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凶手另有其人?

手機用戶51514528797


我是

鑑古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楊業當然不是被潘美害死的,害死楊業的是北宋的監軍王侁

楊業其人

北宋名將楊業,其實原是北漢名將。楊業生於幷州太原,是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北漢建立後,他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驍勇善戰,屢立戰功,被提拔為建雄軍節度使,綽號“楊無敵”。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北漢在宋太宗親征下終於投降,楊業因此歸宋,並得到宋太宗趙光義重用,仍舊安排他在邊關駐紮,只是對手從宋軍變成了遼軍。

歸宋後的楊業同樣表現不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楊業出奇兵繞到進攻雁門的遼國大軍背後,出其不意發起攻擊,陣斬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解了雁門之圍,一戰威震敵膽。

楊業雖有戰功,但是他和潘美比,還是差了一截。

潘美其人

出生於大名的潘美,是北宋開國名將之一,與曹彬齊名。當年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唯獨沒有動潘美的任職地和官職。為何?一方面宋太祖和潘美感情深厚,重點是潘美行事謹慎,擅表衷心,每次外出帶兵,都會把家屬留在京城當人質,宋太祖對他很放心。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對潘美同樣恩寵有加,加封開府儀同三司,隨後又被封為韓國公、忠武軍節度使。

雍熙北伐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決心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20萬大軍傾國而出,兵分三路伐遼。

潘美擔任西路軍主將,楊業任副將。之前二人在邊關配合作戰,已經很有默契。

西路軍勢如破竹,直接攻下了十六州中的寰州、應州、朔州、雲州四個州。

就在西路軍節節勝利的時候,東路軍主帥曹彬卻遭到了遼軍的致命一擊:被遼國南院大王耶律休哥截了糧道。大軍面臨崩潰的危險,曹彬只得下令迅速後撤,直接撤回了宋境。

趙光義大驚失色,三路大軍的戰略目的是最終合圍幽州,完成最後一擊。他最重視的東路軍潰敗至此,權衡再三後,趙光義下令中路軍田重進和西路軍潘美緊急撤退。

中路軍安然撤回宋境,可是西路軍出事了,事就壞在監軍王侁手裡。

王侁的錯誤決定

西路軍副將楊業建議先護送百姓撤退,再在路上安排接應,設下伏兵,可保萬無一失。可好大喜功的王侁卻出言譏諷楊業:“領數萬精兵,而怯懦如此!”,要求楊業出兵與遼軍交戰,另一名監軍劉文裕也支持王侁的決定。

楊業本為降將,此時唯有聽命迎戰,才能表明心志。可面對強大的對手,楊業深知此行有去難回。

出發前,楊業向潘美請求,在陳家谷口埋伏下弓弩手,一旦自己退回這裡,可以接應,否則必死無疑。

王侁和潘美也的確設了伏兵,可只等了半天,沒等到楊業的王侁,竟以為楊業已擊敗遼軍。為了搶功,他率谷口伏兵前進迎敵,可走了不到20裡,楊業兵敗的消息就傳來了,王侁當即率兵撤退,置楊業生死於不顧。

傍晚時分,廝殺了一天的楊業終於撤到了陳家谷口,可這裡再也見不到援兵的蹤影。面對追來的遼軍,楊業拼死力戰,全軍覆沒,最終力盡被擒。他寧死不降,絕食三天,以身殉國。

楊業之死,趙光義十分痛惜,把監軍王侁“除名,隸金州”,監軍劉文裕“除名,隸登州”,主將潘美削秩三級,責授為檢校太保。

這就是正史記載的楊業的英雄事蹟和殉國經過。

不過,經過多種藝術形式的演化,楊業祖孫三代盡忠報國的英雄事蹟和可歌可泣的悲劇情節,在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千百年來,“楊家將”受到後人的敬仰,長盛不衰。


鑑古君


楊業之死也可以說是個意外。就在楊業被逼出兵之前,曾和潘美等相約,讓潘美率兵在相約之日去陳家谷口接應楊業,但是等到了相約之日,潘美依約而至陳兵陳家谷口兩側,但苦等一天之後不見楊業蹤影,潘美此時可能有些預判錯誤:一則可能楊業全軍覆沒;二則可能楊業已從另外的路上撤回了。有此考量的潘美擔心自己久等之後出現意外,再加上監軍王侁的攛掇,潘美不得不撤兵。

等到楊業苦戰之後,於相約之日的第二天撤至陳家谷時已不見一兵一卒的接應人員,無奈之下只能奮勇一戰,在命令手下突圍無果之後,楊業被擒絕食而亡。

在這裡如果說是潘美陷害楊業,估計是受《楊家將》等演義作品的“洗腦”,這些作品中為了突出楊家將的忠義,硬生生的將抗遼名將潘美醜化成為一個十惡不赦奸臣。

在《宋史》中記錄,對潘美陳家谷一戰中的失誤只是降級使用,次年即復職檢校太師。如果他有陷害楊業之舉,以太宗之精明,焉能不懲戒於他?還將他升職而用,死後配享太廟之恩能隨便給了陷害忠良之人?如果以以往的功績來看,潘美堪稱北宋抗遼第一戰將,這樣一位名將有什麼理由去陷害一個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僚?

