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死崇祯皇帝的槐树为何被铁链拴了200年直至枯死?

用户61402240


1644年3月18日,崇祯皇帝在煤山留下最后一道圣旨,然后把头伸进歪脖老槐树上挂着的白绫里,结束了他的一生。


崇祯的圣旨说: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说诸臣误我,好像很委屈。真的吗?

崇祯在位的时候,杀了不少大臣,内阁首辅杀了俩,兵部尚书杀了俩,都督督师杀了十一个,其中包括袁崇焕,包括替他背锅的陈新甲。

杀了这些人丝毫没有扭转大明的颓势,反而导致了群臣和崇祯离心离德,后来李闯兵锋直逼京师,崇祯有迁都的打算,希望手下的大臣提议,为啥没人急皇帝所急呢?

人们都怕变成兵部尚书陈新甲。

当年陈新甲是崇祯心腹,奉崇祯之命去和后金谈议和。



由于保密工作没做好,事情暴露,清党上书弹劾,崇祯下旨把陈新甲斩首,用陈新甲的血向大臣证明这事儿都是陈新甲干的,和我没关系啊,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大臣们都是一步一步打拼出来的人精,这么大的事儿,没有皇帝授意,给陈新甲八个胆他也不敢啊。

大家心里明白,不说而已。

李闯打来,崇祯动了迁都的念头,他曾找内阁首辅陈演来和自己唱双簧,让陈演动议南迁,自己一附和,这事儿就成了。

陈演不是傻子,有陈新甲珠玉在前,这次不管迁都成功或者不成功,大臣们肯定有不同意见。



以崇祯的品性,翻脸比翻书快,他一定会拉自己替他背锅,陈演知道只要自己建议迁都,不管成败自己都会和陈新甲一样在闹市被杀,再悲惨点全家都会被连累,杀的人头滚滚。

毕竟,这种事崇祯皇帝干了不止一次了。

所以崇祯想要南迁时,群臣皆不言,崇祯又拉不下脸了自己拍板迁都,迁都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崇祯错失了最后一个翻盘的机会。

事后他大怒,但是却无法把这愤怒发到陈演身上,陈演成功保住了性命。

皇帝没有自己的团队,大臣们和皇帝离心离德没人替他着想,这个王朝也就走向了没落。

17年前,崇祯登上帝位时,他接手的大明王朝局面不好但是离崩溃还远。

边关有兵马抵抗金人,朝局也在皇帝的掌控中,大臣们不管是文官还是手握重兵的边关要员,皇帝说杀就杀了,挟天子以令不臣这事儿在大明根本不存在,就连权倾天下的九千岁,也是崇祯一句话就让他连条老狗都不如了。

和历代亡国之君比起来,崇祯的开局不要太好哦。

但是崇祯就有本事在这种局面下,一步一步把大明拉入泥塘之中。

相比于明朝的很多皇帝,崇祯帝是勤勉的典范,他在位的17年勤于政事,生活节俭,不好美色,就喜欢工作工作。

17年天天985。

勤勉方面崇祯比他哪位木匠哥哥强太多,木匠哥哥每天沉湎于木匠活,无为而治,除了辽东,在位期间天下竟然没有大的兵戈动乱。

崇祯上台以后,四方烟尘起,崇祯皇帝四方出击,两线作战,疲于应对终于把大明拖垮了。

崇祯很悲怆,崇祯很愤怒,他如此努力如此勤奋为何无法挽救大明于即倒。

难道,勤奋有错吗?

