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戰場中為什麼沒有炮樓?對此你怎麼看?

看你起風了564


炮樓這個東西,其實算是日本特產,並不是什麼全世界通用的防禦建築。

炮樓的應用,主要是在佔領區,進行治安戰的時候廣泛應用。炮樓對付的主要目標,並不是大規模的作戰部隊,而且小股的抵抗力量。換句話說,就是對付敵後的游擊隊用的。

劃重點:佔領區、治安戰

二戰時期,鬼子實行的囚籠政策,準備困死敵後抵抗力量。以公路為鏈,炮樓為鎖,將佔領區分割成一塊一塊。炮樓裡面的人,居高臨下,一眼看過去,射程範圍內的動靜看的一清二楚。

而炮樓這個東西呢,其實是亞洲落後的一種體現。落後的亞洲,缺乏重武器,敵後的武裝,壓根沒炮,想端掉鬼子炮樓,難上加難。能打炮樓的,都是主力部隊,還得人多。別看那炮樓往哪一杵孤零零的,你想拿下來,很難,同時,你打過去了,沒打下來,其他據點的鬼子也來了。

而歐洲戰場的不同了,歐洲打仗,大炮使勁打,炮彈到處飛,炮樓修好了,一炮被打塌了,這不和鬧著玩一樣麼?一個樓放那裡,還那麼高,這不就是找打呢麼?

而且,歐洲很多地方城市建設都不錯,炮樓是駐紮鄉村的,但是,鄉村人少。歐洲地盤又小,有小股部隊就夠了。再者,歐洲機械化程度高,即便德國機械化程度一般,但是開車跑出去執行個任務,平定叛亂,速度很快,畢竟,歐洲還小。

還有一點很關鍵,歐洲被德國佔領了,實際上這些敵方的抵抗很薄弱,無論哪裡,都是安安分分的順民。很多抵抗,其實都是後期杜撰出來的。他們被佔領區的抵抗程度和抵抗意志,遠低於我們。


軍武文齋


抗戰時的炮樓和碉堡是同一個概念。

碉堡最早期的一種叫碉樓。

大小金川時期的碉樓易守難功。

給了清軍很大的殺傷力。

對付碉樓最好的方法是用炮。

乾隆就是用大量紅衣大炮平定了大小金川。

抗戰時的碉樓大多出現在華北一帶。

因為八路軍的敵後游擊戰給華北日軍造成了很大的打擊。

不要小看八路軍的,新四軍的敵後戰場。

正是因為有了八路軍和新四的牽制。

使得日軍無法消化畢北和華中的戰領區。

無法達成以戰養戰的目的。

炮樓的修建主要在戰略相持階段。日本為強化華北佔領區,實行囚籠政策。以公路,鐵路為線,以炮樓,據點為點。形成網壯式的分隔。

這樣就限制了八路軍游擊隊的活動空間。

在影視劇經常看到八路軍要曾夜色穿過公路展開活動。

但凡事都有弱點。日軍建立起來這麼的炮樓據點必然要分駐守。使得兵分十分分散。

也客易被各個擊破。

彭副總司令見招拆招。發起百團大戰,搞大面積破襲戰,取得了很大的戰果。

日軍炮樓對於缺乏重武器的八路軍是很頭痛。

但如果拔掉了,就得到了一個小彈藥庫。

所以經常以夜戰,迫近用手榴彈攻擊的方式拔炮樓,對於大的炮樓,或採用聲東擊西的方式。引出鬼子,乘勝奪取炮樓。

抗戰就是積小勝為大勝的一個過程。





百里封圭


炮樓實際上並不是戰爭時期產生的軍事目標!這玩意兒實際上是在治安戰的時候建立的一種據點,有點類似於現在的邊防哨,也就是說這是警察在用的。那麼就意味著這東西不是用在正規戰場的,即便是在侵華的正面戰場上也沒有被用到,那麼自然不會出現在歐洲戰場了。

為何炮樓不適合作為正規的軍事目標呢?因為在炮戰時代,這種目標太明顯了,不僅自己的目標明顯還會給敵方炮兵找到參考基線,這樣一來,一輪炮火攻擊過後,這個炮樓就不存在了,而且會連同炮樓附近30米範圍內的軍事力量也給打沒掉。

