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汉皇帝不是阿斗而是诸葛亮,蜀国能否统一天下?

太白说历史


如果蜀汉汉皇帝不是阿斗而是诸葛亮,蜀国能否统一天下?

自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发动了“夷陵之战”失败后,如果蜀汉皇帝不是阿斗而是诸葛亮,蜀国能否统一天下?回答是,即使诸葛亮当上蜀汉皇帝,也没有可能统一天下。

第一,刘备的“夷陵之战”之败,就为蜀国从辉煌的颠峰走向衰落埋下伏笔伏。蜀汉鼎盛时期,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占据了荆州和益州这两个战略要地。荆州在当时处于战略要地,既可北上又可东防,对魏国和吴国都能起到极佳的防守作用。而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但因关羽大意失去了最关键的荆州,并且关羽与张飞都战死,这对于蜀汉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随后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发动了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一场战役“夷陵之战”,以战败而告终,由此蜀汉彻底进入衰败时期。

第二,原本蜀国与东吴联盟抗曹而因刘备替二弟报仇的缘由,使其联盟体系自动解除,这对蜀国是一个致命打击,使之蜀国时刻分别受到东吴和曹魏两个方面敌人进犯的危险。

第三,蜀汉后期出现人才凋敝,偶尔几个像姜维、蒋琬出色一点的人才,也没有加强培养,提供给大权。而魏、吴两国则恰恰相反,人才济济,兵强马壮,哪有蜀汉不被灭掉之理。

第四,刘禅17岁当上皇帝后,诸葛亮就一直当了12年的蜀国丞相,这期间他大权独揽,事事亲力亲为,前后发动了六次北伐中原的战争,最终结果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北伐中原无功而返。由此可见,即使诸葛亮当上蜀国皇帝,其结果也是没有两样,无法达到统一天下之宏图的。





老刘


如果蜀汉皇帝不是刘禅而是诸葛亮,蜀国可以一统天下。


诸葛亮做蜀汉皇帝

如果刘备死后诸葛亮做了蜀汉皇帝,以诸葛亮的能力肯定会让蜀汉更加强大。没有刘禅的存在诸葛亮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不会有后顾之忧,因为刘禅的存在让诸葛亮难以施展拳脚。史书有记载,刘禅写信给诸葛亮大意是自己在益州非常害怕被杀害,希望诸葛亮能够回益州。而诸葛亮的回复刘禅说我在外统领大军没有人敢害陛下,臣只有在外面掌握着大军陛下才是最安全的。这封信足以体现了诸葛亮要顾及刘禅又要发展国力,让诸葛亮心力交瘁。

如果诸葛亮做了皇帝,诸葛亮会以雷霆的手段消灭所谓的益州、荆州两派,让群臣一致对外。攘外必先安内,这是诸葛亮做皇帝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


诸葛亮身份的变化也会让很多人的才能得以发展

诸葛亮变成蜀汉皇帝,那么蜀汉很多的事就不需要诸葛亮亲力亲为了。诸葛亮制订蜀汉未来的走向大臣就必须要执行,这样不仅大臣的才能得以施展,诸葛亮也会空出更多的时间。

武将方面也会往好的趋势发展。例如魏延,魏延一直想掌握兵权,认为自己空有一身才能不得施展。若诸葛亮坐了蜀汉之主,诸葛亮在益州大力发展蜀汉国力,放部分兵权给魏延,让魏延视情况出击或防守曹魏。那么魏延定然会给诸葛亮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若是诸葛亮为主君,还有一员大将不会死,这员大将就是赵云。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被诸葛亮贬了官职,然后再没有重用赵云,而赵云再不久后也郁郁而终了。诸葛亮做皇帝就不会扼杀赵云,而是会重用赵云。这样蜀汉就多了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


完成平取陇右,蚕食雍凉,再图关中

魏延守汉中确保蜀汉门户安全;赵云、邓芝攻取陇右五郡,然后赵云、等值连同魏延正面抗衡曹魏;再派马岱、王平蚕食雍凉,那么蜀汉就会拥有益州、雍州、凉州三州之地。再做短时间的休养生息,等待天下有变的时候起大军讨伐曹魏,那么蜀汉统一有望。

总结:诸葛亮若是坐了皇帝在执行很多政策上会轻松很多,在人员调拨也会顺手很多。一切都在往好的趋势发展,那么统一也就有望了。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如果蜀汉皇帝不是阿斗而是诸葛亮,蜀国也不能统一天下。

