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永樂“甜白”釉  是在潔白的瓷胎上施以純淨的透明釉,經窯火燒成後白度很高,給人以“汁水瑩厚如堆脂,光潔如美玉”的甜蜜之感,後世遂以“甜白”的美稱命名。其足邊或刻花裝飾的某些部位積釉處呈冷青色,主要是因釉料中的鐵成分與氧結合所致。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永樂白釉瓷器胎體極薄,有的達到“半脫胎”狀態,胎體通過光照可透見器身的紋飾和款識,製作工藝高超。器身飾有暗花,樸素雅潔。造型上多樣化,除盤、碗外,還有大小雞心碗、梅瓶、玉壺春瓶、罐等。1982年在景德鎮發現的明代殘瓷窯及御窯廢品堆積處,出土有盞託、缽、燭臺、燭插、花澆、折沿盤、軍持、爵、魚簍式罐、大茶壺等,多數與同期青花造型相同,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永樂“鮮紅”釉、宣德“寶石紅”釉:紅釉瓷器初創於元代,明永樂時日臻成熟。永樂紅釉瓷呈色紅豔,故稱“鮮紅”。宣德時紅色釉更加濃重,像紅寶石一樣瑰麗,被譽為“寶石紅”。根據紅色的深淺及用途,又出現有“霽紅”、“祭紅”、“積紅”等名。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紅釉與釉裡紅都採用氧化銅作呈色劑,在還原焰中燒成,但兩者的工藝過程不同。釉裡紅為釉下彩繪,而紅釉則是在坯體上施銅紅料而成,且紅釉中所需的銅紅料僅是釉裡紅料的數十分之一。銅紅料對燒成條件的反應非常敏感,因氧化銅在高溫下極易揮發,稍有差異就會出現深淺不同的色調,因而成品合格率少。遺存至今的永樂、宣德紅釉傳世品,一般都是經過挑選供宮廷專用的精品,十分珍貴。

永樂時期的紅釉暗花高足碗,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故宮傳世品中僅有2件,為稀世珍品。1件通體施滿紅釉,胎體輕薄,無紋飾;另 1件碗外壁施滿鮮紅釉,裡部施白釉劃刻雲龍紋飾,碗心刻一葵花,在花心內刻篆書“永樂年制”款識。

青釉有以下三種釉色:

(1)翠青釉:這裡永樂仿龍泉釉中呈色較淺的一種,為永樂朝獨有,其色澤光潤,青嫩如翠竹而得名,翠青釉的玻璃質感較強,釉中隱含密集的小氣泡,製作極為精細,傳世品稀少。器型多為三或四環的小蓋罐,高足杯罕見,器內外光素無紋,通體施翠青釉,近來發現有“堆花”裝飾的雲龍紋翠青釉高足杯標本,證明光素器以外,還生產過少量帶花紋的器皿。鑑定永樂翠青釉主要有兩點:一是下部色深處釉厚,二是釉內氣泡密集。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2)冬青釉:這裡永樂仿龍泉釉中較深的一種,創始於永樂年間,以後各朝多有燒造,特點是青中閃綠,蒼翠欲滴,永樂時期的器物造型有罐、碗、高足杯等,釉層肥腴,釉內分散有許多小氣泡,有光素器,也有裝飾花紋的器物,鑑定永樂冬青釉主要看兩點:一是口沿閃白,微露胎骨,二是垂流現象。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3)影青釉:從出土文物看,影青瓷不是作為主要品種生產,數量和造型較少,所見器物僅碗一種,鑑定永樂影青瓷有三點:一是永樂影青瓷胎與宋元影青瓷相比,玻璃質感較強,故透影性強;二是其釉層較肥腴,且釉內攢聚較大、較多的氣泡;三是裝飾方法多在外璧刻花,常見雙勾纏枝蓮,上結蓮形紋飾,所刻花紋線條積釉,青中含灰,凸顯出紋飾的清靈秀美。