戰場上修的正規軍事工事是地堡,這玩意兒修在地平線上,又有各種偽裝,進攻方有除了沒有視界外還沒有射擊角度,(火炮跟坦克炮發射炮彈是對天拋物線發射,因此用來對地射擊會有死角)。有的還會蓋上樹枝樹葉來迷惑對方,混淆視距。

炮樓是治安戰的產品,這玩意兒多修在日佔區,小鬼子修這種炮樓來當觀察哨的,主要是提供預警的作用,炮樓上基本上安放的也不是日軍的正規軍,而是二鬼子偽軍。也就是欺負我們敵後游擊隊沒有大炮,甚至沒有迫擊炮,否則這玩意兒根本就是在送菜的。


優己


歐洲戰場,冷兵器時代出現過城堡。前膛槍時代出現過稜堡。等到一戰、二戰,已經開始玩工業化、工程化的防禦體系。至於炮樓,大致上是個簡化版稜堡前哨樓,你說歐洲戰場怎麼可能出現?日本鬼子在中國修炮樓,注意一下地區,根本就沒敢在正面戰場修,所以嚴格的說,炮樓根本就不是什麼軍事設施,是日本鬼子為滿足佔領地區治安需要的東西,按現在的分類,應該算警用設施吧?


一般就七八個鬼子帶二三十位軍,以炮樓為據點,控制大約一平方公里的範圍,駐炮樓的鬼子,都是日本部隊裡不知第幾線的人了,都是臨時編制出來的混成旅團,不是正經師團編制。這類部隊,連武警都算不上,應該屬於預備役性質。炮樓的標準樣式,是先挖壕溝圍出來一塊場地,在這塊場地上修炮樓,炮樓下面還有個場地供駐軍訓練,以及一排生活設施用平房,用個吊橋跟壕溝外交通,很少有孤林林一個炮樓的。


這種水泥磚石建築,就是在後方欺負欺負沒有重火力的游擊隊。要是放到歐洲去,別說部署到連排的戰防炮,就是裝備到班的巴祖卡,鐵拳,就能很方便的收拾乾淨,八路手裡有的六零炮其實也可以打炮樓,就是需要作平射改裝,可惜當時中國軍隊文化水平很低,沒有這個能力,要換現在,很多動手能力強的軍迷,都可以DIY六零迫改平射。但那時候,拔炮樓就只能用人命填。


李三萬的三萬裡


兔哥回答。我們瞭解炮樓多是通過二戰時間,日本鬼子的侵華戰場上。日本侵華戰爭中,在抗日敵後廣泛的修建炮樓,修炮樓的目的,一是便於形成居高臨下的火力網,炮樓通常都有三幾層高度,周邊設有用於觀察射擊的窗孔,頂部也有射擊陣位。炮樓是鬼子的居住,作戰,防禦的陣地,有一定的物資彈藥儲備,是鬼子控制佔領地域的“居點”。

日本鬼子的炮樓並不會修建在兩軍交戰的戰場上,而是修建在佔領區。特別是華北地區的抗日主戰場的日本鬼子戰領區域。是日本鬼子對抗八路軍,抗日遊擊隊的所謂的“絞殺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用一個個炮樓形成“居點”,每隔一段距離就設置一個,然而把這些遍佈游擊區的“居點”連成片,形成以點控面的戰略格局。



只所以日本鬼子這麼做一是鬼子人員少,通常的居點人都很少,想用少量兵員控制廣泛的地區。另外,就是被我軍民的游擊戰打怕了,可以龜縮在炮樓裡,減少傷亡。還有就是欺負我們沒有重武器,無法對炮樓進行火力打擊。

即便這樣,也沒能阻攔我國抗日軍民對日本鬼子炮樓的打擊,敵後抗日軍民採用土辦法,用炸藥包,土炮打擊敵人的炮樓。“端炮樓”是敵後抗日戰場上重要的對日作戰手段。不但能消滅小鬼子,還能打破敵人的封鎖,更重要的是炮樓裡通常都有武器彈藥的儲備,這可是敵後游擊隊最需要的。