所以完全可以說楊業之死就是個意外。






新不二說


導語

據《宋史》記載,楊業及部下全部壯烈戰死以後,太宗對當時的監軍王侁除名發配金州,而統帥潘美僅僅是“降三官”,且降的全是檢校太師之類的虛銜。從太宗這一曖昧的處理方式不得而知,誰才是真正希望楊業死的人!唯太宗也!

01楊業是誰

  • 後晉末年,楊業的楊氏家族在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一代)起家,以武力稱雄一方。楊業原名楊重貴,在北漢建立之初投靠了劉旻,賜名劉繼業,而此時他的父親楊宏信卻效忠於後周。
  • 楊業夷夏之防觀念較為嚴重。當時楊業效忠北漢與契丹結盟,但他始終對契丹持抵抗態度。在宋太祖趙匡胤攻擊契丹之時,楊業竟然提議北漢主動攻擊契丹,且說:契丹貪利棄信,他日必破吾國!
  • 也許是因為他對契丹有如此強烈的抵抗之心,在宋滅北漢以後便招降楊業。此時北漢國主劉繼元也已投降。太宗為籠絡人心,讓他恢復原姓,從劉繼業又叫回了楊業。

02楊業在北宋

  • 早已在北宋出名的楊業投降被太宗委以重任: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這正是這個時候楊業成了潘美的下屬。
  • 潘美在後周時代就跟著宋太祖,南征北戰,真是統帥級的大將。而且他的女兒嫁給了太宗的兒子趙恆(宋真宗)。
  • 楊業在北宋可謂戰績輝煌!太平興國五年,遼十萬大軍侵犯雁門關,楊業率數百騎軍與潘美的大部隊聯合擊退遼軍,殺死遼軍主將蕭多囉;興國七年,他與潘美再次在雁門關擊退遼軍,斬首三千,俘獲老幼萬人,牛馬五萬!楊業至此獲名“楊無敵”!

03楊業與潘美

  • 可以說在楊業降宋的初期,楊業的軍事實力和潘美在大宋的威望,確實讓宋軍的戰鬥力大大提升。但是隨著“楊無敵”名聲在外,太宗心裡對這位降將有點不放心了。

《續資治通鑑長篇》:主將戍邊者多嫉之,或潛上謗書,斥言其短。上皆不問,封其書付(楊)業。

這裡就很明顯了,太宗在告訴楊業,你的舉動都在我的監控之下!

  • 雍熙北伐中,明明在形勢對大宋非常不利的情況下,監軍王侁、主帥潘美仍逼迫楊業出兵,且在約定的埋伏之地提前撤兵,置楊業於孤軍奮戰之境,導致楊業全軍覆沒!

總結

作為一國之主的宋太宗,首先考慮的肯定是自己的皇權。在平衡君臣、臣臣之間關係的時候傾向肯定是隨時調整的。正所謂“行不測之威服以固天位!”所以才出現了潘美、王侁有恃無恐的誣陷、迫害楊業!

害死楊業的乃太宗也!


活著就是一種情懷


歷史上的楊業本為北漢將領,宋太宗攻滅北漢之後,楊業歸附北宋,並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趙光義大舉北伐,楊業隸屬於潘美統帥的西路軍,然而最終卻在撤退途中力戰而亡。那麼,楊業真的是被潘美害死的嗎?事實上並非如此。

宋太宗趙光義發動“雍熙北伐”,楊業撤退途中力戰而亡

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趙光義意圖趁遼景宗新逝,新帝年幼、朝中不穩的機會,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於是兵分三路大舉伐遼,其中東路以曹彬為主帥,向向雄州、霸州方向進軍;中路一田重進為主帥,由由飛狐(河北淶源)向北推進;西路則以潘美、楊業為正副統帥,兵出雁門關。宋太宗汲取歷次北伐經驗,意圖先攻克其他諸州,再合圍幽州。

這次北伐初期進展極為順利,曹彬一路攻克固安南城,田重進于飛狐北破遼兵,潘美在西陘痛擊遼軍,克遼朝寰州。不久,曹彬又克涿州,潘美克朔州,下應州,破雲州。然而,遼軍卻在蕭太后的指揮下迅速展開反撲,結果東路曹彬因輕敵冒進而慘遭戰敗,合圍幽州戰略就此失敗。

眼看計劃受阻,西路軍也已經陷入危局,趙光義便下令潘美裹挾雲州、應州、寰州、朔州百姓回軍。於是,楊業便與潘美圍繞如何帶領四州百姓安然撤軍制定計劃,楊業力主分兵應州,誘遼軍向東,另以強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阻擊遼軍,以保民眾安全南撤。

