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以几副铠甲起家,数年间平定整个江东,为什么青梅煮酒时曹操还是不承认他是英雄?

醉文史


历史上曹操评价过的人甚多,袁术、袁绍、刘表、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但这些人都被曹操击败,而唯一评价比较高的只有刘备。

但作为新起之秀,曹操为何不认同孙策是英雄呢?

如果我们回顾三国历史就可知道,建安四年时孙策虽然击败了庐江太守刘勋、刘表部将黄祖,但这些人的实力并不大,也就是说孙策的举动并入不了曹操的法眼。

当时曹操击败吕布后,带着刘关张回到许昌,此时的曹操四十四岁,刘备三十八岁。曹操很自负,因为他有才华,而对于后起之秀孙策,曹操自然看不上,他觉得孙策不过是小打小闹。因为在曹操的眼里,袁术、袁术、刘表等人随便哪个实力都强过孙策。

很多人都把“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隐射孙策身上,也就此引出孙策为什么不英雄的疑问,但曹操或许并非真心人刘备是英雄。

煮酒论英雄,试探刘备

曹操的谋臣曾劝说杀掉刘备预防日后其做大,曹操虽然说:“实在吾掌握之内,吾何惧哉?”。但心里还是有些担心,他知道刘备仁义世人皆知,关张二人武力超群。

于是,就出现了曹操考验刘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则一幕,但也是因为曹操这句话才让刘备脱离的曹氏集团。

能在三国乱世中混的下去的都是牛人,曹操的这句话刘备自然明白其深意,在仔细思量后他明白曹操已经难容自己,遂与董承等人同谋,恰好曹操派遣刘备截击袁术,刘备就此脱离曹氏集团。

曹操先前是看不起孙策,但在一年后就被打脸。

“官渡之战”开始时,孙策趁曹操无暇顾及江东,迅速统一了江东,面对孙策如此迅疾之势,曹操说了一句:“猘儿,谓难于争锋”,这句话时曹操打心里说出来的,也证明曹操在这个时候已经对孙策开始重视了。

“猘”是狂犬、猛犬的意思,曹操看待孙策的行为犹如猛犬一样迅捷、凶猛统一江东,心里也是惊叹。

但历史总不尽人意,江东小霸王最后竟然死在许贡三门生手上,这不免让人惋惜。假如孙策没有被刺杀,那么当时他已经秘密整顿军队,趁曹操与袁绍互斗之时奇袭许昌,然后迎回汉献帝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计划成功,那么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的结局可能就不一样,三国的历史也必然被改写。


大国布衣


曹操为什么在煮酒时不认为孙策是英雄呢?

首先,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这只是他个人看法,孙策经过数年平定江东,不管曹操认不认为他是英雄,孙策的能力都没有改变。

所以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也只是他个人的看法。

其次,在曹操眼里,不管孙策如何的厉害,但毕竟不是他自己白手起家的,而是继承他父亲的基业。

他父亲孙坚死的时候,手下已经有了一批忠心耿耿的人,也有一定的威望。让曹操觉得孙策是借着他父亲的基业发家的,所以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

最后,曹操曾经和刘备孙坚一起讨伐董卓,知道孙坚的能力,跟孙坚是同事的关系,作为孙坚的儿子孙策,曹操当然不会把他放在心上!

所以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

当然孙策到底是不是英雄也不是曹操能说的算得,这只是他的个人看法!


