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继位后为何用令人发指的手段处置大哥赵匡胤年轻的妻儿?

刻意的假装


关于赵匡胤的死因,可谓众说纷坛。正史说他是病死的,野史就五花八门,死法多了去了,传播最广的说法是赵匡胤死在老弟赵光义的斧头下,所谓烛光斧影说的就是这事!

为了做皇帝干掉自己的哥哥,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李世民功高盖世,也被扣上了不仁不义的帽子,更不说小弟弟赵光义!

话说回来,即便赵匡胤是因为疾病而去世的,那么继承人就是赵光义吗。

当然不是,按照父死子继的原则,第一继承人应该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第二是赵德芳,也是我们熟知的八贤王。在他们兄弟都死了之后,才是赵光义。赵光义在继位之后,大言不惭的解释道,自己是为了大宋的利益,无奈之下,才选择继承自己皇兄的位置。

我其实不想做皇帝,但为了天下,不得不如此!

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不信的,但没有关系,兵在谁手里,谁说了算,纵然大家都知道他在说谎,也无可奈何,再说了,天下是人赵家的,人家兄弟阋墙,和外人有一毛钱的关系,就是人家兄弟都死了,也轮不到外人,所以,请不要干涉别人家的事!

外人可以明哲保身,赵匡胤的老婆孩子们,就要倒霉了!

在赵匡胤暴毙的那个晚上,赵光义曾经长时间在赵匡胤的房中。而半晌之后,宋皇后突然宣召赵德昭,说是皇帝驾崩了,而此时赵光义来到宫中,召集大臣,说先皇要自己继承皇位。

尽管赵匡胤曾经对于自己的母亲承诺过,在自己死了之后,让自己的弟弟继承皇位。这种继承方式也有专门的叫法:兄终弟及,商周时期曾经被广泛采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权力的私有属性越来越明显,兄终弟及逐渐被父死子继所取代。

西汉时期,薄太后喜欢小儿子刘武,希望大儿子刘启能在万年之后将位子传给弟弟,刘启很孝顺,但又不想答应,于是就找各种理由推脱,好在刘武命不够硬,哥哥还没死,他倒是先去了。

赵匡胤死得非常突然,根本没有来得及拟定传位诏书,也没有公开宣布让赵光义继承皇位。因此赵光义的皇位继承权就变得可疑起来!

那么赵光义在继承皇位之后,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皇嫂与皇侄呢?

赵匡胤共计有三位皇后,原配孝惠皇后贺氏,早年因病去世,第二位是孝明皇后王氏,死于药物中毒,第三位则是孝章皇后宋氏。宋氏小赵匡胤二十多岁,家世显赫,她的父亲宋偓原任忠武军节度使,生母为后汉永宁公主(后汉太祖刘知远之女)。

特殊的身份,注定她与赵匡胤的婚姻含有很强的政治成分,但夫妻感情还不错,史书记载她:柔顺好礼。

赵匡胤去世时,宋氏尚且年轻,对小叔子继位,她并无太多意见,反倒早早

早年去世,第二位皇后是赵光义初登大位,对嫂嫂侄儿还算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光义露出了本来狰狞的面目。老哥曾经说过一句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赵光义虽然干掉了哥哥,却对哥哥的话记得清楚!他知道,皇嫂对他永远不会认同。只要她在一天,对自己就是一天的威胁!

但已经干掉了哥哥,如果再刚掉嫂嫂,恐怕影响太大,再说了,一个大男人杀个手无寸铁的女人,于情于理也说不过去。

于是,小叔子赵光义想到一个更好的办法:折磨她!

折磨一个人有很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搬家!日慕乡关刚毕业那几年曾多次搬家,每次搬家都折腾的精疲力尽,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仿佛大病一场。

宋皇后先是被迫迁移到西宫,后是东宫,再后来还有其他宫殿,反正他们家房子多,今天在这住,明天到那住,住也不会让你安生的住,赵光义还派出各种宫人24小时监视嫂嫂。

而宋皇后也知道,小叔子不会放过自己,但她一个妇道人家,老公死了,她又能如何。北宋至道元年,四十三岁的宋皇后抑郁成疾,一命呜呼。

最可气的是,宋皇后死后,赵光义不允许用皇后的礼仪安葬她,更不说与哥哥合葬,入太庙!直到神宗继位,才将她的灵位移入太庙!

