已经所剩无几,在统帅的带领下突围成功,进入戚家军军营继续坚守,等待支援。

而此时戚家军在不断用远程武器支援川军,用铳炮击杀数千名八旗军,而此时已经击溃川军阵营的八旗军,全力进攻戚家军营,随着连续不断的高强度战斗,很快,戚家军火器弹药便消耗完了。

剩余川军和戚家军一起同八旗军展开肉搏,双方激战,一时胜负难分。但是此时戚家军等人苦苦盼望的增援部队却还没有到来,而后金的增援部队却来了,五万多八旗骑兵数轮冲锋,戚家军已然溃散,大家都知道在平地上骑兵对步兵的碾压有多么占优势,更何况双方人数和状态差距如此之大。

随后明军剩余将士皆被包围,八旗军万箭齐发,戚家军同白杆川军七千余名将士全部壮烈殉国。

回望整个浑河血战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白杆川军和戚家军实在是尽力了,而造成他们全军覆没的罪魁祸首可以说就是他们所效忠的朝廷,因为朝廷的内斗,导致增援不及时,剿倭寇,御蒙古,参与"万历三大征",立下赫赫威名的戚家军就此在历史上落幕。


历来现实


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一手打造的铁血之师戚家军,曾在东南沿海让倭寇闻风丧胆。戚继光靠严明的军纪、艰苦的训练、科学的阵法、独特的武器,以及强悍的战力,南征北战三十余年,南平倭寇,北镇蒙古,战无不胜,鲜有败绩。

(戚继光剧照)

戚继光曾在《纪效新书》中自述:“从军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遭一劫。”

据《明史》记载,戚家军最大的一次伤亡是林墩战役,戚家军阵亡90余人,但淹死和烧死倭寇3000多人,斩敌首级690颗。而在奇袭牛田等战斗中,戚家军更是无一伤亡。纵观戚家军的数十年战斗,歼敌超过15万人,而自身伤亡不过区区200人,这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是一个奇迹。

不过,就是这样的一支常胜之军、虎狼之师,却在“浑河之战”中全军覆没,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1588年,60岁的一代名将戚继光染病去世,将戚家军的旗帜交到了侄儿戚金的手里。这位跟随伯父浴血沙场十几年的后起之秀,完全继承了戚继光的血性和勇猛,在战场上一往无前,战功卓著,“练兵颇有父(指伯父)风”。

正是这位戚家后人,在戚家军的最后一战浑河血战中,纵然面临生死绝境,战至最后一人,仍然让从未倒下的戚家军旗帜猎猎生风,高高飘扬。

那是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八旗铁骑围攻沈阳。据守沈阳的主将派人向明廷求援。辽东经略袁应泰急调川浙精兵万余人,火速增援沈阳,并下令三万辽东明军作为后援赶赴前线。其中的浙军,就是戚金率领的赫赫有名的戚家军。

(努尔哈赤剧照)

戚家军刚刚抵达浑河南岸,就听闻沈阳失守的消息。原来守城明将贸然出击,中了后金军的埋伏。在退回城内时,又被城内的蒙古人砍断了吊桥。固若金汤的沈阳城就这样在瞬间城门大开,被努尔哈赤轻易地攻破了。

这时的川浙援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但还是迅速达成了绝不后退的统一意见。

川军为了给戚家军争取布阵的时间,在将领周敦吉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地度过浑河,向北岸的后金军发起了猛攻。

这是一支手持白木杆长枪的军队,被人称作“白杆军”。他们作战勇猛,不惧生死,屡立战功,是明军中的精锐部队,“素为远近所惮”。

努尔哈赤不敢掉以轻心,首先派出正白旗迎战。但剽悍的八旗铁骑被手握长枪的“白杆军”杀得人仰马翻。连续几次冲锋都铩羽而归,在城下留下一推后金士兵的尸首。

恼羞成怒的努尔哈赤,随即派出精锐正黄旗。不过其遭遇,几乎和正白旗一样,灰头土脸地败退而回。两次交锋,8万八旗兵硬是没捞着一点便宜,反而“死于枪弩者数千人”。

降将李永芳见后金军屡战屡败,于是找来投降的明军炮手,重赏他们,炮击川军,“发炮无不立碎者”。在猛烈炮火和后金军的夹击下,川军阵脚大乱,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少数人退回了浑河南岸,和戚家军汇合。

(李永芳剧照)

戚金利用川军用生命争取来的宝贵时间,迅速在浑河南岸展开戚家军有名的车阵。后金军在打败川军后,趁势度过浑河掩杀过来,一场有明以来最为惨烈的决战,随即在浑河南岸打响。

