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本質是什麼?中國文化中有科學精神嗎?

薄霧籠罩著的故鄉


科學從本質上來講,其實就是一種求知方法論,這是一個非常純粹的西式概念,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並沒有專門的“科學”一說,因為在中國文化中,科學精神本就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並沒有象西方那樣去強調。凡是強調的,都是缺失的,這一點,我在其它文章中也曾提到過。

西方“科學”緣起於未知

西方文化經歷了一個由神學到哲學,再到科學的歷程。文藝復興以前,整個歐洲就是神權在把控著一切,連皇帝的加冕都要得到教皇的同意,從十四世紀開始,西方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以後,科學的地位才逐漸到鞏固,而這個時候,人類歷史已經進入到了十八世紀。

所以,我們可以說,即使在西方,“科學”也是一個新生事物,它的地位之所以被迅速認可,並不斷被誇大,主要還是因為近代發生的幾次工業革命,生產力發展了,人們從中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自然會有意無意的把它的價值放大,這樣它就成了衡量文明進步的一個標準。

科學通俗的講,就是對事物進行分類研究,經過反覆驗證以後,得出的一系列相對穩定的結論,有些結論可以揭示真相,有些則可以逼近真相,當然也有一些經過進一步的驗證後證明是錯的,總之就是說,

科學並不是一個結論,而是一種得出結論的方法

科學精神就是不屈不撓的求實精神

所謂的科學精神,其實也就是一種不屈不撓的求實精神,它不屈服於權威,敢於挑戰舊的成見,通過調查研究、分析推理、實踐檢驗、修正誤差,然後再檢驗,等等這樣一個過程,最後得出一個相對真實的結論,這種不懈求實的精神其實也就是科學的本質

所以說,科學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也不是絕對的真理,因為科學這種方法論,本身就是西方文化在與神權的鬥爭中產生的,也是一個需要不斷髮展和完善的事物,它既有先進的一面,同時因環境及歷史發等因素的影響,也有諸多的侷限性。所以不應該把它物化,更不能將之神化。

說中國文化是否具有科學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當然有,孔子早在《禮記.經解篇》中就提到“絜淨精微,《易》之教也!”這裡的“精微”就是科學所追求的那種精益求精的精神,“絜淨”就是潔淨,是內心的一種聖潔狀態,這代表著對精益求精這種精神的深信不疑。

總結

總之,東西方的歷史背景不同,所蘊育出的文化,在形式上也會存在一些差異,但從內涵上看並不存在本質上的區別,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畢竟都是人,是人就少不了衣食住行,這些根本的生活要素既然一樣,那麼在此基礎上所產生的追求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西方用科學打破了對神權的盲目崇拜,那麼以此為鑑,我們也不應再回過頭來,去盲目的崇拜科學,把科學塑造成另外一個神,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才是對科學精神最大的背叛。


澡雪堂主談國學


科學是反映自然界、社會思維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類。

中國文化是中國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是一般知識和文字的運用能力。

誰說中國文化沒有科學精神,正是中國的科學精神使中國的高速鐵路技術站在了全世界的最高峰,中國高鐵運營總里程超過了全世界除中國外所有國家高鐵運營之總和。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科學精神。

西方媒體極盡眨低中國之能事,而有些國人也總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月亮圓,沒有一點自信心,崇洋媚外,也跟著外媒說中國沒有科學精神。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的發展速度創造了世界奇蹟,用七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二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已有一百二十家企業進入世界五百強企業,多個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們應為之歌唱、為之自豪、為之自信!

面對中國的發展成就,西方媒體要麼視而不見,極力貶低中國,讓國人失去自信心。要麼.就宣染中國威脅論。它們的話是矛盾重重,不可信啊!


夕陽紅155908541


現代科學的本質是質疑、實驗、測量、證明(證偽)、預測,其科學必要的工具是數學和邏輯。

中國文化中,數學和邏輯的運用極少。雖然有勾股定律和圓周率的計算,但成系統的體系幾乎沒有。同時,中國文化(尤其是漢以後的儒家思想)要求遵循聖人的言行不逾矩,不敢質疑。因此,中國傳統主流文化(儒家)的科學精神是稀缺的。

當然,如果講廣泛定義的科學精神,比如將唯物主義理解為科學精神,中國傳統文化還是不少的。中國文化中不敬鬼神,講究天人合一,用陰陽五行來解釋世界。相對於神和上帝,這種解釋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也可以稱為古代的科學精神。