皇后不得善终,赵德昭与赵德芳的境遇就更难过了。赵德昭因为与赵光义一次对话,被赵光义训斥,不久之后选择自杀。而赵德芳境遇更是奇怪,本来好好的,但是在22岁时候,突然病逝,死因充满了迷团。历史记载,赵匡胤的妻儿老小都没有得到善终。那么赵光义为何非常残忍的对待自己的哥哥的妻儿呢?

赵匡胤对于赵光义不薄,而赵光义在自己哥哥去世之后,赵光义恩将仇报,还是为了自己皇权的稳固。首先,宋皇后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对于自己始终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因为当初宋皇后想要赵德昭继承皇位,因为赵德昭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这一举而且还说明赵光义的皇位来源不正,并非是自己哥哥要传位给他的。这就意味着他赵光义是篡位者,而一个君主对于篡位这件事是非常忌讳,因此他不断的折磨自己嫂嫂,让她早点死去免得引起麻烦。

其次赵匡胤的儿子,对于自己儿子皇位继承产生威胁。如果依照赵光义继承赵匡胤的规则来讲,下一个继承皇位的该是赵廷美,因为兄终弟及嘛,而赵光义没有那么的伟大,自己死后,想要自己的儿子继承。

而自己儿子有没有赵匡胤的儿子大,而且赵匡胤在儿子数量上也占据着的优势,这让赵光义非常忌讳。因此赵匡胤的两个儿子的死因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而赵廷美在自己年纪轻轻的时候,也死的不明不白。

古代的君王,为了自己的皇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女的性命。赵光义在哥哥去世之后,残忍对待自己的嫂嫂与侄子,也不难理解了。



日慕乡关


赵匡胤的死十分突然,第一时间知晓消息的是宋皇后。

宋皇后是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当时她只有24岁,却表现出格外的冷静。面对赵匡胤的突然驾崩,宋皇后不慌不忙,下令让宦官王继恩通知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进宫。

但宋皇后在政治上还是太幼稚,宦官王继恩比她老练的多,他没有听宋皇后的指令,而是直奔晋王府,把消息报告给了赵光义,并敦促赵光义跟着自己迅速进宫登基称帝。

赵光义继位后,宋皇后先后移居西宫、东宫,直到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去世。此时赵光义的不满情绪终于得到发泄机会,他不但自己不为皇嫂穿孝服,还下令禁止群臣前去吊丧,这种做法既违背礼制,又不符合人伦,引起大臣不满。翰林学士王禹偁私下里说了一句“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就被赵光义安插上“讪谤”的大帽子,贬到滁州。

而赵德芳也没什么好下场,赵光义继位三年后,封他为潭王,然而又过了三年,赵德芳突然病死。而他的大哥赵德昭死的更是蹊跷。979年,赵光义攻打北汉胜利后继续北伐攻打辽国,但是兵败回国。这时候赵光义突然失踪,很多人以为赵光义死了,就提议立赵德昭为帝,后来赵光义回来了,此时就不了了之了。赵德昭提醒赵光义论功行赏,却被赵光义挖苦讽刺,赵德昭回家后便自杀了。


独秀文苑


赵光义这个皇帝,可以说是披着人皮的色狼,不仅贪婪,而且狠毒。光就他的夺得皇位一事来看,就足以看出,一个能对自己哥哥下狠手的人,不可能会善待兄弟的妻儿。

历史上的宋太宗,曾经几次改名,他本名叫赵匡义,但由于哥哥赵匡胤黄袍加身,为了避讳,赵匡胤改叫赵光义。赵匡胤晚年时,有一天找兄弟进宫夜谈,两人在房内发生了争执,外人将其描述为“烛影斧声”,意指赵光义谋害了哥哥。

赵匡胤死后,掌握军政大权的赵光义,用卑劣的手段登上了皇位,又给自己改名叫赵炅,是为宋太宗。史家对宋太宗的评价,基本还是客观的,认为宋太宗政治有功,但不善武功。

比起宋太祖,宋太宗的确逊色太多。这从他在高粱河的惨败便能看出。公元979年,宋太宗决定炫耀下武力,移师幽州,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是,宋太宗不懂军事,也没有死磕的精神,反而被人家打得屁滚尿流,好不容易逃回老巢稳住了脚。

