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鑑別一幅書法的雅與俗?

書燈幽見


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合理,一幅書法無所謂雅俗,而在於其精神內涵如何。

關於書法雅俗的問題,歷代書法家都爭論不休,而主流的書法大家傾向於將書法雅化,追求“雅書法”,從而貶低“俗書法”。但是縱觀中國書法史,中國書法之所以會產生“雅文化”,正因為它是在“俗文化”的基礎上才孕育生長出來的。可以說,沒有俗文化,其實也就難談到雅文化。

書法就好像一個鮮豔的花朵,而俗文化正是孕育這朵美麗花朵的土壤,離開了它,就沒有“雅文化”“雅書法”了。

雅文化是俗文化的發展,俗文化是雅文化的基礎,兩者之間是辯證統一而不可分離的。因此單純的論斷一幅書法作品是俗書法還是雅書法,並沒有實際意義。在具體說到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對“雅”與“俗”做一個界定,以便更好的談論剩下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在日常慣用語中,“雅”往往代表著好的一面,而“俗”則代表差的一面。但是,這兩個字最本初的含義並不是這樣。比如,我們都知道詩經中有《大雅》詩歌,也有《小雅》詩歌。而關於詩經中的“雅”,指的是“正”的意思。

西漢時,魯國毛亨和趙國毛萇所輯和注的古文《詩》,被後世的人稱之為《毛詩》。他們倆為這篇《詩經》做了一個序言,人們稱之為《毛詩序》,這個序在文學理論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被看作是最早的文論。在這篇序言中,他們倆這樣說: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在這裡,他們解釋了“雅”的含義。其實所謂的“雅”在一開始,就是“正”的意思,也就是上級統治者之間的言語交流。因為各種事情關乎的重要程度不同,所以,雅也分為大雅和小雅。

我們知道,古代人有“賦詩言志”的傳統,而且掌握知識的一般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所以,他們互相之間說話常常引用《詩經》裡面那些優美的語言,孔子曾經說“不學《詩》,無以言”,他在這裡特指《詩經》,其實就是針對古代士大夫之間賦詩言志的傳統而言的。

所以後來,雅也就有了現在雅緻、幽雅、淡雅和典雅等意思存在,指的是那些高級的,被人們所崇尚的東西,美好大方的事物。

在《詩經》中,與“雅”相對的,是風。“風”在《詩經》中是也是一種文體,《毛詩序》這樣解釋“風”:

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

可以想見,風其實就是廣大民眾的情感、遭遇。我們知道周朝時期,有采風的制度。而我們現在一些藝術家到基層去進行藝術考察,也被稱之為採風。其實採風就是觀民情、知民俗。而風常常與“俗”聯繫在一起,所以就有了“風俗”的說法。

因此,雅一般來說被指為是上層統治者的對話語言,而“風”則被指為下層人物的對話語言。從源頭上來說,雅俗本來就沒有確切的褒貶含義。

因此,後世的人在談到“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尚態、明清尚勢”的時候,其實就在講我們應該書法雅俗的比例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從魏晉一直到明清,實際上整個書法史,就是一個不斷進行藝術普及化、平民化、世俗化的過程,聯繫中國書法發展的歷史背景就可以得出這個結論。

魏晉時期,是中國書法的自覺期。而魏晉書法之所以被後世的人們不斷的推崇,實際上就是因為魏晉時期的書法家們存粹的追求“雅”藝術,追求“雅文化”,將這種追求深刻的融入到了他們內在的生命體驗中,所以就有了“韻”,而我們所說的“韻”,不僅是完全主觀性的東西,而且是完全貴族的東西。

因為我們知道,在魏晉時期,能夠學書法的人,不是貴族,就是皇帝。普通士大夫,尋常百姓,能夠過上安穩日子就已經很不錯了,那就更不要奢談學習書法了。

所以魏晉時期的書法,完全由貴族統治階級自己主導,反映的是貴族統治著的主觀意願。在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王羲之。他們家世代都是皇家貴族,很是氣派。他自然衣食無憂,每天都醉心於藝術之間,追求存粹的享樂和藝術的永恆,所以他的字才那麼的瀟灑、難得、空靈淡雅。

