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时感觉充满刻意和做作感,应该怎么改变?

简单的知足


这种情况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初学写作者。下笔艰难滞涩,文笔不畅,写出来总觉不满意。

我也是初级写作者,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下个人的写作经历和体会,以便和条友们交流学习。

首先是静不下心,总被身边的琐事缠绕着,大脑不能集中精力去思考,这种情况就应该放下笔,尽量条理自己的心境,理清思路再写,这样会好一点。有时也可能是大脑疲劳所致,大脑反应迟钝,写前言不搭后语,这就需要休息,待头脑恢复正常再动笔。

其次,对写作的主题不熟悉,头脑中缺乏这方面素材资料,这就会出现题目中所说的情况,有刻意做作之感。这种情况,就要阅读相关方面的资料,涉及到社会上的具体事物,还是要通过走访、接触来体验生活,这样大脑中积攒了第一手材料,写起来就会流畅得多,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一挥而就。

再次,平时文章写的少,写起来生涩,想半天写一句。这样的文章缺乏连贯性,意思也表达得不通畅。实际做什么事都有一个锻炼的过程,不做,就永远做不了。文章也是,常写常练,越写越通畅,越写越有思路。写作的过程中,既锻炼大脑,也锻炼文笔。

总之,文章的内涵来自阅读和生活实践,多读书,多体验生活是写作的先决条件。读一下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使大家更形象地体会读书的重要性,这也就是古书常说的,有诗为证。

《观书有感 》

南宋 ·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所以,文章内容的源头就是读书和生活,只有多读书,多体验生活,文章内容才会更丰富、更生动、更有内涵。



戈壁滩上的驼铃


开宗明义地告诉你写作就是观察,观察的越仔细描写的才能越透彻。记得著名作家贾平凹在给我们讲座时说过:灵魂的注入和细节的描写是一篇文章的魂魄。


写作的大忌就是华词丽句的堆砌,所以最好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夸夸其谈的假大空是没人喜欢看的。一篇具有唯美意境的文字最能打动人,境界可以让人浮想联翩,所以一篇浮华其表的文章就是刻意做作的。想改变那就要从语言的描述开始,抒真情表达真意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优美的意境吸引人。比如我曾发过的《思念》的人这篇帖子,就要看看是否注入了作者的灵魂看意境是美妙:

风吹拂着一排排的杨柳,如美妙的琴音,沾满你的暗香,在我空寂而寒冷的房间缠绕萦回。于是,一幅古典的图画,展现并浓缩于我的眸光里,你的馨香便温润我的每一片花瓣。这个冬天,只有你为我绽放着馨香和美丽。

写作需要联想而联想是写作的通衢。有人问钱钟书写作的秘籍,钱老回答的很干脆就两个字:联想。泰戈尔的诗就是靠美妙神奇的联想来征服读者的。如果一个人禁锢自己的思想那就别谈写作,不会联想就没有强烈的创作激情。置身于芸芸众生里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没有联想就什么也看不到,还谈什么心鹜八极,神游宇宙!

写作就是抒发和张扬自我的个性,把自己的所感所悟一吐为快,天马行空酣畅淋漓,把文字变成心灵的哲理,思想,情愫,美趣。这样就可以改变你的刻板做作!



向哲洪涛



这是作者目前的写作阶段所决定的,并会随着时间的延展和认知的改变而逐渐走出这样的一个认知区间。

我们把文学创作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最初级的学习写作阶段。这个时段里,初学者从蒙昧无知到敢于拿起笔,是要经历内心的无数拷问和挣扎的,当然也有一些把文学创作看得虚无缥缈的人,喜欢白日做梦,内心已然堆叠了大部头的文字,就是感觉甫一下手,立刻感到六神无主,不知该从哪儿说起。

第二个阶段,是从懵懂生涩过渡到能写出文字的阶段。这个阶段里,写作的人不追求字词的华丽和篇什的构建,只是能将心中所思所想较为完整的表达出来而已。语句有些勾三搭四不挨边,整篇也只是一种记录体。

第三个阶段,是能完整表述自我观点的阶段。这个时段根据个人的开悟和感知可长可短,并不统一。

第四个阶段,就是题主言及的这个阶段。开始追求一种文字上的驾驭感和凌峙感,总是搜肠刮肚的在心中寻找一些生涩的词汇形容所思所想,有一种刻意和堆叠,正是这个时段的通病,过了这个阶段自然会好。