戚家军首先用颇负盛名的“火铳三叠阵”给予八旗兵迎头痛击。当八旗兵冲到明军阵前300步时,戚家军的大口径佛郎机火炮万炮齐发,八旗兵随即倒下一大片。距离200步时,戚家军弓弩手万箭齐射,八旗兵攻势受阻,像潮水一般退去。但仍有个别强悍八旗兵,冲到了据戚家军100以内,戚金就下令所有火器、弓箭等火力全开。

到最后,即便有少数冲到阵前的八旗兵,也被戚家军的特制武器狼筅夺去了性命。

面对着十倍于己的八旗兵一轮又一轮的猛攻,戚家军毫无惧色,以命相搏,惨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车阵终于还是被八旗兵冲破了,戚家军就以著名的鸳鸯阵对付敌人,与敌人近身肉搏,杀的八旗兵尸横遍野,杀死敌军3000余人。

正在战事最为要紧的时刻,戚家军收到了一条噩耗,3万援军被努尔哈赤的几千兵马杀得狼狈逃窜,他们已陷入绝地无援之境地。

总兵陈策在力斩十数名八旗士兵后,力竭身亡。总兵童仲揆心生惧意,想撤离战场,被戚金一把拉住,断喝一声:“大丈夫报国就在今日!”童仲揆面呈羞色,翻身冲入战场,直杀得浑身是血,多处负伤。

终于,戚家军战至了最后一刻,只剩下戚金、童仲揆和十多名明军,被八旗兵团团围住。此时的八旗兵,已失去了近战的勇气,他们纷纷拉满了弓箭,箭如雨下,戚家军全体殉国。

《明史》中对戚家军最后一战极尽赞美之词:“力尽矢竭,挥刀杀17 人。大清兵万矢齐发,童仲揆与戚金、张名世及都司袁见龙、邓起龙等并死焉。”

(参考资料:《明史》《纪效新书》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这可真巧了,昨天我刚写完“浑河血战”相关的微头条,现在就来写问答了。有点底子,行了,咱们直入主题,事先说明,不存在任何的什么民族矛盾,只是谈论这场战役嗷。

(画图)

浑河血战明军打的太厉害了,战斗力爆棚。可惜,时代变了。天意所归没办法。也是因为这场战斗戚家军被誉为“16-17东亚东亚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这场战斗,努尔哈赤率领大军攻打沈阳,拥有数万大军,加上仆从军的话,人数肯定不少。随后后金方面号称是“十万大军”而明军方面则派来了由著名美女将领秦良玉率领的四千川军,以及北上的三千戚家军。马上要解救沈阳时,可惜还是来晚一步,沈阳被攻陷了。而此时双方是冤家相见,分外眼红。在浑河边上展开架势准备激战。(沈阳血战 画图)

由于戚家军严明的军纪和川军敢打敢拼的强大战斗能力,让八旗子弟损失惨重,努尔哈赤从起兵以来,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重创,和戚家军较上劲,而戚家军以及川军沉着应战,利用鸳鸯阵和三段击将八旗子弟兵杀的人仰马翻,尤其是八旗子弟中的正白和正黄。(清军 后金 画图)

这时候,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登场了,他就是第一个投降后金的明军将领李永芳,努尔哈赤非常喜欢并重用李永芳,的确李永芳也没有让努尔哈赤失望,数次帮助清军部队,尤其是这次浑河血战,如果没有李永芳献计的话,八旗子弟很有可能就会失败。李永芳将数十门大炮对准戚家军和川军,炮弹在人群中炸开了花,而且双方又是在平原作战,八旗骑兵有很大优势,当时的骑兵就和现在的坦克一样威力很大,八旗兵瞅准机会,铁骑冲进战阵。但是,戚家军却死战不退,导致双方的损失极大,此时后金的部队却源源不断的来支援努尔哈赤,而明军方面则是让人失望,明军慢悠悠的前进,而且有时碰见八旗兵,还没怎么打,就跑了,导致戚家军和川军陷入死地。双方人马从白天战到黑夜,从黑夜战到清晨,直到最后一名明军阵亡。

(戚川与清血战 画图)

只有极少数人突围,不过都从后来的战斗中战死了。

这场战役主要因素就是两个,一个是李永芳用明炮打明军,况且又是平原作战,八旗军大部分都是骑兵,而明军方面则是步军,城市又被清军夺走了,根本没地方躲,只能靠战阵来阻挡骑兵,但是火炮将明军轰成渣,根本组不成有效的攻势,来抵御八旗兵,成不了战阵的步兵,只能被骑兵屠杀,其次就是明军支援部队太不给力,戚家军和川军和别人拼命,别的明军感觉和自己无关,心不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明军部队 画图)


鹏正


这个只能说是被明朝自己作死的!从编制上看戚家军不属于朝廷的中央军,因为张居正的缘故(戚家军是张居正组建的),在张居正死后这支部队在明朝高层眼里就是个异类后娘养的,高层有意借清军之手除掉这支部队排除异己,这是戚家军战败并覆没的主因。