到了唐朝,“唐尚法”。所謂“法”,其實就是規則性、規矩性的東西,是客觀的,不是主觀的。我們知道唐朝是一個疆域遼闊的統一帝國。唐朝統治者完全不能想魏晉時期那樣,讓世家大族、公卿大夫掌握政權,實行門閥政治,他們必須建立一套適合於普天之下的法則規範,讓整個帝國高效運轉。

事實證明,唐朝人找到了,那就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讓帝國的每一個平民百姓看到了希望,知道自己可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因此,唐朝人特別重視規矩和法度。而他們在書法中就完全不會像魏晉時期的人那樣,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他們當然認為魏晉時期的書法藝術非常好,但是他們不會這樣去做,而是小心翼翼的總結他們的藝術成就,將其歸納為一套法度規範,這也是人們說“唐尚法”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到,從唐朝開始,書法逐漸走向“雅”的對立面。

而宋元時期,中國書法有發展到了一個新境界。“宋尚意、元尚態”。所謂的“意”後世常常理解為“意境”,可以說,這本來就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有問題的地方在於,人們常常認為意境就是文人化的,就是高雅化的,普通人、平民就沒有什麼境界。實際上並非如此。

宋元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高度世俗化的一個初始階段,其高潮在後來的明清時期。明清兩代真正實現了文化世俗化,出現了四大小說,而且還出現了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繁榮的局面。小說《金瓶梅》其實就是明代俚俗文化的產物。

而宋元時期,戲曲藝術從文人書閣走向民間,大批文人不僅寫一些陽春白雪的東西,而且也接觸“下里巴人”。比如蘇軾、柳永,他們的書法、詩詞等都滲透著俗文化的氣息,世俗感濃厚。

元朝統治者本身文化水平就不是很高,而且當時文人已經無科舉做官之路,他們在民間,靠創作俗文學作品為生,寫一些俚俗幽默的戲曲度日,比如關漢卿等人創作的元曲。這一切表明俗文化在整個士大夫群體中佔有很重要的比重,甚至也影響到了他們的書法。

明清時期,統治者採取高壓政策,對文化壓制,文人在官場上鬱郁不得志,反而去向民間汲取智慧。而此時市井文化正在崛起,市民階層普遍壯大,一些經商的富人有了附庸風雅的愛好,對於藝術品也有了收藏的興趣,明清時期甚至有成熟的書畫藝術交易市場產生,這一切對藝術家的創作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可以說,此時藝術家創作的動力來源,首先就是“俗”文化的,是民間底層的推動。我們看到民間各種文學讀物、小說畫報、各種極具特色的書畫作品,都是這一時期俗文化的產物。

因此,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知,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其實是由兩種不同的內在因素在互相推動著而不斷髮展的。一個是“俗”的力量,一個是“雅”的力量。

所以,一幅書法作品,它不可能完全是“雅”的,也不可能完全是“俗”的。它應該是“雅俗共賞”的。一個藝術家,不可能一開始就說“我要寫俗書法”,“或者我要寫雅書法”,雅俗問題不是藝術家應該考慮的問題,也不是欣賞者應該考慮的問題。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你能否在這件藝術作品中體會到快樂,引起情感共鳴。所以藝術家應該考慮這個因素,而不是其它。


松風閣書法日講


一、什麼是書法的“雅”和“俗”

雅與俗的最終標尺是書法審美。雅就是典雅、清真、格調高,俗就是粗糙、庸俗、趣味低,通常泛指花裡胡哨、江湖習氣重的字。雅與俗沒有可以量化的分水嶺,一切皆取決於觀賞者自身的書法學養和書法審美能力。比如田英章的楷書,稱其大雅者比比皆是,稱其大俗者亦不乏其人。再比如,米芾曾說顏魯公楷書是俗品、柳公權是俗書鼻祖等等。



二、如何鑑別書法中的“俗書”

