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親戚關係,到底有多複雜?

吃喝玩樂在京城


“窮在深山有遠親,富在鬧市無人問”,這是很真實的親戚關係寫照,有人認為這是很殘酷的現實,但是我覺得這確實人之常情。



我的姑姑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我從小就經常住在姑姑家,所以感覺姑姑特別的親,也愛去看姑姑,可是如今的境遇卻大不相同,姑姑家的一個哥哥在做官,一個再做生意,二姐姐嫁給了一個非常有錢的人,我每次過去姑姑家,大家都覺得我都好像是在巴結他們似的,慢慢的,我就不喜歡去了。


我爸爸本來是他們的親舅舅,但是他們每年就過年來一次,呆一會就走了,爸爸從小就很疼他們,兩個哥哥的大學費用也基本上是爸爸供養的,爸爸對此也沒有感到傷心,但是讓爸爸氣憤的是,他們都說爸爸的表弟是他們的親舅舅,對於爸爸的那個表弟殷切的像個乖孩子,就因為那個舅舅是縣長。

沒辦法,這就是我家很現實的親戚和親情,不能割捨,也不能太親近的親戚關係。


我是焱垚


中國式親戚關係,就像一張網,由親情、愛情來鏈接,是另一個互聯網:信息量大、輻射面大、鏈接遠……中國式親戚關係,到底有多麼複雜?家園果果香從以下幾點歸納分析,希望能拋磚引玉大家共同探討:

1、戶大人多關係複雜

以我丈夫家族為例,公公有親弟兄九人,親姊妹四人,我的丈夫這一輩的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就有五六十人了。下一輩人,沒住在一起的,若沒有長輩的引見,幾乎都不認識了!我與丈夫相差十幾歲,丈夫的侄子們幾乎和我的年齡差不多!比我年齡大的堂、表弟、堂、表妹,她們也不得不喊我聲“姐”(嫂子)!我四歲的女兒,是四五十歲中年人的妹妹,是二十多歲人的小姑姑……

2、婚姻鏈接的親戚關係複雜

在農村,幾乎都是附近村寨距離幾里幾十裡結婚的情況,同一個村子裡的男女結婚的也不少,男人的舅媽可能是女人的姑媽,或者一個村子裡有姑媽也有舅舅。親戚套親戚的情況也很多,真是“十五摜套九連燈”導致稱呼都“亂套了”。甚至有些家族,上一輩人有世仇,兩家的孩子卻偏偏結合在一起,愛得死去活來!家裡人更是心理凌亂和矛盾了!

婚姻是親戚關係的橋樑,因為嫁、娶,相隔千里之外的兩個家庭就成為了親戚,不管他們三觀是都否一致,信仰是否相同。親戚關係的複雜性可想而知……

3、親戚間的利益糾葛錯綜複雜。

在中國社會辦事就找關係、託人情,由於親戚關係,人往往存在心理預期,達不到自己的心理預期,就產生了抱怨、隔閡。尤其是對於嫡系至親,例如:外甥對舅舅,親姐妹間親兄弟間。甚至因為利益分配不當,大打出手、對薄公堂、老死不相往來者大有人在。尤其這些年,農村拆遷,在利益面前人性的醜陋一面更加殘酷的暴露出來。

貧富差距懸殊的親戚間,最容易出現矛盾和隔閡,往往都是站在各自的角度去杜撰對方的心理。往往親姐妹親兄弟的關係遠不如普通朋友的關係。普通朋友關係,或因三觀一致而走在一起,成為人生的摯友,或因共同經歷磨難而惺惺相惜。

親戚間也最容易相互攀比,弟弟能幹了哥哥沒面子了;嫂子今天買了漂亮衣服,弟媳家裡就幹仗了……明裡暗裡相互較勁!話裡話外暗藏殺機……

這就是中國百姓的人生百態!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就離不開親情這張網,現實生活的各種矛盾又糾結於這張剪不斷、理還亂的網。也許,這才是真實的生活啊!





