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不念旧恶?

不二蒙教


《论语·公治长》第23章: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记载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很简略,到底伯夷、叔齐,是怎样不念旧恶,没有具体说明。从历史事实方面,我们无从知道孔子说的是什么意思。

记录有伯夷叔齐事迹的文献,最早是《庄子》,后来的《吕氏春秋》、《韩诗外传》都有涉及。由于《庄子》寓言写得太多,大家也很难说该书记载的事迹有多大的可信性。

《史记》中列传的第一篇,安排的是《伯夷列传》,大致勾画了伯夷叔齐的事迹。司马迁说他们是殷朝孤竹国国王的两个儿子。孤竹国的中心位置大致在今天河北唐山一带,鼎盛时期包括河北东北部到辽西地区,是殷商分封同姓宗亲在商朝北境建立的诸侯国。

孤竹国的国王,至少有三个儿子,不知为什么,他想让老三叔齐继承王位。老家伙死了之后,叔齐自己不想当,让老大伯夷继承王位,伯夷不就,说:让你当你就当,“父命也。” 然后逃避到外地去了。叔齐不想当这个国王,也跟着逃之夭夭。国人没办法,只能立伯夷、叔齐中间的老二当了国王。伯夷叔齐听说西周的周伯昌,也就是后来叫做周文王的,敬养老人,是个明白人,就奔他而去。可是,他们刚刚赶到那里,就遇到文王去世,武王捧着文王的灵牌正举兵东向,要讨伐殷纣。这两人拉住武王的马,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的兵士要杀这两个没事找事的闲人,姜太公挡了一挡,说“这是两个义人。”让人把他们扶到一边。

东征成功以后,武王得到各邦国拥戴,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耻于做周朝的臣民,“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饥饿且死,作歌。” 这首歌的内容说:“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显然,伯夷叔齐,是反对以暴易暴,他们的孤竹国是殷朝的属国,现在改朝换代了,他们失去了精神依附。一来武王得国,在他们看来是不义之举,而忠于旧国,是他们的志气,不论那个殷朝多烂,毕竟不能用暴力推翻,推翻就是“臣弑其君

看起来伯夷叔齐并没有多么突出的合乎大义的行为,反倒有点糊里糊涂、不负责任的瑕疵。而且从他们所作的歌里,感到的不是无怨,而是怨愤至深。可是,这就是当时儒家欣赏的忠、孝、义的行为。

所以孔子这句话是用伯夷叔齐的事迹说事,那些个具体事迹不可得知,很大程度上,孔子只是借题发挥他的理念。用这句话,一来表彰伯夷叔齐的忠义,二来赞同“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的高度修养。

司马迁之所以写《伯夷列传》,完全是看在孔子的面子上。司马迁自己也很纳闷,要不是孔子提到他们,谁还记得这两人是谁呀?而且孔子想要表彰的伯夷叔齐的事迹,模糊不清,孔子说的,不能说没有,但是有啥了不起的地方,又令人迷惑。

这是汉代把儒家学说抬升到主流意识形态之后,把孔子圣化后带来的后果。学者和统治者,对很多行为的是非判断,都有一点僵化和不讲理。

那么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既然不能从史实上去追寻,我们只能从孔子思想的脉络之中,去探寻它的意义。

来看“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字面看,旧恶,应该是过去的怨恨、过节、交恶;是,如此;用,因;希,通稀,少的意思。“不念旧恶,解释上在各家之间没有分歧,指不计较过去的怨恨和冲突。

“怨是用希,则历来有两种解释。南朝梁的皇侃在《论语义疏》中

认为,是伯夷叔齐自己由于不念旧恶,对人的怨愤就很少。而宋朝邢昺在《论语注疏》中认为,是由于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因而其他人对他们的怨愤就很少。这两种解释都有自己的继承人。比如朱熹就采纳邢疏。怨愤都趋于消弭。现代学者,也是各说各话。如钱穆采用了皇疏,杨伯峻则采用了邢疏。

