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西南聯大”享盛譽,“西北聯大”咋就鮮為人知被遺忘?


緬懷:“西南聯大”享盛譽,“西北聯大”咋就鮮為人知被遺忘?

古路壩:昔日西北工學院殘址

探尋古路壩

長久以來,國人似只知抗戰期間由北平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建的“西南聯大”。因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等乃大家、文化人翹楚,教授們又多系文壇精英,其受業弟子們後來也多有建樹,故“西南聯大”聲名遠播,其辦學經歷和軼聞趣事,影視、圖書等公開出版物層出不窮。

殊不知,與“西南聯大”同時存在且同樣功勳卓著的,還有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組建的“西北聯大”。它先於西安組成“西北臨大”,後被迫遷至漢中城固縣紮根,成為理科院校之“西北聯大”。

走漢中,去城固,一直是我多年的夙願。

農曆丙申年初夏,當我包車直奔位於城固縣古路壩西北工學院舊址時,眼簾一片愕然:這裡的一大片房屋哪兒去了?僅剩的一堵殘牆和一闕孤碑,能告訴我什麼?

緬懷:“西南聯大”享盛譽,“西北聯大”咋就鮮為人知被遺忘?

孬張親臨:今日西北工學院孤碑

撫摸工程院院士師昌緒2000年在此豎的一闕孤碑,又在斷壁殘垣內草叢傻站了好一陣子後,才晃悠到當年的院系辦公樓一一天主教堂。這裡倒保存完好且作過修繕,門牆居然還嵌有一塊陝西省署名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識:西北聯大工學院舊址。

這應說夠重視吧,可你聽過或見過連校名都能弄錯的重視麼? 史實是:五校分立後,這裡應為“國立西北工學院”所在地。

既然夠重視,那這裡的一大片教學房舍咋會只剩殘垣且片瓦不存?


緬懷:“西南聯大”享盛譽,“西北聯大”咋就鮮為人知被遺忘?

天主教堂:聯大時期北洋工學院土木工程系教舍

教堂乃“鐵將軍”把門。困惑裡發現門牆上留有電話,撥打後一位非神父模樣的矮瘦老頭來開門了。教堂呈長方型佈局,正中是花壇苗木,後堂為大禮堂,屋頂裝飾著許多洋彩繪,廳內有教壇和十餘條長靠背椅,想必是當年院系師生聚會之所也。兩廂有數十間正房、奇怪的是其陳設俱為統鋪大炕,難道是當年一間一戶的教師宿舍?守護人告知來此五年了,問西北工學院事,他僅回答三個字:不知道。

乘興而至,掃興而歸。

離去前我冷冷盯著師先生豎的那方碑,在心底發問:您2000年此舉,是想對一條紅軍標語也屬重點文物的現狀提出置疑,還是給姓國姓共同是中國人的後代們留個提醒呢?

一一當年情狀,果真可以忘卻?

一一國立西北聯大,未曾在斯辦學?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且隨我循著大教育家、國立北洋工學院院長、國立西北臨大籌委會主任李書田的足跡,從現實返回到79年前吧一一

國立西安臨時大學時期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是月底,北平、天津相繼淪陷,一些著名的大學遭到了空前的浩劫。至1938年8月一年內,全國108所高校中有94所遭日軍破壞,其中25所因損失慘重被迫停辦。

在國破家亡之危急關頭,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北平研究院院長李煜瀛、同濟大學校長翁之龍、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等102人聯合發表聲明,揭露日本侵略軍毀我教育的罪行,強烈要求政府採取果斷措施,將一些高校遷往內地。

1937年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

緬懷:“西南聯大”享盛譽,“西北聯大”咋就鮮為人知被遺忘?

教育部訓令

緬懷:“西南聯大”享盛譽,“西北聯大”咋就鮮為人知被遺忘?

戰時教育部長陳立夫


緬懷:“西南聯大”享盛譽,“西北聯大”咋就鮮為人知被遺忘?

北洋工學院院長、國立“西北臨大”籌委會主任李書田


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平研究院和天津北洋工學院西遷西安,借用當時已兩遷其校至西安的東北大學部分校舍,組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

斯時,滯留於平津地區的許多師生得此消息後,紛紛趕往西安。華北陸路被日寇封鎖,師生們不得不先南下或向北繞道。甚至還有人先入天津英、法租界,再搭乘英輪在山東龍口或青島上岸,繞一個大彎來求學。

由於校舍緊張,臨時大學的文學院設在城隍廟后街,法學院設在通濟坊,理工學院則同東北大學擠在一起辦學。許多從淪陷區流亡來的學生,沒有衣服被褥,政府給每人發棉大衣一件、制服一套。學生們住宿,俱是大通間上下鋪。教師則自找民房,分散居住在全市,有的暫住招待所或飯店,有的要遠路步行去上課。

臨大教育處於戰時“三無”狀態:無必要的教學設備,無圖書館,無體育場所。儘管困難重重,學校仍堅持正常授課,而且還特別制定了與抗戰有關的課程,如軍事、政治、救護、技術等課外訓練。每週還邀請各界知名人士給學生做以抗日內容為主的報告。