然而,監軍王侁卻對這個計劃嗤之以鼻,他認為潘美和楊業此舉乃是臨陣退縮,認為應該率軍直奔雁門北川,監軍劉文裕也表示支持王侁的計劃

楊業對王侁的建議予以反駁,結果王侁卻說,“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這句話的分量可就太重了,尤其是對於楊業這個降將來說,這幾乎就是個掉腦袋的問題。

結局是顯而易見的,面對這種意見衝突,潘美和楊業只能妥協,尤其是楊業,他甚至必須表現出對宋廷的忠誠,而從楊業的“今諸君責業以避敵,業當先死於敵”這句話,便不難看出他當時的無奈。然而,即使如此,他在出徵前仍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希望潘美和王侁率兵在陳家谷口佈陣作為援軍。

從寅時到巳時,王侁派人眺望戰場,見楊業還未率軍返回,以為是打敗了契丹軍隊,便打算爭取戰功,立即率兵離開谷口追擊,潘美根本制止不住。然而不久後聽說楊業戰敗,便又立即帶兵後退。

可憐楊業帶兵出朔州,途中遇遼軍伏擊兵敗,一路且戰且走、從中午戰至傍晚,等到到達谷口後,卻又哪裡還有救兵,無奈之下只能率領部下奮力作戰,受傷達幾十處,士兵們也幾乎全部戰死,楊業還親手斬殺了百十來個敵人。後來因為戰馬受了重傷,無法前進,為遼軍所擒,絕食三日而亡

潘美並非主要責任人,但卻被罵了上千年

如上所述,潘美顯然並非害死楊業的元兇,監軍王侁才是罪魁禍首,這點其實從趙光義事後對幾人的處置也不難看出,事後潘美只是被貶官三級,而監軍王侁則被“除名,隸金州”,劉文裕也被“除名,隸登州”。

那麼,既然潘美不是元兇,為何會被罵上千年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雖非主謀但並非沒有責任。我們知道,從宋初開始就對武將限制極為嚴格,監軍這個職位太過重要,而楊業和潘美此時的身份卻是極為尷尬的,楊業是北漢降將,而潘美則與宋太祖趙匡胤關係深厚,並不屬於趙光義一派。那麼潘美是否沒有一點責任呢?答案是否定的,他雖非始作俑者,但作為西路軍主帥卻無法約束部隊,最終釀成如此悲劇,他必須負有一定責任,而這也是潘美最終會被貶官三級的原因。

2、藝術創作的需要。將潘美列為害死楊業的主謀,其實是“忠義楊家將”等藝術作品的處理結果,而這則源於藝術創作的需要。要在藝術作品中塑造楊家將的忠義形象,必然要為其樹立一個對立面,監軍王侁雖是害死楊業的元兇,但就他的身份地位來說,根本無法承擔這麼一個“大奸臣”的形象,而將身為統帥的潘美設在對立面,無疑更加具有戲劇衝突,且更能突出楊家將的悲壯。

3、文藝作品影響力太強

。潘美奸臣的形象之所以會深入人心,文藝作品可謂功不可沒,相較於正史來說,文藝作品的流傳度、話題度等等無疑極具優勢,也正是由於“忠義楊家將”等作品的流傳,使得“楊家將”忠義形象為人們所熟知的同時,潘美這個“大奸臣”的形象自然也就被人們所銘記了。在這些藝術作品的廣泛影響之下,潘美想要徹底擺脫奸臣的形象,任重而道遠。

事實上,作為北宋開國功臣的潘美,在歷史上的形象還是相當正面的。與此同時,與大家所熟知的“楊家將”比起來,曹彬的曹家將、折德扆的折家將、種世衡的種家將和李處耘的李家將,無論在貢獻還是名將數量方面,其實更要突出。


香茗史館


我是史學長空,來回答此問題。楊業是“中貴”侯莫陳利用所陷害

楊業是北漢抗遼名將,戲曲中他叫楊繼業,佘太君的丈夫。在宋太宗滅北漢後,任楊業為鄭州刺吏,後因屢次為北宋抗遼立功,被升為建雄軍節度史使。

首先說潘美,他與楊業一起並肩作戰,是戰友,他們之間沒有仇怨,沒有理由去陷害楊業。民間誤以為潘美是陷害楊業的理由是,當時徵遼大軍有四位監軍分別是王侁、劉文裕、郭超和侯莫陳利用。而潘美沒有到陳家谷與楊業匯合,導致楊業被擒,最後餓死。才會被世人誤會。