天道固然酬勤,但是勤奋的力量如果用错方向,那就错了。

崇祯败在太勤奋了。



他啥事都想管,但是又啥责任都不想背,这就很让人无语了。

崇祯好面子,眼里揉不得沙子,他一上台就把前朝的皇帝的宠臣魏忠贤给办了,为了有个好名声,他交好东林的文人,把魏忠贤征缴的杂项税废了很多。

其中包括了士人集团愤恨优丁免粮等商业税。

东南是商业重镇,东林党人大多出于斯,把商业税免了,等于他们为家乡的父母兄弟挣了一大笔钱。

但是朝廷连年用兵,军饷还是要从税收中收,东南不收了就西北收呗。所以很多军饷征赋都加到西北百姓身上,那几年赶上小冰期,连年灾荒,西北连草根都吃没了,老百姓们易子而食。

人们真的饿极了,开始吃自己家的孩子,但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舍不得下手,就和邻居交换着吃。

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四个字:人间地狱。

但是即使这样,税不能少拿,而且越交越多。

这时候如果有人能让老百姓吃口饱饭,他们会把命都给了那人,这就是为何李闯被打到只有十八个人了,依旧很快能聚集百万之众的原因。

闯王来时不纳粮。

这句话现在看来就是一句口号,在当时人们心中这就是救命的符咒啊。

崇祯在遗诏中说:勿伤百姓一人

但是他对百姓也着实没有多好,崇祯从上到下人心皆失。

清朝入关后,用铁链子锁住槐树,无非是一种作秀,为了稳定人心的作秀而已。

君王有罪无人问,
古槐无过受锁枷。

大槐树挺冤的。


======================


薛白袍


槐树本无罪,奈何吊死过皇帝。这位皇帝还不是一般皇帝,他是明朝末年亡国之君崇祯皇帝,一个被大家口口声声说成是劳模的皇帝。因为吊死了崇祯,所以槐树身上被上了枷锁。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帝爬上景山上吊。

其实早在潼关失守的时候,崇祯皇帝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末日到来了。所以他赶紧发出命令,让地方上带兵的将领们都回来勤王。但是没有人来,有的是地处偏远,消息还没传到,比如说云南的沐王府、四川的秦良玉等。有的则是压根不想来,比如说湖北的左良玉、山海关的吴三桂。

眼看着李自成就要进城了,崇祯帝知道援兵前来相救已经没什么希望了。他真的不知道,自己原来混的这么惨,手下没有一个听使唤的将领可以任用了。

亡国之祸加上援兵不来的双重打击,使得崇祯精神上出现了问题。他先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偷偷送出了紫禁城,随后就在后宫大肆杀戮,杀了自己好几个女儿、后妃。

在这之后他便跑上了景山,景山就在故宫后面。故宫就是挨着景山建造的,崇祯皇帝可以从景山上俯视整个紫禁城的风貌。

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已经发现紫禁城被攻占了,李自成正带着人马在紫禁城中烧杀抢掠。崇祯皇帝万念俱灰,选择在这棵歪脖子树上上吊了。从此这棵歪脖子树,就不是一棵普通的树了,他被施加了帝王光环。

槐树招谁惹谁了?为什么要被铁链锁住?

李自成不争气,打下了北京城却没有坐稳江山。在山海关战败以后,李自成立刻带着人马和财宝逃回了西安。

而顺治皇帝在多尔衮的拥护下,入主北京城。到了北京城以后,多尔衮为了安抚大明臣子之心,立刻吩咐人将崇祯皇帝以皇帝礼仪安葬,并且给这课歪脖子树挂了一圈铁链,并且将其命名为罪槐。

这棵树表示非常冤枉,自己什么都没做,为什么要给自己套上铁链,又被命名为罪槐呢?难道就因为这个不相干的人在这里上吊了?

还真是因为如此,当时满清入关的时候,所打着的旗号可不是夺取天下,而是为崇祯皇帝报仇雪恨。有这么一层关系在里面,那明朝的官员们对满清自然好感倍增。

所以当时不知所以然的官员们全都投靠了满清王朝,甚至有人认为吴三桂带领清兵入关,其实是跟他们达成了合作协议,是吴三桂请来复国的救兵。

天真的大明臣子们很快就意识到了一点,清军入关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夺取天下。包括安葬崇祯皇帝,包括命名罪槐,都是为了夺取大明的江山。

