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你們那流傳最悠久的文化是什麼?

宏藍影視


我們大山東,到現在過年還是把先人的牌位請回來,俗話我們說,請老爺奶奶。最後一天也要送他們走。

在地上我們會畫上三個圈,代表著本親,外親,眾生,在圈裡燒紙錢啥的。

不過和過去相比,年味淡了很多,儀式感也沒有了!


億國學經紀人


  在老家豫北鄉下,關於春節的傳統文化簡直可以寫一本書了。但在我的印象裡,舊曆的新年總是從掃房子開始的。一進臘月,家人便開始唸叨,要我們準備掃房子的事。

  掃房子不是拿著一把掃帚把房子打掃一遍那麼簡單。在家鄉,它是夾在舊曆年祭灶和除夕之間最重要的一項儀式。首先是買掃帚,舊的掃帚是萬萬使不得的,必須要去集上買一把新的。家人說,只有新的來了,舊的東西才會清除乾淨。

  以前老家住的是土坯房,掃房子只需要一把小笤帚就夠了。後來成了水泥平房,小苕帚不能用了,就買掃帚。在掃帚把上綁了一根竹竿,多深的角落都難不住它。

  掃房子是一件勞累且瑣碎的活計。在老家,真正的清掃工作一般都是由母親們來完成的,不是男人偷懶抑或清掃得不乾淨,是因為掃房子還有一項重要的程序——唱掃房歌。說是唱,其實就是拖著尾音的唸白。

  房子的清掃從正房開始,繼而是糧倉和牛棚,最後是廚房。為了趕時間,臘月二十四的那天,母親會早早地把孩子們叫起來,吃了飯,罩上一件耐髒的衣服,開始忙活。當母親的掃帚輕輕拂過那些經年的蛛網和灰塵時,嘴裡便開始了唸叨。那首歌是這樣唱的:“臘月廿四掃房子,掃除塵垢迎紫嵐;一掃請來尉遲恭,降妖鎮邪逞好漢;二掃請來秦叔寶,魑魅魍魎全拿完;三掃清室又淨戶,各位神靈放心住;四掃攥動龍王脈,明年風雨應時來;五掃撐開土地眼,谷麥薯豆不遭災;六掃牛王起塵念,遍坡牲畜擠滿圈;七掃滿缸放清泉,細水長流又一年;八掃懇求灶王爺,天宮彙報多吉言;九掃再求案上仙,除夕歸來降榮繁;十掃福佑闔家人,出門在外保平安。……”

  房子掃完,男人們就會挑出一掛鞭炮,點燃了,炸出一串洋洋的喜氣來。這也是掃房子的最後一道程序。在震耳欲聾的爆竹聲裡,炸響了人們對於新年的憧憬和祈望。

 

 

 






美麗羔羊的天空


我的家鄉是廣東省湛江市南三島,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準備好“年紅”,在年晚的最後一天就在門口貼上,當進了新一年的一刻就開始點鞭炮,陸陸續續到天亮,年初一,早餐就煮糖水類吃,午餐是吃齋菜。每家每戶從初一到十五都在家裡的香爐和村裡的神廟燒香,十五晚就開始遊神放煙花,最後抬著神像按方向飛奔式“壓境”,新年的一系列活動就將結束了。


江邊候鳥龐永鴻書法


我出生在山西的一個小縣城,那是還沒有網絡、沒有手機的年代,沒有現在五花八門的活動,年過的都是習俗,都是傳統。記憶中的新年總下雪,在小四合院裡面,踩著厚厚的雪,迎接新的一年。過年是我最喜歡的節日,比兒童節還要開心,縱使家境貧寒,生活艱辛,但內心純真火熱。

大年三十兒的下午,母親給我穿上新衣服、新鞋子,我的節日就開始了。跑出家門和巷子裡的小夥伴們玩耍,我們就像約好了似的,跑出各自的家門,看看各自的新衣服。那時候還不懂得品牌,不懂得攀比,眼裡都是清澈,心裡都是敞亮。

在巷子裡和小夥伴們一起追逐打鬧,一起去各個鄰居家拜年,看每家每戶掛著的紅燈籠、紅對聯、大大的倒福,不知不覺就跑到了天黑,揣著滿兜滿手的糖果回家,給母親檢查衣服有沒有髒,鞋子上有沒有跑出灰塵,把兜裡的糖果全部翻出交公,然後守著電視機,等著年夜飯和春晚一起開始,等著心心念唸的大肉餡兒餃子,還有熟悉的倪萍阿姨,趙忠祥叔叔,趙本山大叔……