一是機械呆板少變化。古人認為畫宜熟、書貴生,“熟”易油滑,“生”則質樸。如不能跳出古人窠臼,雖臨摩很深很像,亦難逃一個“俗”字。二是投機取巧者易俗。有的急於求成,今天學歐陽詢,明天就趙孟頫,投機倒把、偷樑換柱,往往因四不像而顯得俗。三是媚易甜俗。姿媚過重則剛健必損,好的書法作品必須慎落甜俗。四是文化內涵缺失。書法中的君子氣、文人氣、書卷氣,最終從文化修養中來,沒有深沉的文化底蘊,就很難寫出典雅的作品來。


最一流的作品,應該是可以“雅俗共賞的。雅俗共賞的俗,是狹義的,指的是作品的質樸坦率。對於書法學習者來說,求雅避俗是應該一以貫之的態度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


抱庸詩書


怎樣鑑別一幅書法作品的雅俗?這確實是個問題,書法作品有雅俗,關鍵鑑賞者也有雅俗。本是一幅俗作,但鑑賞者格調不高,看見俗書就覺得很對路子,便會覺得高雅。林散之先生就說過:書法跟人走,人俗字也俗,凡病可醫,唯俗病難醫。

太熟了就容易俗了

書法的學習規律是:生-熟-生,這樣一個過程,在進入到熟的過程時,很多人就很難跳出來,例如清乾隆皇帝,學趙孟頫書學的倒是很嫻熟,但毫無新意而且不能自拔,終落俗道。例如董其昌評價趙孟頫的書法時說:“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雖然董其昌的說法不一定確切,但他的這種觀點值得我們警惕:“書法因熟生俗”。

學習今人書法易俗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下,那隻能去地下了。很多人喜歡學當今一些名家的書法,學習是假,想成名是真。今人書法名家有的人是真有學問,字確實也寫得很好;但也有一些名家,是因為人生際遇比較好,工作環境、職務關係才因此成名的。因此,今人書家雖然都是很有名氣的人,但也是良莠共存、魚龍混雜。如果一不小心沒學對人,則後患無窮。與其冒這個險,還不如學習古代那些名家的作品,以古為師。

譁眾取寵者俗

現在有些人把書法當成了雜技,下筆喜歡用蠻力,或者把書法當成了行為藝術,作書時運氣扭腰,大喊大叫,手舞足蹈,裝腔作勢,墨汁飛濺,狂怪粗野,結果是滿紙江湖氣、俗不可耐。

用筆有習氣者易俗

有些人作書,故意突出、誇張一些筆畫,例如寫隸書時故意加重波磔的寫法,或者把撇寫的很長,或者寫行草書時故意東倒西歪求攲側之勢,或者作字時縮手縮腳古板呆滯,或者故作老成團鋒不露等等都是不良的習氣,這種把習氣當個性,以為是雅,其實大俗也。

由上可知,俗者,其實是學養不夠造成的。有的書家缺乏學養,字裡行間或於章法佈局、形式上,總要露出馬腳。一個書家的學養不夠,很難寫出高雅之作,古今書法名家,都是有學問的大家。

書法不是簡單地寫字,書法作品的筆墨之間體現的是一個書家的學識、修養、思想境界、審美趣味等,所以,書法的“字內功夫”更需“字外功夫”來提升。


翰墨今香


鑑別一幅書法作品的雅與俗,就是需要對書法中的雅和俗進行了解。

那什麼是書法中的雅與俗呢?

關於雅與俗,宋代黃庭堅有一段名言:“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餘嘗言,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山谷題跋》卷七)

宋代興“尚意”書風,書家論書多倡議“趨雅避俗”。宋以後,雅與俗遂成為人們評論書法的重要審美標準。雅與俗是相對的,雖然不能涵蓋美學的一切,然而它包含的內容卻是相當廣泛的。

理解和區分書法的雅與俗大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析辨。

一、要規範化。

雅字的原意,包含有規範的意思,如人們通常講“雅正”。

對一幅書法作品來講,首先看它寫的字是否規範,也就是是否合乎法度。一幅字猛一看不錯,細看有許多寫的不合法度,這幅字通常就叫做“傷雅”,“傷雅”便入“俗”了。

二、有意境。

指內涵美、有神韻。也就是書寫的形式與書寫的內容相統一,以抒發作者的感情。

人們常舉王羲之《蘭亭序》和顏真卿《祭侄兒稿》為例,前者表現幽逸閒時,給人以出神入化之感;後者激越,表現義憤填膺之慨,兩者都都表現了作者的意境,溝通與觀賞者的思想感情。