没有高人指点,多尔衮是想不出这么一招的。

顺治皇帝还小,压根就不懂事,所以朝中大权一直都是多尔衮把持着。他虽然文武双全,但是对汉人的习俗文化并不是很了解。

而且多尔衮当时就打算占领燕云十六州的领地,甚至都没有渡过黄河的想法。那么是哪位高人指点了多尔衮呢?这个人叫范文程。

我们需要记住这个人的名字,因为没有范文程,压根就不会有满清王朝276年的统治。当年多尔衮所率领的满洲八旗军满打满算也不过只有二十万人,所以要他们夺取天下,谁都不相信,包括他们自己都不信。

可是范文程告诉多尔衮,满清不仅可以夺取天下,而且可以稳定地治理天下。范文程是汉人,但是一直都在东北长大,所以最初入士就是在努尔哈赤手下做官。

他可是一心向着满清王朝,所以他告诉多尔衮,入关以后,一定要善待明朝的官员。善待他们最好的办法,首先就是要好好安葬死去的崇祯。

既然崇祯皇帝已经死了,那就完全可以拿他来做文章了。范文程的想法十分深邃,因为他明白要想坐稳江山,就必须要夺取人心。

他自己是汉人,所以非常清楚汉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当年吴三桂投降多尔衮,范文程的功劳也是不小的。

在他的努力之下,槐树成了罪槐,被锁住了两百多年,而满清王朝也跟着这棵槐树一起延续了两百多年。

罪槐已经不在,现在看到的是替代品。但是那段历史还在那里,不得不说,范文程这一招实在是太厉害了,给了一个汉人将领投降满清的好借口。

结局:罪槐在之后遭到剥皮铲毁,下场凄凉。

其实被套上铁链也就算了,毕竟没有真正伤害过罪槐。后来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他们更是把这条铁链给顺走了,也算是抢掠到了极致。

别看现在那些英国贵族上层们一个个都以贵族自诩,其实往上数三代,他们都是强盗的后人。哪有什么天生的贵族?还不都是抢掠了别人的财富得来的?

再说回罪槐,其实他的命运远没有这么结束。在1966年,罪槐遭遇到了它人生中最不幸的一天,因为它的皮被红卫兵们给剥了。奄奄一息过了五年时间,1971年,这棵罪槐终于被连根拔起。

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原来的那棵槐树了,现在所种植在那里的,据说是跟当年罪槐一模一样的歪脖子树。可怜罪槐一生无辜,最后落得被剥皮的下场。

崇祯帝除了自杀,其实已经没有其他选择。就算他南下,也不可能得到手下人的支持。所以他只能选择自杀。

而满清入关以后,不管他找哪棵树上吊,那棵树都要变成罪槐。这是为了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毕竟给一棵树定罪,还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江湖小晓生


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于煤山一棵歪脖槐树上吊死。时至今日,煤山已经叫做景山。

吊死崇祯皇帝的树,曾经被清朝统治者套上锁链,顽强地存活了两百多年。不过,目前在景山公园中我们看到的那棵槐树,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一棵了。

(崇祯剧照)

那么,吊死崇祯的槐树为什么会被套上锁链?它后来又去了哪里呢?

崇祯皇帝是个悲情人物。尽管他即位之后便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但彼时的明朝已经是大厦将倾,他也有心而无力了。

在不少人看来,崇祯皇帝即位后诛杀魏忠贤,是加速明朝灭亡的一招臭棋。实事求是的说,一个王朝离开了任何一人,都不会立即停摆。崇祯的过错在于,诛杀魏忠贤的同时,也把阉党给一网打尽了。阉党倒了,东林党人开始为所欲为。富人的赋税被免,穷百姓的赋税反而加重,国家财政的问题也更加严重。就这件事来说,崇祯实在是太心急了。

雪上加霜的是,当时地球又进入了“小冰河时期”。北方土地大旱,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很多公职人员也失了业。再加上连年瘟疫不断,各地村落整片整片的消失,万千河山一片死寂。

百姓们吃不上饭,也没法安稳地过日子,农民起义也就开始一波一波爆发。而北方的满清,又一直虎视眈眈,不断在边境进行骚扰。明朝军饷开支巨大,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财政,更是直接崩溃。

纵然崇祯皇帝给秦皇汉武上身,也无法收拾如此崩溃的局面。

(李自成剧照)

