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村老人喝酒都爱烫一下,温一温在喝酒,现在为啥没人温酒喝了?

农夫也疯狂


记得小的时候,冬天的时候经常看到家里的老人喝酒的时候先要用热水烫一下,有时候直接把装满酒的酒壶放到炉子上,然后把就温一温再喝。其实那时候很好奇为什么要把酒温一下再喝呢?而且喜欢温酒的人多数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而三四十岁左右的人很少有喜欢温酒的。

后来长大之后才知道,这些人温酒是为了让酒暖暖身子,虽然说喝酒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发暖,但是不是说喝完酒之后身体立马就暖和的,尤其是以前冬天农村家里都冷,那个酒跟冰水差不多,刚开始喝的时候回特别的凉,而老年人身体弱,所以喝酒的时候酒这么冷担心胃受不了,所以习惯温一下再喝。

而且以前的时候造酒的技术也差,造出来的酒里面还有甲醇之类的东西,当然了,那时候肯定农村人不知道有什么甲醇质量的东西。肯定是一代代的人传下来的,说温过的酒喝比没有温过的酒对身体更好,所以才会有温酒的做法的。

当然了也不是现在没有人温酒喝了,如果你在农村的时候经常去邻居家串门的话,那么你就会发现,那些比较好喝酒的人还是会温酒喝,而且一般就是一壶小酒配一盘花生米,坐在那里就能喝上半天,因为他们这些人感觉这样喝酒更加养生。在我老家有个亲戚就是这样,每天喝四场酒,早上四点多准时起来喝酒,就喜欢先温上一杯酒,然后去弄个花生米或者咸菜,喝完酒之后再去干活。

不过,现在农村喜欢温酒的人确实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年轻人,大冬天都喜欢喝啤酒。


种花家的种花匠


过去农村老人喝酒都爱烫一下,温一温在喝酒,现在为啥没人温酒喝了?

咱们国家对喝酒之事有着颇多的讲究,而温酒便是其中一项。古时人们喝酒,都会将酒温一下或者烫一下再喝,历史上也流传着许多和温酒有关的事迹,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等。

即便是在现在,有些农村的老人还在坚持喝酒前温一下,不过也是寥寥无几。为什么现在喝酒没人愿意温酒了呢?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这和现在的制酒工艺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以前人们酿酒的手段比起现在是要差上不少的,而且也没有比较好的提纯技术。

大家都知道乙醇是白酒的主要成分,但是以前酿酒除了乙醇之外,还含有不少的甲醇、乙醛等有害物质,饮用这样的酒不仅会降低酒的醇香口感,而且对身体也有害。

但是由于这些物质的沸点不同(甲醇沸点是64℃,乙醛的沸点是21℃,乙醇的沸点则为78.3℃),所以在一定的温度下,有害物质就会挥发。虽然古时候没有“沸点”的概念,但是却能从身体的切身感受上察觉到温酒的好处,所以喝酒的时候自然是要温酒了。

而现在在制酒工艺的技术上面有着非常显著的提高,就里面的有害物质也相对减少很多,所以人们也就不愿意温酒喝了。依然还在坚持的,也仅剩农村的一些老人了。

骏景——殷


骏景农业


一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小时候农村老人喝酒用的烫酒壶,下面图片这种,配几个小盅子。

喝酒的时候倒满酒壶,放在热水里烫上一烫,然后倒入小盅子里,慢慢品味。记得小时候特别小的小盅子,大人说是一钱,一次喝半盅或者是一盅。

是的,小时候家里普遍都穷,东西也缺,一瓶白酒都要珍惜着喝,一瓶可能能喝一个月。在我的印象里,因为特别缺,喝酒前先温上一温,成了一种特别的仪式,显示了酒的珍贵,对酒的尊重。现在酒也不缺了,一次能喝半瓶,喝之前也不温了,酒成了某种饮料,再也没有那种神圣感了。

当然,古代人普遍都会温酒,这可能与古人独特的养生观念有关。这就好比喝水一样,中国人吃饭喝的水必须是热水或者温水,因为中国人认为,喝凉水会刺激肠胃,导致肠胃虚寒。因此,跟水一样,中国人喝酒也必须要温酒,如果喝冷酒,很容易将寒凉带入体内,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比如在《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经典的对话: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喝了冷酒,写字打颤的。”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它,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可见,古人对养生来说,是非常重视的,而且这种观念,能够渗透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在古代医疗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人均寿命非常低,因此,养生观念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当然,现在都是崇尚西医了,就如同外国人很少喝热水一样,现在的白酒也是拿来即饮了。但是,如果你是讲究人,最好还是温一下再喝,并且少喝,冷酒加过量饮酒更为有害,殊不知,现在喝酒手抖的人越来越多了。