宣德色釉瓷 宣德時期的紅釉瓷器,製作工藝進一步創新。其特點是在器物的口部及凸稜部位露出純淨的白釉邊線,有如燈草一般,故稱“燈草邊”或“燈草口”。它是銅紅釉在燒製過程中通過化學變化形成的,古代匠師就利用這一變化,作為瓷器的美麗裝飾。如紅釉菱花式洗,通體由10個花瓣組成,花瓣的間隔線凸起,全器的裡外壁均滿施濃郁紅釉,間隔線及口邊均露透明的白色釉,紅白相映,宛如一朵盛開的鮮豔菱花。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紅釉:宣德紅釉器是在永樂紅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成為明代紅釉巔峰之作。此時器物的胎比永樂朝厚。據史料記載,宣德以後紅釉很少燒成,正德時期雖然力圖振興,但收效不大,到嘉靖時只能用低溫礬紅彩代替,直到清康熙時才重新燒出類似宣德紅釉的郎窯紅。正因為宣德紅釉瓷器難燒,數量少,所以十分珍貴。宣德器物色澤深,胎厚實,宣永紅釉差別不大,鑑定其真偽、年代的主要依據是桔皮紋、自然的牛毛紋和器物多署款識。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宣德紅釉瓷器還有的加金彩裝飾,更增加了單色釉瓷器的新光彩。主要造型有盤、碗、僧帽壺、菱花式洗、蓮花瓣小壺、描金龍紋盤、描金龍紋碗等。1982年景德鎮發現的明永樂、宣德時期的殘瓷窯及官窯廢品堆積處,出土了紅釉鍾式碗、暗龍紋帶蓋梅瓶、水仙盆、缽等,均是傳世品中少見的品種。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白釉:宣德時期的白釉瓷器較之永樂朝的甜白釉瓷器,兩者之間的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不像永樂朝與宣德朝的青花瓷器十分相近,一直有“永宣”不分之說。宣德時期的白瓷,多是宮廷祭祀或是飲食器物,鑑定其是否有鮮明的朝代特徵,如有無密集的小桔皮棕眼,即“桔皮紋”,如有則為宣德器物,另外此時白釉多署本朝暗刻款。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藍釉:宣德藍釉又稱“寶石藍”、“祭藍”等,是繼承元代的傳統品種而又進一步發展的製品,對後世藍釉瓷器的生產產生了很大影響,清康雍時多仿宣德寶石藍,但仿製仍不到位。鑑定宣德藍釉器物的主要依據是:一是口沿“燈草口”;二是底釉積釉處泛青灰色;三是側光斜視,釉面有大小不同的桔皮紋。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冬青釉:無桔皮紋,多無氣泡,多有款識,器物多為菱口小盤,款識用青花鈷料寫於盤內心。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醬釉:又稱“紫金釉”,為宣德仿宋代紫定的製品,色分深淺,有桔皮紋,多見水仙盆等物。清代康、雍多仿製,宣德時製品與康、雍時的仿品最大區別在於,通過釉面磨損的地方可以看見,宣德醬釉下面有層黑釉,而康、雍時的仿品則沒有。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黃釉:有兩種上釉方法:一為在澀胎上直接上釉;二是白釉上再上低溫黃釉燒成。宣德朝黃釉多用第二種方法,多為盤、碗器物,黃釉泛桔皮紋為鑑定關鍵。

仿汝釉:宣德首創,明代除成化以外都無此產品,直到清雍正才有這類製品,與宋汝窯很不相同:一是器型為宣德時代特徵;二是釉色用鈷成色,而不是宋汝窯的鐵;三是署本朝年款。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仿哥釉:其釉不太光潔,略有油膩感,也有桔皮紋,但無“金絲鐵線”和“紫口鐵足”的特徵。鑑定時多觀察器物造型是否具有宣德朝厚重渾圓的特點。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仿鈞釉:宣德首創,底部多為成化朝時的“糊米底狀”,器型多為本朝的盤、罐,無“蚯蚓走泥紋”和無“龜背紋”為鑑定的要點。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青金藍釉:也稱“灑藍”,以前多認為其為高溫釉,通過實物調查可確定為低溫釉,此為鑑定其時代特徵的要點。

