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别一幅书法的雅与俗?

书灯幽见


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合理,一幅书法无所谓雅俗,而在于其精神内涵如何。

关于书法雅俗的问题,历代书法家都争论不休,而主流的书法大家倾向于将书法雅化,追求“雅书法”,从而贬低“俗书法”。但是纵观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之所以会产生“雅文化”,正因为它是在“俗文化”的基础上才孕育生长出来的。可以说,没有俗文化,其实也就难谈到雅文化。

书法就好像一个鲜艳的花朵,而俗文化正是孕育这朵美丽花朵的土壤,离开了它,就没有“雅文化”“雅书法”了。

雅文化是俗文化的发展,俗文化是雅文化的基础,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因此单纯的论断一幅书法作品是俗书法还是雅书法,并没有实际意义。在具体说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对“雅”与“俗”做一个界定,以便更好的谈论剩下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日常惯用语中,“雅”往往代表着好的一面,而“俗”则代表差的一面。但是,这两个字最本初的含义并不是这样。比如,我们都知道诗经中有《大雅》诗歌,也有《小雅》诗歌。而关于诗经中的“雅”,指的是“正”的意思。

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被后世的人称之为《毛诗》。他们俩为这篇《诗经》做了一个序言,人们称之为《毛诗序》,这个序在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被看作是最早的文论。在这篇序言中,他们俩这样说: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在这里,他们解释了“雅”的含义。其实所谓的“雅”在一开始,就是“正”的意思,也就是上级统治者之间的言语交流。因为各种事情关乎的重要程度不同,所以,雅也分为大雅和小雅。

我们知道,古代人有“赋诗言志”的传统,而且掌握知识的一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所以,他们互相之间说话常常引用《诗经》里面那些优美的语言,孔子曾经说“不学《诗》,无以言”,他在这里特指《诗经》,其实就是针对古代士大夫之间赋诗言志的传统而言的。

所以后来,雅也就有了现在雅致、幽雅、淡雅和典雅等意思存在,指的是那些高级的,被人们所崇尚的东西,美好大方的事物。

在《诗经》中,与“雅”相对的,是风。“风”在《诗经》中是也是一种文体,《毛诗序》这样解释“风”: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可以想见,风其实就是广大民众的情感、遭遇。我们知道周朝时期,有采风的制度。而我们现在一些艺术家到基层去进行艺术考察,也被称之为采风。其实采风就是观民情、知民俗。而风常常与“俗”联系在一起,所以就有了“风俗”的说法。

因此,雅一般来说被指为是上层统治者的对话语言,而“风”则被指为下层人物的对话语言。从源头上来说,雅俗本来就没有确切的褒贬含义。

因此,后世的人在谈到“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尚态、明清尚势”的时候,其实就在讲我们应该书法雅俗的比例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从魏晋一直到明清,实际上整个书法史,就是一个不断进行艺术普及化、平民化、世俗化的过程,联系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背景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自觉期。而魏晋书法之所以被后世的人们不断的推崇,实际上就是因为魏晋时期的书法家们存粹的追求“雅”艺术,追求“雅文化”,将这种追求深刻的融入到了他们内在的生命体验中,所以就有了“韵”,而我们所说的“韵”,不仅是完全主观性的东西,而且是完全贵族的东西。

因为我们知道,在魏晋时期,能够学书法的人,不是贵族,就是皇帝。普通士大夫,寻常百姓,能够过上安稳日子就已经很不错了,那就更不要奢谈学习书法了。

所以魏晋时期的书法,完全由贵族统治阶级自己主导,反映的是贵族统治着的主观意愿。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王羲之。他们家世代都是皇家贵族,很是气派。他自然衣食无忧,每天都醉心于艺术之间,追求存粹的享乐和艺术的永恒,所以他的字才那么的潇洒、难得、空灵淡雅。

到了唐朝,“唐尚法”。所谓“法”,其实就是规则性、规矩性的东西,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我们知道唐朝是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帝国。唐朝统治者完全不能想魏晋时期那样,让世家大族、公卿大夫掌握政权,实行门阀政治,他们必须建立一套适合于普天之下的法则规范,让整个帝国高效运转。

事实证明,唐朝人找到了,那就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让帝国的每一个平民百姓看到了希望,知道自己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因此,唐朝人特别重视规矩和法度。而他们在书法中就完全不会像魏晋时期的人那样,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他们当然认为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非常好,但是他们不会这样去做,而是小心翼翼的总结他们的艺术成就,将其归纳为一套法度规范,这也是人们说“唐尚法”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从唐朝开始,书法逐渐走向“雅”的对立面。