李自成的大军很快攻入京城。崇祯为了避免妃子和公主遭受侮辱,在闯军到来前,提前将一众妃子赐死。他的女儿长平公主,被崇祯亲手砍掉了一只手臂,陷入了昏迷;而另一位年仅6岁的女儿昭仁公主,也被崇祯直接砍死。

绝望的崇祯来到煤山,在看完紫禁城最后一眼后,他在蓝色袍服上写下绝命遗言,随即吊上了歪脖槐树。

歪脖槐树吊死了崇祯,也结束了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统治。但实际上,槐树并不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多大的事情,甚至连天下的百姓们,也并没有意识到。

槐树的意义,是在清兵入关后,才开始被放大的。在占领北京后,顺治帝昭告天下,将崇祯皇帝移葬到思陵。与此同时,顺治还下令给吊死崇祯的歪脖槐树加上锁链,并起名为“罪槐”。但凡大清官员路过“罪槐”,都必须要驻足停思。

当然了,当时的顺治帝还是个几岁小孩,这一系列行为,多半应是摄政王多尔衮所为。

(多尔衮剧照)

那么,多尔衮将一颗槐树问罪,其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清兵入关,对于大明的子民来说,无异于一次异族入侵。要想消除民族间的隔阂,让清朝能够顺利地一统天下,必然需要用一些手段。

清朝将槐树定罪,实际上就是在告诉人们,我们是在惩治灭掉大明的罪人,我们的行为是在为明朝复仇。那么,哪些人是仇人呢?当然是李自成、张献忠之流。至于南明政权,也是阻碍百姓们安居乐业的叛乱者,自然也归于仇人之列。

为槐树定罪,为清朝统一天下,安上一个合理的名目,是清朝民族融合的一招妙棋。只是可惜,这棵槐树却莫名背上了罪名。

有人为“罪槐”鸣冤,写了一副对联:“君王有罪无人问,古槐无过受锁枷。”

直到1900年,在清朝也走上穷途末路之时。八国联军入京,将锁链作为文物夺走,槐树才终于卸下了包袱。槐树的锁链,见证了整个大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在失去锁链没几年后,清王朝也走向了灭亡。

不得不说,八国联军确实掠夺了一件了不得的文物。

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槐树一直顽强地活着。

但在1966年,一群热血的青年冲上了景山,把槐树的树枝折断,将树皮全都剥了下来。这棵槐树终于寿终正寝。1971年,这颗已经死去的槐树被正式移除。在十年后,公园管理处把景山南坡一颗碗口大小的小槐树移植了过去。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是清朝政府在收买人心。

说到这棵树,我是老北京人。小时候经常去景山公园玩儿(|1957至1963年),从景山的东门进入,顺着道路往南一拐,走几步。路西的坡上,可以见到这棵树了。

那时只有景山公园对少年儿童免费开放,离家不远经常去,当时那棵树还在,好像还没完全死,没看见什么铁链,这棵槐树并不是歪脖儿,而是从根儿上就斜向东方长的,向坡下倾斜,当时由于保护措施不到位,小孩顺着斜树杆上下爬着玩。早就没了树皮,树干磨得非常光滑,为了怕树倒了,树干中部下边有个门字形木装置支撑着。

后来就几十年没去了,等结婚生子带孩子就玩,那棵树就不见了,只剩下一个有文字说明的牌子立在那里,也没有石碑。



老知青147544332


给那棵歪脖子槐树栓铁链,是满人高明的统战策略所致

满人入关,为笼络汉人。干了四件漂亮之事

第一,顺治皇帝专遣官员赴孔子故里祭祀孔庙,表明满人尊孔,拜孔子为师。

第二,厚葬崇祯,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朝廷众臣、八旗贵族集体吊唁。

第三,给崇祯的次女长平公主朱媺娖完婚。

长平公主十六岁时许配给都尉周显,因李自成闯军直逼北京未来得及完婚。在崇祯皇帝最后时刻,为防止长平公主被闯军玷污,用宝剑对其斩杀,公主下意识用左手臂遮挡,被断臂昏厥,五天后才恢复意识。满人发现后继续给予公主礼遇,并寻找到了周显,按照公主嫁驸马规格为他们完了婚。