我认为,怨是用希,这个怨,是指伯夷叔齐和其他人互相之间的怨愤,因为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因而就使得互相之间的怨愤很少。伯夷叔齐,自己对人的怨恨很少,不念旧恶说的就是这个情况,如果怨是用希,还是说的是伯夷叔齐的旧怨少,那不是多余和重复吗?怨是用希应该是不念旧恶的深化才对。到了孔子的嘴里,不仅要肯定不念旧恶,而且要说明一个道理。

孔子要说明的道理就是,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核心是少怨。不念旧恶是少怨,怨是用希,这句话的内在意义是由于少怨而使得怨少。少怨是君子自己的少怨,同时也导致别人怨少。

这是由孔子仁学思想的意义得出合理的总结。

孔子首先肯定伯夷叔齐他们是仁人、贤士。

仁的含义,首先是忠恕。伯夷叔齐,忠于旧国,没有问题,能不念旧恶,属于恕的表现。这个很重要。恕的重要性,在于能容纳社会矛盾,消化社会矛盾。恕是维护社会和谐,让礼制和仁爱能推而广之的最重要的品格。

孔子提倡的仁,本质是爱人。但这个爱,是有远近血缘的远近的。近亲能爱,远人能义,孟子后来解释为亲亲、仁民、爱物。而无论远近,都避免不了竞争和矛盾,这时,要达到互利互爱,不激化矛盾,良性竞争,就是要“恕 ”。

孔子所阐述的仁者爱人的观念,具体内容是有很多层次的。《论语·雍也》记述,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个方,就是指具体体现。仁的一方面表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指的就是恕。恕就是给人们在社会相处的社会距离之间,要留下互相帮扶、互相容让的空间。恕的含义,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互帮互助的“立人,一方面是“少怨

少怨的概念,应该是孔子时代,甚至更早,关于仁的比较普遍的概念。《道德经》是推崇善的,它也说,要“以德报怨”。倒是孔子更耿介一些,认为自己的原则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这可以认为是他面对怨怼时候的应对之策,但从总体看,孔子是推崇恕,赞成少怨的。由于他自己的性格,倾向于以直报怨,从他的经验,认为这样也可以少怨。这和他所推崇的伯夷叔齐的不念旧恶,并不矛盾。

孔子、老子、伯夷叔齐,都是赞成少怨的。伯夷叔齐怎么个少怨,不得而知,但是,不念旧恶,就会逐步消弭怨愤,化干戈为玉帛,则是仁者掌握的一种规律,更是他们的崇高境界。

少怨是君子、领导者,甚至普通人应当具备的品格。一个处处防人,一直在计较旧恶旧怨的人,很难用好人,团结好人,带好队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信任关系。

特别是要记人大恩,忘人小怨。对人们在交往中留下的负面的看法,要善于遗忘和谅解。

当然,考察下属、朋友、同事、交往对象,是不是对你真的没有威胁,还是要做深入考察和防范的。在分清真正的敌对势力之后,对于普通人,在能够信任和团结的情况下,要力争化对立为合作,化猜忌为信任,最终都能深孚众望。如果能够化敌为友,那又是一种上上之策。而猜忌狭隘,不忘旧恶,以致化友为敌,处处防范,念念不忘别人对自己的恩恩怨怨的人,注定是很难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办成大事的


热带雨林的午后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出自《论语》公治长篇,说的是伯夷和叔齐两兄弟的故事,原话是“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不念旧恶”就是不计较过去的恩怨。“怨是用希”是“用是怨希”的到装句,用是介词,作因为解,因为这样怨恨就少了。意思是伯夷、叔齐两兄弟,不计较别人过去的怨仇,所以,心中很少有怨恨别人的情况,当然别人也就很少会去怨恨他们。

俗话说“怨怨相报何时了”。人都有个性脾气、有利益诉求、有行为准则,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矛盾、心生怨恨是难免的。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世界上得寸进尺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谁让了谁大家心里都清楚。能像伯夷、叔齐那样做到心胸开阔,不念旧恶,不计前嫌,及时化解矛盾,解除怨恨当然很好。起码可以让自己内心平静,不分泌不良化学物质,有利于健康养生。同时,也可以使街坊邻里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平安,何乐而不为呢。这是值得提倡的一种为人处世之道,也符合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原则,所以,被孔子大加赞赏。