高粱河一战后,宋太宗变得老实了。不过,他却开始对宋太祖的妻儿动气了歪脑筋。毕竟,大哥的至亲,就是自己最大的威胁。

赵匡胤死时,留下一位年轻的遗孀(宋皇后),还有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

起初,宋太宗还保留着伪善的面具,在他登基后,便尊称宋皇后为开国皇后,封赵德昭为京兆尹、武功郡王,让赵德芳去做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虽然这些封赏不大不小,但毕竟也没有太为难她们孤儿寡母。

可是,在宋太宗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征讨惨败后,他开始变得十分没有了人性。当时,赵德昭想为个别有功的将士请功,进行封赏。可是,宋太宗却阴阳怪气地说:等你做了皇帝再说吧。

结果,赵德昭满腹委屈,原本应该继承皇位的,就该是赵德昭,根本没有赵光义什么事儿。可如今,害死亲爹的嫌疑人,却在朝堂上发号施令。就这样,赵德昭回家后便自杀了。可以说,赵德昭,就是被宋太宗给逼死的。

至于剩下的那个赵德芳,虽然没怎么受打压,却不久便英年早逝了。就这样,宋太祖的两个嫡子,稀里糊涂的就都死了。

在失去两个儿子(并非亲生,但名义上为母子)后,宋皇后自然彻底没了依靠。宋太宗怎么对这个年轻寡妇的,正史记载的比较少。不过,宋太宗曾逼着这个寡嫂,搬去了西宫,这便如同打入冷宫一般了。

可以说,宋太宗这个人,自打坐上皇位的那一天起,基本上就不是个有德之君。与哥哥赵匡胤相比,他简直太过汗颜了。当然,宋太祖也绝非就是个完美的人,只是在古代的帝王中,也算是中等偏上的皇帝了。


史海烂柯人


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驾崩的,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个大谜团,正史记载的讳莫如深,民间的流言纷纷(“烛影斧声”),无疑都让宋太宗赵光义难以洗脱“弑兄夺位”的嫌疑。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宋太宗弑兄篡位确有其事,那么他上台后是如何对待年轻的寡嫂宋皇后,以及侄儿们的?


按照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的说法,宋太祖暴崩时,赵光义并没有在宫中,而是在自己的晋王府里。当宋皇后得知皇帝暴死的消息后,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派人通知“法定接班人”赵光义,也没有召唤皇次子赵德昭,而是派大太监王继恩去找皇四子赵德芳(宋皇后养子)。宋皇后这样做,无非是想让赵德芳做皇帝,自己做太后。



然而王继恩并没有服从宋皇后的命令,出宫后直奔晋王府,向赵光义通报皇帝的死讯,并请求他火速入宫。当宋皇后看到入宫的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时,顿时陷入慌乱之中,过了好一阵,才赶紧向后者下拜,并口呼万岁。不仅如此,宋皇后还哀求小叔父,乞求他饶过自己和赵德芳的性命,而赵光义也发誓,将与宋皇后、赵德芳共享天下。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见《涑水记闻》(注:当时皇宫并无王继隆此人,实为王继恩之误)。



作为大史学家,司马光的著作以严谨、客观著称,但这则史料的真实性,却让世人大为怀疑。其一,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宋太祖死后,皇位必须传给赵光义,这是天下皆知的事实,宋皇后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推翻这项约定?除非根本没有“金匮之盟”这回事;其二,宋皇后见到赵光义后恐惧至极,甚至到了哀告求生的程度,这说明宋太祖的暴死,赵光义难脱干系。


帝位既然来路不正,宋太宗难免会感到心虚,而为了消除恐惧不安的情绪,他只能拼命地打击、压制寡嫂和侄儿,并不断地强调帝位的合法性。正因如此,赵光义刚登上皇位,便将寡嫂迁往西宫居住,11年后又命她搬到东宫,但无论在哪里,都派人进行严密监视。宋皇后在压抑、孤独中度过19年煎熬时光,最终于至道元年(995年)四月薨逝,年仅44岁。



宋皇后病逝后,宋太宗既不为皇嫂成服(即穿戴丧服),又不许群臣临丧,并拒绝让宋皇后的神主祔庙。更有甚者,宋太宗还禁止宋皇后跟宋太祖合葬,并将她的棺椁安置在普济佛舍长达2年之久,最终才极不情愿地让她葬在永昌陵(宋太祖的皇陵)的北面(详情见《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如此刻薄地对待寡嫂,哪里是一国之君应有的风范?