第四,给吊死崇祯的那棵歪脖子杨树取名“”罪槐”,并拴上铁链惩戒。



——寓意崇祯是正统皇帝,命不该绝。而这颗槐树有罪,从而暗喻闯军有罪。而清兵入关,是来为崇祯皇帝报仇的。要将作孽的槐树戴上铁链,要将闯军斩尽杀绝。

这副铁锁链一直拴在哪颗槐树上,还有更深的意思;

——朱皇已死,爱氏皇帝已立,这颗树是改朝换代的见证,也是清朝存在合法性的证明。

清朝顺治皇帝下令,但凡臣子路过这颗“罪槐”时,必须下马以示敬畏。

——这当然显然不是敬畏这棵槐树,而是要求敬畏(那位吊死的)故宫皇帝。而故宫虽换了新皇帝,那也是必须要敬畏的!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这副铁链作为珍贵历史文物,被法国士兵盗走,迄今下落不明。

上世纪文革十年中,这颗歪脖子槐树被视为封建迷信之物,被无知无畏的红卫兵鄙视并破坏,逐渐枯萎,经批准后被砍伐。为1996年,为尊重历史、刺激旅游,在原地重新移栽了一颗百年槐树补缺。

谌人


有人说罪槐的大铁链是被八国联军掠夺走的,这八国联军也够没出息的,运费都比链子贵,一副好身板都被智商糟蹋了。

还有人说此罪槐非彼罪槐,这倒是真的。

话说原来的老槐树有够倒霉,老人常说,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你多换几棵树嘛,偏偏要在这颗老弱残躯上平白添上100多斤分量。幸亏后面的太监常听老人言,不要在同一棵树上吊死,老怀(槐)甚慰。

多尔衮是不懂这套的,那时候投降的不少,天知道哪个坏种撺掇多尔衮借顺治的名头下旨给老槐树拴上了铁链,称之为罪槐,老天爷也难救该死的鬼,老槐树想躲也躲不开呀,真冤,多尔衮邀买人心,老槐树躺枪遭殃。

好不容易人和链子都给老槐树摘了,没过几十年,到了运动的年代,一把火就把老槐树烧了,民国时期所立的思宗碑也一断两截,废物利用当成了石桌,招谁惹谁了这是。

1644年,天知道是谁从城内为李自成打开了城门,说法倒是很多,但都是口口相传最后落下笔记,不足为凭,如果那么肯定的话,也就不会那么多种说法了,其中被矛头所指最多的自然是曹化淳。

比如杨博,就属于既要卖皮肉,又要立牌坊的那种人,那时候文官投降者众,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他是既投降了还要表忠心,既表了忠心还要装出一副正气凛然的态度,怎么弹劾曹化淳的呢?

“李自成到了北京城下,是曹化淳主动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李自成刚刚进入城门,曹化淳就扑上去服侍伺候,现在清兵进入北京,又要投降大清(合着只能你杨博投降),曹化淳这样的卖国贼,砍死一万次都难以服众。”

曹化淳对杨博的弹劾没当回事,只是淡淡的说了句“该部知道。”,意思是说,我究竟开没开城门杨博知道,算是软软了回敬了一记,后来谣言竟然传到了南方地区,再又传回了京师,俗话说三人成虎,曹化淳坐不住了,于是写诗一首:

“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史不真。”

甲申殉国,曹化淳早就回老家养病六年了,怎么开城门?纯属异地躺枪,由此可见,谁打开的城门得看传谣的人恨谁······这个问题无解,而且当时攀诬成风,多为借机报复或者刷存在感、对新主表忠心,没谱的事也就不必深究了。

总之,李自成没费半点力气,大摇大摆的长驱直入,占据北京,再后来就是追赃助饷、兵败逃亡,李自成的存在,像是带着任务来的,完成任务后,自己也就归天交差去了。

让他慢慢折腾去吧,单说崇祯帝,“诸臣误我”也不完全都是推卸责任,本来可以妥妥的跑去南京,至少能够安排几个儿子过去以备不测,但是群臣反对,为此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除了小部分被废物利用以外,其他人都遭受了刑罚和毒打,死了一千多人,京官有一半还多都死在刘宗敏的手里。