1938年3月,山西臨汾失陷,日寇竄抵風陵渡,關中門戶潼關告急。同時,西安也屢遭日機侵擾轟炸。教育部發來第一道電令:西安臨時大學遷至陝西漢中。

為確保千餘名師生順利南遷工作,校委會推舉北平大學校長徐誦明任大隊長,將全校師生分成幾個中隊,每個中隊為一行軍單位。師生們先坐“悶罐”火車從西安到寶雞。然後,學生和年輕的教職員按既定行軍編制,沿川陝公路徒步千里大行軍:過渭河、越秦嶺、渡柴關、涉鳳嶺,風餐露宿艱難抵達漢中。

緬懷:“西南聯大”享盛譽,“西北聯大”咋就鮮為人知被遺忘?

1938:聯大師生南遷翻越泰嶺

多年後,北洋學生王玉琳寫下了由西安到古路壩的珍貴遷校回憶——

十一月初,工學院(包括母校及平大工學院)借西安西門外東北大學教室開始上課。次年二月間,日寇已隔黃河迫近陝西,當局決定臨大遷校。二月底,臨大分成三個中隊依次向陝南遷移。
工學院屬第二中隊,共五百餘人,中隊長為母校土木二十二年班學長劉德潤博士。遷校採行軍編制,中隊下設分區隊及分隊,每系每班為一分隊。出發前校方按人配發乾糧,即陝西一般行旅必備的鍋盔(系山東制大餅名稱)。每人必須隨身攜帶的衣物、行李由校方僱用大車隨行,其餘文具書籍等交校方專人護運直達遷校目的地。一切考慮周到,學校當局費盡心機。
第二中隊出發日期已無案可稽,只記得在晚飯後乘汽車到隴海鐵路西安車站登車,車廂甚壞,為有頂的貨車,每車有電燈一盞,車上人對面不相識。天明到寶雞。中間經過咸陽、馬嵬坡等名勝或古蹟,惜在夜間均不能見。寶雞雖以後成為交通重鎮,但當時仍落後,車站附近連做買賣的都沒有。當日繼續行車到寶雞南面十五華里的益門鎮,當時僅有數十農戶而已。為與第一中隊保持距離,在益門鎮住了一週餘。好像“暗渡陳倉”的陳倉道口即在該地。數日閒住,不過睡大覺和吃大鍋飯兩大“工作”而已。


寶雞到褒城一路,陝人稱為“窮八站”,其窮苦情形不但現在住在臺灣的人難以想像,即便當時在大陸各地也少人理喻,可見中國西北區域的落後。此一路系沿著川陝公路徒步行軍,每日三十至八十華里不等,視兩住宿地中間距離而定。現在尚能記憶的各站(當時稱宿營地)名稱為黃牛鋪、草涼驛、雙石鋪、東河橋、鳳縣、留壩縣、廟臺子、馬道及最後宿營地褒城(可能有遺漏及順序顛倒之處)。中間要爬過三個嶺,秦嶺最有名,但非最高,最後者似名柴關嶺,另一嶺已忘其名。各嶺高度若干不復記憶,只記得爬到啞口處,見雲霧均在腳下,頗興“小天下”之感,山頂寒風刺骨,爬山者均穿起棉大衣,真是“高處不勝寒”。
三月間行軍至褒城,因等候分配校舍,在該處住了近月,該地有勝境石門及滾雪二處,滾雪系在褒河中一塊大石上留有曹操題字“滾雪”而稱古蹟。周幽王所寵之褒姒,據說即生於褒城縣之褒姒鋪。後校方決定將土木工程系設在城固縣之古路壩山中,借用天主教堂房屋作為教室及宿舍。1938年秋,四校工學院合併成國立西北工學院,即以該教堂基地添建房屋而作為校舍。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時期

漢中房源緊張,至1938年4月,師生還未能安頓下來。行政院第350次會議通過《平津滬戰區專科以上學校整理方案》,教育部發布了第二道電令:將西安臨時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院系6院23系。規定:“經費自二十七年一月起由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原校經費各支四成為國立西北聯大經費。”

10日,經校委員會決定,確定校舍分配方案:在城固縣城的考院設立校本部及文理學院;在文廟設教育學院;在小西關外設法商學院;在古路壩天主教堂設立工學院(後又在七星寺設分校);在漢中市南鄭縣黃家坡設立醫學院;在勉縣武侯祠設立農學院。

5月2日,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正式開學,全校在城固縣校本部大禮堂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

校籌備委員會主席李書田,在開學典禮上言辭激動,他說:“回憶這次遷移所費的一個月有餘時間,全校師生徒步近千里路程……在我們學界,確是破天荒的大舉動”。

常委陳劍翛報告遷移經過及更改校名時說:“本校現改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其意義一方面是要負起開發西北教育的使命,一方面是表示原由三院校合組而成。”

常委徐誦明代表本校教職工講話說:“在抗戰期間最高學府學生應如何救國?不一定非拿槍桿到前線去才是救國,我們在後方研究科學增強抗戰的力量,也一樣是救國。”


緬懷:“西南聯大”享盛譽,“西北聯大”咋就鮮為人知被遺忘?