其一刘禅当皇帝时,诸葛亮做为丞相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时候诸葛亮的权力相对于皇帝已经相差无几了,行使着等同于皇帝的国家权力。所以诸葛亮当不当皇帝其实改变不了多少。

其二诸葛执政期间,蜀国人才凋零,刘备时期的文臣武将基本都消耗殆尽,加上刘备东征夺取荆州的战争失败,蜀国已经经不起丝毫战争。当时蜀国叛乱四起,牂牁郡太守朱褒占据本郡反叛,夷王高定起兵反叛,诸葛亮不得已,只能再跟吴国修好了,蜀国的战力只能平复叛乱。

其三诸葛亮心力交瘁以致病逝。诸葛亮政治经济能力都很高,他让百姓停止征战,休养生息,准备了7年,才决心北伐,从228年到234年,多次北伐与曹魏作战,大量消耗了蜀国七年积攒的国力,最终在北伐途中病逝。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四东吴虽然是地方政权,但是肯定不会想被统一。作为三分天下的一份子,东吴虽然没能力统一天下,但如果诸葛亮真正表现出打败曹魏的实力,东吴肯定会和曹魏一起抱团,就像他历史上一直跟蜀国联盟一样。历史上蜀国北伐魏国都很艰难,再加上东吴的话,蜀统一天下没有一丝可能性。


朱君看史


【据实回答每一个问题】

蜀汉能否统一天下,跟蜀汉皇帝是阿斗,还是诸葛亮,这两者之间,没有多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即便蜀汉更换皇帝,也只是能够延缓,蜀汉灭亡的时间,根本无法避免,蜀汉亡国的最终结局。更别说,蜀汉统一天下的梦想了。

01.蜀汉的亡国,跟后主刘禅之间,有关系吗?

关系自然是有的,但不是那种根本上的原因。

后主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宠信宦官黄皓,而且蜀汉内部出现党争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刘禅都是束手无策,完全是听之任之,只顾自己享乐。

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但是,也不能把蜀汉亡国的全部责任,都归咎于刘禅的身上。说到底,蜀汉的亡国,是因为蜀汉的国力远不如曹魏所致。

02.诸葛亮不可能会做出,取代刘禅,自己做蜀汉皇帝的事情。

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后,天下读书人的学习内容,皆以儒学为主。可以这么说,自汉武帝以后,儒学对于读书人的影响最大。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模式。再加上儒学的理念中,一向以维护正统为己任,讲究的是守序。而对于诸葛亮来说,刘禅虽然软弱无能,但是,他毕竟是蜀汉名义上的皇帝,是皇室正统血脉。

因此,即便刘禅再昏庸无能,诸葛亮也不会取而代之。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03.蜀汉的亡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关于蜀汉亡国的而原因,如果展开来讲,可以说出很多个原因。限于篇幅,这里老爹只说其中的两个原因。

第一,三国后期的蜀汉一方,人才凋零问题严重。

当然,并不是只有蜀汉一方,才有这个问题。曹魏和东吴也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人才凋零问题,只是蜀汉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

自五虎上将相继离世以后,在年轻一辈当中,能够堪比五虎将的人,屈指可数。而诸葛亮自己呢,也是日渐年迈,虽然一心想要兴复汉室,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蜀汉地处西南边陲,被群山环绕。

这个地理特点,在蜀汉建立的早期,是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因为易守难攻,外敌无法轻易攻破蜀汉的防线。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蜀汉的地理特点,也是一个弊端。被群山环绕,外敌无法进入的同时,也意味着蜀汉一方,很难轻易出蜀。

这点也是诸葛亮时期,北伐多次失败的原因之一。因为和外界的沟通不方便,导致粮草军械,不好运输。一旦战线拉长或者陷入持久战,就会导致军队粮草,供给不足的问题。

04.总结:

蜀汉的灭亡,和刘禅虽然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那种非常关键的影响。真正造成蜀汉亡国的原因,应该是蜀汉的综合国力,远不如曹魏一方。

其次,诸葛亮不可能取代刘禅,自己做蜀汉的皇帝。


参考文献:《三国志》

老爹有话说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记录在案,并不意味着全然真实。尤其是看完了《三国演义》的人,提出上面这个问题一点都稀奇,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美化、神化了,简直是天下无敌!打曹操就跟打狗一样,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只要有诸葛出场的战斗,闭着眼睛都是赢,因为他是主角!死不了!