原來按照史料分析考究後,認為王侁是陷害楊業的兇手,現在根據《張乖崖集》記載的材料,分析後,得到最新的結果是侯莫陳利用是陷害楊業的幕後黑手。

宋遼的有史料記載此戰的經過與楊業的氣節,兩國的記載驚人的相同,那麼楊業的死因,是肯定的,不需質疑。

《宋史》記載:“命田重進屯定州,潘症狀還代州。徙雲、應、寰、朔吏民及吐渾部族,分置河東、京西。會契丹十萬眾復陷寰州,楊業護送遷民遇之,苦戰力盡,為所擒,守節而死。”《遼史》記載:“統和四年,宋楊繼業率兵由代州來侵,攻陷城邑。推而廣之撻凜以諸軍副部署,從樞密使耶律斜軫,敗之,擒繼業於朔州。”

楊業是北漢的降將,最後為了自己的氣節而餓死。宋太宗公佈楊業的死因後,根據事情的經過,下詔處罰了潘美、王侁和劉文裕三人,而莫侯陳利用卻沒有事,身為監軍其中之一,他一點事情都沒有。這其中的貓膩,只要是明眼人,細想就知道了。

太宗詔書:“上聞業死,甚痛惜。辛亥,詔削美三任,王除名,配金州,文裕,登州。贈業太尉、大同節度使,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碩,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等五人及貴子二人。”

在出兵之前,楊業雖然與王侁、劉文裕在戰略方面觀點不同,發生過爭執,但沒有疾妒、陷害的意思。他們的主張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為了抵禦遼軍。

四位監軍,王侁處罰最重,莫侯陳利用一點事都不沒,而在第二年,潘美和劉文裕官復原職。只有王侁從流放之地,回到京師,但沒有再啟用。

王侁本人和家族跟太宗的關係並不親密。王侁是王樸的兒子,趙匡胤與王樸在後周為官時,他們之間有仇怨。 太宗很有可能借此機會打壓王侁與其家族

北宋治蜀名臣張詠,在被貶時,贈送劉吉詩句:“天地有至私,劉生與英氣。….冒死雪忠臣,讜言警貴侍。”

此詩句重點說明貴侍,忠臣被奸臣所害的事情。後來劉吉上疏,說明楊業被害的事情。張詠在雍熙北伐時,任職麟州通判,他對當時楊業戰死朔州的事情比較清楚。

這位中貴是何方神聖呢?莫侯陳利用,是鮮卑族人,懂得玄幻變化之術,深得太宗寵幸,為禍朝廷,後莫侯陳利用被趙譜誅殺。可是楊業已死多年了,只是為楊業昭雪了。

根據張詠提供的線索,楊業並不是潘美陷害而死,真是兇手是莫侯陳利用。

大家有什麼不同的觀點,留言評論,一起探討這位抗遼英雄。


史學長空


對於楊業這個人,絕大多數人不陌生,他是北宋年間的一名大將,因對遼戰爭多次勝出,時人稱其為“楊無敵”通過各種影視作品所獲得的信息,例如《楊門虎將》、《忠烈楊家將》等等,楊業之死都與北宋初年的著名大將潘美有著密切的聯繫,影視作品中,潘美又稱潘仁美,因一次擂臺比武,楊家七子楊延嗣失手打死潘仁美之子潘豹,潘仁美懷恨在心,欲除之而後快,後來在對遼戰爭中成功坑死楊業。而歷史上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十世紀末,宋太宗趙光義認為必須收復在五代十國中丟失的燕雲地區,於是在接連消滅南唐,吳越,北漢之後,就開始了收復燕雲地區的軍事行動,東路軍由北宋初年著名大將曹彬出任主帥,西路由大將潘美出任主帥,從山西中部出發,進攻山西北部,收復山西北部長城,而楊業則為西路軍副統帥。

戰爭開始,史書記載:一手攻滅南唐的大將曹彬率領的十萬精銳宋軍卻在北京南邊的白溝河一帶被蕭太后所帥的南北兩院奚族騎兵全殲,僅曹彬一人一馬逃回。

遼軍殲滅宋軍之後,立即移師山西,此時,西路軍面臨的壓力空前巨大,此時最明智的辦法是立刻撤軍至山西中部的險關據守,以避其鋒芒,而主將潘美也是這樣做的。可就在這時候,在離前線不遠處坐鎮的宋帝趙光義越過西路軍正統帥潘美而對副統帥楊業直接下達了一道命令,命令已孤軍深入敵後的楊業且慢撤退, 在撤退的同時必須把山西北部四個州的老百姓全部向南遷移,那麼當時的宋太宗趙光義為何要這樣做呢?我認為這是一場陰謀論,是趙光義要借遼軍清除異已。楊業原來是北漢大將,在宋滅北漢時投降了宋朝。宋要北伐收復長城,楊業的北漢降軍集團熟地熟路,正好做為開路先鋒,讓降宋的楊業做宋軍伐遼西路軍的副統帥就是這個意思,而沒想到的是作為宋朝全盛時期軍事第一人的大將曹彬卻以這樣的方式失敗,趙光義明白燕雲地區收復是不可能實現的了,而這個時候的楊業集團投降還不到一年,在宋危難之時會不會動搖?如果楊業聯遼復漢怎麼辦?如果宋軍穩不住陣腳一敗再敗怎麼辦?如果這一切果然發生就太可怕了,楊業能反水一次就有可能有第二次,此時“楊業反水”一定是趙光義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因此下了這道命令,《宋史》記載,在導致楊業戰死的陳家谷之戰中,是監軍王銑逼迫楊業孤軍出戰,他多次申斥楊業,“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楊業被迫出戰後,又是王銑“領兵離谷口”,拋棄楊業揚長而去,而楊業血戰至最後一刻,在北宋時期,由於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所以對武將不信任,重文抑武,採取監軍政策,而監軍一般由皇帝親近的人擔任,身為皇帝代言人,具有“如朕親臨”的崇高地位,隨時對武將進行監督控制,並可以任意干涉武將的指揮權。武將對監軍的頤指氣使,只能俯首帖耳,毫無討價還價餘地,否則可能會招致皇帝的疑心甚至嚴懲,所以潘美名義上為統帥,實際受到監軍節制。