画月成眉


早两天看到这问题了,因为论语是连贯表达的,我得翻翻书才能解答。

论语5.23“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是说用人的,如果念着以前交恶的事,决策者能用的人是很少的!解答这句话的意思不难,但解释为什么在第五公冶长篇出现这句话才是关键。

我假装题主手边有本论语哈!这样我能说得简略一点。公冶长篇说孔子怎么因材施教的,能因材施教是因为夫子会看人对不对?5.1~5.9都是夫子怎么评价这个弟子那个弟子的能力,到5.10“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告诉我们夫子怎么做出来的判断,注意,这也是在教我们怎么识人。5.11志道志仁则刚,5.12守己、君子求诸己,这都是教我们怎么自立。但5.13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字面是子贡真实意义的表达吗?5.14以子路重行说明夫子教的是成天性之道,道在行!

前述为过门,5.15进入主题:文教的核心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行动快捷,这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复习一下;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不以求知求教为羞耻,“知不知,上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装那啥被雷劈😁。

那么,夫子立文教是为什么呢?5.16子谓子产“君子之道四焉”:子产是郑六卿之一,时郑国内乱,因子产善而被启用,子产上位即改革强国。君子以仁成就君子之名,至德之仁于民在治,换句话说论决策管理之道。

5.17以晏婴补充说明君子之行;5.18以臧文仲说明什么叫“行己不恭,事上不敬”;5.19教我们分辨忠、清,但忠清不等于仁。注意这三章里的四个人都有官位职司在身,分别说公、私、顺、乱之时的表现,这是教决策管理者行持的度哦!说明文教之立是为了兴邦立国利民。5.20季文子以“文”为谥号,说明品行稳定可靠,决策才是“再,斯可也。”5.21以宁武子说明品行可靠稳定的人要如何在世道做取舍――夫子不希望有无谓的牺牲,8.13及蘧伯玉之事都是反复强调以“邦有道,邦无道”决定来去,从来没有叫人作死求名。(第十五卫灵公篇有句“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这是邦危护国之用了!世道不同取舍有别。)

你看,以上都是论管理,那么5.22“不知所以而裁之”的真实表达就是唯仁为决策者取舍的核心价值观了!那么,5.23说用人别记旧仇,陈力就列、唯合适者用,是很正常的思路吧?为什么要不念旧恶?自己的牙齿都有嗑着唇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哪有那么多龃龉开计较的,道势如水,向前看才是真理。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就是人才,至德于民的求治当然以合适为准则,念旧恶能解决人才问题吗?不能。所以要不念旧恶啊!


节度使95


《论语·公冶长》中,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要准确理解它的意思,必须弄清其中的几个关键词。

首先是“念”。孔子说的是伯夷叔齐不“念”旧恶,不是说不“记”旧恶、不说旧恶。事实上无论小人或君子、庶人或圣贤,要做到不记、不说旧恶,都谈何容易,小人、庶人之所以为小人、庶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喜欢怨天尤人,喜欢说长道短,一如孔子所说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圣贤能不能不计、不说旧恶?也难。但和普通人不同的是:不念旧恶。念是什么意思?念是形声字,上音下义,本义是惦记,常常想的意思。《说文》:念,常思也。如,无念尔祖。——《诗·大雅·文王》。不念昔者。——《诗·邶风·谷风》。伯夷叔齐是圣人,孟子说“伯夷圣之清者也”,孔子认为,他们能做到的也难能不说、不记等,只能是:不念旧恶,不常常记念、惦记别人的旧恶而已。