第五个阶段,是追求文本严谨、通透的阶段。这时候的作者已经抛弃了生涩和偏僻,开始从文字中体会和玩味字词的意境与完备,完全走出了那个堆叠刻意的误区。使文章看起来自然而畅达,新颖而有趣。

第六个阶段,是文字上的游刃有余阶段。思想和文字形成了完整的统一和谐,对文字的稔熟和驾驭空前良好,感觉一切字词都能为我所用,是文学表述的上层阶段。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充满了灵性的自由驱使阶段。无论是文字本身还是思想内涵,都会在这个阶段里自由驰骋,也可以根据文章需要开辟自己的文字园地,独造出一些时人都懂、皆可称善的语句,妙造天人,臻于化境,不惟文章高屋建瓴内质丰富,外表也奇绝华美独处高丘,对天下文字有一种俯视的美。

这也是我们最终的文学创作目的。



龙吟148119260


我有过与你相似的迷茫,我认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下面几条。

1.不适的语言习惯。最普遍的是学生腔。因为在学校时间长了,接触的书本和人都是文绉绉的,习惯成自然,一下子很难改过来。但这种语气文风与社会大众是不融合的,是写作的大忌。

2.对语言文字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只认可巴金式的文风,不习惯赵树理式的作品。殊不知文学中的语言必须与人物身份相一致,用一种模式无法表现形々色色的人物和复杂的事物。

3.缺乏社会生活实践。人的写作能力不只在学校里学到,光有写作知识,而没有到社会体验生活,在实践中煅练,无法写出好作品。

4.存在虚荣心。无论说话,写文章,总认为用华丽词藻显得有学问。

在了解了这些原因之后,我想你一定有所啟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想总的来说就两条:

一,要端正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就我的经历来说,我本来是学工的,后来领导让我干起写文章的活来。按说我在校时就喜爱文学,从小就看武打小说,有几十部,在大学里中外小说也没少看,可以说我写文章不缺词汇。但是给领导写报告稿时,总以为华丽语言好,一般话不够勁,常常堆砌词藻,而被领导批评学生腔改不了。也许是我愚钝,就这一点,从认识提高到改正,足有两年时间,才交完了答卷。

二,到生活和实践中汲取营养。解决刻意,做作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里没有捷徑,也没有速成之法。写作能力需要沉澱积累,要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提高再提高。

1.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做到与他们共呼吸,有共同语言,共同情感。这样就不用担心什么刻意,做作。写起他们来信手拈来,有血有肉。1971年,我随地委领导到内蒙一个钢铁厂蹲点,指导工程会战,一蹲就是两年。走遍各个矿山,高炉,钢铁厂,与各阶层干部工人一起奋战第一线,一起在野外啃冷馒头,住帐蓬。他们有什么话,什么要求都跟我们说,像是一家人。后来在会战结束时,领导指示把会战写出一篇报告文学,向全地区和全省人民报告。我和另一位同事接受了写作任务,把工人在会战中的英雄事迹写了出来,刊登在吉林日报头版头条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2-在实践中学习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题材的任务,通过写作学会写各类文章。我在十年中写作过领导报告,各种公文,经验总结,先进典型经验,通讯报导,报告文学等。不得不说我是从一个外行在实践中蹩出来的,庆幸我有此机遇。

最后,祝头条各领域创作者大展身手,创造出不愧于时代的光輝文章!

谢谢!


用户泰和


开篇立论,定义先行。拿下开头,万事皆可达,写作更是如此!

如何才能写一篇好的文章呢?作者通常先确定题材,定位明确,再展开思路,构想,分析等等。主要大概为几个特点或几个部分的突岀外,然后一一分析它的独特和个性之类的,再次用简单的内容提岀文章的论点。

由此如同开门见山,文如山,段如树,字如草,重重叠叠,整整齐齐,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零度华哈哈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写作时充满刻意

做作感,说明你还处在写作的初级阶段,为何这样说呢?