山东味儿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的生活方式变了。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小时候父母喝点白酒,冬天的时候就喜欢拿开水烫一下,那时天真的很冷,南方也没什么采暖措施,条件好点的也不过是提个烘手的笼子(里面放上燃着的木炭)。酒热着喝,一面是因为这样酒劲上得快感觉更暖和,另一面桌上放一大盆热水也增加了屋子里的热量。其实在农村,大人们多会喝点白酒,干活实在是太辛苦了,腰酸背痛的,喝点酒解乏。不喝酒的家里也会准备点,除了待客,很多时候酒也是药,受点小伤直接拿白酒消毒,手脚扭伤了拿酒点着了按摩。这个是有传统的,当年红军四渡赤水,就拿茅台当药用。在条件不太好的农村,白酒就跟油盐酱醋一样是生活必须品,喝酒是一件很郑重的事,烫热了再喝,这个烫的过程也有一种仪式感,就像喝工夫茶一样。

现在喝酒方便了,而且喝白酒的人也在减少,大冬天的在外面撸串好多人还在喝冰啤酒。生活条件好了基本不用再靠白酒来御寒,而且生活节奏加快,也没什么时间慢慢烫酒,酒烫热了也是要慢饮的没办法“感情深一口闷”了。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慢慢就改变了温酒的习惯。不仅不温酒,还有人把白酒弄凉了再喝呢!

不过很多人喝黄酒还是要热一下的,那样更好喝。但是,传统上热饮的黄酒,也推出了一些可以“冰镇”的品牌,这是不是在向生活方式的转变低头呢?


职场简史


关于把酒温一温再喝酒,一般会发生于秋冬季节,即便到了今天,在我们这边农村的一些老人仍保留这样的温酒再喝方式,另外,我们在一些古装影视剧里也会看到温酒喝的情景,其实我感觉过去喝酒之所以会温酒,会有几方面因素考量,下面就简单聊一下:

一方面,温酒可以让甲醇挥发,利于身体健康。过去喝的酒多为自酿的粮食散酒。记得小时候大人喝的酒基本是拿着瓶子从村里酿酒农户家里取回来的,也可能是从村里超市买的那种散酒,不过,这种家庭作坊式自制的散酒往往会含有少量的甲醇、乙醛、杂醇油等物质,尤其是含有的甲醇,人体一旦摄入5~10毫升就会引起中毒,出现头晕头疼等症状,并且对于视神经也会造成危害,而超过30毫升就会致命的!

即便如此,但对于过去有经验的农户也会有解决办法,那就是通过温酒方式降低危害,这是因为甲醇的沸点只有64℃,而乙醛的沸点更低,只有21℃而已,因此,通过刚烧开的热水进行温酒,往往就会让散酒中的甲醇和乙醛变为气体挥发掉了,从而就不会产生甲醇中毒情况。



另外一方面,冬季喝酒比较凉,温酒更益于舒服。在过去,一般冬天是农闲时间,往往也是亲戚走动比较频繁的时候,这时家里来亲戚后,就会常常准备酒菜。不过,这会儿因为天气寒冷,室内虽然有生炉子也不一定很暖和的,因而这会儿喝酒就会特别凉,为此,为了让客人尽快暖和一些,往往就会将白酒温一下,这样再喝时就会身体五脏六腑暖暖的,也不再寒冷,喝酒就会更尽兴而归了!

而现如今为什么会很少再看到温酒的情景了?我感觉一方面原因是现在喝酒的酒品来源已经发生质变,目前走亲访友喝酒是买来的正规白酒,也就是那种企业生产的标准瓶装白酒,基本没有多少人再喝自酿散酒了,因此就不会担心有工业甲醇等危害物质!另外,随着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里的冬季采暖措施是越来越好,往往就用不到温酒来暖和一下再喝了!不过,现如今在农村还会有一些老人仍保留着这份传统温酒方式,或许这只是一种过去的习惯吧,毕竟已经维系了大半辈子,基本到了这会儿已经无法再改变了!以上仅为个人见解,对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留言互动!