宋太宗对待侄儿们,同样刻薄寡恩至极。宋太祖共有4子,其中长子赵德秀、三子赵德林皆早夭,唯有次子赵德昭、四子赵德芳活到宋太宗即位后。作为宋太宗最大的威胁,赵德芳在叔父登基后,出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职务,看似地位尊崇,但仅过了5年时间便离奇地暴死(“寝疾薨”见《宋史·卷二百四十四》),终年才23岁。



而赵德昭的结局,比赵德芳更为悲惨。宋太宗登基后,进拜赵德昭为京兆尹、侍中,封武功郡王,移镇永兴军。为了表示尊崇,宋太宗下诏凡朝会时,赵德昭与齐王赵廷美(宋太宗之弟)的班次,要排在宰相之上。两年后(978年),宋太宗又加任赵德昭为检校太尉。然而仅过了1年时间,赵德昭便遭遇杀身之祸。


原来,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随宋太宗灭亡北汉,随即又北伐辽国,结果在幽州高粱桥之战中遭遇惨败,宋太宗一度失去踪迹。此时,部分朝臣便提议拥立赵德昭为帝,不久宋太宗返回驻地并得知消息后,心中大为不悦。回到汴梁后,宋太宗因为北伐失利很郁闷,很久都没有奖赏将士们灭亡北汉的功劳。



赵德昭心无城府,某日面见宋太宗时便提及此事,希望叔父能论功行赏、安慰军心。没想到宋太宗听后勃然大怒,冲着赵德昭怒斥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赵德昭听后恐惧至极,连连叩头谢罪,等回到王府后,便拔剑自刎而死。宋太宗弑兄夺位,上台后又刻薄地对待寡嫂宋皇后,逼死侄儿赵德昭,让赵德芳也死的不明不白,种种作为,实在是有失为君之道。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宋史》、《续资治通鉴》、《涑水记闻》等


文史砖家


令人发指?这标题让人看了。。本身就有点“令人发指”。

宋代皇帝赵光义可谓是踩着自己亲侄子的肩膀登上的皇位,没错,他这个皇位来的不是很干净。

有史料记载,宋太宗的哥哥,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之前是没有立遗诏的,而且他的死本身也很蹊跷。

据说那一天赵光义来到皇宫陪着自己的哥哥赵匡胤喝酒吃饭,席间只有两人,再无他人,这亲哥俩吃饭应当是和和睦睦,互相把酒言欢的,但是却有宫女说,听见房间里有花瓶打碎的声音,这“烛影斧声”的传闻说明了这哥俩有可能是在全心全意的打架,也可能还动用了家伙。


更加让人心生怀疑的是,这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让人进来打扫,事后赵光义半夜自己一个人走了,后来到了凌晨时分,发现赵匡胤暴毙。宋太祖死的太匆忙,以至于根本没有来得及下遗诏。

所幸皇后反应及时,听闻自己的丈夫死去后,立马叫自己身旁的太监王继恩去叫她的儿子赵德昭。这赵德昭也并非是她自己亲生的孩子,宋皇后自己并无孩子,但是她向来很喜欢宋太祖的二儿子,那自然在丈夫死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赵德昭。

但是万万没想到,这小太监自己擅作主张,去叫了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这赵光义可是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马上赶到皇宫。

皇后见到小太监回来后,立马问自己的孩子赵德昭回来了吗,可是抬头一看竟然是赵光义,心里全明白了,这太监已经被人收买,宋皇后也很机灵,立马改口说道:”以后还请官家照顾我们母子了。”

这“官家”称呼一出,可就不得了,那就是认可赵光义当皇帝了,这宋皇后为了自保,这也是没有办法的背书。

宋皇后本以为这赵光义会好好对待他们母子,可就是天不顺人心啊!

首先,宋皇后并不能成为皇太后,只是皇嫂,这地位太尴尬,就被赵光义安排到东宫居住,后来又直接打入冷宫,慢慢消磨人生到老死。

宋皇后死后也没得到应有的尊重,宋太宗既不服丧,也不安排大型归葬仪式,最后只是将宋皇后匆匆下葬,并没有安葬到皇陵,结局实在不能说完美。

宋皇后本人结局悲惨?她的两个儿子也是同样如此!

先说赵德昭,因为赵光义带兵打仗在外,一直迟迟没有回来,就有大臣说想要立赵德昭为皇帝,但是这话很快就传到了赵光义耳朵里,这样事情就变得难办了,皇侄儿,那咱该怎么办呢?