我們來看看大科學家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愛因斯坦曾經回答過關於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現代科學時回答:“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得幾何中),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那是用不著驚奇的。作出這些發現才是令人驚奇的。”

楊振寧在演講中,也講過類似的觀點。楊振寧認為,中國文化中注重實際而不注重理論框架(入世而不是出世)、科舉制度、將技術貶低為奇技淫巧、缺乏推演思維、天人合一的觀點,阻礙了現代科學的出現。


明日Will


為什麼很多西方學者認為儒家對科學的貢獻為零?作為中國文化重要構成儒家學說真的對科學沒有任何貢獻嗎,科學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以李約瑟為代表的西方學者認為,雖然,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的確舉世矚目。但是,現在被廣泛運用的現代科學,卻並不是在這片原本具有優勢的土地上誕生。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李約瑟難題”,尤其是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的:曾經對人類科技做出很多貢獻的近代中國,為何沒有產生以實驗為基礎的近代科學?並且,他還認為我國古代豐富的經驗科學,之所以沒有進一步形成實驗科學,在很大程度上都受限於社會思想、文化和哲學的影響,並認為儒家對科學的貢獻為零。

首先,我們不妨來了解科學的本質到底是什麼。而從現階段的6個科學大類目來看,其中不僅包括很多人熟知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橫斷科學、縱深科學、思維科學,同時還包含了哲學這個分類。而大家日常生活中經常聊到科學,一般主要都涵蓋在了自然科學這個範疇之類,包括我們口中的科學技術也不例外。

事實上,科學這個詞的定義也具有不同的版本:從名詞的抽象釋義來看,科學的本質就是用來反應世界規律和本質的理論體系。科學的第二種定義則主要體現在分科而學上,這種建立在可檢驗的基礎之上,且具有有序性的知識體系,主要是通過更細化的研究來形成相應體系的完整知識。

而我們的整體論則認為科學更像是一個整體,它不等於學科或分科,因為不同的科學內容之間的關係往往都無法進行絕對分割。

而西方學者們口中的對科學做出貢獻為零的儒家又是什麼?說到孔子,相信所有人都不會對他感到陌生,而儒家便是一個信奉孔子學說的哲學學派。

簡單來說,儒家就是一個信奉儒學學說的階層,不同於西方人可能誤解的儒教這種信仰,這三者之間的含義是完全不同的。儒家的發展從孔子、孟子,再到荀子,哪怕時至今日都是一個具有很強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作為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學本就隸屬於哲學的範疇,而它對這個世界所產生的影響,並不侷限於中國古代,就連在東亞和世界其他角落生活的人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中國哲學以儒家思想為代表,而仁、義、禮、智、信、恕、忠、孝,都是其豐富內涵的濃縮體現。如果從科學這個角度來描述儒家思想,它其實就是從哲學這個領域,以闡釋人生和世界本源為出發點,從而得到的一種領導理論和最精確的內涵界定。

通過以上內容,相信大家都應該明白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的確,儒家學說的確沒有服務於自然科學這樣的科學內容,未能在很多大家關注的領域帶來實用性。但這並不是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之一的儒家思想沒有為科學本身做出貢獻,而是正如它的哲學屬性一樣。

儒學依然屬於科學的範疇,它對科學類目中哲學部分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而科學一詞擁有的含義也絕不等於自然科學,或其他任意一個科學類目,這也是為什麼李約瑟的言論會引起很多人的抨擊。


悟空科學


自然界是不連續的,存在著質的變化。由此,才形成了大千世界,併產生出了我們人類。因此,人類的認識是有限的,因為局部不可能絕對地認識整體。

正是因為認識的有限性,才使得我們人類的認識具有有效性、能動性和侷限性。於是,伴隨著人類認識的深入與發展,人類認識的上述三個特性,逐漸生成了一下三個相對獨立的部分。

人類認識的三個部分分別是,認識的有效性,使認識具有實用功能,生成了科學🔬;認識的能動性,使認識具有欣賞功能,產生了藝術🎨;認識的有限性,使認識具有信仰功能,從而產生了宗教✝️。

因此,只要人類存在,人類就會開展其認識的活動,人類認識的這三個部分就會始終伴隨著人類的成長而普遍存在。

所以,在人類的每一個發展階段,在各種不同的地區以及各種不同的社會形態,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有科學及其相關的理論。只是這些理論的類型和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好比科幻電影中的外星人👽,無論如何杜撰,都留有人類的身影。