言归正传,如果诸葛执掌蜀国(即当蜀国的皇帝),能否统一天下?小人物认为:不能!

具体观点如下:

诸葛亮治国、治军都用的是“法家”的思想,法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也是实现蜀国富国强兵的基本方略,诸葛亮用“法”来拯救蜀国于危亡之中,这个策略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已经言明:

若有(如果)作奸犯科(杀人越货)及为忠善者,宜付(交给)有司(相关部门)论其刑赏,以昭(彰显)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不能一本糊涂账),使内外异法也(一碗水端平,不能法度不一)。

但是诸葛亮这个策略与刘备的“团结蜀国豪族势力”的策略刚刚相反,刘备一辈子颠沛流离,虽然几经征战,但都收获寥寥,依旧身无立锥之地,在起兵之初,有了张飞的赞助,才有了500人马,遇到了马贩子张双和张世平两人赞助,才获得了马匹和精铁,自己终于有了人马和武器,开始征战战场,但是由于没有豪族的支持,他的人马两天半就被折腾没有了!

刘备第二次有武装的时候,是在陶谦那里结识了糜竺、糜芳两兄弟,有了这个财团的支持,自己的人马终于才过了千,终于称得上军队了!这支军队也是没存在几天,就被刘备败光了,当他依附袁绍的时候,就已经宣告他人马损失殆尽,糜氏兄弟还比较够义气,尤其是糜竺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当媳妇以后,更是倾尽全力,收拾残兵,支持刘备战斗!此时的刘备已经是大势已去,没有回天之力。

没有办法,只能依附刘表,没曾想在刘表两个儿子不和,正给了刘备机会,拉拢刘琦,同时在荆州获得一个诸葛亮,诸葛亮的老丈人是荆州的富豪,有给刘备一线生机,拉拢荆州豪族的同时,拉拢刘琦,终于获得了荆州老百姓的支持,解决了兵员问题,20万老百姓跟着刘备逃跑就是例证!

经过这么多事,刘备已经深刻的认识到:英雄征战天下,必须有自己的武装,要有自己的武装必须要有钱粮,因此,依靠豪族是他唯一出路!(枪杆子出政权,但必须要有钱)

因此,他到益州以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拉拢结交益州的豪族,张松、法正这是政府系统的人物,是他第一批接纳的人,待他坐稳脚跟之后,他结交的第一拨豪族,便是益州的武装人物!他娶了吴懿妹妹为媳妇,这个跳板是刘备处心积虑完成的,让他立即在当地的武装上、内政上都立得住脚跟了!也是他益州称王的资本!

但是诸葛亮到了益州之后,却不是这样子的,他推行法制,完全是把益州的豪族势力当作打击对象,限制对象!诸葛亮在益州制定的法律《蜀科》,都是限制豪族势力发展的法令,虽然是刘备建国时,推行的法律,刘备在世时,有自己的大舅哥家族支持,应该没有人反对,刘备还镇的住,但是刘备死后,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诸葛亮是没有能力镇的住益州本土的豪族势力的!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的连续换人,全部启用荆州文臣武将,就是用来压制益州本土势力!

这一举动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当地豪族势力和诸葛亮是对立势力,诸葛北伐中受到最大的危机是——缺粮,这都是益州本土的势力不支持的结果!

还有一个例证是:益州地区,巴郡有板族七姓本土势力,他们曾经在大汉朝是曾经立下赫赫战功,战斗力极其恐怖,对付羌人可以做到完胜,但是在诸葛亮辅政时期,板族七姓未出现在诸葛亮的队伍中,充分说明了诸葛亮对当地势力的压制情况。板族记载在资治通鉴中:

板(族)七姓,自秦世(秦始皇)立功,复其租赋。其人勇猛善战。昔永初中(汉永初年),羌入汉川,郡县破坏,得板(板族支持)救之(才获救),羌(人)死败殆尽,羌人号为神兵(羌人把他们成为神兵),传语种辈(留给后世的遗言),勿复南行(不要南征)。至建和二年,羌(人)复大入,实赖(依靠)板(族)连摧破之。前车骑将军冯绲南征武陵,亦倚板(族)以成其功。

统一天下,依靠的是武装,武装存在的依托条件是钱粮,在东汉末年的动荡的局势下,钱粮都控制在豪族手中,如袁绍依靠鲜于银、鲜于辅两兄弟起家,发家,并打败公孙瓒,同时因为两兄弟的叛变曹操而失败!刘备的同学公孙瓒,在得不到家族支持的情况,依托当地豪族开始征战天下,成为一方豪强,加上刘表、刘璋等人,都是因为和当地豪族关系融洽,才能保证荆州和益州在战乱之处,统治稳定、国富民强!