怎么办?好办!

赵德昭只能选择自杀以示忠心了。

转过头没两年,赵德秀23岁上就英年早逝,这回倒是没有流传赵光义怎么收拾的他,而且赵光义还主持了隆重的哭拜祭祀活动,哭的比谁都伤心。

伤心是给大家看的,大家都看到了吧,我大哥四个儿子,两个死的早,剩下这俩也福薄命短,上回那位我有一定责任,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但主要是这痴儿心态不成熟,选择了自杀。你们看最后这一位,还真不赖我!

我是多么想让他们哥俩继承大宋江山啊,我这皇位就是个总代理,就等着你们这小哥俩成长好,如今可倒好,你们成长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

话说宋太宗没底线也不是一天两天,哥哥死的不明不白,对待亲侄子和嫂子也为人诟病。但这真的只是宋太宗一生的所作所为的一小部分,再比如,江湖纷纷流出种子的《熙陵幸小周后图》。



小周后长得风华绝代是不假,你当今圣上小小怡情也无妨,就问你,干嘛非要组织画师临阵观摩,嗯,还非得画出来?


历来现实


要想说明,宋太宗赵光义残忍的对待大哥赵匡胤妻儿这件事,我们必须要先说一下,宋太宗赵光义是如何当上的皇帝?

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是死于非命,他去世的前一夜,是和弟弟赵光义在一起喝酒。两个人喝了大半夜,然后第二天一大早赵匡胤就去世了。

本来发现赵匡胤去世的人是赵匡胤的宋皇后。

宋皇后明白此事非同小可,所以,她立刻派了太监王继恩去把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给叫来,好让赵德芳即位当皇帝。

但是,太监王继恩没有去叫赵德芳,而是擅自把赵光义给叫来了。

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这件事太不寻常了。

赵匡胤本来是和弟弟喝酒死去的,太监王继恩在叫人的时候,又是先去叫的赵光义。这其中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是不是王继恩早就和赵光义商量好了,万一赵匡胤去世,就立刻去叫他来呢?

否则,一个小小的太监,怎么可能会擅自违抗皇后的命令呢?

我们再说一下王继恩先叫赵光义来的重要性?

赵匡胤去世之前,没有立太子,也就是说,继承人的问题,赵匡胤没有解决。

按照当时的规定,无论是赵匡胤的儿子,还是他的弟弟,只要先到达他陵寝前的,就是可以继承他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因为赵光义先到的,所以,赵光义就登记当皇帝了。

这就是王继恩,先叫赵光义来的具体缘由。

赵光义当皇帝之后,刚开始为了巩固皇权,他还是对赵匡胤的妻子不错的。但是,等他坐稳了皇帝的宝座。一个又一个的怪异的事情,就接踵而来了。

当时赵匡胤的存活的儿子,还有二儿子赵德昭和四儿子赵德芳。

我们先说赵德昭是怎么死的?

有一次赵德昭在跟随叔叔赵光义打契丹的时候,赵光义这个皇帝,被打丢了。也就是说千军万马当中,没有了皇帝。

宋军都以为赵光义这个皇帝被打死了,考虑到群龙无首,很多人就立了赵德昭为皇帝。但是,那一次宋太宗赵光义并没有死。他是一个人骑着驴,狼狈的逃了回去。

当他回去之后,知道有人拥护赵德昭当皇帝,他十分的震怒。

但是,他又不好发火。

那时候军队去打仗,无论是打了胜仗,还是打了败仗,回去都是要犒劳三军的。

因为赵光义对所有人拥立赵德昭当皇帝这件事不满,所以,他不打算犒劳三军了。赵德昭这个做侄子的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就去建议赵光义,要犒赏三军。

但是,赵光义给他的回复是,等你当了皇帝,在犒赏他们也不晚。

就是这一句话,赵德昭听了不是滋味,回去之后,他就找了一把刀自杀了。

我们再说赵德芳,赵德芳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要说这么年轻的人,在没有病的情况下,死亡是距离他很遥远的事情。

但是,他是和自己的父亲赵匡胤一样,不明不白的正常吃饭,正常睡觉死去的。

因为赵德芳的死,过于蹊跷。

所以,大家都认为赵德芳肯定是被赵光义害死的。毕竟赵德芳的存在,能影响到他皇位的稳定性。

在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去世之后,能威胁到赵光义的,也只有他的弟弟赵廷美了。

因为赵光义的皇位是从哥哥赵匡胤那里继承来的。也就是说,若是他的皇位来的比较合法的话,他去世之后,就必须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才是合法的。

可是,赵光义并不想这样做,因为他想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所以,赵廷美也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离奇的死亡了。

赵光义和赵廷美一死,就没有人能威胁到赵光义的皇位了,这时候他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

那么最后赵光义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嫂子,也就是宋皇后的呢?