龙百晓生


不仅仅是农村这样,城市也一样,这是过去流行的饮酒习惯。

我小时候经常在老保姆家住,她丈夫是典型的老北京爷们,每天下班回来,老婆会专门给他炒个好菜,温上一壶酒,是那种特殊的酒器,盛酒的小壶泡在热水中。他自己做在小炕桌上,老婆和女儿在地下的小桌上吃。他自斟自饮,没多久就开始喝高了,骂老婆骂闺女,一直到醉死过去。

那时候院里的爷们好酒的不少,但不是个个温酒喝,温酒属于比较讲究的,而且只限于喝白酒。

过去的酒杂质确实较高,而且下层百姓也没有钱买好酒,记得我们读研究生的时候,晚上在街道里的小饭店喝二锅头,有几次遇上有甲醇的。温一下甲醇挥发不了,乙醛会挥发的,可能因为多少管点用,就这么流传下来,一直有喝温酒的习惯。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认为酒加热后喝进去害处小,也使得一些人温酒喝,但这是错误的认识。

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人们觉得喝温酒暖胃,对胃肠有好处,还有各种养生的说法,虽然是无稽之谈,但中国人就信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

喝温酒和喝开水是一样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温的东西喝进去要比常温或者凉的东西感觉舒服,在健康上,水的温度并不会造成什么益处或者弊病,但人的感受喝温酒舒服。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再是以前那种喝散装的劣质白酒的日子了,也就没什么人再费劲温酒了。

几年前在天津的一次聚餐,又见到温酒这套程序了,我一贯不喝酒,那次破例喝了小半杯,借机回忆一下幼年的时光。


京虎子


在农村长大的我,过去也多多少少喝过温过的酒,至于为啥要温过再说,我也不知道,只是随着长辈一同喝,直到我的老父亲和我说了。

简单总结了他老人家说的话,大概如下吧。

过去农村老人喝酒都爱烫一下,而现在都没人温酒了,主要有几点原因:

一、御寒

小时候大部分农村人都很穷,不像现在,大冬天的有羽绒服穿,根本不怕了。过去的农村人很怕冷,喝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御寒,喝过酒的人都知道,酒喝下去之后,会暖人的肠胃。但酒在未喝下肚之前是冰冷的,在冬天下饮也是一种痛苦,于是就有人带头把酒温一下,再喝。后来人传人,逐渐都这样喝了。

二、养生

我老父亲他们那一悲起就已经有养生的概念了,可能养生这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喝温酒,不会将寒冷带入肠胃,引起不健康的问题,这就好比,我们平时喝的水都讲究喝温不喝凉的,认为喝凉水会刺激肠胃,使肠胃虚寒,不过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这是从老人家那里听来的。

直到现在,酒温着喝还有这样的一个原因,比较有科学性:

过去农村喝的酒,一般都是自己酿的,不像现在大家都是买厂家出厂的品牌酒,品质有保障。

我们都知道,酿成的酒中含有甲醇乙醇,温酒可以让甲醇挥发,利于身体健康。过去喝的酒多为自酿的粮食散酒。这种家庭作坊式自制的散酒往往会含有少量的甲醇、乙醛、杂醇油等物质,尤其是含有的甲醇,人体一旦摄入5~10毫升就会引起中毒,出现头晕头疼等症状,并且对于视神经也会造成危害,而超过30毫升就会致命的!

并且,纯粮酒,在冬季寒冷条件下,酒里的乙醇乙脂会呈现雾状,棉絮状态。显得酒比较浑浊。热了后,酒就清澈了。再一个,冬季酒比较冷的情况下,喝下去不舒服。所以以前用瓷壶或者锡壶热酒。当时条件有限,酒比较贵,所以拿壶热热,喝一壶两壶。现在酒精勾兑的,里面没有乙醇乙脂,不会发生浑浊。条件好了,饭店家里都比较热乎了,热不热也无所谓。锡壶是含铅的,容易中毒。

老家一句话:冷酒伤肝,热酒伤肺,不喝伤心,喝了伤胃。


酱紫品酒


关注【乡村关中】分享新锐思想,解答实事求是,评论有理有据。洞察社会万象,打开脑洞天窗,开启新生思维。

我国酒文化历史渊源流长,一杯酒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一杯酒可以风停雨顺,一杯酒可以尽释前嫌,一杯酒也可释兵权。历史上酒文化远远高出喝酒了本身的含义。古人是怎么喝酒的,书本上记载的很多,年代题材的电视剧上也有很多很多情节展示,细心的观众朋友总是会发现,古人们坐在一起喝酒的时候,都要把盛着酒的酒壶放在热水里烫一下再喝。我是【乡村关中】,职业农民,农技从业者,“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而现在人们喝酒,我们都会发现,这样的文化传统已经在城市已经消失殆尽了,但在乡下农村人的红白喜事中,农民家庭办酒席,仍然在“执事单”里安排专人烫酒,特别是冬天办酒席,那么,为什么现在的人喝酒都不再给烫一下了呢?