凡有意境的作品才稱得上“雅”。如果一幅字沒有意境,沒有神韻,像一個人長得倒也端莊豐滿,但是沒有一點精神,明清時的“臺閣體”。“館閣體”即屬於這一類,根本談不上“雅”,而應歸為“俗書”。

還有一類作品,無思想,無意境,卻故作姿態,矯揉造作,譁眾取寵,肆意誇張,給人一種粗俗、火野、躁動之感,這是另一種“俗書”。

三、有個性。

藝術是有個性的。

書法是作者心靈的折光。

書者的情感因人而異,其創作也醞釀有個性,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情趣和風貌,如有古拙的,有蒼勁的,有疏淡的,有空靈的,給人不同美的感受。

這樣的作品才稱得上“雅”。“雅緻”或“別緻”。如果作品沒有個性,泥古不化,或跟隨別人亦步亦趨,則是永遠不能脫俗的。

四、有新意。

清代李笠翁在《曲話》中說:“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稱也。”

何紹基說:“或逐時好,或傍古人是謂之俗。”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意識也在相應地變化,書法無疑要嚴守前人法度,但絕不能一味仿古。如果一味仿古,沒有時代氣息,也應叫作“俗書”。

正如石濤所說的“筆墨當隨時代”,要適合眾人的審美要求,使人領略到美的情趣,才稱得上“雅”。


通常讚譽一幅好的作品“雅俗共賞”,絕不是降低作品的水平,而正是有濃郁的時代氣息,能為大眾所喜愛。如果把“高雅”理解為高不可攀,誰都看不懂,那就失去“雅”的意義了。


書法有云


中華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關於書法作品優劣鑑別因人而異,隨著時代的發展書法的用途越來越離不開我們的生活,因為有了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所以才有了好壞、優劣之分,我只能從個人所掌握有限的知識與大家共勉。

書法即是書寫是有方法的,鑑別書法作品,一,從作品中看書寫者用筆,行筆分中鋒和偏鋒,筆的提、按、頓、挫、輕、重、緩、急等基本技法,如果沒有紮實的用筆基本功,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筆都拿不好能寫出好作品是絕對不可能的。筆力的好壞對於書法作品的藝術生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就是對書法作品力度的形象化寫照。要想獲得這種有力之美、陽剛之美的藝術效果,取決於作者駕馭毛筆的功夫和技巧。當然,這並不是求其表面的張揚外露,而是滲透著作者的情意並藏於筆墨之中,由此可見凡是字體綿軟無力、毫無勁道可言的作品,一定不是最佳的書法作品。

二,看結體,就是指每個字的間架結構,要根據字本身的疏密、大小、長短、偏斜來巧妙安排結構,筆畫疏的要飽滿,密的則要勻稱,大的要精煉,小的要豐滿,長短、偏斜要隨勢為宜。如何判斷書法作品優劣?每一個書家,總是深思熟慮,意隨心到,筆隨勢生,通過每個字的天然不齊,各有真態,使之曲盡其美,富有生趣。我們欣賞書法作品的時候須用這種標準去衡量,現在書畫市場上,質量偽劣充斥市場,藝術價值與商品價格極不一致,要特別注意。

三,看章法,章法就是通篇作品的佈局,在創作一篇書法作品的時候,提前做一個規劃,從內容、字體、結構、佈局、手法,字與字、行與行的關係做一個統籌安排,。所以不但字的結體重要,章法安排佈局也很重要,章法和佈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整篇作品的優劣。書法作為一門藝術,無論是運筆、結字、佈局,甚至用墨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我們作書,只是外壯其形,而內迷其理,或者隨意地亂來,那就是理不通或者無理,也就更談不上什麼章法了。那些橫塗豎抹的點畫狼籍的作品只能令人生厭,是絕對不會給人以美感的。