中孚鉴


“小霸王”孙策当然算是英雄,只是与曹操所说的英雄类型不同,曹操与刘备讨论的是雄才大略,争雄天下的英雄,而孙策只是类似于项羽、吕布之勇的匹夫英雄。

孙策起家,不可能只靠几副铠甲就能完成,孙氏在江东的地位一直很显赫,自孙策的父亲孙坚起,孙家三代都在江东几郡为官,而且官声、威望都很高,到了孙坚这一代,汉室势弱,地方官员和地方权贵逐级取代了朝廷在当地的势力和地位。

孙氏家族在江东算是豪门望族,到了孙坚这里,他转为了武将,而且很有天赋,孙氏家族在江东的起家基本上都是靠孙坚挣出来的。

孙坚在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平乱黄巾军时期非常厉害,也是出力最多的一路诸侯,同时也为他捞足了本钱,既有政治上的,又有实惠的地盘和人员,孙坚在讨伐董卓后,打算回到江东,途径荆州,被刘表所伏,战死。

孙坚死后,其子孙策继承了孙坚的势力,虽然实力大减,但是远远比几副铠甲要多,至少兵马钱粮是不少,孙坚留给孙策的主要遗产就是江东的孙氏声誉以及跟随孙坚南征北讨的忠实部属。

孙策统领部属曾经难以立足,投奔过袁术和刘表,都得不到他们的重用,袁术甚至几次三番的利用了孙策,让其帮着打地盘,讨仇敌,直到后来袁术打算称帝,并与袁绍的摩擦越来越大,孙策才借机脱离了袁术回到了江东地区。

回到了江东,孙策凭借自己勇武之力和原来孙坚留下的忠实部属,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基本平定了江东的其他割据势力,在江东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地方政权。

虽然孙策取得的成绩比其父孙坚更大,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并且过度的自信和膨胀,丝毫没有对天下局势有清醒的认识,只想偏安江东一隅,最后被仇家许贡的门客刺杀身死。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正是打算出征袁术的时期,此时的孙策其实已经在江东打下了一片地盘,可以说天下英雄他应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曹操看来,他不过是凭借了其父孙坚在江东的余荫,而且孙策不过是

“猘儿(恶犬),谓难于争锋”,只有匹夫之勇,毫无英雄之谋。

其实,从孙策的死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曹操对他的判断是多么的准确。孙策虽然明面上统一了江东各郡,但是依然有很多的敌人存在,作为当时最高的统治者,对于政治上的斗争没有丝毫的警觉,反而放纵自己,把自己置身于危险境界,出去打猎,脱离了卫兵的保护,自认为当时无人可以谋害与他,这种自大、狂妄的心态不可称之为真英雄。

《三国志》中,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曾经评价孙策:

“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这段评论非常中肯的说明了孙策只是一个匹夫英雄,其谋略、眼界、胸怀等毫不入当时真正的英雄曹操的眼。


沉墨I方之城


孙策,字伯符,孙坚长子,孙权哥哥。

孙坚战死后,孙策投奔袁术。孙坚死后,他的一些旧部依附了袁术,父亡子在,袁术把这部分人马交还给孙策统辖。孙策势单力孤,所以暂时屈身于袁术帐下。

孙策骁勇过人,而且治军严厉,将士们很敬畏他,在军中威望甚高。袁术曾感叹道:“如果我有孙策这样的儿子,死亦无憾啊”!由此可见袁术对孙策是多么器重与激赏。

袁术当初曾经许诺让孙策作九江太守,后来却将这个官职封给了陈纪 。袁术曾经向庐江太守陆康借粮,被陆康拒绝,引起袁术怨恨;孙策也去拜访过陆康,陆不愿见他,让手下人出面接待,驳了孙策的面子。陆康牛逼哄哄,连续得罪了袁、孙二人。

袁术对孙策说:“我以前错用别人为九江太守,如今追悔莫及。你若能攻取庐江,擒获陆康,九江、庐江这一大片地盘就是你的”。孙策信以为真,就率部一举攻克了庐江,俘虏了陆康,袁术却再次食言,让亲信陆勋去作太守,孙策愈发失望。