我們所熟悉的二戰時鬼子的炮樓,為什麼在歐洲戰場上卻很少見到呢?首先是戰場環境不同。二戰歐洲工業化發展已經非常普及和成熟,各交戰國的武器裝備非常現代化,大規模的機械化武器裝備如坦克,火炮,作戰飛機被廣泛的應用於戰場,二戰歐洲非常重視這些武器的發展。



這些武器裝備,進攻速度快,火力強大,靠磚土木料搭建起來的鬼子炮樓,是難以扛的住重武器的打擊的,一炮就得把炮樓轟塌了。另外,歐洲戰場上,通常都是大規模的集團進攻作戰,空中飛機轟炸打擊,地面炮火對前沿陣地進行火力覆蓋,坦克開路,這樣的進攻方式,炮樓已經沒有任何存在的必要。

同時歐洲佔領的主要是城鎮目標,歐洲人員稀少,並且沒有我們這麼多的敵後抗日力量。歐洲主要是靠正面戰場上的較量。而我們,在日本鬼子佔領區內的各抗日遊擊隊的作用卻大的多,成為抗擊日本鬼子侵略的主要力量,和主要敵後抗日戰場。

歐洲戰場上不修建炮樓是不適合歐洲的戰場環境。和作戰形式,所以,歐洲戰場並沒有炮樓之類的建築。



無論是否修建炮樓,戰爭的結局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侵略者都沒好下場!


兔哥42928


二戰期間,東方戰場和歐洲戰場作戰環境是截然不同的。

東方戰場由於在開戰之前還未完成工業化進程,整體上還是依然處於半農業半工業的社會現狀,局部戰場所處環境則以全部都是農業社會的現狀。在這種作戰背景之下,倭寇陸軍作戰力量相對較強,配置的三八式栓動式步槍、擲彈筒、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和九二式重機槍就算是擁有火力和技術雙重優勢。相比之下,敵後武裝力量的裝備就很差了,憑藉繳獲的槍械,少量的中正式步槍,更多的可能還是漢陽造、老套筒這樣的老式步槍,射程和射擊精度都不如倭寇,又缺乏攻堅作戰的炸藥和重火力。

正因為如此,倭寇在其“統治區域”內以公路和鐵路為依靠,在各個要地修建了各種各樣的、水泥材質的炮樓和據點,駐紮少量士兵和偽軍進行防禦,從而構建一種網絡化的軍事統治格局。對於敵後抗倭武裝而言,缺乏重火力情況下,這些炮樓還是不太容易攻打的。

歐洲戰場相比於東方戰場就不一樣了,戰爭爆發之時,歐洲各國基本上都是進入到工業化社會,基礎工業相對完善。作戰雙方都普遍裝備了現代化的武器裝備,都擁有轟炸機、戰鬥機、重炮、艦艇、坦克等,而且彼此之間並無實質性的技術差距。

這個時候如果德國侵略軍在佔領區修建這種炮樓進行軍事化統治,也沒有什麼意義。二戰後期,在堅固的炮樓都無法抵擋住盟軍戰略轟炸機地毯式轟炸,全部都能給你推平。

在這種壓力之下,德國也修建了一些防空炮塔,這些炮塔可不是倭寇修建的那種又矮又銼的土樓,而是用鋼筋混凝土+鋼板修築的超級堡壘,內部不僅可以配置高射炮和彈藥室,還配置了供平民使用的地下掩體,以及廣播站、急救站等,儼然是一個混凝土堡壘。不過這種玩意成本造價實在是太高,無法大量建造,只能在一些重點區域進行少量建造,一直到戰後,還有一些堡壘躲過了空襲,保存了下來成為今日的旅遊景點。

所以,不同的戰場環境,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現象。

這個問題呢就回答到這裡吧。

如想了解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老鷹航空堅持原創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襲;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圖片素材來自互聯網,如侵則刪;他人請勿抄襲,發現必舉報。


