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都是要抽穗結籽的,為什麼有的水稻稱"公稻"?

明端木執之


我們所說的公稻子,其實就是一種水稻病害。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作物,不分公母。

現在我們水稻種植還是以插秧為主,在水稻育苗時期容易出現公稻子現象。這都是因為稻種消毒不徹底造成的。

在育苗時,水稻種子應當嚴格按照種子消毒程序消毒,用惡苗靈消毒液浸種消毒七天左右,並且溫度要達到100度以上,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有的人敷衍了事,在室外浸種,早春溫度低,達不到消毒效果,就很容易得惡苗病。

其實,只要按照要求嚴格消毒,就可以有效控制惡苗病。得了惡苗病的秧苗,只要不嚴重,插到田裡大部分病苗就死亡了,不太影響產量。





龍兵過


問題:水稻都是要抽穗結籽的,為什麼有的水稻稱"公稻"?

老張:“公稻”其實不是真的雄性,而是一種病害!


老張在這裡要給大家先說明的是水稻其實不分雌雄,水稻是一種雌雄同株、開兩性花的作物,說直白點就是水稻開花的時候花穗上既有雄性花又有雌性花,所以水稻實際上是不存在所謂的雌雄之分的

,至於分雌雄的活那就不是咱們農民研究的範圍了。但是由於這種“公稻”不結稻穀,所以我們形象的叫它“公子”。

種植水稻的農民相信對這種“公稻”並不陌生,因為每年難免田裡總有那麼幾株“公稻”的,這種“公稻”一般顏色偏淺色,大多數分櫱發育不良、長的瘦高,一般情況下會在水稻揚花期間死亡,但是也有活下來的,活下來的“公稻”也會抽穗,但是結的全是秕穀,所以一般老張看見自己田裡有這個“公稻”的話都會順手把它拔掉,以免它和正常水稻爭養分。


其實這種“公稻”是種子患了一種叫做“惡苗病”的病菌感染,具體的防治措施如下:


其實老張據地現在的的種子出苗以後“公稻”很少了,沒必要太在意!好了,以上就是老張關於《水稻都是要抽穗結籽的,為什麼有的水稻稱"公稻"?》這個問題的一點個人知識,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多多包涵!

老張談三農


根據題主的意思,清江鶴想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詳解水稻"公稻"的問答。

問題之一:什麼是水稻"公稻”?

此"公稻"不是從性別上講的,水稻也沒雌雄之分。它是水稻白稈病或徒長症(書面語為惡苗病)的別稱。是部分種植區域對水稻惡苗病的一種傳統稱謂。從分類上來講,它是一種赤黴真菌性病害。



問題之二:水稻"公稻"的發病時間?

從育苗到水稻抽穗均可發生。重點發病期在秧苗期和分櫱的後期。

問題之三:水稻"公稻"的病狀表現?

水稻苗床上的"公稻":感病水稻細高狹長,根少植株淡黃綠色,比健株基本上要高出三分之一的長度。很少分櫱或不分櫱。



本田中的水稻"公稻":苗床上的公稻移栽後在本田中會出現死亡。本田感病水稻發病較早,比健株高不分孽,莖節上長有倒生根。

不過,生產中也有與健株一樣高的公稻。但是此公稻與健株的形態不一樣。公稻的葉片開張角度很大,而且葉片不對稱總向一邊凸勢。公稻都不成穗,即使成穗穗也很短且不結實。



問題之四:水稻"公稻"的形成原因?

主要是種子帶菌傳播形成再侵染。其次是上年感病稻株的秸稈還田,成為新的侵染源。另外,水稻的生長環境不良也促成水稻"公稻"的形成。還有就是部分水稻品種本身就不抗"公稻"病。如福優系列的福優195,福優995,福優325等均易感水稻"公稻"病。

問題之五:水稻"公稻"病的綠色防控?



首先在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處理。用"惡敵"浸種四十八至三十六小時。其次是秧苗出苗後及時拔除中心病株集中處理。

同時用乙蒜氯黴與惡敵混合配比一定量的葉面肥苗床噴霧,將立枯病與公稻病一起預防與治療。大田不移栽感病"公稻"。腐熟處理上年感病稻株秸稈。只要在苗床嚴格控制水稻"公稻"後,本田發病的機率就比較少了。

如若萬一"不幸"在本田出現中心病株,一是作拔除處理,二是結合其他病蟲害防治時配比防治水稻"公稻"的藥劑一起噴霧,也可收到極好的防治效果。


清江鶴


農戶常說的“公稻子”其實不是雄性水稻,而是在本田或者浸種過程中殺菌不徹底遭受病菌侵染形成的染病植株,其實應該叫做惡苗病。

惡苗病主要表現為育秧期間,染病植株高度超過正常秧苗,秧苗細弱,葉色也比正常秧苗的顏色淡;


在進入本田後,不分惡苗病植株會在抽穗前死亡。但是也會有部分植株正常抽穗只不過籽粒不會結實,全是空癟粒。還有一種情況後是抽穗時死亡,植株從根系上部腐爛,整株乾枯死亡。

對於防治惡苗病主要一下2種途徑,首先是浸種前包衣,其次是浸種時浸種用水需要添加殺菌劑。通過上述兩種方式滅殺種子自身攜帶的惡苗病病菌,達到防治的目的。


以上是我對惡苗病的一些瞭解,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