孙策见袁术气量偏狭,言而无信,而且在暗中还一直猜忌自己,知道在他帐下不会有多大作为,便向袁术请求率部回江东讨伐刘繇 。嫉贤妒能的袁术乐得卖个人情放他走,就给他封了个折冲校尉的军职,行殄寇将军,还拨给他许多财物军械,数十匹战马,愿意跟从他回江东的数百吏卒也一并放行。在回江东的路上,孙策千里转战,渡过长江后一路所向披靡,无人能挡其锋芒,许多人闻风来投,到江东历阳时,队伍已经发展至五、六千人马。

孙策到江东后,如鱼得水,没多久就荡平了各股割据势力,声威大震,于是自任会稽太守。

他还任命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 堂兄孙贲为豫章太守。此时,袁术自称皇帝,孙策立马和其绝交。曹操是袁氏兄弟的死对头,一直觊觎二袁的地盘,袁术此时又正忙于和兵多将广的兄长袁绍鏖战争斗,无暇顾及江东,乐得做个顺水人情,任命孙策为荡寇将军,封为吴侯,目的是利用能征善战的“小霸王”孙策来牵制咄咄逼人的曹操。

之后,孙策剿灭严白虎等数万盗寇 ,克会稽,屠东治,用数年时间平定江东之地,江陵以南尽归其所有。孙策自然不满足在江陵割地自雄,他还想向中原拓展,闯出更大的名堂。

彼时的曹操已经率军离开许都,正在官渡一带与袁绍展开决战。孙策打算率军北上,偷袭许都,端了曹操的老窝,迎接被其挟持的汉献帝。正在他秣马厉兵,筹办作战物资,训练士卒,还未正式出兵前,却突然遭遇意外,被人行刺身亡。

原来,孙策在平定江东的征战中曾杀死了前吴郡太守许贡。许贡的小儿子和几位忠心耿耿的门客逃到江边藏匿起来,这些人发誓要为主人报仇,一直在等待复仇机会。正好某日孙策出门打猎,他的马快,把随从侍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单人独骑在前追赶猎物,突然间与许贡小子以及家客遭遇,几人一拥而上,大砍大杀,孙策虽然悍勇绝伦,但事出意外,猝不及防,又寡不敌众,中箭中刀,伤得很重,就在快要毙命时, 程普等亲随侍卫策马赶到,三下五除二就将几个刺客解决掉,并将头部中箭,身负重伤的孙策抬了回去。

孙策伤势太重,便急招张昭等人嘱托道:“中原战乱不休,曹操、袁绍无暇南顾;凭吴、越兵多将广、以及长江天险,完全可以坐观天下成败,再伺机而动,希望诸位好好帮助我弟孙权”!又叫来孙权,将大印交给他,佩好绶带,对弟弟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第一》”。孙权涕泗横流,悲痛莫名,表示一定要继承并保住父兄打下的基业,不负兄长重托。当天夜里,孙策死去,年仅26岁。

孙策在父亲孙坚遇害后,20郎当岁就领军东征西讨,北攻南伐,独当一面。他勇冠三军,屡建奇功,让袁术器重与忌惮,也使雄才大略的曹操侧目。

曹操、袁术和孙坚是同龄人,是孙策的长辈,孙策能以初出茅庐的后生小辈而让曹操这样已经名噪天下的大英雄另眼相看,不能不说他年轻有为,早成霸业,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实为一大憾事。不过,后来孙权之所以能独霸江东,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因为其兄孙策早已为他的事业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并未见诸于正史记载。小说《三国演义》里之所以有此渲染,大概是因为孙坚、孙策父子虽然一生都轰轰烈烈,悍勇无匹,但在胸怀大志、文韬武略俱佳的曹操眼里,只能算是乱世枭雄,最多相当于吕布,和他眼里的真英雄刘备不能相提并论,所以才有“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说辞。孙策能征善战,武艺惊人,但智略不足,缺乏冷静镇定,还有浮躁冒进的性格软肋,并恃勇逞强,麻痹轻敌,这才招来杀身大祸,多少和他骁勇寡谋的自身素质有关。于是在目光如炬的曹操眼里,和胸怀大志、文武兼具的刘备比,他算不得真英雄。话虽如此,但谁也不能否认孙策是东汉末三国初披坚执锐、攻城略地、勇冠三军的虎贲之士,一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大英雄。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曹操为什么不认为孙策是英雄

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曹操当时仅用了借父成名四字,便否定了几副铠甲起家,平定江东的小霸王。认为他算不上英雄。



那么孙策真的是靠父亲的名声才尽得江东之地吗?