诸葛亮反其道而行之,虽然赢得了老百姓的称赞,但是得罪了当地大族、豪族,自掘坟墓,把自己葬身战争缺粮的孤立境地中,他根本不具备征战天下的条件!

在后汉时代,诸葛亮其实就是蜀国的隐形皇帝,他的主张和战略都得到了实施,当不当明面的皇帝,其实都一样!

因此,小人物认为:诸葛亮再给十年,他也不会统一天下!


小人物F


我认为诸葛亮不能做皇帝,第一,自从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为关羽报仇又以失败告终,蜀汉逐渐衰败。第二诸葛亮有心慈面软,古语讲,慈不带兵,善不为官。他只能做承相不能做皇帝。也就不能统一天下。





爱国40335


如果诸葛亮取代刘禅成为蜀汉皇帝,其结果几无区别,依然不能统一天下。

因为诸葛亮这丞相做的,权利大的很,与皇帝差不多,想咋干就咋干。

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

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於政,遂总内外。

这里说得比较明白,在刘禅继位以后,以诸葛亮为丞相,所有政务一概委托给他,并把话说得很清楚,“政事由你诸葛氏来做,但祭祀天地、祖宗这事还是由我来做”。

既有无奈,也有威胁的味道。

刘禅的意思是,你想做事就给你权力,但你总不能把祭祀天地、祖宗这事也包办了吧!也就是说,起码你要给我留一个名义上的皇帝称谓吧。

这里有一个字“谓亮曰”的”谓“,值得关注。一般而言,这个”谓“是面对面说得。

而面对面说话,没有称呼相父而直呼葛氏,也有些意味哦。

即便理解为,是刘禅在对别人说到诸葛亮时,说出了这句牢骚话,那也是很不尊重相父的。

《魏略》远不像演义对诸葛亮那么客气,如果《魏略》所言可信,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也就不像演义所说得那么融洽。

但一般认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实上也就是事无巨细,大事小情全部自己处置,刘禅也就是个木偶。

豹眼刚刚回答了一个问题,是关于大明第一名相张居正的。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与万历小皇帝可谓是情同父子。记不得是哪一位青年学者在《百家讲坛》上,讲“一代名相张居正”时,说过一个故事:天气严寒,老师给万历上课。看到老师冻得瑟瑟发抖,小万历就把一个毛毯亲自盖在张居正的腿上。这件事令豹眼动容。

但张居正死后不久,万历就把他的家抄了,几乎要开棺鞭尸。

究其原因,就是张居正把万历皇帝的权力全部给剥夺了。

梁启超的学生、史学家黎东方认为,汉代以来,唯一能与张居正相提并论的,只有诸葛亮和王安石,他们也仅仅是勉强凑合而已。

抛开二者的能力、政绩不说,其专权及死后被抄家的情况是极度相似的。万历小皇帝受到长久压抑,突然爆发符合人性特点,那么,刘禅也不可能就会坦然接受。

这个不去过多的评述,起码说明诸葛亮当时的专权不亚于张居正。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与事实上的皇帝还有啥区别呢?

演义中谈到刘禅不十分支持诸葛亮的北伐事业,还时不时地扯腿。那是在为诸葛亮北伐失败找借口,维护诸葛亮”智绝“的形象。

史实是刘禅并没有干预诸葛亮的北伐,再说他也不敢。

因此,豹眼认为,即便诸葛亮做了皇帝,也不可能有更大的作为。

不可否认,如果诸葛亮取而代之,肯定会出现一些变数。比如一些荆州元老派会有所抵制,但一些投机分子会更加死心塌地的效力于诸葛亮。此消彼长,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否则,就不会是今天看到的历史结局。

由于跟题主这个问题无关,豹眼也就不去分析太多。

总之,不管诸葛亮是否代替刘禅,诸葛亮的权力已经足够大了,跟皇帝几乎相当。因此,蜀汉的结局不会有大的改变,诸葛亮不可能一统天下。

如果诸葛亮做了皇帝能够一统天下,豹眼百分百赞同诸葛亮称帝。统一了天下,然后再把皇位还给刘禅,岂不更伟大呢?