作为“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的【乡村关中】认为这既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原因,也有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原因,还有酒类差别的原因,具体如下:

第一,饮用温水烫过的酒利于身体健康。

过去人们喝的酒,多以自酿的粮食散酒,那时候的农民喝酒、或办酒席都是农家人自家酿造的酒,也可能是从村里代销店里买的散酒。这种家庭作坊式自制的散酒往往因蒸馏等工艺技术的原因,会含有少量甲醇、乙醛、杂醇油等物质,尤其是含有的甲醇

超过30毫升就会致命,量少易引发中毒,出现头晕头疼等症状,且对视神经也会造成危害。因此,利用烧开的热水温酒,让散酒中的甲醇和乙醛变为气体挥发掉,从而就不会引发甲醇中毒情况。

第二,冬天温酒饮用舒服。

我们看到,农村人喝酒一般在冬天都有温酒的习惯,而在夏天却实则很少见。这主要是因为冬天天气太冷,人们活动量也很少,喝酒后因酒精作用人体立马产生血液、各器官等加速运转,你想想,人体刚处在静默状态,一喝酒就要超负荷运转,人体脏体器官根本不能适应。于是,人们就选用温酒的方式,提升饮用时的温度与酒精产生的温精相差无几,冬季喝酒比较凉,温酒更益于舒服,使身体与酒精活动量相匹配。

第三,农村人具有温酒的习俗。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发觉,传统文化在农村是保留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而许多传统文化在城市瞬间就会消失。这是由于农村传统文化受新文化新思想冲击较少,城里人以享文明的高傲心态往往把老祖宗的文化就扔垃圾沟里了。而农村人一直具有保持着传统文化的习俗,其中温酒的传统文化就一直流传着。这也就为什么城里人现在喝酒直饮,而农村办酒席还一直要温酒的重要原因。

第四,喝温酒对身体驱寒具有相当好处。

长期以来,农村人过冬取暖采用就是用柴火和煤炭等单一的方式,到冬天平时吃饭喝杯酒暖暖身子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这种驱寒的方式从过去一直流传下来。过去农民在冬天处于农闲时间,往往亲戚走动也比较频繁,坐在一起喝杯烧酒拉拉家长,说说闲话,不过,这会儿天气寒冷,室内虽生炉子也暖和,但喝酒就会凉,为了让客人尽快暖和一些,往往在吃饭前就会将白酒放在热水里温一温再喝,

身体五脏六腑也就会暖暖的,也不再寒冷,喝酒对身体驱寒也是很有好处的。

第五,过去制酒工艺水平较为简陋。

过去,农民喝酒要温一下才喝,这主要是过去的酒都是粮食酿造,受制于当时制酒工艺限制,很多酒度数较低,度数不高的酒水分含量大,且在没有提纯的过去,很多酒里面除了酒精乙醇之外,还含有诸多元素,不加热不但口感很差,还酒味不纯正。于是,农民为了提高白酒纯度,去除不利元素,就把酒放在温水里烫一烫,以让酒的精华随时现显,其实,这很大程度上跟当时的酿酒工艺有很大的关系。


第六,现在高档的白酒制作工艺不能同日而语。

现在的白酒跟过去早已经大相径庭,市面上勾兑的白酒比比皆是,这也是被称之为粮食酒,为什么呢?因为食用酒精是粮食酿造的,食用酒精经过勾兑之后,就被称之为粮食酒,这也是在合理合法的范围之内,只不过这种酒多喝会很难受,虽然调制的口感爽滑,但喝多之后,确实会出现头痛反胃的现象,而且更是不能温着喝了,这些就经过热水一烫,别说是增加口感了,说实话那种味道真的是闻不下去,现在的白酒直接喝才是硬道理。

第七,农村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

随着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越来越富裕,家里的冬季采暖措施是越来越好,往往就用温酒来暖和一下再喝了,不过,现如今在农村的老人仍保留着这份传统温酒方式,这就是一种过去的习惯吧,也是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毕竟已经维系了大半辈子,基本到了这会儿已经无法再改变了!