孙策立业之路

孙坚在乱世中是一个十足的英雄好汉,讨董卓,斩华雄,威名远播。只可惜在征讨刘表时不幸战死,结束了血性的一生。

可他留给了孙策什么?只有老小妇嬬,和些许的旧将残部,甚至都没有一个落脚点能留给儿子。在他去世后,孙策先投吴景,再投袁术,方能得安身之所。

孙策借机摆脱袁术后,会合周瑜,一路招兵买马,才慢慢将自己的队伍拉起来。



孙策自身作战勇猛,转战各地,无一不捷。且治军有方,军令严明,所到之处百姓无不夹道相迎。

败刘繇,袭庐江,一步步打下了江东之地。可以说孙策在立业的道路上,所仰仗的是自己的能力和勇武,其父孙坚之名并没有给他多大帮助。

因此毋庸置疑,孙策正如刘备所说,是一个实至名归的英雄。曹操所谓的借父成名之说是不成立的。

曹操在青梅煮酒之后,也曾评价孙策:

“猘儿难与争锋也。”

可见在曹操的心里,孙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对手,也承认孙策是英雄的。

但在青梅煮酒之时,他为何一口否定孙策呢?我们先不妨看看青梅煮酒背后的玄机。

暗藏杀机的鸿门宴

当时刘备身在许昌,正是在曹操眼皮底下。虽被天子表为皇叔,但在曹操眼里与囚犯无异,若有个风吹草动,想杀刘备反掌之易耳!

刘备虽素已匡扶汉室为己任,但此刻身在矮檐下,如何敢抬头?



便每日里栽花种草,在菜园里忙的不亦乐乎,装作对天下事莫不关心。以此来麻痹曹操,使其对己轻视。才好脱身而去,大展宏图之志。

曹操是何等样人,岂会轻易相信?便借故邀来刘备,名为采青梅煮酒,论天下英雄。

自来会无好会,宴无好宴。刘备小心翼翼,将天下诸侯提了个遍,都被曹操一一否决,再无人可提时: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这番话才是曹操邀他青梅煮酒的真正意图,故意将刘备与自己并列,共称英雄,一为试探刘备,二为警告刘备:

你虽然不务正业,以栽种为乐。但我知道这是你装的,你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瞒不过我。

刘备之前所答的确是在装傻,难道他不认为自己也是英雄吗?只是没法说,不敢说,才一再推举别人,绝不提己。等曹操点破之后: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幸得雷声轰鸣,刘备忙以此为由,掩盖内心的惊慌,才瞒过了曹操的这次试探。

结语



归根到底,这次所谓的煮酒论英雄。只是曹操针对刘备一人,故意设的局。

刘备也心知肚明,所以一再装傻充楞。曹操则是抱定想法,不管你说谁,我都否了。单说天下英雄仅你我二人,看你什么反应,还能装下去吗?