四、氣韻生動,指書法中的氣勢、韻味,作為衡量書法作品優劣的標準,氣韻生動就是說要有神采。作為藝術品的書法,不僅要求有流於外表的形體美,而且要富有精神內涵的美,有動人的神采和風韻。古人云:“書法之妙,神采為上。”就是這個道理。一幅書法作品,不僅要從一個字一個字地去看,而且要把它當成一個藝術的整體。要看它的整個格局,如何首尾相應、上下 銜接,運筆的輕重緩急、虛實隱現,施墨的濃淡枯溼,佈局的參差錯落,疏密相間等。一幅氣脈興通,生動活潑,神采飛揚,交織著音樂旋律,無聲而有節奏的書法作品,使欣賞者目駐神馳,情緒激動,這就是書法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如何判斷書法作品優劣?由此看出,凡是具備上述特點的書法,一定是優秀的書法作品,反之亦然。



泥人劉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搞清楚什麼是“俗”什麼是“雅”。

關於“雅俗”的解釋很多,我認為有個很簡單的方法來區別“雅”和“俗”,就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某種生活方式,某種藝術形式,凡是多的,大家都會的,大多數人都能欣賞得了的,大多數人都能接受得了的,這一類就可以稱之為“俗”,反之就可以稱之為“雅”。

“雅”和“俗”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事物的變化,“雅”也可以變“俗”,“俗”也可以變“雅”。

舉個例子,就拿旗袍來說,在清朝直至民國,屬於大眾服飾,但凡能做的起一件衣服的女子都會各自有不同款式不同價位的旗袍。等到解放後,西風東漸,人們的服飾功能性越來越強,旗袍漸漸退出了主流服飾,穿的人越來越少,最後成了禮服和登臺表演展示的服飾了,現在大夥看到旗袍這種“稀罕”服飾都會嘖嘖稱讚,對於穿旗袍登臺展示的形式稱其為“雅”“高雅”。所以明星們最討厭“撞衫”,因為在他心目中,自己是最時尚的人,一件衣服,必須是獨一件,穿在自己身上就是“雅”,一旦有出現第二件,他認為就“俗”了,不管這衣服是花多少錢買的,或者多高級的設計師設計的,反正從此壓到箱底不再穿了。

“雅”變“俗”的過程最簡單,在明星眼裡,衣服一旦出現兩件就變“俗”了。生活中的各種生活方式,藝術形式,在明星貴胄,才子佳人的引領下,大傢伙趨之若鶩,效仿紛紛,等到大家都有了、都會了,都懂了,就成“俗”了,就有了“民俗”“風俗”“俗氣”,以至於“俗不可耐”。

再回到題目所說的書法,判斷“雅”“俗”的方法上面都說了,套用在書法上,就是會寫的人多,看得懂的人多稱之為“俗”,寫楷書,俗,小學生都會,寫隸書,俗,隸書四法太簡單,初學者最容易學,行書,俗,大多數人都能看懂,寫草書,好多人看不懂,雅了一陣,寫的人多了,又變俗了。讓勤於創作,追求高雅,喜歡標新立異的書法藝術家們坐不住,抓耳撓腮之後寫起了“醜書”。大家可以看看,各家的“醜書”真的是沒有兩家是一樣的,沒有一個字是相同的,心滿意足,躊躇滿志的書法家們本以為這下功成名就了,誰知現在社會上卻罵聲一片,將“醜書”歸之為“俗”,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醜”,大家都醜了,都會醜了,自然就俗了。

我認為,關於一副書法作品的“雅”與“俗”,仍然可以照我說的方式判斷,書法家們一定不要放棄對個人風格的追求,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與眾不同的“雅”,不斷地創新,永遠地“雅”下去。

至於仍有一部分堅持“俗”的作者,儘管“俗”下去,因為你們的欣賞者總是最多的,你們獲得的掌聲也一定是最多的。尤其是當你們“俗”到一定程度,“俗”到寫的每一個字都跟印刷體一樣的時候,你就由“大俗”昇華為“大雅”了。








河洛愚夫


【泊廬迴音壁】鑑別一幅書法的雅與俗,已經到了欣賞書法的深水區,到了一個可以說是至高的境界。它有非常的難度。如果在欣賞過程中可以品讀到不但是知其然,而且是知其所以然的程度,那可以說到了妙境。其中味不是一般人可以品賞到的


