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六经、五行是矛盾的,你同意吗?中医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上ccCC面CCcc脱单


不茅盾,六经是动的,五行是转的它们是立体交错,各走各的道相克相生天人合一


云游天下159671309


首先明白何为六经,所谓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五行者,木火土金水。

太阳者人一身之藩蓠,经性火水。阳明者实火之相,少阳者相火,太阴者土金相,少阴者水火相,厥阴者木相。

太阳经病为伤寒外束,不解传于膀胱,如治疗得当,恢复其性,不解传于阳阴,再不解传于少阳,概三阳经脉经性属火(包括实火,相火)病变属腑,治则祛邪,恢复其性,三阴经脉病变属脏,治则扶正,恢复其性。

伤寒性水,治不得当,水克三阳火,入三阴。太阴土弱,无力克水,则病入少阴。水和水相从寒化,水克火相从热化,不解入厥阴,厥阴木火之脏,水居上位,火水相争,故上热,木性弱无力上助火,火不下炎故下寒,所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病症。故六经变证符五行生克道理,并不冲突。



侠隐世界


六经是辨别疾病分类的一种方法。人体本身有十二经,加上阳经督脉和阴经任脉总共是十四正经。由于足部距身体较远,循行路径较长更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与干扰。所以伤寒论以足三阳(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为分类以区分伤寒病。然后根据各经的病情程度与部位来判断患者是伤了那一经病了哪一脏脏以及病的阴阳属性来用药。而五行是中医描述各脏器之间以及各脏腑,腑与腑间的运行规律的。比如说肝上有病,治肝病可能会伤及到脾,先补脾脏再治肝病。比如心脏虚,先补肝。这是虚则补其母。等等。这是不矛盾的。


天堂丽鸟


这问题太深。古人的阴经,阳经并非随便起的,而是人体确实有经络。

但是到了伤寒论,这个名词的意思就有变化了。

类似于最早的一种果实叫橘子,后来有个人长的很像橘子,我们也管她叫橘子。

而五行体系,则是通过五行配五脏的生克方式来模拟中医体系的人体模型,进而指导开方用药。

这是一个在实践中指导性很强,但是在严格数理逻辑下颇多漏洞的体系。

但是它符合临床,好用,所以就有存在价值。

而且更容易形成中医思维。

至于说冲突。我只能说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面临着宏观物理和微观物理同样的困境,没有打通所有领域的理论。


逍遥药师


这个不是中医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认知障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说就是万事万物相生相克,都是相对的关系,水能灭火,火也能灭水,因为量变可以带来质变,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阴极而阳,阳极而阴,这是跳出固定思维得出的结论,世界是相对存在的,高度决定视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跳出这个世界,才能更好的认清这个世界。


混吃混喝混光阴


中医的重点是阴阳调解。因五行互生互克之理,医生治病还是调解,该升阳则升,该怯寒则怯。重在疗效。文字上的争论是无用的,医术的高低是大众的认可,大众的口碑。不是作作广告而巳。


舍得7385


六经是三阳三阴,五行是金木水火土,怎么矛盾,阴和阳是矛盾,但阴阳是统一的,男女是矛盾,但男女是和合的,都统一为人,自然界存在太多的矛盾,但都相依互存,大宇宙是一统的,但细胞,电子,原子又往下分开的,分而合,合而分,这自然界的规律吧。


用户105552445770牛鸣


中国先人早有定论,那就是天有天道,地有地规,各有其职,合为整体!从不矛盾!


四哥287102164


中医针灸分十二经络,加任脉,督脉共十四经络。

阴阳五行分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应属易经范筹。


沂蒙沙2019


中医理论中的术语各司其职。比如六经、三焦、五脏、六腑、七窍、七情、六淫等等。其中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在生理上指人体区域或功能单位(手足十二经)在病理上指“伤寒”发病过程的六个阶段。也是一种辩证方法的依据。而五行代表了自然界,当然也包括人类,物质与功能,二者关系,以及动态存在的五个符号。

六经是人体生理、病理、诊断理论知识模型及动态分析;五行涵盖整个自然界,把一切事物分类以后,用五行作为各自的符号。在事物发生变化时,可以用符号变化为标志。在人体,也会存在以五行分类的生理、病理组织系统和变化形式与规律。比如肝,五行属木,脾,五行属土,肝郁犯脾,称为“木克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