豹眼看历史


不能。凡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得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据陈寿《三国志》记载,认为诸葛亮治国强于治军,治军强于用兵。由此可见,诸葛亮之才能在于治国理政。刘备死后,蜀汉控制的地区仅有西南局部地区(今四川,贵州西部,云南北部,重庆,陕西南部),人口仅90万左右。常年兵力20万。由于兵役和徭役繁重,蜀汉百姓生活普遍比较贫困。国小人稀贫困,注定了这样的政权难有大的作为。从刘备死到诸葛亮亡,其间不过十三四年时间。前期,诸葛亮忙于处理刘备留下的一堆烂事,比如跟死敌东吴搞好关系,平定南方的叛乱等。后期,诸葛亮一刻不停地整军经武,五出祁山,最终死于征战中,未得寸土。历史留给诸葛亮的时间实在不多。再者说,刘备死后,帝虽刘禅,实权却操于诸葛亮手中。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东和孙权,南平孟获,修明政事,练兵备战,初步改变了刘备死后险恶的外部内部环境,蜀汉政权得到巩固,己经是非同寻常的功绩了。至于破曹灭吴,一统全国则有点痴人作梦,不切实际了。所以说,即便诸葛亮代刘禅为皇帝,蜀汉也难以一统全国。


风卷残云九九


若是诸葛亮真的取刘禅的皇位而代之,自己当了皇帝,那么蜀汉能否一统天下?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汉的军政、治理等大权实际是在他的手中。所以诸葛亮只是在名义上是一个臣子,实际上刘禅根本制衡不了他,他的权力也接近于皇帝的权力了。有这么大权力的诸葛亮都没有能力力挽狂澜,完成统一大业,即便他当了皇帝又如何?也就是权力再增加了一些而已,当时并没有什么有利蜀汉统一的因素增加,所以历史走向并不会因为诸葛亮当了皇帝蜀汉就朝统一天下的方向在推进,至少诸葛亮时期做不到。



诸葛亮去世之后

上文说了,即便是诸葛亮当了皇帝,诸葛亮也统一不了天下。下面来说说,诸葛亮如果当了皇帝,且被大家认同,那么诸葛亮去世之后,即位的可能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诸葛瞻的才智虽然和诸葛亮差了一大截,不过既然是皇帝了,那么可能邓艾偷渡阴平的时候,出征的可能就不是他了。这样即使是败了,邓艾直驱成都,诸葛瞻也不会听那些投降派的意见马上投降。其实当时蜀汉的灭亡和刘禅的快速投降有关,若是刘禅坚守,等待援军两面夹击,那么蜀汉可能就不会那么早灭亡。当然前提蜀军的主力能抵挡住魏军的主力,这样才能放心的夹击消灭邓艾这支奇师,不然还是一场空。当时姜维有能力抵御住了魏军的主力,所以姜维能尽忠诸葛氏的话,那么蜀汉灭亡的时间可能会推迟,推迟灭亡才会有变数发生,才能变不可能为可能。



但是话说回来,诸葛亮当皇帝当然会有诸多的内部反对,这样诸葛亮基本上就没有北伐的时间,谈和统一而言?当时是诸葛亮让蜀汉内部平衡了,才得以北伐。不过即便是大家都承认诸葛亮的皇帝位置,当时蜀汉也统一不了,可能会延缓被消灭的时间。当然若是延缓了被灭亡的时间,就有了变数可言,要是出一个牛叉的人物出来,再加上各种人才汇聚,蜀汉不缺人才了,说不定还真的能统一天下。诸葛亮当了皇帝后,蜀国要想统一天下,除非是他的后人中出一个比他更牛叉许多的人物,又不缺各方面人才的话,那么还是有可能统一天下的。


淡看天上月


本不想说话的,因为历史无法改变。不过,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那就是“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两个词。诸葛亮属于举轻若重的人,这种性格的人比较适合做具体工作,只有举重若轻的人才适合统帅。说白了,诸葛亮不适合做皇帝,做了蜀主也统一不了天下,这是他性格决定的。诸葛亮更多的是人格魅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说穿了,诸葛亮沒读厚黑学,求正而去邪,亲和力不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