如此一来,孙策虽是英雄,自然在此局中也只得沦为配角了。便是当时其父孙坚在世,若被刘备提出,必然也会被曹操拿理由否定。

谈三国故事,看三国英雄。我是Ad哥哥,期待你的关注。

Ad哥哥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按照演义里的说法,曹操、袁绍、刘备、孙坚等都是同一辈的豪杰,都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聚会上露过面。

在曹操刘备二人青梅煮酒评论当时豪杰的时候自然要有一个标准,我们来看刘备最早提到的几位:淮南袁术,兵粮足备;河北袁绍,虎踞冀州;荆州刘表,名称八俊,威镇九州;

这几位都可以算是当时最大的几个割据势力了。

但是一一被曹操否决。曹操的理由也很充分:

袁术是“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袁绍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刘表是“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然后在看看孙策后提到的几位:益州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这几位要是当世英雄的话,三国故事恐怕就会变成五代十国故事了。

曹操听到刘备竟然提了这几位当英雄,忍不住鼓掌大笑:“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恐怕大家都看出刘备已经被吓的在胡说八道了。

要知道青梅煮酒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这个时候的袁术因为第一个称帝的原因,被大家联合起来打的很惨,虽然貌似势力很大,但明眼人都看出袁术不行了。

但是袁绍这时候可以说是如日中天,袁绍刚刚击败公孙瓒,统一了河北,正在筹备一鼓作气击败曹操,把汉献帝抢过来。在这一个时候,曹操说袁绍不是英雄,可以说是极有气势了。

刘表和张绣则是屡次骚扰曹操南方,虽然打不赢,但是一直牵制着曹操的精力,让曹操很是头疼。

除此之外,刘璋、张鲁、韩遂等人目前还没有和曹操发生战争。

那么题目中提到的孙策呢?江东小霸王算不算英雄?

我们来看刘备的原话:“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曹操的评价:“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其实小霸王孙策要是在建安五年的时候,指不定还会被曹操高看一眼。但是如今的孙策刚刚占据会稽郡,周围还有袁术、刘表这样的大型势力,以及刘繇、太史慈、刘勋、黄祖等小的地方割据势力。孙策因为攻打袁术的功劳,加上孙策屡次给朝廷送上厚重的礼物,才被曹操认命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

在曹操看来,年仅二十五岁的孙策,虽然气血方刚,锐气十足,但是比起袁绍、袁术、孙坚这种和自己一起经历过董卓之乱的老油条还是差远了。

所以曹操认为孙策只不过是靠他的父亲遗留的威望才得以占据江东,所以还称不上英雄。


青梅煮酒论的各位英雄中,袁术、袁绍等人可以说都一一应验了,只有孙策,在青梅煮酒第二年的时候,给了曹操一个大惊喜!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正在忙着和袁绍决战的时候, 孙策已经陆续打败了刘繇、刘勋、黄祖,收复了太史慈,完全吞并了江东。

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虽然很想行动,但是自己面临这和袁绍决战的压力,只能长叹:被孙策捡了大便宜,这下以后难于他争锋了!

曹公闻策平定江南,意甚难之,常呼“猘儿难与争锋也”。

如果这个时候,还有人和曹操青梅煮酒的话,孙策恐怕也要成为曹操口中的英雄了,不过孙策年轻气盛,以为勇力代表一切,不想却被刺客所杀,年仅二十六岁。

孙策死后,曹操放心大胆的平定了冀州,打败了匈奴、乌桓。之后才帅军南下,准备一统中国,但是没想到本来的大对手刘表病死,轻松得到了荆州,但是没想到二十六岁的孙权反倒是给了曹操沉重一击,这就是后话了。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曹操之所以看不上孙策,很大程度上是曹操对二代这个集体的鄙视。

曹操认为孙策只是个二代

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他是这么评价小霸王孙策的,他认为孙策是靠着父亲留下来的班底成功的,算不得英雄好汉。在曹操的心目中,只有白手起家的人,才能算得上真正的英雄。

在曹操的周围,太多的像袁术这样不学无术,眼高手低的二代了,这让曹操对于这个集体,都存在一些鄙视。很显然,曹操把孙策也当成了这样的人,自然而然对孙策存在一定的偏见。

曹操可能对孙坚这个人是比较了解的,毕竟在反董卓联盟的时候,大家曾经联手奋战。他知道孙坚在江东地区是非常有群众基础的,江东的很多大家族都是支持孙坚的,当孙坚的儿子孙策重回江东创业的时候,这些父亲的老关系,自然会给他大开方便之门。