總之,楊業之死的原因是複雜的,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楊業作為一名降將,並不能完全得到皇帝的信任,讓他參與軍事行動也是利用他的剩餘價值,所以西路軍的任務是掩護百姓撤退,基本上被皇帝趙光義推入死地,而監軍王銑則是具體的實施者,根據《宋史•卷二百七十四列傳第三十三•王銑》記載侁性剛愎,以語激楊業,業因力戰陷於陣,侁坐除名,配隸金州,會赦,移均州團練副使。淳化五年召還,道病,至京師卒,而劉文裕,雍熙三年(986年)從潘美北征,坐陷失驍將楊業,削籍,配隸登州。歲餘,上知業之陷由王侁,召還。俄起為右領軍衛大將軍,領端州團練使。月餘,遷容州觀察使,出為鎮州兵馬部署。端拱元年(988年),卒於屯所,年四十五,贈寧遠軍節度,主帥潘美被削去了三個官職,但是由於他本身身兼數職,所以處罰不能算輕也不能算重,淳化二年( 991年),加同平章事,數月後死,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諡武惠。鹹平二年(999年),配饗太宗廟庭,所以從潘美的結局來講,潘美並不是害死楊業的罪魁禍首,而是另有其人。




弦間映月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影子!

導語:北宋雍熙三年,即986年6月18日,寡不敵眾被俘三天的大宋老將軍楊業,在敵方遼軍的營帳裡,以水米不進的決絕方式,走完了生命的最後一程。

這位從此後榮耀千年的鐵血抗遼英雄,野史裡忠勇無敵的“楊老令公”,臨終前的平靜嘆息,更不知惹了多少英雄淚:期捍邊破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嫉,逼令赴死

如此虐心橋段,也叫此事的另一當事人,楊家將評書裡公報私仇,害楊業身陷重圍殉國的“奸臣”——大宋名將潘美,從此也被牢牢釘在恥辱柱上,甚至在今天好些旅遊景點,都享受起了“秦檜”的待遇——被做成跪像跪在楊業塑像跟前,專供圍觀群眾狠踩,常見場面熱鬧。

那麼真實歷史上,客死敵營的楊業,真有傳說中那般強大?害死他的真兇,是否又真是這位據說嫉賢妒能的潘美?這個,就得從楊業其人說起。

一:抗遼“楊無敵”

比起野史評書裡,楊業大殺四方的神級形象,正史上的楊業,也早早被兇猛彪悍的遼國軍漢們,奉送了一個神一般的榮耀稱號:

楊無敵

有多早?早到五代十國年間,出身太原武將世家的楊業,還是北漢的忠誠戰將時。別看北漢只是個抱遼國粗腿的滑頭政權,楊業卻是老實人,鎮守代州時,每次遼國軍隊跑來燒殺搶掠充大爺,必然會被楊業暴打。捱揍次數多了,也就心服口服送上這無敵名號。

待到北宋王朝滅亡北漢時,楊業這“無敵”的老實人,也是當場叫御駕親征的宋太宗吃一嚇: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的太原大戰,北漢皇帝劉繼元扯了白旗,楊業卻依然浴血死戰。直到劉繼元尷尬的跑出來勸降。楊業這才面對面跪下嚎哭一場,頹然放下了武器。

吃驚過後的宋太宗,從此瞧楊業像瞧見了大寶貝。自從楊業歸降後,就不停給封賞。太原大戰幾個月後,征討遼國的宋軍,在幽州高粱河遭受慘敗,氣得宋太宗把一群兵將們征討北漢的賞賜都取消掉。唯獨北漢降將楊業,反而在眾人滿滿妒忌裡,官升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鎮守大宋北方的咽喉要衝——雁門關!

照評書演義的說法,正是這個意外任命,導致楊業惹得大宋名將潘美妒火中燒,可在真實的歷史上,野史裡“妒火中燒”的潘美,卻也來到雁門關,就職三交行營都部署,成為楊業的頂頭上司。“妒火”還沒燒,就攤上件火燒眉毛的大戰——遼軍進犯雁門關!