老鷹航空


炮樓這個概念很中國化呀。一說就想起鬼子來了。

其實炮樓就是放大版的碉堡而已,只是我們中國人形象化得給他取了這麼個名字。 炮樓在我看來也就是修的比較高的碉堡,有點類似城堡的塔樓。再大一點多一點組成群落圍上牆就你能叫城堡或者要塞了。

首先,西方是有炮樓的。說到城堡你大概就明白了,那玩意不止中國有,全世界都有,而且很早很早的古代就有了。開始是牆,後來在牆的基礎上修高上射孔加上頂棚就是箭樓,也就是炮樓的雛形了。

其次,炮樓的形式變了。在兩三百年之前,類似炮樓的城堡塔樓還很多見,而且都修的很高。但是之後基本就朝著越修越矮的方向發展了,個別要塞修的很高的,也都喪心病狂的用幾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加固。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一戰,到了二戰時期,西方已經基本見不到高大的炮樓了,所以給你一種錯覺就是西方沒有炮樓。

炮樓之所以在西方戰場消失,主要有兩大原因。

第一就是炮火的發展。作為防禦的手段,城堡一直都是可靠的存在,能夠大大的提高進攻的難度,直到炮火的出現。蒙古西征給西方人帶去了火炮技術,最後屹立數百年的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的大炮所摧毀,至此城堡作為防禦利器便風光不再。隨著炮火技術的不斷髮展,火炮的為力越來越大,而城堡意義就越來越小了。到二戰時期堡壘基本上已經到了發現既摧毀的尷尬境地,因此再把堡壘修高高無異於自殺,所以西方堡壘變得矮小而隱蔽,再也不能稱其為樓了。

第二就是二戰西方城市建築已經有很多高樓大廈了,在巷戰中這些樓房便起到了炮樓的作用,而且更加隱蔽,就更不用專門修建了。

最後,為啥在西方戰場已經找不到的高大炮樓會在中國遍地開花呢。。。。答案當然是我們落後(捂臉)。

在抗戰時期炮樓基本都是修在鬼子後方的,用來鞏固淪陷區的統治。他們之所以採取炮樓的法子,就是因為我們的敵後武裝缺少攻堅的重武器。那時候不要說游擊隊了,好多正規軍連迫擊炮都沒有,更不用說打炮樓的平射炮了。西方人拿鋼筋混凝土都嫌不夠結實,我們愣是拿鬼子土木結構的碉堡沒辦法。當然咱們後來也發明了炸藥包炸,迫擊炮打炮樓等土辦法來對付他,但依舊給我們的抗日是業務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所以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

“落後就要捱打!”

“落後就要捱打!”

“落後就要捱打!”






自己的查理


城堡是炮樓的另一種形式,城堡更是歐洲的縮影,歐洲的統一要做的就是征服一個個的城堡,可是這個歷史使命始終沒有能夠完成,歐洲始終以一種城堡的類似形式存在著,就算曾經的羅馬帝國,也只是完成了帝國的形式,缺少一如我們始皇大帝的那些更具體的專制手段,如此大概是因為最早的城邦文明,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帝國才有了無可奈何的妥協。在後來基督教,被日漸衰落的成為帝國接收併成為國教後,教皇登上了政治舞臺,帝國也就完成了最後的政治上的轉身,帝國徹底的消亡了,而宗教又好似在內容上統治了整個歐洲,如此城堡就似國家的形式存在著,接下來的四年一戰,六年二戰都沒有太多的改變,歐洲只能是以面對現實的方式存在著,因為歷史的機會已經失去了,沒有了一統的天下,但是有一統的信仰,因此也始料未及的延續著城邦文明的自由空間,大概一切都是時間磨礪出來的一種文化使然的事情。而我們的炮樓,是日本要征服整個中國的具體措施,它面對的是一巨大的民族體量,能做的從形式到內容上都顯得能力不殆,炮樓就是這種處境的象徵,長城和炮樓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少衛真


知其然必須先知其所以然,我們先看看炮樓是什麼東西?炮樓是一種四周射有射擊孔,採用磚石或者混凝土結構的碉堡類軍事建築,在侵華戰爭中被日軍普遍用於於敵後戰區治安戰,尤其是地形平緩的東北和華北平原地區,由於具有一定的相對高度,能夠俯瞰周圍環境,佔據火力制高點,因此這兩個日佔區的炮樓數量尤其多。