家園果果香


複雜到我跟我老婆結婚快7年了,到現在我愣是還搞不清楚我媳婦那邊親戚的稱謂,好多時候媳婦不在身邊,就不會叫,實在不行就靠蒙,蒙對了還好,蒙錯了就尷尬。

我們這邊的親戚還稍微好一點,一個是我爸媽的兄弟姐妹不多,第二個是我們這邊過了三代基本就沒啥走動了,但是我媳婦那邊就比較複雜了,我老丈人那邊兄弟5個,丈母孃那邊兄弟6個,再加上每個再生兩個娃,我現在是一堆的堂哥姐表哥姐的,每年光聚餐就腦殼疼,不過也有好處,因為兄弟多,都在從事不同的行業,所以多多少少都能給你一些建義和幫助,有好有不好吧!


宸睿之羊


出生在農村,也做著服務農村的工作,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要說親戚關係複雜,那還能複雜過農村?別看我都三十好幾了,回家看見我老奶奶家(奶奶的媽)幾個半大的小孩,一樣得喊聲姑/叔。我這都不算什麼,我隔壁鄰居,四十多了,還得管十幾歲的毛孩子叫“爺”。

在我們農村,除了親戚關係複雜,同村同姓之間,還要講字輩。所以你隨便轉悠一圈,滿村都是你的大爺、舅公、叔叔、姑姑、嬸嬸、侄子、侄女……


年輕一輩喊不來也正常,畢竟這一代人很多都已經隨父母去城市生活了,從小就沒在鄉村長大,不懂這些。但是父輩大部分還是懂的,可以問一問,再不然就學學京東的劉強東,看看他這拜年信寫得多有誠意:


我個人覺得既然要回農村來過年走親戚,還是要有誠心一點。像劉強東這樣的實業家,都做出京東這樣的大集團了,對鄉里鄉親的還能這麼客氣。你看,人家不僅寫了這麼誠意十足的拜年信,把一村的長輩小輩都喊了個遍,還給村裡送了一車又一車的年貨,給鄉里完善基礎設施,發展鄉村旅遊業,提供就業崗位——這真叫“全村人的希望”,給了鄉親們裡子還給了面子。

劉強東自己怎麼說?“我是農村出來的,我們這一代人,很多都是農村出來的,大家都急於大刀闊斧地改變自己家鄉的面貌。但是居高臨下的反哺、一廂情願的改造,恐怕都解決不了問題。面對長期被市場忽視的‘凍土’,需要的是我們真正俯下身去,做細緻入微的探察,以感同身受的責任感,去耐心地做基礎商業建設。”如果新一代的民營企業家都有這樣的思想高度和實幹精神,中國農村未來會很美好!

當然,我們普通人做不到劉強東這樣,但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不懂禮。農村親戚關係雖然複雜,但只你要是個客客氣氣知道禮數的人,大家都敬你三分。我們老話講得好啊,伸手不打笑臉人。

所以,我真心建議我們年輕一輩,多向70後、60後學習,尊師重道,孝敬長輩,待人有禮——這些都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值得繼承和發揚。不需要大家都像劉強東這樣的老總一樣,幫村裡的窮親戚們發家致富,只要過年過節回了村裡,見到長輩小輩都招呼一聲,客氣聊幾句,拉拉家常,就夠了。當然,你要有本事,能幫鄉里鄉親更多,那當然更好。

鄉村是中國人的歸處,也承載了中國的希望。未來,只有把我們的鄉村建設好了,我們國家才真正稱得上是“國強民富”了。這裡額外給我們的鄉村工作打個廣告,希望大家多關注鄉村,為鄉村建設多出一份力,感恩!


農業那點事兒


我想說大強子這封拜年信上寫的親戚也……

太!少!了!吧!

先上座標。

山東省內陸某十八線小縣城,老家是小縣城下轄某村。

我媽這邊從我姥爺(外祖父)那一輩兒開始孩子就不算多,所以到我這一輩兒只有幾個年紀差不多大的表哥表弟表妹,都認識的那種,大家都是好哥哥好妹妹。

重點是我爸這邊!

我活了快三十年了,到現在還沒有把我爸這邊的親戚認全!

我們這邊把爺爺的爸爸叫做老爺爺,我老爺爺輩兒一共兄弟四個,平均每個老爺爺有2~3個孩子,全都是爺們兒,包括我爺爺在內一共兄弟10個!

