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石壕吏”

(干杯读史)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河南巩义人,我国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深远的影响,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内容被称为“诗史”鲁迅先生评价他的诗歌是“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我们先来读一读杜甫的这首诗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石壕吏”这首诗歌琅琅上口,通俗易懂,所描述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现代人中间。所以鲁迅先生说“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杜甫生活的年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他经历了唐明皇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这样的乱世。

公元710年庚子日,李隆基(公元685年—公元762年,唐玄宗)联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诛杀韦氏集团。712年,唐睿睿宗李旦禅位于李隆基(高宗与武则天的孙子)。玄宗在位大部分时期内,拨乱反正,耽于政事,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任用姚崇(公元651年—公元721年,今浙江湖州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宋璟(公元663年—公元737年,今河北邢台人,宰相,唐朝著名政治家)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唐朝巅峰时期的开元盛世。但是,在后期逐渐怠慢政事,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宠爱贵妃杨玉环,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稳定边疆,反而适得其反。

安禄山(703年—757年,胡人,范阳节度使,后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领兵十五万从范阳起兵。史思明(公元703年—公元761年,突厥人,河北节度使后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在安禄山反叛后,替范阳节度使,拥兵8万,领多郡,肃宗李亨(李隆基三儿子)恐史有变,计谋杀之,没曾想,史思明起兵再叛,于759年攻占魏州(河北大名市)称王。並进攻邺城解邺城(今河南安阳)杀了安庆绪返回范阳(今河北怀安、涿州一带)自称大燕皇帝,这就是发生在公元755年到公元763年的“安史之乱”。席卷半壁江山的安史之乱(有称天宝之乱)是唐朝的转折点。

“石壕吏”的诗歌,不如说就是个故事,就发生在郭子敬(公元697年—781年,唐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安史之乱后平定者)、李光弼(公元708年—公元764年,唐朝名将,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于公元758年为平息叛乱率领20万唐军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城,本已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由于史思明派出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在叛军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洲),四周抽丁补员。正任命为华洲(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的杜甫,离开洛阳赶赴华洲,沿途中,投宿石壕村(现河南陕县东70里的干壕村)碰到了四处招兵的官吏,于是将所见所闻构思成诗,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作《石壕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