大年初一的早上,母親在四點多的時候打開家裡的錄音機,宋祖英阿姨歡快悅耳的聲音把家裡面的每個人依次叫醒。天光遠未亮,我們全家會趁著月光,點燃院子裡的小火盤,預示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火光升到空中的時候,心裡像太陽光照著一樣溫暖,火焰點燃之後,三響鞭炮,新的一年就正式來到了,這就是小孩子眼中新年伊始的儀式感。院子裡面聽著鄰居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母親呢喃著這是隔壁誰誰家也起來過年了。

初一開始,開始了漫長的慶祝節日。那時候電視是最主流的媒體,播放著不間斷的過年特別節目,每天家裡都會迎來各個村子進城來表演的的舞龍舞獅表演,還有小花戲,三句半等節目,我趴在窗邊靠著暖氣、看著表演、啃著糖果,感嘆著年是這麼的幸福。

元宵節的時候,縣政府白天組織遊行演出,從縣城主大街南邊到北邊,花車、音樂、舞蹈、腰鼓等各式各樣的表演依次穿過街道,街道兩旁擠滿了看遊行的人們,我坐在父親的肩頭,在零下二十幾度的天氣裡,所有人的心裡都是熱熱的,臉上都掛著笑容。

晚上有煙花表演,整個縣城再一次萬人空巷,都聚集到了政府附近的廣場上。晚上十點,當第一個煙花在空中綻放時,原本黑暗的天空瞬間被點亮,變幻的煙花照亮了我傻乎乎昂起的頭,煙花對於兒時的我代表著一切的美好。

煙花散盡,標誌著過年的結束,新年如同黯淡散落的煙花,只留在了記憶裡。上大學之前的新年都是這樣過的,十八年,但是從來沒覺得重複和厭倦,年對於當時每一年的我來說都是幸福和滿足的。

到如今,自己做了母親,發現過年最開心的永遠都是小孩,而我現在能做的,就是把節日的氛圍儘可能多的帶給我的孩子。


夕嶼Nicole


祭祖。記得小時候,過年前要祭祖,買個大豬頭,大鯉魚,豬頭在大鍋裡燉啊燉,香氣四溢。祭拜的時候除了大豬頭大鯉魚,桌子前頭也有個酒杯和一小塊肉,那個肉等祭拜結束的時候是可以先吃掉的,每次都等得流口水,蘸著醬油吃這塊肉的時候,是最幸福的時候,也知道,年開始了,大人也可以閒下來做好吃的,宴請親朋好友了。


紫蘇依依


春節期間,我們這兒流傳最悠久的文化習俗就是磕頭拜年。記得從我很小的時候,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天還不亮,就會早早的起床,匆匆忙忙的吃碗餃子,然後跟著大人出去磕頭拜年。磕頭拜年的對象主要是本家族的長輩們,同輩之間,只是拜年問好,一般就不必磕頭了。那時候家族都很大,當時我們村也很大,在全村的本家族長輩轉一圈都得好幾個小時,從早上5點多轉到接近9點,想想也挺累人的,好在每到一家都會得到一些糖果或點心,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也算是不小的收穫,所以孩子們也都會樂此不疲了。


三楓居士


家在四川古藺縣,我們那邊沒有什麼特別的風俗,也特別的不統一,但是我們家是苗族,過年那天會笑放火炮,然後祭拜老人,吃過飯拿刀去果樹上砍幾下,然後餵飯菜,初一早上爸爸媽媽或者是爺爺奶奶,他們會拿著一個桶,拿著三支香和,一把紙去水井旁燒,祈求今年風調雨順,再提一桶水,回來再加煮湯圓吃,每年的初六,祭拜灶神,然後送她回家,初一到十五,每天會祭拜死去老人請老人到家裡來吃飯,十五送他們回去


侯敏敏ing


春節期間我們這邊流傳最,最悠久的文化是拜年了,也就是親戚你到我家來,我到你家去,拿著禮物相互串門。今天要防控疫情,也就沒有拜年了。還有回紅包,也就是小朋友去拜年,親戚又包紅包,鼓勵小朋友好好讀書,長大成為有用之才。


京城大陳


春節期間你們那流傳最悠久的文化是什麼?