宋皇后还算不错,他在赵匡胤去世之后,又活了20多年,应该说她是正常死亡的。

但是,在她去世的时候,令人十分诧异的是,赵光义不让任何大臣去吊丧,还不让她按照皇后的礼节下葬,只是草草的让她按照一般嫔妃的礼节给下葬了。

这说明赵光义是十分在意名份的一个人,即使一个死去的皇后,想要享受的待遇,他都不让给。

他这是在抹杀自己哥哥赵匡胤当过皇帝这件事呀。所以,无论是赵匡胤,赵德昭,赵德芳还是赵廷美的死。赵光义都脱不了干系,但是又没有具体的铁证。

只能说赵光义这些事做的十分的漂亮,他制造了一连串的未解之谜。


史学达人


说起赵光义的继位,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斧声烛影”,绝大多数人认为是赵光义杀掉了哥哥赵匡胤,自己夺取皇位。

这件事虽然缺乏直接证据,尚未得到完全证实,但赵光义继位后对待赵匡胤立下的孤儿寡母的举动,却让人不得不坚信这一点。

赵光义继位之谜

公元976年10月,赵匡胤生病了,春秋年盛的他以为这原本是一次小病,却没想到病情越来越重,直到一天午夜,赵匡胤突然召自己的亲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

赵匡胤摒去左右,只留两人在宫内,谁也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但在屋外的太监宫女却隐隐看到烛光映照下,赵光义的影子突然站起来,双手摆动,做出推辞谢绝的动作。

紧接着,又有人听到赵匡胤拿着柱斧戳地,大声说:“好为之”。

片刻后,噩耗传来,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

以上便是“斧声烛影”的故事,听起来神秘奇异,让人真假难辨。

作者认为,无论“斧声烛影”是暗示赵光义杀兄篡位,还是证明赵匡胤遗嘱传位给赵光义,这个故事都不太可信,真正可信的是赵匡胤死后,当事各方的反应。

争夺皇位的暗流

赵匡胤的死十分突然,第一时间知晓消息的是宋皇后(亦称开宝皇后)。

宋皇后是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当时她只有24岁,却表现出格外的冷静。面对赵匡胤的突然驾崩,宋皇后不慌不忙,下令让宦官王继恩通知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进宫。

赵匡胤有两个儿子,长子赵德昭时年25岁,次子赵德芳17岁,这个时候召赵德芳进宫,宋皇后的意图十分明显:谁来得早,皇位就是谁的。

宋皇后为什么舍长子赵德昭,召次子赵德芳入宫?因为她和赵德芳关系更亲近,召赵德芳抢先一步入宫,背后很可能有宋皇后的政治考量。

但宋皇后在政治上还是太幼稚,宦官王继恩比她老练的多,他没有听宋皇后的指令,而是直奔晋王府,把消息报告给了赵光义,并敦促赵光义跟着自己迅速进宫。

宋皇后听得有人进来,抬头一看竟是赵光义和王继恩,刹那间明白了一切,她迅速示弱,向赵光义说到:晋王来了,今后我们母子都靠您了!

赵光义点头道:好说!好说!

赵匡胤皇后之死

在王继恩的帮助下,赵光义顺利继承皇位,但宋皇后绕开自己召赵德芳进宫继承皇后的举动一直让他如鲠在喉,甚至是记恨,这种不满情绪直接体现在他对待宋皇后的举动上。

赵光义继位后,宋皇后先后移居西宫、东宫,直到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去世。此时赵光义的不满情绪终于得到发泄机会,他不但自己不为皇嫂穿孝服,

还下令禁止群臣前去吊丧,这种做法既违背礼制,又不符合人伦,引起大臣不满。翰林学士王禹偁私下里说了一句“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就被赵光义安插上“讪谤”的大帽子,贬到滁州。