而宋元时期,中国书法有发展到了一个新境界。“宋尚意、元尚态”。所谓的“意”后世常常理解为“意境”,可以说,这本来就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有问题的地方在于,人们常常认为意境就是文人化的,就是高雅化的,普通人、平民就没有什么境界。实际上并非如此。

宋元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高度世俗化的一个初始阶段,其高潮在后来的明清时期。明清两代真正实现了文化世俗化,出现了四大小说,而且还出现了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繁荣的局面。小说《金瓶梅》其实就是明代俚俗文化的产物。

而宋元时期,戏曲艺术从文人书阁走向民间,大批文人不仅写一些阳春白雪的东西,而且也接触“下里巴人”。比如苏轼、柳永,他们的书法、诗词等都渗透着俗文化的气息,世俗感浓厚。

元朝统治者本身文化水平就不是很高,而且当时文人已经无科举做官之路,他们在民间,靠创作俗文学作品为生,写一些俚俗幽默的戏曲度日,比如关汉卿等人创作的元曲。这一切表明俗文化在整个士大夫群体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甚至也影响到了他们的书法。

明清时期,统治者采取高压政策,对文化压制,文人在官场上郁郁不得志,反而去向民间汲取智慧。而此时市井文化正在崛起,市民阶层普遍壮大,一些经商的富人有了附庸风雅的爱好,对于艺术品也有了收藏的兴趣,明清时期甚至有成熟的书画艺术交易市场产生,这一切对艺术家的创作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以说,此时艺术家创作的动力来源,首先就是“俗”文化的,是民间底层的推动。我们看到民间各种文学读物、小说画报、各种极具特色的书画作品,都是这一时期俗文化的产物。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其实是由两种不同的内在因素在互相推动着而不断发展的。一个是“俗”的力量,一个是“雅”的力量。

所以,一幅书法作品,它不可能完全是“雅”的,也不可能完全是“俗”的。它应该是“雅俗共赏”的。一个艺术家,不可能一开始就说“我要写俗书法”,“或者我要写雅书法”,雅俗问题不是艺术家应该考虑的问题,也不是欣赏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你能否在这件艺术作品中体会到快乐,引起情感共鸣。所以艺术家应该考虑这个因素,而不是其它。


松风阁书法日讲


一、什么是书法的“雅”和“俗”

雅与俗的最终标尺是书法审美。雅就是典雅、清真、格调高,俗就是粗糙、庸俗、趣味低,通常泛指花里胡哨、江湖习气重的字。雅与俗没有可以量化的分水岭,一切皆取决于观赏者自身的书法学养和书法审美能力。比如田英章的楷书,称其大雅者比比皆是,称其大俗者亦不乏其人。再比如,米芾曾说颜鲁公楷书是俗品、柳公权是俗书鼻祖等等。



二、如何鉴别书法中的“俗书”

一是机械呆板少变化。古人认为画宜熟、书贵生,“熟”易油滑,“生”则质朴。如不能跳出古人窠臼,虽临摩很深很像,亦难逃一个“俗”字。二是投机取巧者易俗。有的急于求成,今天学欧阳询,明天就赵孟頫,投机倒把、偷梁换柱,往往因四不像而显得俗。三是媚易甜俗。姿媚过重则刚健必损,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慎落甜俗。四是文化内涵缺失。书法中的君子气、文人气、书卷气,最终从文化修养中来,没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就很难写出典雅的作品来。


最一流的作品,应该是可以“雅俗共赏的。雅俗共赏的俗,是狭义的,指的是作品的质朴坦率。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求雅避俗是应该一以贯之的态度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


抱庸詩書


怎样鉴别一幅书法作品的雅俗?这确实是个问题,书法作品有雅俗,关键鉴赏者也有雅俗。本是一幅俗作,但鉴赏者格调不高,看见俗书就觉得很对路子,便会觉得高雅。林散之先生就说过:书法跟人走,人俗字也俗,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

太熟了就容易俗了

书法的学习规律是:生-熟-生,这样一个过程,在进入到熟的过程时,很多人就很难跳出来,例如清乾隆皇帝,学赵孟頫书学的倒是很娴熟,但毫无新意而且不能自拔,终落俗道。例如董其昌评价赵孟頫的书法时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虽然董其昌的说法不一定确切,但他的这种观点值得我们警惕:“书法因熟生俗”。