戚家军战斗力强大并不是天生的,这个是由真金白银堆出来的。戚继光在辽东按着戚家军的编制组建一支3万人的部队,这支部队有火铳8000支,大炮100多门,总共花了6700万两白银,这是当时明朝4年的所有财政收入,这样的一支部队战斗力确实非常强,名副其实亚洲第一军。但是呢,也可以看出这支军队的弱点所在,那就是烧钱,除了组建这支军队花了大笔钱,养这么一支部队也得非常花钱,明军90%的军费都被戚家军给花掉了(这也让其他明军是眼红嫉妒恨,他们巴不得看戚家军出丑,不愿出手相救)。

明庭高层戚家军在戚继光死后切断了对戚家军的财政拨款,这使得戚家军的后勤被断,光有枪炮却没有弹药。俗话说得好,有枪没弹药不如烧火棍,这火器没了弹药真心不如刀枪剑戟好用,战败是迟早的事,这是戚家军会在与清军交战中战败的主要因素。


优己


全军覆灭的原因很多,第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意跑。展开来聊聊。

戚继光平息倭寇后,在张居正主政时期,从福建调往蓟州,作为蓟州总兵,负责对付北方的蒙古或者说北元。调任不久,因为要整备军队,就要求调派部分戚家军骨干负责训练。由于张居正要求戚继光对敌采取守势,基本上除了一次蒙古俺答入侵无功而返外,基本上十五年无战事。

戚继光作为军事将领,很显然希望能够主动进攻,也做了对应的安排,针对蒙古骑兵的冲击力,也改造了鸳鸯阵的部署。正前方为骑兵,次后方为“杀手“10人,中间为火炮战车,貌似今天的步兵装甲车,多开射击口,用佛狼机为主要进攻武器。最后方为步兵。作战时,用骑兵和杀手延缓骑兵冲击,火炮战车围成圆形方阵,射程250尺,负责杀伤马匹,步兵以鸳鸯阵接敌。

在浑河血战中,根据历史的记载,最初上战场的是四川兵,后面是浙江兵。四川兵被全面歼灭后,主将转到浙江兵营。因此来看,当时的浙江兵营属于中军或者后军的位置。带兵的是戚继光的后世子孙戚金(此人曾经随刘綎参加万历抗日援朝)。努尔哈赤开始全力进攻浙江营。估计当时也是沿用的戚继光的战术,虽然经过屡次冲击,三千浙江兵还是抵抗住了后金的进攻。此时,援军已经紧急赶来,明总兵李秉诚、朱万良、姜弼一路顺利,后金的阻击部队望风而逃。明军一直杀到努尔哈赤的附近,但是后金军进行反击后,援军被击退。困在浙江兵营内的主将陈策、童仲癸以及戚金再次向外求援,总兵袁世泰以敌人强大为由拒绝派援兵。而此时,后金援兵已经来到,激愤之下,合营决战,120多名将官带着残余部队反向冲锋,终于绝大部分遇难,仅有几十个人冲出包围圈。

从此战双方阵亡的人数来看,后金记载的将领就有九人,兵士数千。由于戚继光最初的部署,这批浙军只有火器,没有弓箭也是全军覆灭的另外一个次要因素。

大家如果想有对这场战斗有直观的感受,可以参看美国的西部片,最初垦荒的白人在野外遇到印第安人进攻的场景。

补记:此战双方投入兵力,明朝是两万三千人,后金是六万人。战役结束后,明朝预估为两万人,后金为三万人。资料来源为维基。


江琯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一月,戚继光招募的三千七百名义乌兵编练完成,日后名闻天下的戚家军正式成军。

从嘉靖三十七年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东南沿海平定倭乱、在蓟州前线抵御北虏,期间被戚家军歼灭的倭寇、北虏总数达十五万以上,成就了戚家军战力强悍、百战百胜的赫赫威名。

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因受到朝中清算张居正的运动牵连而被调往广东,万历十三年,戚继光辞官归乡,万历十六年,戚继光去世。此后所有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没有戚继光的戚家军还是戚家军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看一下没有戚继光的戚家军在宁夏之役、两次万历援朝之役中的表现如何。

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十八日爆发的宁夏之役中,戚家军在总督叶梦熊的指挥下第一个攻进宁夏。

万历二十年六月爆发的第一次万历援朝之役中,戚家军在吴惟中的率领下第一个登上了平壤城头。

万历二十三年,蓟州兵变爆发,戚家军一千三百多人遇害,即便如此,万历二十五年底爆发的第二次万历援朝之役中,吴惟中率领的戚家军仍然在泗川之战中挡住了将近两万的倭寇追兵。

