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管理岗位,失业一周,该何去何从?

Cynthia4015


才一周就急了?慢慢等机会吧,我在国企工作十几年从普通员工做到下属企业总经理,35岁国企改革买断失业,现在37了还没有固定工作[捂脸]什么叫管理岗位,自我安慰而已!真不如有个一技之长傍身好


仙人球134985284


我是职场小申子,不仅你我,估计很多人考虑过这个问题,只不过你是生活中发生了一周,我是脑海中发生了很长时间,我如果是你,下面几点仅做参考:

停下来,关注生活和家庭

工作既然暂停了,我就索性给自己放个小长假,两周也罢三周亦可,回归生活和家庭。

清晨去楼下早市买买菜,给家人精心做顿饭,陪孩子好好写会作业,和爱人坐下来絮叨絮叨,欣赏下孩子新学的舞蹈......

约下好几次都没聚成的老友,补一番欠了很久的剧,尝一口心心念的美食,归置拖了几个周末喊着要收拾的收纳、花草,来到户外彻底放空一下......矫情的说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既然压力、焦虑会不请自来,那么喘口气,谁有规定不可以呢?

再往前,加把劲便是

休假完毕继续忙碌,毕竟贷款没有减少学费该交得交,我应该会继续找工作,复盘经验和能力、调整状态和情绪。职场走到现在,或多或少有一些朋友和人脉,大环境如此,互相帮衬着引荐/留意好的机会,没有什么抹不开面的。再就是应该会多联系几个猎头帮忙推荐,在精准度把握、细节准备、精力分配上会有不错的帮助,(找工作渠道挺重要,我的置顶文章有探讨可以参考)。

忙碌,那就再加把劲便是。

转角柳暗花明

单拎出来想说有个心理建设要做,那就是可能越找越不合适,进而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家人没说啥呢自己先撑不住了,我肯定会告诫自己更包容一些,敢于拥抱变化,穷则思变,如果没有逼着自己培养个副业,之前不愿意琢磨的小创业试试无妨,都是为了生活而奔波,没什么跌份的对不对?


我是职场小申子,专注职场分享和交流,希望和大家成为朋友。找工作的可以浏览我最新的求职渠道小文,谢谢!


职场小申子


很多人在当初辞职时可能没有预想到,原始资源的耗竭速度要比想象中快得多。35岁了,体力、智力、精力都比不过年轻人了,世界变化得这么快,经验搞不好也过时了。原以为最糟糕也就几个月就能解决的问题也拖了一年,家中经济储备和亲人的耐心也在迅速耗竭。

可能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你也思考过要不要去送外卖之类的,再怎么菜的送餐员3个月内都能把周边3公里内的小区楼盘摸熟,赚的钱足以缓解经济压力。然而在思考这一类出路的时候最容易出现这样的内心冲突:

“我认路不好,无法送餐。”

“这个行业赚不到钱。”

“这种工作与我的专业和经验不相符。”

“我年龄大了,体力会跟不上,这个工作可能会让我太辛苦,扛不住。”

在思考要不要选择一份工作的时候,很多人就已经陷入了对能力、自我定位以及工作性质几个方面的认知僵化。在他们看来,能力是一种天然存在不可变更的资源,所以如果没有与工作岗位相符的能力,这个岗位就自动被过滤了。自始至终他都不会考虑如何先找一份工作,并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能力,而是通过不断地“找工作”来平复自我效能感不足带来的焦虑。

在这个过程中还容易发生一个让心理困扰持续发酵的现象——自我压榨。人在自我效能感不足的时候是特别不想动弹的,但往往这种带着迷茫感的僵化状态会容易被理解为懒惰和不重视,于是陷入僵化的人又容易反复用不行动的后果来“恐吓”自己,逼迫自己动起来。即使家里人给予了相当大的包容和鼓励,当事人依然会因为迷茫而不知所措,甚至会因为觉得愧对家人而加紧自我压榨。

但是反复的自我压榨除了消耗心理资源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还会将找不到工作的严重后果深深刻入脑海,这些后果带来的恐惧感会让当事人更加不敢轻易尝试,害怕一旦失败就会暴露出自己确实毫无能力的“事实”,进而更加动惮不得。

人一旦进入这种死循环以后就容易陷入抑郁状态,表现出暴躁易怒,懒惰迟钝,玩物丧志,孤僻自闭,悲观厌世等症状。可以想象得到,这些明显违背普世价值观的现象会多么消耗家人的耐心,一旦家庭氛围开始降温,当事人的处境就会变得更加糟糕,死循环的速度也会不断提升。

所以讲到这里结论也就出来了:很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人其实是在用“不合适”来掩盖自己“做不到”。

如何走出困境

首先需要相信一个事实,那些在挑剔工作时出现的烦躁感,其实都是来源于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很可能都是有问题的。比如陷入抑郁的人通常会出现两个功能不良信念:

1、“我不可能做得到。”

我们前面提到了,陷入这种绝境通常是由于自我效能感下降,而在这种低能感知中,我们是会非常容易去相信我们能力有限,并且一直僵化地保持着这个信念的。

2、“我做什么都不可能改变我的处境,使我变得快乐了。”

为了避免遭受失败造成进一步的心理创伤,我们又容易如同强迫症一样地去思考执行过程中的一切风险和阻碍。当我们过分聚焦于行动风险,看不到行动的好处,或者对好处期望太高时,就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要快速摆脱这两个信念对行动的干扰,我们就必须要学会接纳这两个信念带来的焦虑感。通常我们陷入到抑郁的死亡循环前,都会感觉到强烈的焦虑,这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误解:

“如果我在焦虑,那就很糟糕了,那说明事情要搞砸!”

然而,正是由于不断排解焦虑的无效行动才导致了我们的处境一直得不到改善,并且还造成了更多的资源浪费。当我们不再对抗焦虑,就让它在我们脑海里表演它的“恐怖故事脱口秀”,并且把视线移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时,焦虑反而就不会再成为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呢?以最终目标为导向的行动本身就是价值,而这些行动只在当下存在。

比如,我们想要当一个负责的好丈夫、好爸爸,这就是一个人生目标,那么只有在临死的那一天这个评估才可以开始,因此在这之前的所有时间,我们都需要不断处于行动状态,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有时表现得好,而有时很糟糕,但只要保证总体上是在朝目标前进,那无论成败,无论选择了什么样的工作,只要当下是专注的,那这个行动就是有价值的。

又或者,我们想要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那么也只有在临死的那一天可以做这样的评估,因为在生前的任何一个时间去评估,都只能评估成“我曾经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但我现在和将来已经停止改善了”。

所以啊,如果发现自己已经被迷茫和绝望困住了,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家里走出去,找一份能够立即上手的工作,别再相信大脑给自己讲的那些恐怖故事了,尤其要警惕“等焦虑过去了再行动”的坏习惯,越等越绝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