学习今人书法易俗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下,那只能去地下了。很多人喜欢学当今一些名家的书法,学习是假,想成名是真。今人书法名家有的人是真有学问,字确实也写得很好;但也有一些名家,是因为人生际遇比较好,工作环境、职务关系才因此成名的。因此,今人书家虽然都是很有名气的人,但也是良莠共存、鱼龙混杂。如果一不小心没学对人,则后患无穷。与其冒这个险,还不如学习古代那些名家的作品,以古为师。

哗众取宠者俗

现在有些人把书法当成了杂技,下笔喜欢用蛮力,或者把书法当成了行为艺术,作书时运气扭腰,大喊大叫,手舞足蹈,装腔作势,墨汁飞溅,狂怪粗野,结果是满纸江湖气、俗不可耐。

用笔有习气者易俗

有些人作书,故意突出、夸张一些笔画,例如写隶书时故意加重波磔的写法,或者把撇写的很长,或者写行草书时故意东倒西歪求攲侧之势,或者作字时缩手缩脚古板呆滞,或者故作老成团锋不露等等都是不良的习气,这种把习气当个性,以为是雅,其实大俗也。

由上可知,俗者,其实是学养不够造成的。有的书家缺乏学养,字里行间或于章法布局、形式上,总要露出马脚。一个书家的学养不够,很难写出高雅之作,古今书法名家,都是有学问的大家。

书法不是简单地写字,书法作品的笔墨之间体现的是一个书家的学识、修养、思想境界、审美趣味等,所以,书法的“字内功夫”更需“字外功夫”来提升。


翰墨今香


鉴别一幅书法作品的雅与俗,就是需要对书法中的雅和俗进行了解。

那什么是书法中的雅与俗呢?

关于雅与俗,宋代黄庭坚有一段名言:“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山谷题跋》卷七)

宋代兴“尚意”书风,书家论书多倡议“趋雅避俗”。宋以后,雅与俗遂成为人们评论书法的重要审美标准。雅与俗是相对的,虽然不能涵盖美学的一切,然而它包含的内容却是相当广泛的。

理解和区分书法的雅与俗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析辨。

一、要规范化。

雅字的原意,包含有规范的意思,如人们通常讲“雅正”。

对一幅书法作品来讲,首先看它写的字是否规范,也就是是否合乎法度。一幅字猛一看不错,细看有许多写的不合法度,这幅字通常就叫做“伤雅”,“伤雅”便入“俗”了。

二、有意境。

指内涵美、有神韵。也就是书写的形式与书写的内容相统一,以抒发作者的感情。

人们常举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儿稿》为例,前者表现幽逸闲时,给人以出神入化之感;后者激越,表现义愤填膺之慨,两者都都表现了作者的意境,沟通与观赏者的思想感情。

凡有意境的作品才称得上“雅”。如果一幅字没有意境,没有神韵,像一个人长得倒也端庄丰满,但是没有一点精神,明清时的“台阁体”。“馆阁体”即属于这一类,根本谈不上“雅”,而应归为“俗书”。

还有一类作品,无思想,无意境,却故作姿态,矫揉造作,哗众取宠,肆意夸张,给人一种粗俗、火野、躁动之感,这是另一种“俗书”。

三、有个性。

艺术是有个性的。

书法是作者心灵的折光。

书者的情感因人而异,其创作也酝酿有个性,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情趣和风貌,如有古拙的,有苍劲的,有疏淡的,有空灵的,给人不同美的感受。

这样的作品才称得上“雅”。“雅致”或“别致”。如果作品没有个性,泥古不化,或跟随别人亦步亦趋,则是永远不能脱俗的。

四、有新意。

清代李笠翁在《曲话》中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

何绍基说:“或逐时好,或傍古人是谓之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相应地变化,书法无疑要严守前人法度,但绝不能一味仿古。如果一味仿古,没有时代气息,也应叫作“俗书”。

正如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要适合众人的审美要求,使人领略到美的情趣,才称得上“雅”。


通常赞誉一幅好的作品“雅俗共赏”,绝不是降低作品的水平,而正是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能为大众所喜爱。如果把“高雅”理解为高不可攀,谁都看不懂,那就失去“雅”的意义了。


书法有云


中华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关于书法作品优劣鉴别因人而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的用途越来越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所以才有了好坏、优劣之分,我只能从个人所掌握有限的知识与大家共勉。