穆老师打个形象的比喻

初学自行车,必须双手紧握龙头把,充满“刻意和做作感”;

熟练掌握自行车技巧后,你就会感到心应手,可以单手,甚至双手脱把。

有的学生没有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只知道方法和技巧,比如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孩子只会运用明喻,却不会运用暗喻和借喻。即便是运用明喻,也是缺乏想象力。

倘若你想学习“华丽之词藻”,可以效仿朱自清的《春》;

倘若你想学习“语言质朴有内涵”,可以效仿朱自清的《背影》

如何改变这种“做作”的现状呢?穆老师给出如下建议:

〖1〗模仿优秀作文是如何“语言表述”的



〖2〗阅读经典著作,摘抄好词佳句

〖3〗平时可以注重修辞手法的训练

〖4〗语言要有“内涵”,写作素材也要真切

〖5〗学习文言与白话结合写法,并在生活中去运用


〖6〗掌握长短句写法技巧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老穆说语文


作为一个一名美文领域的创作者,我有时也会陷入这种情况,刻意的做作,加入大量的华丽辞藻,可结果反而不理想。从自身经验说起,我觉得你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多看书。多去看看名家大作,看看人家是怎么着手写入的。个人就比较喜欢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可能是《背影》的影响,上学时,不觉得有感触,初入社会,感受到社会的压力时,才觉得这边文章是多么的感人,我也试着了我的父亲,却找不出这种感觉。

二、注意细节。现在写文章,多数人就只图个大意,文章思路不明确,不细腻,读到某个细节时,直接概括而过。还记得《背影》买橘子的那段了,真的是太细腻了。读起来一点都不别扭,而且真挚感人。细节的话,估计还是多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要慧眼识物。

三、灵感。有灵感时才写,没灵感也不要瞎写。现在很是提倡写作,鼓励大家拿起笔就写,管它三七二十一的,所以就造成了刻意和做作。灵感是很重要的,它是是文章的内在精华,没有灵感的文章是杂乱无章的。

以上仅是个人愚见,如有不同意见的,可以留言评论


综艺欢娱乐


俗话有说,熟能生巧,要做到写作用词不觉造作生硬的不易法门就是要靠多读书,多动手写作,在不断的学习、积累过程中使自己的知识库不断得到丰满,而在写作过程中做到厚积薄发,信手拈来。

谋篇布局需要技巧,谴词造句需要精确,适当饰以华丽词澡之于文章相当人身上的衣裳,运用得当然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使用不当那肯定是东施效颦了。

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作品呈现给读者,达至与读者进行思想交流并产生共鸣。由此可见,华丽词澡不是文章的必需品,选择自已熟悉的甚或是深思熟虑的题材进行创作更容易打动人,感染人。如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散文《背影》通篇都没什么华丽的词澡,只是以写实的语言描写父亲在火车站给儿子送别的情景:



欲语难休


写作和性格有关,天赋有关,勤奋有关。你所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写作中的大忌,一般初写者,急于求成者会出现这种毛病。

如何克服这种毛病?多读书!尤其要多读一些大家名家的作品,要谦虚,要多写勤问,最后还要看你的悟性。如果你的悟性不高,读再多的书也没用。

文学作品,不是靠炫技,靠花里胡哨的语句吸引人,而是要靠里面的故事情节,意境,思想性吸引人。好的文章,要动人心弦,让读者能深入其中,并从中有所领悟,得到智慧。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的很难,并非一日之功。

写出好作品,不可能一蹴而就,都会有一个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刻苦努力,使自己进入一种状态,才能改掉自己的毛病,写出好文章。


津河六郎


“接地气”,这个词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了,你理解透了就知道,它的含义不仅仅只是土气,而是真真切切的发生我们身边的人物,事件。浑然天成的,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呈现出来的。

体会来自身边的真实生活中,工作中,一点点感触就会让你泛起涟漪,这个时候的心里刻画描述就是最真实的。你就会不知不觉的写出你的感受,而不会去生搬硬套的词汇,或者用别人的场景,乱描述一番。自己经历是最补素的事。就用你最简单的字眼讲事情陈述。就是有灵魂的文章。别人的事再好。你没有体会。你抓不住主人翁的心里变化。所以尽管用很多修饰词去点缀,但是魂丢了,你找不见,就是自说自话,反而会误导读者也让自己产生迷糊,在自己设置的迷幻森林里迷了路。

写作初期,我们不要求像知名小说家那样有很多场景故事。也不需要刻意的用很多成语词汇去刻画人物等等。

首先我们要善于观察身边人,事,积累阅读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写作中对文本大意的组织。就简简单单的把你的想的表达清楚就行。

其次,经过简单的写作后,去看你写的,去分析,写作文本是里的中心大意是否有灵魂的。可以逐步把难度提高。框架结构扩大,就要不断增加知识面。线序渐进。多研究词汇的意义,深刻的理解了,简单的词都变得很有灵性。

最后愿你写作迈上新台阶。写出好的文章供大家欣赏。祝你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