因此,科學的定義是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作為相互作用的結果,科學理論不同於相互作用的雙方,即理論是自然界中所發生的新事件,其與人或自然界都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比如,科學理論只是相對於已有的現象關於自然界的同構系統。因而,每一個理論都既是有效的,但又都並不是自然界本身,從而會被更加有效的理論所取代。

之所以有人質疑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進而沒有科學的研究精神,是因為他們只具有一維的認識觀,認為科學是正確的代名詞,科學具有絕對的正確性和邏輯性。

因此,持一維認識觀的人認為,科學始於人類的認識引入了數學和實驗,即科學始於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只有西方社會才具有科學的研究精神。

然而,科學理論的更替具有不連續性,舊的理論是無法邏輯地推理出新理論的,而數學是邏輯的,其無法解決理論創新的問題。

此外,實驗也不具有絕對地驗證性,因而其無法解決理論的真假問題。因為,一方面,同一個實驗,可以由多種理論來予以解釋;另一方面,實驗是現實的,理論是理想的,兩者的邏輯基礎是有差距的。

總之,作為人類認識活動的一部分,科學與人類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無論是原始人還是中國的古人,都會開展他們的認識活動,其中都包含著一定的科學認識,並具有科學的研究精神。

所謂科學的研究精神,既不是實驗的驗證,也不是數學的邏輯推理,而是人類的社會實踐,是人類不斷地探索和擴大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積極努力。


淡漠乾坤


答:科學的本質是探索瞭解大自然,造福全人類。中國文化則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的充滿著科學精神。大到宏觀世界,小到物質精微,中到人間萬事萬物、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等……


田間壹壬


科學觀念,確實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所缺失的。

當然並不是說我們沒有“科學技術”,而是認識論意義上的科學,在中國古代其實是不存在的。

歐洲現代科學的產生,與啟蒙時代的歷史有直接關係。

在當時的人看來,科學代表著理性,被越來越經常地用以指代對知識的探求。

科學在這個時期,並不單單是一種技術性的突破,而是整個認識論的轉型。

大家今天所理解的科學更偏向“natural science”的意思,但最初這個詞的意義更其實是episteme,近似於英語的knowledge。

這些轉變,都是在18-19世紀逐漸完成的。下面,我就來說說中國對於“科學”的認知吧。


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這個詞。

這是大家必須知道的。

科學一詞,其實是19-20世紀從日本傳入中國的。

最初,日本人吸收了英語的science,然後將其理解為“分科之學”,表明了科學在啟蒙時代逐漸被賦予的意義——對某種知識的某種探求過程。

古代中國的學術體系,其實是根植於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意識,並不存在科學這套歐洲的學術體系。

因此,這段話其實並沒有太多錯誤。技術和科學不是一回事。


HuiNanHistory


我個人理解科學的本質就是對未知的探索,在不斷的研究當中,可以得到一些新奇的答案,從而增加人類的知識庫,宇宙科學對於人類來說還是太過於遙遠,現在人類主要研究的應該還是地球當中的自然科學,包括理論科學都是通過對地球周邊以及內部環境推演出來的,這是我對科學這兩個字的理解。



中國的本土文化對科學的貢獻還是很大的,為什麼說儒家思想對科學的奉獻為零。我感覺是缺乏探索精神吧,畢竟我認為儒家思想講究大同社會,意思是社會共同進步,沒有醜惡之分,這樣的話是很安全,但是又太過於平淡,缺乏積極向上的精神,也就無法推動科學的進步了。但是單單靠這個是無法代表整個中國文化的,中國文化5000年,千姿百態,儒家思想只是一種,還有很多比如:兵法,農耕之法,包括一些術數,這些都是中國對世界科學的奉獻。


總結:中國文化過於複雜,其中包羅萬象,有好有壞,有的思想封閉,不適合推動世界的進步,反之就是思想卓越,能夠帶動整個世界科學的運轉,正是因為中國社會如此複雜,所以發展速度才如此快,畢竟融百家之長能慢嗎?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觀點)


諸葛半仙兒


魯班,只是一個工匠。

黃道婆,只是一個紡織女工。

造紙的蔡倫,只是一個宦官。

活字印刷的畢昇,只是一個百姓。

《齊民要術》作者賈思勰,只是一個退休官員。

水車、曲轅犁、指南針、筒車、那些直接提升生產力的發明,都是百姓,是農民,是士兵發明的,沒有一樣是儒生的創造,更沒有一樣是在崗位職責範圍之內發明的。

南朝倒有一個總明觀,是科研機構,數學家祖沖之在內任職,可是這個總明觀的五大類別只是“文、史、儒、道、陰陽”,數學,只是小別類。而且祖沖之的許多發明都是在業餘時間做出來的。