书法即是书写是有方法的,鉴别书法作品,一,从作品中看书写者用笔,行笔分中锋和偏锋,笔的提、按、顿、挫、轻、重、缓、急等基本技法,如果没有扎实的用笔基本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笔都拿不好能写出好作品是绝对不可能的。笔力的好坏对于书法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就是对书法作品力度的形象化写照。要想获得这种有力之美、阳刚之美的艺术效果,取决于作者驾驭毛笔的功夫和技巧。当然,这并不是求其表面的张扬外露,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情意并藏于笔墨之中,由此可见凡是字体绵软无力、毫无劲道可言的作品,一定不是最佳的书法作品。

二,看结体,就是指每个字的间架结构,要根据字本身的疏密、大小、长短、偏斜来巧妙安排结构,笔画疏的要饱满,密的则要匀称,大的要精炼,小的要丰满,长短、偏斜要随势为宜。如何判断书法作品优劣?每一个书家,总是深思熟虑,意随心到,笔随势生,通过每个字的天然不齐,各有真态,使之曲尽其美,富有生趣。我们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须用这种标准去衡量,现在书画市场上,质量伪劣充斥市场,艺术价值与商品价格极不一致,要特别注意。

三,看章法,章法就是通篇作品的布局,在创作一篇书法作品的时候,提前做一个规划,从内容、字体、结构、布局、手法,字与字、行与行的关系做一个统筹安排,。所以不但字的结体重要,章法安排布局也很重要,章法和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整篇作品的优劣。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无论是运笔、结字、布局,甚至用墨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我们作书,只是外壮其形,而内迷其理,或者随意地乱来,那就是理不通或者无理,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章法了。那些横涂竖抹的点画狼籍的作品只能令人生厌,是绝对不会给人以美感的。

四、气韵生动,指书法中的气势、韵味,作为衡量书法作品优劣的标准,气韵生动就是说要有神采。作为艺术品的书法,不仅要求有流于外表的形体美,而且要富有精神内涵的美,有动人的神采和风韵。古人云:“书法之妙,神采为上。”就是这个道理。一幅书法作品,不仅要从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看,而且要把它当成一个艺术的整体。要看它的整个格局,如何首尾相应、上下 衔接,运笔的轻重缓急、虚实隐现,施墨的浓淡枯湿,布局的参差错落,疏密相间等。一幅气脉兴通,生动活泼,神采飞扬,交织着音乐旋律,无声而有节奏的书法作品,使欣赏者目驻神驰,情绪激动,这就是书法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如何判断书法作品优劣?由此看出,凡是具备上述特点的书法,一定是优秀的书法作品,反之亦然。



泥人刘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什么是“俗”什么是“雅”。

关于“雅俗”的解释很多,我认为有个很简单的方法来区别“雅”和“俗”,就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某种生活方式,某种艺术形式,凡是多的,大家都会的,大多数人都能欣赏得了的,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得了的,这一类就可以称之为“俗”,反之就可以称之为“雅”。

“雅”和“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事物的变化,“雅”也可以变“俗”,“俗”也可以变“雅”。

举个例子,就拿旗袍来说,在清朝直至民国,属于大众服饰,但凡能做的起一件衣服的女子都会各自有不同款式不同价位的旗袍。等到解放后,西风东渐,人们的服饰功能性越来越强,旗袍渐渐退出了主流服饰,穿的人越来越少,最后成了礼服和登台表演展示的服饰了,现在大伙看到旗袍这种“稀罕”服饰都会啧啧称赞,对于穿旗袍登台展示的形式称其为“雅”“高雅”。所以明星们最讨厌“撞衫”,因为在他心目中,自己是最时尚的人,一件衣服,必须是独一件,穿在自己身上就是“雅”,一旦有出现第二件,他认为就“俗”了,不管这衣服是花多少钱买的,或者多高级的设计师设计的,反正从此压到箱底不再穿了。

“雅”变“俗”的过程最简单,在明星眼里,衣服一旦出现两件就变“俗”了。生活中的各种生活方式,艺术形式,在明星贵胄,才子佳人的引领下,大家伙趋之若鹜,效仿纷纷,等到大家都有了、都会了,都懂了,就成“俗”了,就有了“民俗”“风俗”“俗气”,以至于“俗不可耐”。