西北聯大部分教師合影

斯時,黎錦熙、許壽裳、李達、許德珩、馬師儒、羅根澤、曹靖華、侯外廬、傅仲孫、羅章龍、陸德、徐誦明、張伯聲、李季谷、謝似顏、楊若愚等著名學者也從各地來到這裡,擔負起戰時教書育人的重任。

6月間,校委們對導師制度,方法等問題進行討論。規定9月1日至4日在武昌,長沙,重慶,成都等21個城市舉行本年度招生考試。

緬懷:“西南聯大”享盛譽,“西北聯大”咋就鮮為人知被遺忘?

7月,歷史系考古委員會在城固縣西饒家堡張騫墓進行考古發掘(9月發掘清理完畢)。七月中旬,本校農學院與西北農學院合組為國立西北農學院,工學院與焦作工學院合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教育學院則改稱為師範學院。

9月8日,全校734名學生參加了國民黨教育當局組織的陝西省學生為期兩個月的軍訓。期間,許壽裳教授作《勾踐的精神》,李季谷教授作《中國歷史上所見之民族精神》等,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10月下旬,西北聯大第45次常委會決定,以“公誠勤樸”校訓與國訓“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製成匾額,懸掛禮堂。並決定請國文系主任黎錦熙教授和法商學院院長許壽裳教授撰寫校歌校詞,全文為:

並序連黃,卅載燕都迥。

聯輝合耀,文化開秦隴。

漢江千里源蟠冢,天山萬仞自卑隆。

文理導愚蒙,

政法倡忠勇,

師資樹人表,

實業拯民窮,

健體名醫弱者雄。

勤樸公誠校訓崇。

華夏聲威,神州文物,原從西北,化被南東。

努力發揚我四千年國族之雄風。


涉紅風波:導致五校分立

1938年12月,教育部嚴斥西北聯大沿襲北平大學法商學院的傳統,繼續講授馬列主義觀點的課程,下令禁止學俄文。當局頗在意這所大學裡的“紅色基因”。教育部長陳立夫一面派特務帶槍住校監視,一面密令徐誦明解聘西北聯大沈志遠、曹靖華、韓幽桐等十餘名進步教授。徐堅決不執行,並與四十餘位教授一起憤然辭職。

1939年1月12日上午9時,法商院學生列隊到教育部次長顧毓琇住地和平請願,反對解聘進步教授和取消俄文課程。

多年以後,史學大家顧頡剛在回憶錄中寫道:“西北聯大本來徐誦明做得很好,他(陳立夫)派張北海做該校法學院院長,帶了手槍去發給學生,教他們鬧起風潮來,把徐氏逼走。”

1939年6月,教育部趁暑假師生不在校的間隙發來第三道電令:撤銷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成立西北大學、西北師範學院、西北工學院、西北醫學院、西北農學院五個由教育部直接領導的獨立國立院校。從此,西北聯大從歷史上消失了,前後只存在一年多光景。

幾個院校重組時,李書田為籌委會主任。他不同意稱“西北工學院”,主張叫“北洋工學院”。陳立夫擔心定名為“北洋工學院”其他學校的學生和教授反對,為此李書田和陳立夫鬧翻。陳無奈,便請北洋校友孫越崎到城固勸說李書田不能改稱“北洋工學院”,勸說亦未成功。不得己,又派另一校友曾養甫前去,才算打消李書田的念想,勉強答應放棄北洋稱謂。

緬懷:“西南聯大”享盛譽,“西北聯大”咋就鮮為人知被遺忘?

7月,工學院、農學院獨立建院。

8月,聯合大學分為西北大學、西北師範學院、西北醫學院,仍設於原址;西北工學院(由原北洋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焦作工學院合併組建)仍設於城固縣古壩路。

其中,由文理學院、法商學院等組建國立西北大學。1939年9月在陝西城固開課,胡庶華任校長。1945年後遷至西安。解放後,西北大學成了教育部直屬的14所大學之一。

原由北平師範大學等改組成的教育學院,改名國立西北師範學院,院長李蒸。1944年7月,該院遷至蘭州,兩年以後,除一部分師生仍留在蘭州外,大部分返回北平,現為北京師範大學。

設在古路壩的工學院,由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工學院、私立焦作工學院和東北大學工學院聯合組成國立西北工學院。李書田擔任校籌備委員會主任,李書田出走後由賴璉任院長,後遷至咸陽。現為西北工業大學。

設在漢中市南鄭縣黃家坡的醫學院,改稱國立西北醫學院,抗戰勝利後,該校返回西安與國立西北大學合併,改稱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解放後,學校獨立設置,更名為西北醫學院。

設在勉縣的農學院與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等合併,改稱國立西北農學院,後遷至陝西武功縣。解放後,稱西北農學院,現為西北農業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