从这一点上理解孙策不是白手起家,是借助着父亲的威望,打下一片江山的也说的过去。可以说,曹操对孙策的了解是比较片面,他完全没有认真去了解孙策,打下江东基业的艰辛,很有可能他觉得孙策是个二代,心中就存在鄙视,也就没有认真去了解孙策的事迹,更何况孙策远在江东,对他来说构不成威胁。

其次,孙策被袁术屡次戏弄,使得曹操对孙策的评价降低

在父亲时候,孙策投靠了袁术。袁术曾经许诺让孙策当九江太守,然而,骁勇无比的孙策打下九江之后,袁术食言而肥,把这个太守位置送给了自己的小兄弟。袁术在后来故技重施,又一次戏耍了孙策。

照理说袁术有过这样一次记录,没有人再会信任他,可是没有想到孙策却像泰国前总理一样没人信他信,又一次白白的为袁术这个二代出了一把力。

这个情况肯定会被正在全力与袁术做对的曹操得到,这毫无疑问,更加证实了曹操对孙策的看法,就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官二代。

还有一点就是小霸王孙策打仗往往喜欢冲在第一线,率队冲锋。这在曹操的眼中觉得很不可思议,正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作为一只军队的主帅,

孙策应该稳坐中军帐中指挥若定,至于冲锋陷阵,这些事情不应该是许褚和典韦这种有勇无谋的人干的吗?

所以光凭这一点,曹操更加加深了对孙策的不屑。所以在煮酒话英雄时,曹操对于孙策这个威震江东的大老虎打心眼里是看不起的。

  


历史评说


其实在曹操心中,只有他自己才是真正的英雄。其他人都是碌碌之辈,不足道哉!

曹操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什么袁绍、袁术、公孙瓒、张绣、张鲁、马腾、韩遂、刘表、刘璋、孙坚、孙策,在曹操看来,都是酒囊饭袋,难称英雄。

煮酒论英雄之时,天下最强、拥有北方四州之地、雄兵数十万的袁绍,曹操都不放在眼里,又怎会把偏居东南一隅的孙策放在眼里?曹操有这个自信。

那为什么曹操要称赞刘备是当世英雄呢?

只不过是一种吹捧和试探的手段罢了。

一般收买人心,无非是两种手段。一是在物质上极力满足,二是在精神上极力满足。曹操对关羽就是如此,物质上不断赏赐金银珠宝;精神上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推崇赞美,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感动了关羽。

称赞刘备是当世唯二的英雄,其实就是吹捧他,希望从精神上满足刘备的虚荣心,从而让他真心投靠曹操自己。

同时也是一种试探,曹操对刘备多少有些猜疑。故意用英雄的定位来试探刘备,看他的反应,就能猜测他的真实想法。

最后试探的结果,曹操感觉到刘备多少有点野心,但是他自信的认为刘备只不过是一个穷途末路的小军,阀,翻不出什么大浪。因而放松了警惕。

曹操为什么看不起孙策呢?

上文说过,其实曹操内心真的谁也看不上。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孙策的功绩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他能够征服江东,靠的是他爹孙坚留下一帮武将和2000人的老底子,又有他的舅舅吴景这样的江东豪族全力支持。孙策的对手,实力非常弱小。什么邹伦、钱铜、王晟、严白虎,都是很小的割,据势力,最厉害的刘繇,也不堪一击。孙策用六年时间打败这些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别说曹操看不上,就是刘备也未必瞧得起。假设是刘备到了江东,恐怕不出半年就能横扫江东了。(参考刘备收江南,半年时间平定荆州四郡。)

曹操就更加看不上了。曹操起家的时候打的都是什么人呢?袁绍、董卓、吕布、刘备、张绣、刘表,这都是底盘千里的大土豪啊。一个善茬子都没有。曹操经过这样残酷的厮杀,成为最后的赢家,他当然会骄傲,当然会看不起孙策了。