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遼國皇帝遼景宗親率十萬精銳高調南下,兵鋒直指雁門關。這不單是來的兇猛,更是來得極“巧”:經過高粱河慘敗,宋軍精銳傷亡慘重,所謂國防重地雁門關,也只剩了兩萬疲弱殘兵。正當潘美帶著一干宋軍老兵老將,打算嚴防死守到底時,平日遭嫉妒的老實人楊業,卻是語出驚人:十萬人又怎樣?就在野戰裡解決他!

以手頭裡的殘兵,出去死磕剛在高粱河吊打過宋軍的契丹精銳?就在宋軍將領們紛紛咋舌時,短暫思考後的潘美,卻是重重點了下頭:打!

於是,就有了幾天以後,潘美原原本本寫在奏摺上的,大宋“楊無敵”楊業一場近乎逆天的戰場奇蹟:他只帶幾百騎兵,沿小路高速抵達雁門北關,然後彷彿背後呼嘯而出的飛刀,一個迅烈衝鋒扎得遼軍滿身血,幾百人竟將遼軍後隊衝得大亂。隨後潘美率主力正面衝擊。雁門關下御駕親征的遼景宗,嚐到了上一年宋太宗在高粱河畔的驚魂滋味:全線崩潰!

這場雁門關大捷,是楊業戎馬生涯中將智慧勇氣融合到水乳交融的勝利。更見證了宋太宗指揮能力的低下,但不得不說,他的用人眼光還算說得過去:在抗遼這件事上,楊業就是大宋最缺的專業人才!

二:“奸臣”另有其人

自從雁門關大捷起,楊業與潘美,成了戰場上大殺四方的夢幻組合,雁門關大捷兩年後,遼軍再度捲土重來,卻被潘美楊業的聯手組合拳打得更慘,幾乎是被追著揍出宋境。那幾年的宋遼戰爭裡,宋軍雖說勝仗不少,但能在硬碰硬的野戰裡給遼軍毀滅打擊的,首推楊業!如果他與潘美的關係能夠維持在這時,

這對野史裡有三江四海恨的冤家,該是多麼血濃於水的戰友情。

而在雍熙三年(986),在宋太宗集傾國之力的北伐戰場上,潘美楊業統帥的西路軍,出手更是快打旋風,尤其是擔當先鋒的楊業,陸續拿下了寰州,朔州和應州等地,眼看遼國西京雲州就要成了楊業的囊中之物,卻突然一聲晴天霹靂:中路軍慘敗!

這下潘美楊業被坑慘,轉眼成了孤軍,遼國十數萬精銳,包括遼國壓箱底的王牌騎兵皮室軍,全都惡狠狠地咬過來。而西路軍不但要撤退,更要掩護追隨宋軍的數萬當地百姓。這是他們自從軍以來前所未有的殘酷任務!

但身經百戰的楊業還是信心十足,按照他給潘美的分析,只要把擔子交給他,照他的籌劃交替掩護,保證百分百安全撤退。他與潘美已搭檔多年,一直都很默契:楊業出主意,潘美拍板,然後密切配合執行。但這次卻出了變故,楊業潘美間還夾了一個“小三”——監軍王侁。

比起評書里名聲臭大街的潘美,王侁知名度不高,但話語權卻十分大,身為西路軍監軍,潘美在他面前都沒脾氣。可他偏偏又是個毒舌人物,聽完楊業辛苦設計的計劃,卻是直接三句惡毒吐槽:楊業將軍不是號稱楊無敵嗎?這次怎麼如此窩囊了?難不成你有二心?

只要聯想下楊業的降將身份,就知道這話簡直是連環扎心!楊業當場暴怒了,立刻憤然拍板:不用交替掩護了,我自己帶五千戰士阻擊遼軍,掩護大部隊撤退,這下你們滿意了吧!

王侁沒話說了,確切地說,是滿意了。

如此瞎指揮,悲壯上陣的楊業也在臨行前對老搭檔潘美說了最後掏心窩的話:我本來是個降將,為國戰死是本分,但帶的卻是大宋的兵,為了將士們的身家性命,請你一定要在陳家谷谷口接應我們啊。說罷,淚如雨下。

在正史記錄下,楊業流淚的次數不多,除了北漢滅亡那次,就是鎮守雁門關時,當時好些人妒忌楊業,誣陷他造反的奏摺雪片般亂飛,宋太宗卻毫不聲張,整理後全給楊業送去。楊業,這位在雁門關前殺得滿身傷都未曾流淚的鐵漢,當場抱著一堆奏摺,委屈地嚎啕大哭。

然後,就是這一次,踏上生死之戰前在潘美面前流淚哀求。這也是他最後一次流淚!