崇祯甩锅一辈子,最后关头还在等着臣子们首先发表南迁的意见,臣子们也不傻,一旦自己开口,今后等大家都转移到安全地带,必定有人弹劾,而自己也必定会被清算,比如谈和的陈新甲,死状历历在目,别管是其队友还是陈新甲的政敌,对此都很心寒,所以对这类事都是敬而远之,说不跑总是没错的,于是崇祯就在等待中错过了最佳南迁机会,当然,没钱也是原因之一。

穷到什么程度呢,勤王诏令下达后,只有唐通回防到位,而赏赐的银子和打发叫花子也没什么太大区别,征集新军钱不够,到后来勤王部队即便能来,连到南京的“移动费”也都不够了,沿途也没有安生地方,最后就只能在京师等待厄运的降临。

吴三桂呢,被冤枉几百年,他是尽全力往回赶的,撇去良马的因素,并不比八旗的强行军速度慢,只不过崇祯作死一样的把勤王流程走的太繁琐了,吴三桂根本赶不回来,50万民众的速度严重拖慢了吴三桂的行程,而且吴三桂只是总兵而已,头上还有个蓟辽总督王永吉。

等首长从关内遵化跑到宁远吴三桂才能开拔,带着50万普通民众,而且是领导在先直奔山海关,吴三桂断后,外加军民混编赶路,根本快不了,所以即便吴三桂到了山海关稍事休整就开拔直奔京师,中途并无半丝拖沓,也只是走到半路而已,城破君亡的消息就已传来,为什么带着民众呢,因为崇祯帝说了,是撤防,而撤防是要毁城,毁掉一切敌军可利用资源,包括运不走的辎重粮草,然后带着人口资源一起走。

汝何故生我家?绝望的崇祯优待了周皇后,令其自尽,袁贵妃也受到了所谓的善待,自缢身亡,其他嫔妃包括几位公主都是崇祯帝亲自动手毙命,只有长平公主幸免,崇祯帝的心已经先肉体一步死了。

崇祯慢慢朝煤山走去,顾名思义,那里是平时的存煤之地,这偏僻地方,崇祯怕是一次都没来过,他当然也不会看到大清进驻后将这里改造成了花园般的存在,又怎样呢,即便知道也和自己没关系了。

血书早已写好,绝笔大意就是诸臣误我,无言面对祖宗,你们可裂我尸,但却不要伤害百姓一人!对于崇祯帝的嘱托,李自成做到了,他没有伤害一个人,他伤害的是一城人。

崇祯帝很可怜,生母是被打死的,不受待见的程度可想而知,自小养成的暗黑性子长大以后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可以说小时候别人如何对他,他就是如何对待大臣的,刻薄寡恩,睚眦必报,推诿责任,毫无担当,当断不断,犹豫彷徨也叫选择困难症,如果他能安心吃喝玩乐说不定大明能多活两年,该纵容的纵容了,该杀的也都杀了,崇祯自小养成的性子造成他谁都不信,17年换了50个首辅,赔本赚吆喝,就只图个热闹······

甲申国难的发生,崇祯的原因只占一部分,大明确已积重难返,但想完全撇清责任也是不可能的,登上煤山后,鸟瞰四方,以往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变成了充满硝烟的残酷战场,不知他当时作何感想,1644.4.25,1644年死了2个我,心先死,身亦死。

近四百年沧桑,时过境迁,老树终究没有逃过一劫,思宗碑也是建而复拆,拆而后立,就像几百年来的时代变迁一样,体现的都是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相同事物的不同认知,体现的也都是最特色、曾经最时代的东西。