李約瑟說中國儒家對科學貢獻為零,這話沒有錯!甚至還給了儒家以面子。實際上是,儒家思想對科學的貢獻其實不是零,是負數!非要生搬硬套找什麼理論和真實進行反駁,不如直接面對這個確實存在的錯誤。

沒有人可以否認中國文化中有科學精神,但是,只要細細翻開來就不能發現,所有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發明或研究的絕大多數主體並不是知識分子。

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事實。

中國古代科學,無儒!

儒家思想中的科技

儒家最看重的是道德,不是科學。那麼儒家如何看待科學呢?在儒家經典《尚書•周書》中有這一段記載“(商王)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上帝弗順”。這裡的“淫巧”指的便是精巧設計的器物。

在儒家的另一本經典《禮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一個字“殺”便把屬於科學發明和實用發明的“奇器”全部抹除。這也是為什麼儒家學子所談論的“作奇技淫巧者有誅”。

不可否認,這些精巧設計存在刀刃的兩面性,一方面是玩具,另一方面卻是科技,是創意,是生產力。

儒家思想採取的措施是“一棒子打死!”

除了中醫!天文!地理!

可是誰都看出來,這三樣完全是為了統治階段自己服務,中醫治病,天文學演變成預測學,而地理學則變成軍事學和風水學。

不得不承認,李約瑟的觀點是對的!

至少在古代中國,從來不曾重視過科學!而儒家思想,對科學的貢獻其實不是零,是負數!

我們這邊高喊孔孟的時候,海的那一邊在做火車,做蒸汽,否則哪裡會有八國聯軍和甲午海戰。

儒生誤國!


亦有所思


我們的知識有著各種各樣的源泉,但是沒有沒有一種源泉具有絕對的可靠性。人類的求知的本能卻在努力追求知識的可靠性,無論西方還是中國,在這一點上都是一致的。

要解答題目,需要首先分析科學的本質,然後比較中外科學文化差異。

一、科學的本質是可證偽性

科學強調邏輯和經驗,經驗事實作為檢驗科學理論的唯一手段。然而科學理論不可能被經驗所證實,因為他科學理論都是普遍有效的絕對性陳述,但在現實之中,即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的具體地點,它們卻又只能表現為一個個別陳述。

比如“宇宙中沒有外星人”這樣一個科學陳述,無法證真,因為我們無法保證將來不會發現發現外星人。只要一個外星人被發現,這個科學論斷就被證偽了。

關於普遍陳述的證真和證偽,在邏輯上是不對的不對稱的,科學所追求的可靠、普遍而權威的科學理論,求之不得。因此,衡量一個理論的科學地位的標準是它的可證偽性或可反駁性或可檢驗性,絕不是永恆真理。

二、東西方科學文化差異

在求知,以及渴望穩定、權威、終極真理這個動機和目標意義上講,東西方本無差異。差異在於,風格和方法,也也可以說差別在文化上,具體闡述如下:

1. 西方科學研究,是分科探索的風格;中國的科學研究則與文學、歷史、哲學等等融合在一起,甚至文學歷史哲學之間的區分,也是後來按照西方分科研究的模式被切割套用才有,本來是渾然一體的。

2.格物致知,這個總體路線似乎東西方一致。然而仔細觀察,會發現兩者又本質不同。西方人對格物很上癮,致知之後要麼昇華為純粹的哲學,要麼繼續格物,格物成為主要工作,幾乎也成了目的;中國人格物的目的就是致知,得到的知識主要用在心性修養以及實踐應用內在修養方面。

3.西方外求的部分多,內省的部分少,中國相反。力量用在哪,成果出現在哪。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李約瑟覺得中國儒家沒有科學貢獻了。儒家重點根本就不在科學技術上,人家搞得是世道人心、修齊治平。

當然,分科實證研究的西方科學文化,目前來看已經成世界主流了。我們固有的那些文化特徵已經窮途末路了。到底孰是孰非,不是這個話題範圍,不做討論了。

以上觀點,第一部分改編自卡爾·波普爾的學說;第二部分是筆者分別念,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