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將民本思想推到了一個極高的位置。是諸子百家“重民保民”及儒家“人性善論”的融合發展,是儒家學說的一個偉大進步。

“民本思想”就是把孔子的“君權至上”調整為“重民、惠民、愛民、用民”,順應民意約束君主專制的權力,維護國家的穩定。

中國兩千年以來,歷朝歷代大多數君主都是以民本思想來治理國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華民族數千年能夠領先於世界,孟子的“民本思想”功不可沒。

民本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毛主席提出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正是民本思想在現代中國的實踐,對中國的穩定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非羊日記


最能體現孟子民本思想的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其次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可以說,孟子是中國古代最早提出重視民生的思想家,他的很多論述都體現了民本思想。我只能總兩句比較精簡的話,來概括孟子偉大的思想。實在是慚愧。


我是行文恣意的作者丘山直心。歡迎對我的回答進行批評指正!


行文恣意


孟子的民本思想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民貴君輕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可見在孟子的心裡,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誰得到了民心就可以成為天子。

第二個方面:民心決定論。孟子從桀、紂覆滅的歷史經驗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天下之得失在於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於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眾真心實意的擁護。桀、紂之失民,實際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湯、武無敵於天下,就在於“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順從了天下民眾之心。民心向背決定政權興衰,決定國家興亡!至於君王,孟子說是“君為輕”自然不能與人民相提並論。

第三個表現是尚賢與民主,主張君王廣泛地聽取各階層的意見。孟子認為,對進賢、任免和處置人都是比較重要的政事的問題,不能只聽左右親近和諸大夫的意見,還要聽取國人的意見,並且還應該把國人的意見當作基本的依據。

這個觀念,顯然包容有民主性的因素。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進步性思想主題,民貴君輕,民心相背決定了政治成敗,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主旨,而他的富民、與民同樂、省刑薄賦等思想是這一主旨生髮、派生出來的。這些思想不光是在古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當代其借鑑意義也十分重大。




檸檬經典劇場


、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2、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3、道德倫理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上承孔子思想,從天與人,主體自由與超驗之命,自我與群體,道德原則與具體境遇,功利與道義,以及人格理想等方面,對原始儒學作了多方面的引申和發揮,並使之進一步系統化。


悟己悟空


孟子民本思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民貴君輕之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於一個國家而言,人民才是第一位的;二是民心決定論,只有順應民心才能使國家更好、更長遠的發展;三是崇尚民主,主張帝王能聽取各個階層的意見,忌諱獨斷專行。


南塘煙蓑


孟子的民本思想來源有二:

一是周代的敬德保民思想,

二是孔子的仁者愛人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核心內容包括:

一個理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三個方面:養民以惠,教民以德,與民同樂。



南風天衣


孟子沒有民本思想,只有一句“民為貴”的空口號。古代的民叫做“小人”。真正的以人民為本的思想在《尚書》中的《立政》,《無逸》二篇。《周易》是以小人百姓為立國之本,處處為小人百姓鼓呼請命的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中《觀》證百姓清白(小人無咎,君子吝)。《解》籲誠待百姓(有孚於小人)。《剝》為小人鳴不平(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渙》贊群眾的大智慧(渙其群,渙有丘。匪夷所思)。《鹹》,《否》《泰》等卦都彰顯著以民為本的光輝思想。

孔孟是一丘之貉。都是欺侮最廣大的普通勞動人民小人百姓的人民公敵。說他們有民本思想,簡直是天大的笑話!


看透古今


時代的年輪在社會的上空碾壓著,發出轟轟的響聲;孔子周遊列國的無奈,讓後世的學者暗淡了許多。春秋有義,戰國剩下的除了殺戮,還有什麼呢?孟子生活在一個處處是沙場,步步有白骨的時代,他仰天嘆息:人該如何生存於世?為君者該如何治民。任何時代,都有他的思想存在的土壤,於是孟子的民本的思想就這樣橫空出世了。於人,我們做到“仁者愛人”;於君,我們做到“民貴君輕”。

時代的腳印從沒有停止出他的腳步,在無聲的、無心的碾壓過孔子、孟子,也碾壓了朱熹,陽明,在二十一的社會,我們該如何舉起“新世紀的新文化運動”呢?我們在思考,我們在行動,我們在探索新世紀的新文化。甚是快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