更过分的是,在赵光义的授意下,宋皇后的棺椁始终无法和赵匡胤合葬,也不能祔太庙受供奉,一直到几十年后的宋神宗时,宋皇后的牌位才得以升祔太庙,赵光义这种薄情之举不但在当时引起非议,也遭到后世的广泛批评。

很明显,赵光义对宋皇后当初的举动一直耿耿于怀,他的所作所为都在发泄对宋皇后的不满,他在宋皇后生前找不到借口,只好在宋皇后死后做出“令人发指”的举动。

赵匡胤儿子之死

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也没有得到好下场。

长子赵德昭早已成年,赵光义在继位之初没有刻意压制他,反而不断抬高他的政治地位,因此赵德昭一开始的生活还不错,但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亲征幽州大败,自己还受伤狼狈逃窜,心情十分不爽,连提前说好给将士们的封赏也不兑现了。

这个时候,赵德昭出了一个昏招,他居然找到赵光义说“皇叔说话要算数,征邮政虽然败了,但打北汉胜了,你之前说给将士们灭北汉的封赏,应该兑现。”

赵光义正在郁闷,听到这句话,没好气地回了一句: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赵德昭知道自己说错话了,他回到家后,支开随从,拿着一把水果刀就自裁了。

赵德昭死后,据说赵光义很后悔,亲自赶到现场,抱着侄子的尸体痛苦不已,至于到底是猫哭耗子假慈悲,留下几滴鳄鱼的眼泪,还是发自内心的悔恨,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不幸的是,赵德昭死后仅2年,赵德芳又病逝了,时年23岁。

这样一来,赵光义即位六年内,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全部去世,后来赵光义又成功以“谋反”之名废掉皇弟赵廷美,彻底扫平了传位给自己儿子的道路,这就是为何北宋皇帝全部都是赵光义一脉的根本所在。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北宋江山的取得,是众将拥护赵匡胤陈桥兵变的结果。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拥护赵匡胤最得力的助后,还有他的亲兄弟赵光义。

赵匡胤的死,是很蹊跷的。他是突然死亡,是暴病死亡还是被谋杀,直到现在也说不清,但在他死前,赵光义与哥哥聊了许久,所以“烛影斧声”成为千古之谜,赵光义有弑兄夺位之嫌。赵光义是否真的弑兄估且不论,太监王继恩的做法又给历史添一谜。作为赵匡胤的心腹太监,在赵匡胤去世后,他不听宋皇后的懿旨去请赵德芳处理父亲后事,而去请了赵光义。可以想见,在宋皇后与赵光义的天平上,他迅速倒向了后者。宋皇后是很想儿子继位的,但在赵光义第一时间赶到的情况下,她为了保护母子之命,立即承认了赵光义继位的既定事实,未做稍许反抗。于是兄终弟及在宋朝上演。

赵光义继位后,对宋皇后及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并不好,首先,宋皇后因为小叔子继位,并未升格为宋太后,第二,宋皇后搬离原来宫殿,移居西宫,后又移居东宫;第三,宋皇后在赵匡胤去世19年后离世,赵光义并未按皇后的礼仪发丧,也不为皇嫂服丧。宋皇后亦不能与宋太祖合葬,也未入太庙享受祭祀。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结果更不好,小儿子赵德芳在23岁突然病死,死因不详;大儿子赵德昭干脆就是自杀死的,因为他劝赵光义对前线将士论功行赏,赵光义给他一句“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他们也不迟”,所以心生恐惧自杀身亡。说起来,都是皇帝的位子惹的祸:宋皇后曾有欲立赵德芳的想法和行动,赵德昭曾有被其他将军拥立未遂的记录,赵德芳又是宋皇后最宠爱、最想立的太子,赵光义在“继位不正”的情况下竟欲清除这些“威胁”,也有“情理之中”。


陆弃


毒兄狠弟,宋太祖欺孤儿寡母篡位在先,后照顾柴家几个儿子,有的死有的不知所终,剩下两小儿子又都改姓潘卢。

〖新五代史·卷二十·周家人传第八·柴守礼〗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让更名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谨右武卫大将军,封纪王;熙诲左领军卫大将军,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欧阳修写史为宋太祖遮掩,两个王爷也能消失!退位恭皇帝柴宗训年方二十就暴毙,写都不敢写,还不如写《旧五代史》的薛居正。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恭帝纪〗皇朝开宝六年春,崩于房陵。今上闻之震恸,发哀成服于便殿,百僚进名奉慰,寻遣中使监护其丧。以其年十月,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诏有司定谥曰恭皇帝,陵曰顺陵。

无德之人,难怪时人多讥之。宋之宽仁,有多少是士大夫与天子同编的谎言!