不仅如此,李朝的史料中还留了当地百姓箪食壶浆迎接戚家军和戚家军在当地“虽瓜菜之微,必出其价而买之”的记载。

吴惟中驻忠州,性清严,与士卒同甘苦。前后出来将官无不克减饷银,而独无所取。在岭南,多露处野中。故能得军心,号令明肃,所过不折一草。虽瓜菜之微,必出其价而买之,岭南一路皆立碑颂之。沿路之民避大兵于山上,闻吴军之来,则必下来尽力供顿。——《龙湾见闻录》

通过戚家军在宁夏之役和两次万历援朝之役的表现来看,即使没有戚继光,戚家军军纪严明的军魂还在,战力强悍、百战百胜的赫赫威名还在。

此后所有人心中的疑问都会被打消,因为没有戚继光的戚家军依然还是戚家军。

但是,随着戚继光的离去和蓟州兵变的爆发,戚家军还是受到了影响,根据《全边略记》中戚家军在浑河血战时以牵引战车的马匹临时组建骑兵部队掩护白杆兵和酉阳土兵撤退的情况来看,浑河血战时的戚家军已经从戚继光组建时的车、步、骑混编部队变成了一支纯步兵部队,而这也是戚家军在浑河血战中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的第一个原因。

万历二十八年,吴惟中因病辞官,戚家军改由戚继光一手调教出来的戚金统领。

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惨败后,大明朝廷征调戚家军、白杆兵、酉阳土兵等部队增援辽东,万历四十八年,戚家军、白杆兵、酉阳土兵先后抵达通州,根据《筹辽硕画》中的记载,戚家军与白杆兵曾在通州郊外发生过一次大规模械斗。此次械斗是戚家军在浑河血战中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的第二个原因。

情节起于片言之争,两兵(戚家军与白杆兵)杀伤未已也, 而毙及民命矣。混抢行李未已也,而折及民房矣。炮声与喊声齐鸣几至天地动摇, 城砖与瓦屋皆震。——《筹辽硕画》

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军队进攻沈阳,辽东经略袁应泰先派遣共计一万余人的戚家军、白杆兵、酉阳土兵增援沈阳,后又派遣总兵朱万良、姜弼率领的三万余辽东军增援沈阳,可气的是袁应泰居然令两支援沈部队各自为战,这是导致戚家军在浑河血战中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的第三个原因。

戚家军、白杆兵、酉阳土兵开进至浑河时已经得到了沈阳陷落的消息,主帅陈策根据这一消息做出了退回辽阳的决定,但是在周敦吉、戚金等将领一再高呼“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的情况下,陈策最终决定在浑河同后金军队交战,伺机收复沈阳。

根据《全边略记》中戚家军在白杆兵、酉阳土兵战败后才用松木板加固车阵的记载来看,陈策与周敦吉、戚金等人制定的作战计划是先以七千余白杆兵、酉阳土兵渡河同后金军队作战,待后金军队疲惫后再以戚家军发动反攻,随后白杆兵、酉阳土兵再一同压上击溃后金军队、收复沈阳,这个作战计划是导致戚家军在浑河血战中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的第四个原因。

找出了以上四个原因后,我们就要分析一下这四个原因为何会导致戚家军在浑河血战中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

戚家军与白杆兵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械斗使得戚家军与白杆兵无法联合作战,无法联合作战又导致了渡河的白杆兵和酉阳土兵不能得到戚家军的火器支援。这种情况下,白杆兵、酉阳土兵才会被李永芳招降的沈阳明军使用火器击溃。

白杆兵、酉阳土兵被击溃后,在陈策等人制定的作战计划中充当反攻部队的戚家军就变成了殿后部队,并且为了帮助白杆兵和酉阳土兵的残兵撤退,戚家军主动放弃了撤退的机会,最终导致被占有绝对优势的后金军队包围。

戚家军被后金军队包围后,纯步兵部队且缺乏机动性的戚家军很难突围,尤其是戚家军用牵引战车的马匹临时组建的骑兵部队在掩护白杆兵和酉阳土兵撤退时损失殆尽,使得戚家军已经完全丧失了机动性,只能在后金军队的包围中死守待援。

如果此时朱万良、姜弼率领的三万余辽东军能全力接应戚家军突围,戚家军是完全有可能突围而出的,但是由于袁应泰令两支援沈部队各自为战,

结果导致朱万良、姜弼在面对皇太极率领的四千后金军队时竟然不顾戚家军死活转身逃跑。

朱万良、姜弼率领三万余辽东军逃跑后,戚家军已经不可能突围了,在陈策、戚金等将领的率领下,戚家军高唱着“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战至最后一人。所以,以上四个原因就是战力强悍、百战百胜的戚家军为何在浑河血战中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的答案。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戚继光《凯歌》

参考文献

《明史》

《明神宗实录》

《明史纪事本末》

《万历二十三年蓟州兵变管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