上将嗳福斯


其实呢,很多人之所以有这样的疑惑,是因为根本没有读懂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的真正目的。

当时,青梅煮酒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曹操和刘备联手将吕布杀死,随后刘备跟随曹操来到帝国都城,被曹操奏表封为豫州牧、左将军。

此时,曹操已基本上统一黄河以南的司、徐、兖、豫这四州,袁绍则基本占据黄河以北的青、幽、并、冀这四州,官渡之战已经呼之欲出。在这种背景下,曹操集团内部各种反对他的势力也开始在蠢蠢欲动。

比如,这个时候董承已经在暗中拿着汉献帝的衣带诏聚集人马,只等曹操和袁绍正式交战后,就可以趁机在曹操背后捅刀子。类似的行为还有很多,因为对于曹操的反对势力来说,这是他们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当时的刘备,早已经名动天下,在徐州等地又有着非常深的影响力,并且他也是当时唯一一支在曹操境内,却还没正式归附曹操的军政团体。对于曹操的反对势力来说,刘备这样的军政强人,自然是他们优先拉拢的对象。

同样,对于曹操来说,他想要打赢袁绍,保证后方的稳定,也需要笼络更多的势力来加盟自己、为自己效力,所以刘备也成为他拉拢的对象。



在这种背景下,先是董承拿着汉献帝的衣带诏来邀请刘备加盟。

但问题是,刘备一生小心谨慎,在没有绝对把握之前,绝不轻易冒险,更不会当别人的炮灰,所以他拒绝了董承的邀请,不过为稳住董承,他还是选择在衣带诏上签名,也算是表明自己的态度。总而言之,自己是拥护汉室、反对曹操的。

在董承拉拢结束后,曹操也开始来拉拢刘备。当然,作为政治人物,尤其是曹操还不确定刘备的真正想法之前,肯定不会赤裸裸的公开拉拢刘备加盟自己,因为这会让曹操和刘备都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

比如,如果曹操直接开出条件让刘备加盟自己,结果刘备拒绝,那曹操多没面子。更重要的是,接下来曹操该怎么做?刘备又该怎么做?这很容易让双方迅速产生一道裂痕,从而逼得双方成为敌对势力,所以这种事情只能比较委婉的表达出来。

在这种背景下,就有了后来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在曹操和刘备的交谈中,曹操问刘备,当今天下谁才称得上是英雄?刘备给曹操先后例举了袁绍、孙策、刘表等人,结果先后被曹操否决。



表明上看,好像是曹操看不起他们,或者说他们和曹操想必,好像确实算不上英雄。但其实呢,曹操当时否决他们,一方面是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当然,曹操这种立志问鼎天下的人,又何曾会真把谁放在眼里呢?就是后来的刘备,也经常被曹操嘲笑是织席贩履之辈。

同样,对于刘备、孙策、袁绍这些人来说,也不会把曹操放在眼里。所以,在当时的背景下,曹操这番话的背后,只是为了引出他后面的那句话: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换句话说,只有我曹操和你刘备,才能称得上英雄。

曹操的这句话,表明上看是在夸奖刘备的能力,但其实呢,它更多是在拉拢刘备。因为,曹操的这句话,如果端到台面上,它就是说,当今天下的英雄虽然有很多,但只有你刘备能够和我曹操并列。换句话说,我手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你刘备。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说,只要你刘备肯归顺我,你就可以直接在我集团内部做第二把交椅,甚至而言,你刘备和我曹操都可以保持某种程度上的平等。从这层意义上说,曹操给刘备开出的归顺条件,那绝对堪称是大手笔。

虽然说,曹操的这番拉拢的话,说得非常含蓄,但但是混迹官场的人,谁也能听出来,刘备自然也能明白。但问题是,刘备那也是志在问鼎天下的人物,又岂能当别人的小弟,所以他就借用雷声来表明自己胆子小,总而言之,自己能力有限,担不起这个重担!算是委婉拒绝。

