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实验”是错的?延迟满足教育,真的能让孩子成功吗?

对于俊俊的爸爸来说,他对自己6岁儿子的教育奉行一个宗旨:延迟满足、不惯孩子。

什么是延迟满足呢?一是当孩子以哭喊来发出需求的时候,用“冷处理”的方法让他明白哭喊没用,必须安静等待;二是当孩子必须提前达到某些条件,才能满足某些需求。

比如:

俊俊还是小婴儿时,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俊俊若想要什么,急急地大喊大叫,便一定是不给的。一定要等他安静了,才把那东西拿到他跟前;

俊俊若想吃零食、看电视,非得满足了一些条件,比如背一首诗、写几个字、跑10分钟步,这样的愿望才能被达成;

俊俊爸爸的这套教育观,却一直被妻子腹诽,两口子没少为这吵架。

比如有一次,俊俊在外面玩时口渴,提出要买瓶水喝。爸爸认为,再有10多分钟就到家了,忍一忍。然后孩子又提出走累了(的确走了很多路),要么给他买瓶水坐下来喝,要么就打车立刻回家。无论如何,爸爸都不同意。最后孩子一边哭、一边走回家,嗓子都哑了。俊俊妈见状心疼得不得了,气得和丈夫吵起架来。

俊俊妈认为:孩子不论想要什么,都要面对一道道门坎,这不是故意为难孩子吗?这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啊?……


“棉花糖实验”是错的?延迟满足教育,真的能让孩子成功吗?

的确,相比起同龄男孩的奔放外向,俊俊显得很温顺、听话、谨慎。他从来不试图突破限制去挑战老师设定的规则,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分茶点时哪怕再想吃,他也不会主动向老师要求再给一块。爬杆的时候,他会适可而止地爬到一半就赶紧下来,荡秋千的时候,也总会一再提醒老师“别摇太高”。

俊俊妈觉得孩子这样不正常,俊俊爸却说:这就对了,因为孩子学会了“克制”。

俊俊爸告诉我,他的这套观念来源于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斯坦福大学教授米歇尔曾做过一项“棉花糖实验”,这个实验试图证明自控力对孩子一生的长远影响。实验参与者是3-6岁的小孩,把一颗棉花糖放在孩子面前,如果孩子在15分钟内忍住不吃,就能得到第二颗。10年后,经过调查研究人员发现:能够坚持15分钟不吃棉花糖的孩子,长大以后,不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都比那些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优秀。


“棉花糖实验”是错的?延迟满足教育,真的能让孩子成功吗?

“我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他面对诱惑能够克制。延迟满足,也就是锻炼孩子的自律能力、锻炼他的意志力。”俊俊爸如是说。

这,真的对吗?

如今层出不穷的育儿专家,为家长们带来了五花八门的育儿理念与方法。棉花糖实验,是很多家长都关注过的一个案例,从这个案例中很多人得出了“延迟满足”的结论。其实,在千妈看来,棉花糖实验是一回事,延迟满足教育又是另一回事,两者并不能划等号。

“棉花糖实验”也有漏洞,不必盲信

棉花糖实验是一项科学实验,它把“性格决定命运”这个命题用一个科学化的、简单互动场景还原出来,向家长们提供了一条简单清晰的推导公式:能通过棉花糖实验的孩子=延时满足能力更强=成才机率更高。

将这个结论笃信为真理太容易了,因为这正契合家长们的心理。想想看,如果能用一颗棉花糖,就能预测出孩子未来上什么样的大学、过上什么样的人生,为什么不相信呢?

但是,如果你能抱着一个冷静客观的态度,把这项实验仅仅看作是一项实验,你便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据果壳文章《棉花糖实验重复失败!不吃糖全凭意志力吗?》中提出:

新研究的作者来自纽约大学与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他们一直对早先实验持怀疑态度——样本又小又单一。虽然最初参与实验的小朋友上百,但随着时间推移,配合回访的家庭越来越少,最后跌到不到100个。而且这些小朋友,全部来自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同一个幼儿园。

米歇尔最初设计实验的时候,并没打算做长期观察。在不考虑家庭收入、不考虑父母学历、不考虑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根据一小群孩子的即时表现,和并不完善的回访数据,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很难说全面客观。

而当后来的研究人员扩大样本,选取不同社会阶层的儿童进行实验时,却难以得出和之前实验一致的结论。

研究结果发现,在同等家庭条件的前提下,立刻吃糖的孩子,和选择等待的孩子,日后不论成绩还是行为,都无所谓哪个更好、哪个更坏。

也就是说,把小朋友按家庭条件分组后,棉花糖实验重复失败。

“棉花糖实验”是错的?延迟满足教育,真的能让孩子成功吗?