那就是每年正月初一興教寺的佛教古會。

這天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方圓幾十裡的村民們,和西安來觀光旅遊的市民彙集在一起,形成了一支彭大的人流海洋。

我們一行人,早早吃了餃子,為了方便,沒有使用任何交通工具,沿著鄉間一條不大的田間小路,往南走去。

今日天氣啨郎,陽光明媚,一路說笑著不時的遇見熟人相互打個招呼,漫漫彙集成一條長長的人流,向著共同的目標行進者。

興教寺委於半源半川,站在源上,可以看到遠處魏魏的終南山,和座落在川底的大大小小村莊和細小的河流。

半坡的興教寺已在眼皮底下,顯示著古老而有宏偉的寺廟建築,和裝嚴神密的古老文化!

順著一條只容一人而過的羊腸小路,漫漫和眾多人流彙集一起,來到了南邊的正門,兩邊的小吃及乎佔據了整個二邊的人行通道,各村的鑼鼓隊,拉起長長的隊伍,前邊彩旗招展,後面鑼鼓喧天,伴隨著前來觀光的眾多人群,一同湧進了高大而宏偉的寺園正門。

門裡是一座正殿,二邊布滿了高大的古柏,和落葉松。正殿前邊有一個一二米見方的香爐,燒香的人們不斷的把手裡的香臘扔向洶洶的火堆,因燒香人特多,幾米的高溫根本使人無法靠近,加之各村鑼鼓震天,觀看的人流擁擠著,吶喊著!

正殿東邊有座古鐘,有一個活動木樁,敲一下一元,人們棑著長長的隊伍,男女青年和孩子眾多,他她們圖個吉慶,在新的一年一切順利,生意興隆!

再往裡面,到處是古老的宏偉殿堂,雕樑畫棟,龍飛風舞,層樓殿閣,每個殿堂都有爺像,有求小孩的,有財神爺,菩薩,彌勒佛等!

往西就是唐僧的靈塔,兩邊殿堂裡祥細介紹了唐僧西天拜佛取經的各國路線,以及延徒的風土人情等。

遊客不斷用手機拍照著這古老的民族文化,和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傳說,聯想著西遊記中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艱難歷程。

歷經二個多小時的遊覽參觀,餘興未盡的人們漸漸地開始往轉回家的歸程,隨著落日的西沉,寺園又烣復了往日的平靜,只是地上留著各種厚厚的拉圾,似乎訴說著什麼。

別了,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興教寺!


一柱頂天


社火是春節期間流行於中國民間的一種民俗娛樂活動,“火”具有紅火、熱鬧之意。2006年5月20日,民間社火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社火,起源於中國上古祭祀活動。宋代詩人陸游在《遊山西村》中寫道:“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可見其延綿之久。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陝西等地都要舉行盛大的、熱鬧非凡的社火活動。

陝西社火活動,在關中稱“耍社火”,陝北叫“鬧秧歌”“鬧紅火”,而陝南則稱“鬧玩意兒”“耍故事”,內容包括芯子、踩高蹺、跑竹馬、劃旱船、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拉犟驢等。

陝西各地社火,尤以西安及城隍廟會、長安馮村社火、華陰之東嶽廟會、三原之臘八會、鳳翔之春秋賽會等為最興盛可觀,而各縣城鎮在一些社火雜藝和特技上,有“陝西一絕”的美譽。

社火中最具表現力的是高臺。每個高臺均有一主題。內容多取材於秦腔故事或者民間傳說。少則1人,多者10餘人,高可數丈。

踩高蹺往往成群結隊而行,表演者兩腿各踏一根三、四尺高的木腿,表演技巧高超者,翻跟頭、劈叉,跑跳自如。

跑旱船在陝南十分流行,用特製的假小車,車前、左、右三面用布遮圍起來,坐車人在布圍裡以腳當輪。扮演推車老漢者留有小山羊鬍,須表現出憨厚、聰明、滑稽。坐車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笑容可掬。

耍獅子,鬥獅子者持長矛、大刀、九節鞭等,單人與獅相鬥,翻滾跳躍,動人心魄。

扭秧歌有三種角色,即傘頭、文武身子和丑角,領頭人叫傘頭,一手持傘,一手持“虎撐”,兩種道具都有吉祥的含義。傘寓義庇護眾生、風調雨順。

在中國西北,每年春節,各鄉村群眾自發組織各種社火活動。社火規模從幾十人到上百人。群眾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隊伍,並贈予菸酒等禮物。社火經過之處,爆竹聲聲,鑼鼓喧天,人山人海,氣氛熱烈。

社火是一種靠扮演,造型,技巧獲勝的藝術,它通過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和嚴密的構思,讓演員扮演歷史人物和現代任務,形成一個故事的組合,給人一種高屋建瓴驚險迭出的藝術感染力。這種來自黃土地與秦腔想結合的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