因此,在过去酿酒都是古法酿造,使用的是五谷杂粮和酒曲,质地醇厚绵香悠长,这种粮食酿造的酒没有经过任何化学成分的勾兑,在温一温之后,更加能够激发酒的香气,喝着口感颇佳,而且热酒更加容易促进消化,对于肠胃都是有极大的好处,温酒不宜温度过高,在40多度即可,太热因为酒精的沸点也是很低,在挥发不利的物质同时,对于乙醇也是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过去喝酒不会喝很热的酒,温一温即可。

网友朋友们,你们对这个问题还有何高见?我在下面留言评论区恭候。


本问答权属【乡村关中】,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本题作答:职业农民、农技培训师“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基哥。


乡村关中


不只是农村、在天津这个地方以前(就说是文革前吧)街头巷尾有很多一间门脸小酒馆在天气较凉的时候差不多每家都有一处温酒的盆子,打上二两酒放在里面温热了喝。或者盆里已有酒家在温的酒、酒壶上面盖着一个酒盅子防止走味。到了大一点的饭店、酒铺可以找服务员来帮忙温酒、这时候服务员拿一个盛有热水的容器放在你的桌上了。在个场景我是很熟的、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主要是天津的南市那里有很多小酒馆各有特色。后来我长大了又和我的小伙伴们去那里喝酒了。感觉和在家中喝酒就是不一样、最起码是说话的禁忌少了並且可以和相邻食客连聊带吹吧……酒助怂人胆。哈哈😄。相对来说喝酒的环境变了,现在的屋子里冬天的温度比那时候要暖和多了、就说八零年前后吧我家的冬季最高是十一摄氏度点的是煤球炉到了九零年吧烧的是土暖气屋内为十六、七度现在已经达到二十多度了、这个酒是不温也可以喝了。还是热一下喝着舒服。


手机用户言蜚


我小的时候看到爷爷在冬天里喝酒,尤其是早上,都喜欢把小酒壶放在热水缸子里,最初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样酒喝到肚子里就不会太凉了,身上才会暖和

爷爷喜欢把酒从大瓶里倒进这个小酒壶里,然后等小酒壶被热水温得差不多时,再从小酒壶里倒进小盅子里,盅子不大,所以他每次也都是小口喝,不像我爸那样直接倒进大玻璃杯里,几口喝完,爷爷更像是现在喝红酒那样,小口细品,有时候还用嘴“咂摸”一下,慢下来感受酒的美味和酒喝下去的痛快舒适感,他每次喝的也不多,2两左右吧(具体我也记不清了)

他说他小时候看到他爷爷、他爸爸冬天也是这么喝酒的,这样喝酒对身体内的五脏六腑好,免得受冷酒的刺激,其实冬天喝酒还有一项功能就是保暖,尤其是以前的北方农村,家里取暖条件没有现在好,冬天喝点酒,借着酒的烈性和酒的温度,能使身体发热、变暖一些

而如果只喝凉酒,虽然有酒的烈性,但酒的温度比体温低很多,需要体内先去暖酒,而暖酒的过程是把体内的温度带走去温暖冷酒,这时候,不但不暖和,还会让身体打冷颤,等体内暖完酒后,酒才开始暖身体,但这时候酒暖身体的作用和效果将大打折扣

其实《红楼梦》里也有过喝凉酒和温酒的描写,宝钗就劝宝玉说: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它,岂不受害?

所以古人从注重养生角度,喜欢在冬天烫酒,而现代人的养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生活节奏加快,觉得喝酒之前还烫一下太麻烦,所以烫酒的传统已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喝冷酒

当然,现代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北方的冬天在室内也特别的暖和,靠喝酒来取暖这一酒的功能也越来越弱化,室内的温度足以支撑人们抗寒保暖,所以根本不再用喝烫酒来暖身了

另外,现代人可能觉得喝酒烫一下未免太老套,有的人喝酒更注重耍帅和面子,一杯冷酒一口闷,显得多有型啊、多爷们啊,这可能也是很多现代人的观念,所以,他们觉得老套的烫酒方式太有伤喝酒的兴致了

虽然我不喝酒,但从科学角度和养生角度来讲,酒还是少喝,尤其是北方的冬天,即便室内温度高,但最好还是让酒带上点温度,否则就像《红楼梦》薛姨妈说的“喝冷酒写字手会打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