欣賞書法,較低層次的是形的判斷。如間架結構,點畫勾挑等等“形象工程”。以形的正確與否,結構的停勻與否,點畫的筆法美觀與否等等來定高下。提高一個階段,欣賞部首邊旁的顧盼連帶的關係,字與字之間呼應關係,行與行之間貫通關係等等的相互之間的筆意氣息

。這一步是欣賞書法的靈動氣,鑑別是否足夠鮮活還是呆板無生氣


再進一步,則是欣賞筆力。“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筆力扛鼎”等等都是揭示筆力之魅力。應該明確一個理念,唯有具有了筆力的書寫,才始是書法。如果沒有筆力,徒有其形的書寫雖則漂亮,只能是“行屍走肉”。筆力屬於隱性的因素,筆力的欣賞屬於高級別的欣賞

隨著層次的提高,欣賞的主要內容從顯性逐步向隱性轉移和發展

,難度也隨之加大。雖然筆力這個概念已經含了隱性的成分,但是這些都還是可以在筆墨具體形象去“看”到的。因為這三個部分雖然有層次的遞進仍都是屬於形質方面的。

雅與俗的鑑別和判斷則是依據書法的氣質(氣息)。這裡書法的定義當然包括了字體的間架結構,點畫勾挑,筆法墨法等等書法的元素。這個氣質就是通過這些元素透現出來的,要想獲得這些信息,不但根據這些元素去”看”到,更需要通過它們去“感”到

書法有“書如其人”的說法,說明書法的面目折射作者的個性面目(其實其他事由也是同樣會折射出人的個性特點)。

書法作品不但展示了作者基本的書法技巧功力,也顯示了作者的審美取向的高下,修為學養的深淺,也折射出作者的品性格局的優劣。當然這些是氣息不是形象,它們是隱性的。它們掩藏在筆墨之間,不容易“看”到,只能是“感”到

欣賞者想要鑑別雅與俗,或者說能夠鑑別欣賞到書法的高級階段的內容——書法的氣息內涵,自己也要同步提高修養。這個修養的課目最起碼包含了對書法技巧的基本認識和了解,於書法理論的理解和把握,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學的熟悉和吸收等等。當然修煉的內容是不止這一些的,欣賞者與書寫者同樣需要不斷

學習並且修煉自己。

作品的欣賞需要欣賞者的同步學養,才可能進行理解交流,呼應共鳴,只有如此對於書法作品的雅俗鑑別得以實現。當欣賞者與作品產生共鳴,就達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境界,則真是作者有幸,讀者有幸了。(End)

(本篇主要是解釋怎麼鑑別雅和俗的問題,至於雅和俗標準不在此篇論敘)


(插圖無涉主題)

——錢塘泊廬


錢塘泊廬


提到書法作品我們就會聯想到很多東西,書法所用到的工具,作品格式、樣式的設計,以及自己的創作思想觀念,是否傳承古人優雅之氣,我認為一件好的書法作品要脫俗,要有古人氣韻的樸實效果,以及東方的哲學智慧融入到書法創作當中去,而不是當今時代下的江湖體氾濫,什麼大師街頭射墨,搞的新奇古怪,沒有一點古人的東西,就是糟蹋中國書法的認知和審美觀,這是我們國人所擔心的問題,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根基,曾有人講過,想要滅掉一個國家先滅掉一個國家的文化,多麼可怕的文化危機,當今時代下的發展勢頭,年輕人都用電腦打字,高科技的運用,傳統的寫字被遺忘了,很多人都“提筆忘字”了,所以,現在我們應該加重書法傳統的教育,從小抓起,應該是“提筆望字”以及對書法審美的定義,如何去審美一件好的書法作品等等。我覺得這個才是我們現在若要重視的……這些扯的有點遠了

下面給大家欣賞一下雅和俗的審美:

一、什麼是書法的“雅”和“俗”