我爺爺很早就帶著家人來到縣城謀生,所以一代一代過來,從我有記憶的時候開始就沒在老家過年,這也導致我每年過完年回老家拜年都不認人。

“這是你大(三四五七八九十)爺爺大(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奶奶,這是你大(三四五七八九十)爺爺家的X叔X嬸X哥X嫂子,這是你侄子(女),這是你侄孫子(孫女)……”

沒有二爺爺二奶奶因為這就是我爺爺奶奶,沒有六爺爺是因為六爺爺很早就去世了(但是即使是這麼簡單的問題,我也是長得很大了才明白)

同樣長得很大了才明白的中國式親戚之間的道理還有——

1、 一個身高體重都180的精壯大漢叫你“姑”,不是因為你比他大,而是因為你真的是他姑!

2、 你之所以有這麼多侄子侄女侄孫子侄孫女是因為你爺爺奶奶的輩分很高。

3、 你不要問這些爺爺家的孩子到底有多少個,每一次數著數著就亂了。

4、 XX家的指的就是XX的媳婦兒。

最後說兩個小故事:

第一個小故事發生在我老爺爺(親的那種)去世的時候。

我和堂哥(親的那種)因為找不到認識的人,餓得受不鳥的時候偷偷跑到十幾裡地外的我們大姑家(也是親的),然後我們倆一邊吃飯一邊聽著大姑哭著給我們的大三四五七八九十爺爺堂哥堂姐堂嫂等等人打電話說“孩子找到了”。

我和我堂哥從此在家族裡一戰成名。

第二個發生在我七八歲的時候。

七八歲之前,我一直管我大伯叫大爺,七八歲的時候在書上看到爸爸的哥哥叫伯伯,然後就改口叫大伯,但是回老家的時候其他N爺爺家的大伯還是要叫大爺……一系列事件給我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後來我才知道,大伯和大爺的關係,就像馬鈴薯和土豆,番茄和洋柿子的關係。

小樣兒,記住!即便換了稱呼,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看海那一邊


在小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這種問題,跟家裡人去親戚家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親戚你根本不認識,小的話還無所謂,一句小孩不記事就給打發走了,但是大了這個藉口就不好用了,這個問題應該很多九零後都遇到過,零零後應該很少見,後來小編被網友科普之後就學乖了,所有比你大的都叫叔,絕對沒錯,但是這種話,在農村應該不能用。

先給大家介紹一下90後的每年過年要見多少親戚吧!就用最常見的農村那邊的親戚距離。首先是,奶奶輩的,奶奶輩的應該大多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人吧,當時那個年代的人就喜歡家裡的孩子多,據小編所知一般情況下,奶奶輩的最少都是兄妹7個,這些人現在應該都有孩子,據小編了解,最多的有5個孩子,最少的有2個,算下來,父親那一輩的人有20來個,這還這是奶奶輩那邊的親戚,如果加上爺爺這邊的親戚,額,總共也就40來個吧!但是這40來個人還只是父輩這邊的親戚,如果再算在母親那邊的親戚的話,大概最少也在80來個左右。

有沒有感到一股絕望,其實這並不是太誇張,越偏遠的農村親戚越多。你以為這就完了?你還沒算和你同輩的,算下來每年過年走親戚至少要見100人左右,當然如果家裡有父母斷親的話,就比較省事了,如果沒有,那是相當的悽慘。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如果遇到和你同齡但是人家輩分比你大的,那更慘。

中國的親戚關係究竟有多複雜,嗯,就這麼複雜,如果遇到那種大家族的家庭,絕大部分人都要涼涼。不過親戚多有親戚多的好處,想當年小編上學的那會,小編說要去那那上學,小編的父親會交代很多,你去那那那找你的那個那個叔叔,你的這個叔叔是那個那個長輩家的。最近你那個姑姑也去了那那那那,你去那那那那找她,不讓你去幹啥,就認個門。如果敢說不去,立馬在那裡催鬍子瞪眼。然後小編在那個城市呆了四年,每次學校放假,不是這個叔叔喊吃飯,就是那個姑姑喊逛街。有什麼事,只要在他們的能力範圍之內,這些長輩就會給安排的妥妥的。

但是如果你到了該相親的年紀你會發現,自己好想瘋。今天不是這個姑姑家的某個鄰居的兒子的朋友,明天就是那個叔叔家的親戚的鄰居的孩子。講真,只要體會過這種瘋狂的人,應該都會崩潰。

說了這麼多,不知道大家對中國的親戚關係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內留言。


不靠譜的歷史研究者


不請自來,打擾

我是且把雜談換酒錢,專注文化領域創作,歡迎關注交流

題主問題:中國式親戚關係,到底有多複雜?