再说“恶”。恶多音多义,古今中外确确实实都常把恶和善对举,但在现知最古的书籍《尚书》中,它最初的意思是丑陋,相貌不好。《书·洪范》六极,五曰恶。《传》丑陋也。《五行传》貌不恭之罚也。。《广韵》不善也。从心亚声。《通论》有心而恶谓之恶,无心而恶谓之过。……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这“恶”是罪恶、仇恨,还是不好、不善?显然后者比前者更合适,意义更丰富。那么,问题中的前一部分的意思是:圣人伯夷叔齐不常记念、惦记别人的不好。

后一句意思不难理解。怨,《说文》怨,恚也。《论语》:曰怨乎。皇疏:“恨也。”怨,就是愤恨、责备和埋怨的意思。“是用”即“用是”,用,以也。“是用”就是用是,因此。希,和《老子》的“大音希声”“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同,就是罕、少的意思。怨是用希,就是怨恨因此稀少。

这样,上下句的意思是:伯夷叔齐不常记念、惦记别人的不好,所以怨恨因此稀少。“怨恨”的主语是伯夷叔齐,还是旧恶之主,都能成立。那么问题答案有二:伯夷叔齐不常记念、惦记别人的不好,所以他俩怨恨因此少;伯夷叔齐不常记得、惦记别人的不好,所以别人怨恨他俩就稀少。

不念旧恶,就是说人不能总是把自己的心思、情感等和过去牵扯在一起,该放下的一定要放下,否则,心理包袱太重,压力太大,不利于前行,也束缚拖累了现在,身心俱疲,百无一利。托尔斯泰在《复活》中说,如果喜欢过去,就记住哪些美好的东西吧。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理所当然。


老黄0071


《论语.公冶长》篇中“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句话,原意是说伯夷、叔齐兄弟不计较别人的怨仇,别人也就少怨恨这兄弟俩了。

孔子肯定这兄弟的为人,并用“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八个字,高度评价了为人处世之道的一个准则。

这句话到现代也很适用。因为人类是个命运共同体。人们需要建立相互交流和相互信任的关系。但人与人之间,因为个性的差异,又存在很多相互冲突的矛盾。特别是在涉及到相关利益之时,人们各自的自私自利思想往往表现得很突出。各种交恶与怨恨记仇的现象就会产生。

孔子在2000多年前观察到这类现象,就提到了这个为人处世的思想观念,认为不念旧恶,放下怨恨,才是正人君子的修养境界。对现代人来说,不念旧恶,也是更加重要的关系准则。放眼世界,无论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如今都需要这种大度的胸怀。放下怨恨,不念过去旧恶,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牛仔文史


其啥啥意思,你应明白,不就是“只要不念旧恶,怨恨就少”的意思吗?! 孔丘的“不念旧恶”的目的应是“维护维护既得私利的既有秩序”。任何“不念旧恶”都说没道理的,不念者因此会承受屈辱并饭形而上学的错误。


荣耻鉴定师


一个人的念头是有能量的。

根据吸引力法则,和物以类聚,人与群分的说法。一个人容易与自己思想同频率的人吸引在一起。心存善念,吸引来的都是善良的人。心存恶念和怨恨,也容易招来喜欢抱怨的人。

所以,就算别人做得不对,可以大家一起找到问题的根源,共同解决。当情绪需要一个出口时,找值得信任的人倾诉或者运动拳击瑜伽健身等方式宣泄。总之,不能抱有怨恨的心理。


笔尖上的芭蕾


不念旧恶,是指不把旧恶存在心中。把旧恶存在心中的原因是念,念则心有挂碍,不能通达。圣人的用心,念头生起,立刻过去,绝不滞留,绝不回头,因此内心光明清净,快乐无忧。以光明清净之心看待旧恶,看得清楚,理解其中的原因,有正确的应对办法。不念旧恶,好比是从上帝的角度看待旧恶,有谁会怨恨上帝呢?


皓月当空路不迷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意思是不要执着前恶,怨恨就没了,类同于佛学之无生忍。过去的事让他过去引以为鉴可以,放在心上就没多大意义了!怨家宜解不宜结,人生苦短,何苦呢?勿以恶小而为之,慎之!


阳光明正


人改好了?可以不念旧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