成化色釉瓷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仿哥釉:成化仿哥釉較之宣德仿哥釉,仍微帶有桔皮紋,但釉面的亮度大大高於宣德仿哥釉,所屬的本朝年款也很有時代性,以上幾點都可作為鑑定依據。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白釉:無桔皮紋,白度較宣德白釉更向灰髮展,多見碗,足高深,口沿圓滑不鋒利。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紅釉:與宣德紅釉一樣,有明顯的桔皮紋,署本朝年款,如盤、盤心微凹陷。


黃釉:多見碗、盤,圈足較宣德、弘治朝都高,足的寬度較宣德時縮短,黃釉十分淺淡,往往能透過黃釉看到下面的白色胎釉,多署本朝六字青花雙圈款。

藍釉:成化時的藍釉瓷器,多數為小件的盤、碗,藍釉往往泛黑色,個別有“桔皮紋”現象。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醬釉:此為前朝製品的延續,有別於前朝製品,醬釉是凹於釉面的,此為鑑定依據。


弘治色釉瓷 弘治“嬌黃”釉 黃釉用含鐵成分較高的天然磁石赭石為著色劑,燒成溫度稍高於850~900℃。此種釉瓷器在宣德時期已經燒成,但釉色不夠純淨,以弘治黃釉最佳。因呈色淡而嬌豔,釉麵肥潤瑩亮,故有“嬌黃”之稱。由於這種黃釉瓷器是用澆釉的方法施釉,所以也稱作“澆黃”。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明代施黃釉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直接施於無釉的燒結瓷胎上,另一種是施於白釉瓷器的釉面上,傳世品中大量的黃釉瓷器是後一種,但萬曆時期的黃釉則是直接將釉掛於坯體上。由於上釉的方法不同,所以釉的色感、質感也就不同。弘治黃釉淡雅純正,質感好。以後各代顏色逐漸加深,萬曆時期尤甚,且質感較差,釉中還有極微細的絲狀紋。弘治黃釉器主要造型有雙耳罐、犧耳罐、盤、碗等,有的還加上金彩紋飾,增加了藝術效果。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黃釉:我國傳統低溫黃釉是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助熔劑的顏色釉。從漢代開始,歷代多有燒造。明代以前的低溫黃釉均施於陶胎上,且色調多為黃褐色或深黃色。明代景德鎮生產的低溫黃釉瓷器則為瓷胎上掛釉,呈色深淺略有不同,但基本上趨於明黃色。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自明初至明末萬曆年間,未停止生產過,到弘治時,低溫黃釉的生產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弘治黃釉較宣德、成化顏色要鮮亮,且深不少,較之正德黃釉,則又淡一些,屬於深淺適中。此時的黃釉多施於盤、碗上,圈足較宣德、成化時期明顯變矮,並且向底內收,胎釉交匯處往往有一絲較為淺淡的火石紅,另外盤碗之底釉多呈現如湖水綠色般的青灰色。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藍釉:多見於碗、盤上,另有尊、爵器皿,此時的藍釉較成化時期肥厚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無桔皮紋,藍中泛黑的程度較成化時更重,往往一眼看去黑色的比重大於藍色。另外盤碗的圈足較之前朝,也相應縮短,向底心內收,仍不時有凹陷的現象。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茄皮紫釉:此為繼承並發展中的優良瓷器品種,多數呈黑紫,紫微發亮,見施於盤上,其餘特徵與黃釉差不多。

明代:高雅的單色釉瓷器


白釉:多為碗,胎體較成化時更薄,釉色白中泛青,平淨光潔,圈足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