而當楊業慷慨出擊,與數萬遼軍精銳浴血廝殺時,那位毒舌男王侁,可恥的表現卻繼續上演:立刻扣住兵馬,不顧潘美的阻攔擅自撤退。最終令楊業與五千宋軍壯烈殉國!儘管潘美也逃不過責任,

但害死楊業的真正“奸臣”,百分百就是這位野史評書裡毫無存在感的王侁。

然而,比起被野史評書無視的真兇王侁,害死楊業的幕後元兇,卻更在野史裡被各種洗白的宋太宗趙光義!

三:逃過譴責的元兇

一直到被遼軍俘虜後,絕食中的楊業也一直念念不忘宋太宗的知遇之恩。可要刨根追底,真正把楊業害到這番境地的,卻正是宋太宗親手設計的坑爹軍事制度:監軍制度!

自從登上皇位後,宋太宗對於北宋軍事制度的改革就一直不遺餘力,他一直得意洋洋的大成就就是強化了對軍隊將領的職權監督。特別是在雍熙北伐這類重大戰事中,王侁這樣的監軍文官話語權非常大,哪怕功勳卓著如潘美,也被管得縮手縮腳。王侁前線撒丫子跑路,潘美身為主帥,卻是攔都攔不住!

而楊業事件的後果更證明,這樣的瞎指揮會有怎樣的追責結果?楊業壯烈殉國後,

王侁起初遭到嚴懲,發配到金州充軍。可沒幾年就得到赦免,照樣回到汴京高官厚祿。至於蒙冤的楊業?屈死陳家谷的五千將士?恐怕那時也沒人記得了。

結語:北宋軍隊的瞎指揮風氣,非但沒有因為楊業的殉難而剎住,反而越演越烈。北宋晚期,靖康年間,在賭國運的太原血戰上,也是樞密使許翰瞎指揮,硬說宋軍主帥种師中有二心,氣得种師中只得在準備不足的困境下悲壯進軍,最終全軍覆沒。痛失好局的北宋,也就慘遭靖康之恥


歷史的影子


您好,我是歷史領域創作者:新青年曆史,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楊家將的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北宋中業就已流傳民間家喻戶曉了,講述了北宋年間楊業帶領著兒子保家衛國的故事。

楊家將的老令公

楊業本名叫楊崇貴,他是北漢的降將,最初為北漢駐守邊關,一直跟遼軍作戰,從來沒有過敗績。

後面歸降大宋,因為有著和遼國作戰的經驗,所以被委任掌管代州,在雁門關戰役中僅僅用了幾千人就打敗了遼軍的10萬鐵騎,從此名揚天下!

在戲曲和影視的劇情中,楊家將的第二代中有七郎八虎,八姐九妹等,而現實中楊業只有六個兒子,最有名的是六郎楊延昭,其他的兒子都是小官,在歷史上默默無聞,第三代中也就只有楊文廣有那麼一丟丟的名氣,自此以後楊家將就沒有任何名人了,等到北宋滅亡的時候,楊家將的實力早就不存在了。

在戲曲和影視劇中,楊業是被潘仁美給陷害致死的,而實際歷史是兩個人的關係是不錯的,甚至一塊抵抗過遼軍!

而真正害死楊業的是王侁(shen),王侁是個卑鄙無恥的小人。他因為嫉妒楊業的威名業績,所以在楊業攻打遼軍的時候故意撤軍造成老令公楊業孤軍無緣,最終被遼軍俘獲。老令公楊業絕食三天而死,由於王侁的名氣和官職太小,不能突出楊家將,所以在“楊家將的故事”中,潘仁美就躺槍做了反派,無緣無故的當了冤大頭


新青年曆史


楊業,1000多年前的宋朝,潘家出了個名將,叫潘美,因戰功卓著,屢受皇封。死後的牌位,還跟皇帝的放在一起供後人祭祀。

後來的《楊家將演義》小說中,卻把潘美寫成謀害楊家將的“大奸臣”,導致潘姓族人遭人追殺,還被楊家列為“永遠仇人”,世代不通婚。

1000多年來,潘姓後人一直對此不爽,希望為潘美“平反”,恢復名譽。

千年譭譽

歷史上的潘美,其實不是奸臣

在不少影視作品和地方戲曲中,潘仁美都是作為一個奸臣形象出現,臉上永遠塗著白色的油彩,與楊家勢不兩立。“潘仁美”在歷史上確有原型,這便是北宋的開國大臣潘美。歷史上的潘美,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

從潘氏宗譜上查到:潘美,字仲詢,河北大名人,出生於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卒於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是潘姓始祖季孫公的第69世孫。

潘美是將門之後,在後周朝廷任官客省使。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潘美隨他南征北戰,屢立大功,累官至同平章事,死後被追封為鄭王,配享太宗廟庭。

潘美的五個兒子,後來都做過顯官,女兒更是做過皇后。北宋開寶年間,漢中發生叛亂,皇帝命令潘美的弟弟潘騫率兵10萬鎮守九江,其子潘惟文(潘美幼子,後過繼給潘騫)選擇在九江湓浦安家。