“延迟满足”能力并不能从长期“不满足”中激发出来

俊俊爸想锻炼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所以,他热衷于给孩子制造各种“不满足”。

这种不满足,不仅来自物质上,也来自精神上。

当孩子渴了需要喝水、累了需要休息时,以磨练意志的名义要求孩子忍耐。然而,孩子也了解并不是大人没有能力给他买水、让他打车。他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你明明有能力满足我,却依然无视我的需求?

这样的话,孩子的意志力得到锻炼了吗?他能明白这些忍耐和坚持的意义吗?

有一位网友曾经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以前,妈妈总是把她的旧衣服改小给我穿,她的衣服样式很土,我穿上后老气横秋。其实,我很想买一些适合我这个年龄的衣服,但妈妈不让。长大后我自己挣钱了,有一段时间,我对那些少女感的衣裙总是欲罢不能,蛋糕裙、泡泡袖,看了就买,也不管自己合适不合适。如今我已经30多岁了,仍然不知道如何打扮自己。

长期得不到不满足,孩子就会把每一次对父母主张需求,当作一次争取权利的抗争。而不断抗争失败积累了失望与匮乏感,当孩子长大后,有足够的物质能力去填补这种匮乏时,要么矫枉过正、要么无从下手。

在这种情况下,延迟满足能力,是无法得到锻炼的。

其实,改良后棉花糖实验,正说明了这一点:当把家庭条件分组后再进行棉花糖实验,研究人员发现,多数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更愿意放弃等待第二块糖。

按道理来说,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不满足”的几率,要比家境好的孩子大得多。然而,他们的延迟满足的能力,却比家境好的孩子差很多。

其实,想一想也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一个穷孩子来说,如果连第一颗糖都来之不易,那有没有第二颗糖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了。资源稀缺,会让人追求短期利益。在棉花糖实验中,对孩子来说也如此。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说过:未被满足的欲望,是最强大的。

所以,当一个家庭有能力满足孩子的时候,为什么要给孩子造成“不满足”的感觉,而希望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呢?这不是家长的初衷背道而驰吗?

“延迟满足”能力来源于信任感和安全感

那这么说,就得惯着孩子?让他要啥有啥,无条件地满足他吗?

孩子吃糖吃零食能有节制吗?光玩手机不做作业怎么办?总提出超出父母能力的不切实际要求怎么办?

总是依顺他的自由意志,会不会养出一个巨婴、霸王、怂蛋?

千妈觉得,延迟满足能力的确是需要培养的。但培养的方法,不是在于不让孩子满足,而是在于怎样让孩子得到满足。

婴儿以哭来表达需求,他们的需求也无非是喝奶、陪伴、玩耍,即时满足,能够抚慰他们的心灵、增进安全感,提升亲子关系。

而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的需求也更加复杂而含义丰富,这个时候,与其简单粗暴地给他们的满足感设置障碍,不如在父母和孩子双方都能接受的一套固定规则中,弹性而灵活地应对。

“棉花糖实验”是错的?延迟满足教育,真的能让孩子成功吗?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五猖会》。文中,他记下自己童年被父亲“延迟满足”训练的往事。

当鲁迅先生还是少年时,逢年过节,盼望离家去观摩全县最盛大的“五猖会”。然而在欢天喜地临行之前,他的父亲却出现了,命令他熟读背诵完三十行《鉴略》方能离开,鲁迅只得从命。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终于熬过了背诵,可以去看会了,大家都高兴起来,而鲁迅却怎么也找不回开心的感觉了。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几十年后的鲁迅仍未释怀、仍在诧异。他诧异的点是:为什么父亲要选在“那时候”。

我想,如果“背书”是一个鲁迅父子都接受的、每天例行的事情,整件事情就没这么扫兴。甚至,一个孩子有可能为这次盛会留出更多时间,而提前自觉完成书籍背诵。

这突如其来、横插一刀的延迟满足,浇灭的不仅仅是孩子对一件事情的热情和兴致勃勃,更浇灭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

而偏偏信任感、安全感,却是孩子能够做到等待第二块糖、得到自律与意志力的来源。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Celeste Kidd曾做过一次改良版的棉花糖实验。

她将孩子们分为A、B两组,承诺当他们等待后能获得奖励。然而,只对A组兑现,对B组不兑现。

这个过程重复了两次。在这两次实验之后,Celeste Kidd将棉花糖实验重复了一次,这一次的实验结果让人震惊,他们发现,A组的孩子通过测试的比例要比B组的孩子高出整整4倍。

孩子得到了“我能够被满足”的心理暗示,产生了信任感、安全感,他们才会调整看待自我需求与外在世界的看法,做出等待与延迟满足的选择。

所以,锻炼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或者说锻炼孩子自律能力和意志力,家长需要做到两点:

第一:满足在先,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接纳,让孩子拥有安全感、信任感。

第二:规则在后,有一套双方接受的、稳定运行的、必要时可以灵活调整的规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