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緬懷永樂大帝朱棣的最後一次御駕北征

前瞻

明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這個王朝結束了蒙元的統治,這個意義是重大的,當時的元朝實行的是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把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漢人屬於最低等級,而長官和掌權的官吏都是蒙古人或色目人,元朝的這一等級制度,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階級對立,導致元朝成為中國歷史上起義次數最多的王朝,由於蒙元統治者的腐朽作為,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進入元朝後期,政局局面已經十分糟糕。與此同時,元廷不斷收取各種賦稅,橫徵暴斂,名目繁多。加之當時黃河流域水患極其嚴重,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這樣一來,水深火熱之中的廣大群眾連最基本的謀生也不能保障,只好走上了反抗蒙元政府的道路,朱元璋的振臂一揮,提出了“驅除胡虜,恢復中華”,數次的北伐,成功的驅逐了蒙元政權,大明王朝走上了歷史舞臺。

讓我們緬懷永樂大帝朱棣的最後一次御駕北征


讓我們緬懷永樂大帝朱棣的最後一次御駕北征


讓我們緬懷永樂大帝朱棣的最後一次御駕北征

朱棣劇照

遠征背景

明朝建立後,蒙元統治者逃到了北方大漠之地,只能在草原一帶活動,但北方草原幅員遼闊,當時許多地區仍受到元朝的統治,這對初步建立政權的明朝而言,無疑是致命的威脅。朱元璋時刻感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為穩定北部邊疆,朱元璋一方面實行分封制,將表現優秀的兒子分封在北方邊塞要地,這些王爺稱為塞王,四子朱棣封在北平,負責駐守燕京咽喉之地。一方面派大將繼續北伐,剷除北元殘餘勢力,前後多達八次,逐步將漠北的蒙元殘餘勢力清除乾淨。

讓我們緬懷永樂大帝朱棣的最後一次御駕北征

朱棣的最後一次遠征

讓我們緬懷永樂大帝朱棣的最後一次御駕北征

第五次御駕北征線路

洪武后期,北方蒙古勢力逐漸分裂成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三個部落經常互相殘殺,時常滋擾明朝邊境。到了成祖朱棣時期這些遊牧民族仍時常騷擾中原,這個時期的朱棣並沒有開始討伐,而是採取安撫,靖難之役造成了國力大損,需要國家休養生息,主動派遣使節去招撫韃靼、瓦剌各部,並在韃靼遊牧地區建立了一些羈縻衛所,試圖用朝貢貿易的手段綏服蒙古。這一時期各方無甚大的戰事發生,只到1408年元順帝的曾孫本雅失裡在韃靼稱汗,對明採取強硬態度,1409年更是斬殺明使,永樂帝才開始決心征討北征蒙古部落,前後五次北伐,最後一次發生在1424年,此時的韃靼首領已是阿魯臺了,儘管其部落受到了沉重打擊,但他實力尚存,仍然騷擾明朝邊境,朱棣忍無可忍,決心再次御駕親征,這也是永樂帝朱棣的最後一次遠征了,1424年正月,朱棣敕令北部邊疆的將士要嚴加戒備,同時令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等都司調遣兵馬,準備出塞,四月,以安遠侯柳升、遂安伯陳英為中軍;武安侯鄭亨、保定侯盂瑛為左哨,陽武侯薛祿、新寧伯譚忠為右哨;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為左掖,成山侯王通、興安伯徐亨為右掖;寧陽侯陳懋、忠勇王金忠又名也先土幹為前鋒,出兵北征,北伐大軍一路跋涉,勢如破竹,於五月初五抵達開平,養精蓄銳之後,重新出發,由於雨天的原因,再加上武器輜重的問題,軍隊放緩了腳步前行,陳懋等前鋒將領終於在六月十七日最先到達答蘭納木兒河,可是狡猾的阿魯臺避開了明軍的鋒芒,選擇藏匿了起來,各路明軍在答蘭納木兒河及其周圍的山谷展開搜索,在三百餘里的範圍內絲毫不見阿魯臺的蹤影。此時的阿魯臺已經逃跑了,明軍的糧草也不夠了,朱棣被迫於二十一日班師回朝。朱棣在歸途中突然患病,於七十八日病逝於榆木川(即烏珠穆沁部東南一帶)。

讓我們緬懷永樂大帝朱棣的最後一次御駕北征

朱棣劇照


結尾

永樂帝朱棣的五次北征,嚴重削弱了蒙古部落勢力,使得蒙古各部不得不朝貢天朝,維護了明朝的統一,史學家讚譽其“五出漠北,三犁虜庭”,“功高漢武,業邁唐宋”。如果不是最後一次遠征病故,我相信還會有第六次,第七次遠征,蒙古部落將被徹底打垮,也就不會發生“土木堡之變”這樣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