那麼歐洲戰場為什麼沒有炮樓呢?因為炮樓在歐洲戰場就是個渣渣而已,炮樓這玩意兒基本上還屬於冷熱兵器交替時代的產物,它的牆壁厚度通常只有十幾釐米,最厚的也不超過50釐米,很多還是磚石結構,在歐洲那種機械化戰爭環境下,大口徑火炮瞬間將它秒成渣,就是坦克一個衝刺扎過去,也撞的稀碎,所以炮樓能起到什麼作用?當靶子嗎?



當然了,歐洲沒有炮樓,但是有炮樓PLUS,法國人修的馬奇諾防線延綿數百公里,全部由鋼筋混凝土打造而成,牆壁厚度達到3.5米,鋼鐵裝甲碉堡厚度300毫米,然而有什麼用?德軍直接從比利時繞道過去,直插菊花,這就是多兵種機械化閃電戰的威力!
(馬奇諾防線)

那如果正面剛呢?蘇聯在二戰之前修建了一道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斯大林防線,其堅固程度比馬奇諾防線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結局如何?在著名的塞瓦斯托波爾戰役中,為了對付此處堅固異常的碉堡工事,德軍調集了1270餘門重炮,晝夜不停的轟炸,像是280毫米鐵路炮,300毫米重迫擊炮,600毫米卡爾臼炮炮都是司空見慣,最恐怖的莫過於800毫米口徑的多拉巨炮。正是這門炮的參戰,直接炸燬蘇軍一個地下三米的軍火庫,最後引發連環爆炸,塞港之戰才得以最終勝利!
(多拉巨炮)

蘇聯、法國、英國雖然沒有德軍這麼恐怖的巨炮,但是200毫米以上口徑的重炮也是隨處可見,斯大林防線尚且扛不住揍,一個皮包骨似的炮樓能起多大作用?扛得住一發大口徑炮彈的打擊嗎?或者一發航彈教它做人?所以說炮樓這玩意兒就是日本鬼子欺負我軍沒有重武器,用來打打低烈度的治安戰尚可,真要是去正面戰場,看見國軍的60毫米迫擊炮估計都心慌!


軍武吐槽君


在很多抗戰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八路軍圍攻日本炮樓的片段,其實攻打炮樓的不止是八路軍,只要是在敵後抗日的武裝力量,幾乎都有過打炮樓的經歷。那麼二戰期間為什麼歐洲戰場上沒有出現過炮樓呢?

眾所周知,炮樓是一種圓柱形的防禦性建築,樓內四周都設有槍眼,還具備重火力,裡面宿舍、廁所、彈藥庫等一應俱全。它的主要作用是佔據制高點而瞭望四周,扼守交通要道。而修建炮樓的主要材料是磚頭、木材和“三合土”,當時歐洲的工業化發展已經成熟,如果將炮樓擺在歐洲戰場,隨便拿幾門大口徑火炮直接就把炮樓轟沒了,只可惜,我國當時的敵後武裝實在是太窮了,嚴重缺乏重武器,攻打炮樓時只能靠戰士拿著炸藥包上。

在歐洲戰場國與國之間都是大規模機械化作戰,雙方只重視城鎮的爭奪,而在東方戰場,日軍雖然佔領了我國大部分城市,但是廣大的農村、山區還有大量的敵後武裝在襲擾日軍。面對抗日根據地一天一天的發展,日本人沒辦法,從1939年開始就在華北實行“囚籠政策”,以公路為鏈,鐵路為柱,碉堡為鎖,而這個所謂的碉堡,其實大部分就是以炮樓為主的據點,各個據點之間相互支援,這樣一來日軍即可以彌補後方兵力不足的劣勢,還可以將根據地分割成數塊,有效打擊敵後抗日武裝力量。

其實炮樓也就是用來維持一下治安罷了,如果是在正面戰場,防禦工事一般都得用鋼筋混凝土來構造,所以日軍建造炮樓也就是欺負一下敵後游擊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