再回到题目所说的书法,判断“雅”“俗”的方法上面都说了,套用在书法上,就是会写的人多,看得懂的人多称之为“俗”,写楷书,俗,小学生都会,写隶书,俗,隶书四法太简单,初学者最容易学,行书,俗,大多数人都能看懂,写草书,好多人看不懂,雅了一阵,写的人多了,又变俗了。让勤于创作,追求高雅,喜欢标新立异的书法艺术家们坐不住,抓耳挠腮之后写起了“丑书”。大家可以看看,各家的“丑书”真的是没有两家是一样的,没有一个字是相同的,心满意足,踌躇满志的书法家们本以为这下功成名就了,谁知现在社会上却骂声一片,将“丑书”归之为“俗”,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丑”,大家都丑了,都会丑了,自然就俗了。

我认为,关于一副书法作品的“雅”与“俗”,仍然可以照我说的方式判断,书法家们一定不要放弃对个人风格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与众不同的“雅”,不断地创新,永远地“雅”下去。

至于仍有一部分坚持“俗”的作者,尽管“俗”下去,因为你们的欣赏者总是最多的,你们获得的掌声也一定是最多的。尤其是当你们“俗”到一定程度,“俗”到写的每一个字都跟印刷体一样的时候,你就由“大俗”升华为“大雅”了。








河洛愚夫


【泊庐回音壁】鉴别一幅书法的雅与俗,已经到了欣赏书法的深水区,到了一个可以说是至高的境界。它有非常的难度。如果在欣赏过程中可以品读到不但是知其然,而且是知其所以然的程度,那可以说到了妙境。其中味不是一般人可以品赏到的


欣赏书法,较低层次的是形的判断。如间架结构,点画勾挑等等“形象工程”。以形的正确与否,结构的停匀与否,点画的笔法美观与否等等来定高下。提高一个阶段,欣赏部首边旁的顾盼连带的关系,字与字之间呼应关系,行与行之间贯通关系等等的相互之间的笔意气息

。这一步是欣赏书法的灵动气,鉴别是否足够鲜活还是呆板无生气


再进一步,则是欣赏笔力。“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笔力扛鼎”等等都是揭示笔力之魅力。应该明确一个理念,唯有具有了笔力的书写,才始是书法。如果没有笔力,徒有其形的书写虽则漂亮,只能是“行尸走肉”。笔力属于隐性的因素,笔力的欣赏属于高级别的欣赏

随着层次的提高,欣赏的主要内容从显性逐步向隐性转移和发展

,难度也随之加大。虽然笔力这个概念已经含了隐性的成分,但是这些都还是可以在笔墨具体形象去“看”到的。因为这三个部分虽然有层次的递进仍都是属于形质方面的。

雅与俗的鉴别和判断则是依据书法的气质(气息)。这里书法的定义当然包括了字体的间架结构,点画勾挑,笔法墨法等等书法的元素。这个气质就是通过这些元素透现出来的,要想获得这些信息,不但根据这些元素去”看”到,更需要通过它们去“感”到

书法有“书如其人”的说法,说明书法的面目折射作者的个性面目(其实其他事由也是同样会折射出人的个性特点)。

书法作品不但展示了作者基本的书法技巧功力,也显示了作者的审美取向的高下,修为学养的深浅,也折射出作者的品性格局的优劣。当然这些是气息不是形象,它们是隐性的。它们掩藏在笔墨之间,不容易“看”到,只能是“感”到

欣赏者想要鉴别雅与俗,或者说能够鉴别欣赏到书法的高级阶段的内容——书法的气息内涵,自己也要同步提高修养。这个修养的课目最起码包含了对书法技巧的基本认识和了解,于书法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熟悉和吸收等等。当然修炼的内容是不止这一些的,欣赏者与书写者同样需要不断

学习并且修炼自己。

作品的欣赏需要欣赏者的同步学养,才可能进行理解交流,呼应共鸣,只有如此对于书法作品的雅俗鉴别得以实现。当欣赏者与作品产生共鸣,就达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境界,则真是作者有幸,读者有幸了。(End)

(本篇主要是解释怎么鉴别雅和俗的问题,至于雅和俗标准不在此篇论叙)


(插图无涉主题)

——钱塘泊庐


钱塘泊庐


提到书法作品我们就会联想到很多东西,书法所用到的工具,作品格式、样式的设计,以及自己的创作思想观念,是否传承古人优雅之气,我认为一件好的书法作品要脱俗,要有古人气韵的朴实效果,以及东方的哲学智慧融入到书法创作当中去,而不是当今时代下的江湖体泛滥,什么大师街头射墨,搞的新奇古怪,没有一点古人的东西,就是糟蹋中国书法的认知和审美观,这是我们国人所担心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根基,曾有人讲过,想要灭掉一个国家先灭掉一个国家的文化,多么可怕的文化危机,当今时代下的发展势头,年轻人都用电脑打字,高科技的运用,传统的写字被遗忘了,很多人都“提笔忘字”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加重书法传统的教育,从小抓起,应该是“提笔望字”以及对书法审美的定义,如何去审美一件好的书法作品等等。我觉得这个才是我们现在若要重视的……这些扯的有点远了