答曰:那就理一理親戚關係

先說什麼叫祖宗十八代:

以自己作為中心,先往上看

生自己的是父母,

父親的父親叫做祖父,也就是爺爺;祖父的妻子叫祖母,也就是奶奶

祖父有兄弟,祖父的兄弟也是自己的祖父,一般以年齡順序稱為大爺爺、二爺爺...

祖父的父親叫做曾祖,曾祖的妻子叫做曾祖母,但是現實生活中極少有四世同堂的家庭

我們當地稱曾祖為:老太爺,曾祖母為老太奶

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

書中說:因人懷胎,鼻先成形,故鼻祖為始祖。

祠堂

再從自己往下看

自己的兒子、女兒

兒子的妻子為兒媳,兒子的兒子是孫子,兒子的女兒是孫女

女兒的丈夫是女婿,女兒的兒子是外孫,女兒的女兒是外孫女

兒女稱自己為父親,孫子孫女稱自己為爺爺,外孫子外孫女稱自己為外祖父

父之子為子,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讀kūn)孫,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雲孫,雲孫之子為耳孫。

即:子、孫、曾、玄、來、晜、仍、雲、耳。

書中說:耳孫者,謂祖甚遠,僅耳目聞之也。

一個大家庭

未來的小朋友放學回家,問到爸媽,我怎麼沒有表哥表姐、堂哥堂姐、舅舅舅媽、姨媽姑媽、姨夫姑父?

這就比較尷尬了...

三口之家哪來的這麼多親戚...

做爸爸的,如果是獨生子女

那麼孩子就沒有叔叔伯伯了

也就沒有堂哥堂姐、堂弟堂妹了

也沒有姑姑姑父、姑表兄弟、姑表姐妹了

做媽媽的,如果是獨生子女

那麼孩子就沒有舅舅舅媽、舅表兄弟、舅表姐妹了

也沒有姨夫姨媽,姨表兄弟、姨表姐妹了

如果孩子也是獨生子女

他就沒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如果孩子娶了/嫁了一個獨生子女

那麼就沒有連襟、沒有妯娌

然後生個孫子繼續獨生子女

那麼三代以內

就只剩直系血親

三口之家

然後孩子問你,爸爸媽媽,什麼是姑父姨夫、姑姑姨媽、舅舅舅媽、表/堂兄弟姐妹?

那就只能告訴他

曾經,家庭是很大的

很熱鬧

有很多人

這些稱呼,都是親戚...


且把雜談換酒錢


眾所周知,古人講究家族或族系,按照血緣親疏將家人劃分為兩類,即“親”和“戚”,其中,“親言族內,戚言族外”,“親”指的是父系親屬,而“戚”指的是母系親屬,這就構成了現代的親戚關係。不過,依據血緣的遠近親疏,人們通常認為五服之外的親屬與自己並沒有血緣關係,算不上是親戚,只有五服之內的才算是自己的家裡人,即“親不過五服”,如今很多地方的農村仍然秉持這一觀念。

“五服”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詞彙,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上,“五服”至少有著三種含義,一是先秦時期統治者理想化的行政區劃理念;二是五輩人的意思;三是指代以親疏為差等的五種孝服;四是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子淵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親不出五服”中的“五服”主要是第二種與第三種含義。

“親不過五服”就是說五服之外沒有血緣關係,在老一輩人的固有印象中,五服之內都是自己的家裡人,五服之外則算不上親人,在古代的大家族中更是如此,與主家血緣疏遠的五服外子弟,即使在家族中生活,地位也是非常低下,只比普通傭人稍微高出一個等級,雖然與主家同姓或者有著淡泊的血緣關係,但也絲毫算不上主家人,甚至有些時候還會被傭人欺負、嘲笑。

首先,這裡說的五輩人是指以自己為中心,上下左右延伸出去五輩人,其實就是親屬範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後裔及其配偶,簡單來說,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本宗九族)。第一輩(服)是自己與父母子女;第二輩(服)是兄弟姐妹、叔伯子侄、爺孫等……以此類推,到了第五輩(服)的時候,就是自己兄弟姐妹的子女的子女這些血緣疏遠的人,他們都被涵蓋進了“五服”親人。古人最後沒有辦法,只能規定“親不出五服”或者“五服之內為親”,並根據這種關係,制定出五種喪服,用以彰顯家族中每個人的身份地位,作為親戚血緣遠近親疏的標誌。