太宗学的有模有样,继位两年逼死赵德昭,年二十八,继位六年赵德芳暴毙,年二十三。宋太祖无子,太宗只好立自己儿子为太子了,呵呵。

〖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宗室一〗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徽宗时,追赐名及王封。……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后改吴王,又改越王。……秦康惠王德芳,开宝九年出阁,授贵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元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太尉。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赠中书令、岐王及谥。后加赠太师,改楚王。

太宗对待寡嫂宋皇后是死不发丧,权殡普济佛舍!有多大的仇?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后妃上〗孝章宋皇后,河南洛阳人,左卫上将军偓之长女也。母汉永宁公主。后幼时随母入见,周太祖赐冠帔。乾德五年,太祖召见,复赐冠帔。时偓任华州节度,后随母归镇。孝明后崩,复随母来贺长春节。开宝元年二月,遂纳入宫为皇后,年十七。性柔顺好礼,每帝视朝退,常具冠帔候接,佐御馔。太祖崩,号开宝皇后。 太平兴国二年,居西宫。雍熙四年,移居东宫。至道元年四月崩,年四十四。有司上谥,权殡普济佛舍。三年正月,祔葬永昌陵北。命吏部侍郎李至撰哀册文,神主享于别庙。神宗时,升祔太庙。

赵光义学习能力太强!坏出水平。

〖宋史·卷五·本纪第五〗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乱世枭雄二人组,青出于蓝!


廿二层云


我是刘忙观点,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

赵匡胤死的时候,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次子赵德昭,另一个是四子赵德芳,身体都很健康。而他的皇后孝章宋皇后也才25岁。

这三个人是怎么死的呢?



关于赵德昭的死,起因是这样,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北伐幽州之役后,赵德昭主动给将士们请赏,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因为不管战争成败,国家都应该赏赐,即便是打了败仗,也要发一些抚恤金,要是国家一点表示都没有,以后谁还敢卖命呢?但这个建议招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的激烈反对。于是宋太宗说了这么一句话: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意思是等你当了皇帝,再赏赐他们也不晚。短短九个字,包含着恐吓、嫉妒、威胁、愤怒。无奈的赵德昭就抑郁的回家了,回家后大吃大喝来解闷,《宋史》记载:赵德昭爱好吃肥肉,最后是吃肉吃死的。这话能相信吗?一个23岁的小伙子会吃肥肉吃死?反正我是不信。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反而比较可信:赵德昭回府后气愤难耐,最后用刀子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关于赵德芳的死法,《宋史》的记载就更离谱: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赠中书令、岐王及谥。意思是赵德芳是睡死过去的,年仅23岁。我们当然不排除他有心脑血管疾病、突然去世的可能。但是大多数历史学家都不认可,因为赵匡胤生前有立赵德芳为太子的动机,因此可能是太宗担心赵德芳篡位,故意用毒害死了赵德芳。



而关于宋太后的死法,则是被赵光义折腾死的。一会让她东宫搬到西宫,一会又让她从西宫搬到东宫。还让人监视她的一举一动。年轻的宋皇后去世时只有44岁。宋皇后死后,赵光义不许大臣穿丧服,不允许按皇后的礼节来安葬。把她的遗体放在普济寺一放放了三年。不按皇后礼节,草草下葬。这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

综上所述,这几个人去世的核心原因是宋太宗要和赵匡胤撇清关系,保证自己皇位的稳定,不允许别人有丝毫的觊觎。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接下来,他又害死了自己的弟弟赵廷美。



我们知道,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和宰相赵普捏造了金匮之盟。意思是他们的母亲杜太后去世之前把兄弟三个叫到榻前,定下了兄终弟及的规矩:赵匡胤死后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死后传位给赵廷美。赵廷美死后在反过来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但这样的说法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因为赵光义的内心想法是要传给儿子的,他要保证血统的纯正。



于是阴险的赵光义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即位后不久就把赵廷美封王,并任命为开封府尹,俨然就把皇位传给弟弟的态势。但好事没几年,赵廷美因阴谋造反罪被罢官,后来又被发配到湖北省,最终抑郁而亡,年仅38岁。

太宗虽然也算个伟大的政治家,但为人实在太阴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