雅與俗的最終標尺是書法審美。雅就是典雅、清真、格調高,俗就是粗糙、庸俗、趣味低,通常泛指花裡胡哨、江湖習氣重的字。雅與俗沒有可以量化的分水嶺,一切皆取決於觀賞者自身的書法學養和書法審美能力。比如田英章的楷書,稱其大雅者比比皆是,稱其大俗者亦不乏其人。再比如,米芾曾說顏魯公楷書是俗品、柳公權是俗書鼻祖等等。

二、如何鑑別書法中的“俗書”

一是機械呆板少變化。古人認為畫宜熟、書貴生,“熟”易油滑,“生”則質樸。如不能跳出古人窠臼,雖臨摩很深很像,亦難逃一個“俗”字。二是投機取巧者易俗。有的急於求成,今天學歐陽詢,明天就趙孟頫,投機倒把、偷樑換柱,往往因四不像而顯得俗。三是媚易甜俗。姿媚過重則剛健必損,好的書法作品必須慎落甜俗。四是文化內涵缺失。書法中的君子氣、文人氣、書卷氣,最終從文化修養中來,沒有深沉的文化底蘊,就很難寫出典雅的作品來。

最一流的作品,應該是可以“雅俗共賞的。雅俗共賞的俗,是狹義的,指的是作品的質樸坦率。對於書法學習者來說,求雅避俗是應該一以貫之的態度。

下面我給大家對比一下傳統書法藝術和當今時代下的江湖體射墨書法,看了這樣的畫面你有何感想?








易天書法


圖文【一幅書法作品,實質上就沒有一個明確區分雅與俗】



一.中國傳統書法藝術,提倡雅俗共賞。

二.書法作品其藝術中的雅與俗,是書法創作風格不一樣。

三.書法觀賞者與評論書法人藝術風格及書學修為的一般常見的尺度,一直是個非常敏感又充滿爭議的話題。



四.如果實在要區分書法作品的雅與俗,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書法中的“雅”,什麼是書法中的“俗”:

1.“雅”-就是典雅、清真,其格調高尚;

2.“俗”-就是粗俗、庸俗,其趣味比較低下,一般來說指花裡胡哨,其江湖習氣比較濃的字。

五.書法中的雅與俗沒有絕對的分界線,全憑於觀賞者與評書人自身的水平、書法學養和書法審美能力的高低來定論,並沒有一𠆤什麼規定、規則或界限的說法。



一幅書法作品的藝術美,他是由傳統性而來,如果背離了傳統搞書法創作,這個作品就一文不值了。

謝謝!


趙子尨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總是生動活潑,神采煥發,並且交織著音樂的韻律,無聲而有節奏。這也是我們通常說的氣韻生動。

前人評論楷書的標準有“草情隸意”,就是說,一幅好的楷書既要象草書那樣的流暢飛舞,又要象隸書般的渾厚朴實。寫楷書,就象在挌子布里放塊字,要求行行分明,字的點畫之間要形斷意連,通體之內要一氣呵成。

行草書的章法,既要有錯綜複雜的變化,又要有筆意不斷的氣貫意連。

如張旭有草聖之稱。他寫的古詩四貼在佈局上耐人尋味。點劃的粗細,字的大小,長短,上下呼應,左右的避讓,以及姿態的動靜收放,用筆的節奏,用墨的濃淡,錯錯落落,渾成一體。

再看看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獻之中秋貼。正幅作品筆峰內藏從不外漏,正幅作品每個字與正幅作品都在包容之中,字數不多,但時止今日都在仰望。八大山人的書法也同樣掌握這個特點,是很多書法家,愛好者感到雅屬共賞。

而有的書法家,錯少古人很多東西,其一,心態。其二,向前變為向錢。其三,想通過書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只要出奇,其四,將書法,作為自己實現自己目標的工具。他們的字實在不感點贊。

現代書法應該是百法齊放,各式各樣,別的不說,說一說,明聲顯赫的范增,他的書法實在是太有傷害之書,我之說字形,他的書法每一筆劃,就是金庸武俠小說中,武者的殺人工具。他的每個筆劃,就象山林中的竹葉,十分尖銳,感覺會傷害到每個人。類似這樣的作品,我看連俗這個位都到不.,還能說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