当然,曹操这一次拉拢失败后,很快又有了第二次拉拢,那就是攻打袁术时,面对刘备的主动请缨,虽然荀彧和郭嘉都反对,曹操却还是欣然同意,一方面是因为刘备能力出众;但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曹操想再给刘备一次机会呢?总而言之,自己对刘备那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但可惜的是,刘备那是宁死也要当大哥的人物,所以他转身就在曹操背后来了一刀。


我是赵帅锅


我是三维策论,对青梅煮酒时曹操认为孙策不是英雄的原因有些自己的看法,在这里回答你的问题。

孙策不符合曹操对英雄的定义,因此曹操认为他不是英雄!

第一点:曹操认为英雄是能屈能伸的

曹操认为英雄是能大能小,能升能隐的。在顺境的时候能够迅速爆发惊人的实力,在逆境的时候也能够很好的保护自己以待将来。英雄的一生应该是起起伏伏的,而能在命运的起起伏伏之下生存下来的才能称之为英雄。

三国演义上记载: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孙策自借兵征战江东以来,很少遇到挫折。他为人处事一味的刚强,在收复江东的过程中孙坚的旧将都来辅佐他,这才使得他能够快速占领江东。曹操认为他能大,未必能小,能升未必能隐。成功只是一时的,但是一旦遭遇失败就是万劫不复。因此曹操觉得他不是英雄。

而刘备和曹操都是遭遇过惨败,经历过兴衰的。并且都还百折不挠,屹立不倒。

煮酒论英雄之前,曹操汴水之战被徐荣所败,谯沛兵乱曹操只身而逃。寿张之战曹操兵败差点身死,濮阳之战曹操坠马又差点丢了小命。陈地之战曹操又十分惊险地被袁术的手下追杀。曹操败了这么多次,他还是站起来了。他觉得自己这样的才是英雄。

刘备早年讨伐黄巾军时,受伤倒地,敌人以为他死了没再理会他,他才得以幸免。之后刘备遭遇不公,鞭打督邮,又弃官逃命了。徐州战场刘备先后被吕布和袁术所败,最后更是被吕布夺了徐州。刘备征战多年,败多胜少,可他百折不挠,依然可以聚集起自己的一方势力。这样的人只要不死,是一定能够成就大业的。

曹操、刘备、孙策三人一经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曹操和刘备在经历上是非常类似的。而孙策当时只有意气风发,还没有遭遇挫折。曹操评论孙策有一句话:藉父之名,非英雄也(见三国演义)。这里不但是说他是借助父辈的关系才打下江东的。也还有另一层意思:孙策是温室里的花朵,生长在父辈的余茵之下。孙策当然是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这里的温室里的花朵,指的是精神层面。他出道以后没有经历过磨砺。

第二点、曹操认为英雄是智勇双全、心怀大志的。

三国演义上记载: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孙策是一员猛将,从他小霸王的称号中就能看的出来。他性格刚猛,缺乏权谋。而身为一方之主,你可以不会冲锋陷阵,也可以不会运筹帷幄,但是不能不懂政治斗争啊。小霸王欠缺的恰恰就是这一点。他当时眼光只局限于江东一隅,在曹操看来这就是短视,志向有限。因此,曹操认为他不是英雄。

而我认为,在这些身处于乱世之中的能人中,野心勃勃,想要割据一方的谓之枭雄。刚正不阿,想要匡扶天下的谓之英雄。奸滑事故,想要称霸天下的谓之奸雄。

孙策当时所做的事情与其他诸侯并无分别。只是抢占地盘而已。乃是枭雄。刘备心怀天下,匡扶汉室乃是英雄。曹操虽是奸雄,但他自称英雄。因此,曹操才会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经解答了题主的疑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