下面给大家欣赏一下雅和俗的审美:

一、什么是书法的“雅”和“俗”

雅与俗的最终标尺是书法审美。雅就是典雅、清真、格调高,俗就是粗糙、庸俗、趣味低,通常泛指花里胡哨、江湖习气重的字。雅与俗没有可以量化的分水岭,一切皆取决于观赏者自身的书法学养和书法审美能力。比如田英章的楷书,称其大雅者比比皆是,称其大俗者亦不乏其人。再比如,米芾曾说颜鲁公楷书是俗品、柳公权是俗书鼻祖等等。

二、如何鉴别书法中的“俗书”

一是机械呆板少变化。古人认为画宜熟、书贵生,“熟”易油滑,“生”则质朴。如不能跳出古人窠臼,虽临摩很深很像,亦难逃一个“俗”字。二是投机取巧者易俗。有的急于求成,今天学欧阳询,明天就赵孟頫,投机倒把、偷梁换柱,往往因四不像而显得俗。三是媚易甜俗。姿媚过重则刚健必损,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慎落甜俗。四是文化内涵缺失。书法中的君子气、文人气、书卷气,最终从文化修养中来,没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就很难写出典雅的作品来。

最一流的作品,应该是可以“雅俗共赏的。雅俗共赏的俗,是狭义的,指的是作品的质朴坦率。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求雅避俗是应该一以贯之的态度。

下面我给大家对比一下传统书法艺术和当今时代下的江湖体射墨书法,看了这样的画面你有何感想?








易天书法


图文【一幅书法作品,实质上就没有一个明确区分雅与俗】



一.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提倡雅俗共赏。

二.书法作品其艺术中的雅与俗,是书法创作风格不一样。

三.书法观赏者与评论书法人艺术风格及书学修为的一般常见的尺度,一直是个非常敏感又充满争议的话题。



四.如果实在要区分书法作品的雅与俗,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书法中的“雅”,什么是书法中的“俗”:

1.“雅”-就是典雅、清真,其格调高尚;

2.“俗”-就是粗俗、庸俗,其趣味比较低下,一般来说指花里胡哨,其江湖习气比较浓的字。

五.书法中的雅与俗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全凭于观赏者与评书人自身的水平、书法学养和书法审美能力的高低来定论,并没有一𠆤什么规定、规则或界限的说法。



一幅书法作品的艺术美,他是由传统性而来,如果背离了传统搞书法创作,这个作品就一文不值了。

谢谢!


赵子尨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总是生动活泼,神采焕发,并且交织着音乐的韵律,无声而有节奏。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气韵生动。

前人评论楷书的标准有“草情隶意”,就是说,一幅好的楷书既要象草书那样的流畅飞舞,又要象隶书般的浑厚朴实。写楷书,就象在挌子布里放块字,要求行行分明,字的点画之间要形断意连,通体之内要一气呵成。

行草书的章法,既要有错综复杂的变化,又要有笔意不断的气贯意连。

如张旭有草圣之称。他写的古诗四贴在布局上耐人寻味。点划的粗细,字的大小,长短,上下呼应,左右的避让,以及姿态的动静收放,用笔的节奏,用墨的浓淡,错错落落,浑成一体。

再看看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献之中秋贴。正幅作品笔峰内藏从不外漏,正幅作品每个字与正幅作品都在包容之中,字数不多,但时止今日都在仰望。八大山人的书法也同样掌握这个特点,是很多书法家,爱好者感到雅属共赏。

而有的书法家,错少古人很多东西,其一,心态。其二,向前变为向钱。其三,想通过书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只要出奇,其四,将书法,作为自己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他们的字实在不感点赞。

现代书法应该是百法齐放,各式各样,别的不说,说一说,明声显赫的范增,他的书法实在是太有伤害之书,我之说字形,他的书法每一笔划,就是金庸武侠小说中,武者的杀人工具。他的每个笔划,就象山林中的竹叶,十分尖锐,感觉会伤害到每个人。类似这样的作品,我看连俗这个位都到不.,还能说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