《潘楊訟》中的‘奸賊’潘仁美,原型就是潘美。其實,他既沒有陷害過楊業,也沒有射死楊七郎,更沒有投降遼國。恰恰相反,北宋初年,無論是在統一戰爭中,還是在抗擊遼兵的戰爭中,潘美都立過很多戰功,是一位應當受到尊敬的歷史人物。死後配享太宗廟庭,是一種極大的榮譽,說明他是朝廷的宰輔之臣。

楊業之死

“陷害忠良”的歷史真相

小說中,潘仁美“陷害忠良”,使楊令公在陳家谷戰敗後,一頭撞死在李陵碑上。歷史上的“陳家谷之戰”,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

北宋雍熙三年,遼軍來犯,潘美、曹彬、田重進禦敵,楊業是潘美的副將。宋軍連敗,潘美召集副將楊業、監軍使王侁商量對策,商定在陳家谷設伏,楊業率兵誘敵,潘美、王侁埋伏在谷口東西兩側。

楊業向耶律斜軫挑戰,然後佯裝敗退,遼軍一路追趕到陳家谷,而谷口卻不見任何動靜。原來,王侁等得不耐煩了,率軍奔往朔州,潘美製止無果,只好也率部下離開。楊業孤立無援,部下死傷殆盡,他自己在手刃百餘人後墜馬被擒,其子楊延玉被敵軍射死。

楊業被俘後誓死不降,絕食而死,潘美和王侁則逃回太原。潘美因戰敗被降職,王侁被髮配為役。

文學形象

潘美被後人寫的小說害慘了

陳家谷戰敗,潘美應該承擔什麼責任?他是不是真的故意陷害了楊業?

《宋史》中,並沒有“潘美與楊業不睦”之類的記載。陳家谷一戰中,潘美的責任其實只是指揮失誤。而他用兵猶豫,或許是對皇帝派來的監軍使王侁有所顧忌。

潘美這次的“沒主見”,害得自己在小說、戲曲中成了永遠的反派。小說《楊家將演義》,最早編述“潘仁美陷害了楊業”。“潘美之冤,是典型的小說改變歷史。小說中很多情節明顯不真實。京劇《李陵碑》更玄乎:楊業被潘仁美陷害,在兩狼山被圍,又凍又餓,不得不燒帳篷取暖。這更是無中生有,陳家谷之戰發生在夏天,當時天氣正熱哩……”

世代恩怨

楊家後人曾派殺手向潘家後人尋仇

因小說《楊家將演義》的傳播,民間開始有了“潘楊不通婚”的說法。

潘楊不通婚,其實只是傳說。

開封的潘楊湖,也有“潘湖水渾,楊湖水清”的說法。其實真實的潘湖、楊湖湖水都很清澈,水色並無二致。

“潘仁美陷害楊業”的說法,在民間廣泛流傳,元、明時期,楊家後人甚至多次派人追殺潘家後人。如果回答自己姓潘,可能會當場身首異處。

有一次,一位潘姓人被逼問“是不是姓潘”時,連聲說“不、不、不”,才逃過一劫。此後,他便真的改姓為“不”。有人被追殺時趴在牲口槽躲過一劫,便改姓曹。有人因被逼問“姓什麼”時鍋裡的飯淤了,忙說“淤、淤……”躲過一刀,後來便改姓為“於”。如今,開封市附近,有很多曹姓和于姓居民。



夜泊湖口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為收復幽雲十六州,再次北伐,分三路攻契丹,楊業任西路軍副統帥,與西路軍統帥潘美、監軍王侁率軍出雁門關,後因東路軍曹彬在岐溝關(今河北涿州西南)潰敗,契丹軍乘勝西進復佔寰州。太宗命楊業與潘美掩護四州民眾南撤。楊業力主避敵鋒銳,分兵誘其向東,設伏阻扼契丹軍南下,保障民眾轉移。潘美、王侁不納其策,王侁強令楊業迎戰契丹軍。楊業知此戰必敗,臨行前約潘美在陳家谷口接應。遂揮軍奮進,在狼牙村陷入重圍,苦戰終日,退至陳家谷口,潘美王侁大軍已去,孤立無援下,楊業與所部全部戰死。追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

誰該對楊業之死負責?

第一,宋太宗趙光義,作為大宋最高軍事統帥,為了自己的面子,在戰爭失敗的情況下命令西路軍掩護四州百姓南撤,這是決策上的失誤。如果不下這道命令,西路軍完全可以全身而退,保存了軍事實力,楊業就不會戰死。所以宋太宗應該負指揮上的責任。

第二,監軍王侁應負主要責任,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不聽從楊業的正確建議,還逼其正面與敵軍交戰,見死不救,令接應軍隊撤出陳家谷口。

第三,潘美應負次要責任,作為軍事統帥,沒有及時阻止監軍王侁的錯誤決定。雖說監軍王侁有很大的權力,但作為西路軍總指揮,潘美難辭其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