我國自古就注重孝道,這就體現在了親人葬禮,血緣親疏不同的親人所穿喪服不同,按照“五服”劃分為五等十一類,由重到輕依次為斬衰(cuī)、齊(zī)衰、大功、小功、緦( sī )麻。斬衰需要服喪三年。

《禮記·喪服四制》記載:“其恩厚者其服重,故為父斬衰三年,以恩制者也。”服斬衰的對象雖然最少,在本宗內只限於子女為父親、妻子為丈夫、父親為嫡長子等少數幾種情況,但是代表的孝道最重;齊衰作為次於斬衰的喪等,根據親疏的不同,有用杖(喪杖)與不用杖的區別,喪期也有長短,共四種情況,分別為齊衰三年、齊衰杖期、齊衰不杖期、齊衰三月;大功是第三等喪服,有大功九月(七月)、大功殤九月(七月)以及繐衰(諸侯之臣為天子服之)這種特殊喪服等三類;小功則分為小功殤五月、小功五月兩類;最後就是緦麻三月。

假如自己是一個大家族的族長,在自己死後,第一服中的父母與子女,由於與自己血緣最為親密,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家中最為至高無上的存在,所以他們所穿喪服自然就是代表孝道最重的斬衰。如果詳細劃分的話,父親地位最高,母親與子女齊平,若是長子成年並且已經結婚的話,地位又會比母親高出一等;第二服的兄弟姐妹、叔伯子侄、祖父孫子等,是自己最為親近的親人,一般家中有什麼大事,也會首先與之商量,若是叔伯兄弟感情比較深厚,他們在族中的地位甚至可以與自己齊平,而他們所穿喪服也就是齊衰了;根據之前說的“五服”等級,以此類推,接下來不同血緣親疏的人,穿的喪服也不一樣,分別是大功、小功、緦麻,至於出了五服的人,也就代表血緣淡泊,沒有為自己穿喪服的必要了。

雖然當今社會已經逐步摒棄了這種等級嚴格的喪服,但在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村仍然保留與遵守這一制度,用五服來表示遠近親疏關係也逐漸減少,城市化進程加速的同時,今人普遍與父母兄弟之外的親戚關係疏遠,只有在過年時稍微走動一番,別說“出五服”的親戚了,一些常年在外學習與工作的年輕人連三服之內的親戚都認不清,三代為親已經相當不易,“親不過五服”也就不再被人們提起。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五服關係衍生出來的“五服之內不通婚”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近現代生物學研究發現,五服親屬通婚除去倫理道德問題外,所生子女多會天生許多嚴重疾病,如畸形與弱智,一些家族遺傳病也會也會凸顯出來,而古人在沒有科學依據的情況下,以血緣為依據,禁止五服通婚,可謂有先見之明,而這也應該是古人通過實踐經驗以及血淋淋的教訓總結出來的道理,最後將其定為通婚禁忌,當然了,用五服血緣親疏排列親戚遠近次序是沒有科學依據與必要的。


大國曆史觀


我來說說這個吧:

中國人雖重血緣,但自古對親戚就不抱多大希望,老話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現如今更是“每逢佳節倍煩親”,七大姑八大姨一堆“雷驅”問題讓年輕人十分不解:你又不幫我解決工作,你管我在哪兒上班呢?你兒子掙得多就行了唄,你管我掙多少呢? 更令人不喜的是,很多親戚樂此不疲地盤問,並非出自長輩的關心,只是通過明知故問達到取笑、嘲諷、炫耀的目的。比如,她兒子如果考了倒數第一,她是絕不會問別人孩子成績的。 這到底什麼情況?



1、證明你混得不如他孩子好。

2、證明你爸媽過得不如他們兩口子好。

歡迎各位看官,在下方點贊、留言、私戳我哦~


海炎數碼說


所有的複雜終會隨著計劃生育的國策趨於簡單,所有的簡單又會隨著開放二孩回升一些量級。但科技的進步催逼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親情關係複雜下的家長裡短再也回不到農耕時代的舔犢情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