老槐树被当做四旧烧毁,那现在景区内的槐树是哪儿来的呢,根据文献记载,现存的老槐树是移植而来,精挑细选的树龄和树形,感谢有关部门的作为,想得很周到,这么有名气的历史事件发生地,这么有名气的景点,如果没有极具历史意义的老槐树,还真会觉得缺憾不少。就像珍妃井,为了满足大众探寻心理,特地做了高仿的珍妃井,这样既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同时也解决了以头探井的安全问题。


古今通史


这棵吊死崇祯皇帝的槐树已经死了很久了,不过现在的替代品还在景山东侧的小路旁。树前面立有“明思宗殉国处”的碑和“崇祯皇帝自缢处”的介绍。这里就是当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的归宿。

当年,清朝为了收服民心,为崇祯皇帝发丧,礼葬崇祯。对这棵吊死过大明皇帝的槐树也拴上了铁链,以示惩罚。清朝还规定,任何清朝皇室成员,路过此处都要下马行礼。

说起来这棵槐树也真是够倒霉的,遇上了崇祯这个皇帝。就算自杀找个什么不好,非要找这棵树来吊着,可谓是飞来横祸。

说起崇祯,这个皇帝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昏君。可是,奇怪的是,他不认为自己是昏君,而被他忠于职守的表面现象迷惑的人,也不认为他是昏君。崇祯在临死前的遗书里说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大家看到崇祯在最后的遗书里,还念念不忘百姓,都大为感动。以至于李自成看了,也说“君非甚暗”。可是,在崇祯执政几十年,大明形势江河日下,内忧外患,崇祯就没有一点责任吗?难道真的就是他说的“皆诸臣误朕”吗?

我们可以看明朝最后的历史,可以看到,崇祯没有作对过一件事。他没有能力,还要事事插手,事情经他插手肯定失败,然后他就去找替罪羊。搞得他的手下,做事的都死于非命,不做事的明哲保身。大家从上到下,都等着一起灭亡的那一天。

到了最后,崇祯还彻底毁掉了明朝的江山。他为了面子,不愿意在历史上留骂名。所以在危急时刻,没有把政府南迁。最后,整套中央管理机构全部留在了北京,先给了李自成,后给了清政府。这是清政府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有了这些管理机构,才使得清朝真正成为可以管理中国的政权。否则,清朝是不敢入主中原的。

而崇祯自己不走,他也不让太子皇子南迁。最终太子落入李自成之手,后被清朝诬杀。这使得南明群龙无首,被清军各个击破。虽然江南义民反抗风起云涌,可是在清朝正规军的镇压下,最后都失败了。

可以说,崇祯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他断送的不仅仅是大明的江山。而他推卸责任说,都是诸臣误他,可是,这些被他认为人人可杀的文臣,在清政府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人中出现了许多名臣,开创了清朝的基业。后人评价说,不是群臣是亡国之臣,而是崇祯是确确实实的亡国之君。

崇祯到最后,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他还在宫中束手待毙。他敲钟召集群臣,没有一个人到来。他发了疯一样杀自己的亲眷,还存着一丝幻想,想越城而逃。可到了最后,连逃跑都没有做到的崇祯,只有看着满城的炮火,自缢在景山,做了他最后祸害的一件事,那就是祸害这棵无辜的槐树。

清政府在入住北京后,一些明朝的臣子还抱有幻想,以为清朝是来帮助明朝复国的。而现实打碎了他们的幻想。清朝得到了崇祯留下的遗产,得到了整套可以治理中国的政权机构,清朝统治者改变了捞一把就走的主意,决定留下来不走了。不但不走,还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政权。

为了减少人民的对立心理,同时让自己在法理上站稳脚跟。清朝把自己从明朝的敌对关系,转换成朋友关系。他提出的借口是,自己入关之时,随着崇祯之死,明朝已经灭亡了。这个时候,整个天下已经按照法理,属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而清朝入关打败李自成,一方面是为了崇祯皇帝复仇,一方面为灭亡的明朝复仇。从这方面来说,清朝是明朝的朋友,明朝的遗老遗少应该对清朝心怀感激才对。

另一方面,清朝打败李自成,灭了大顺政权,那么法理来说,清朝政权是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手中夺取的。那么,清朝占有的江山,不是来自明朝,而是来自李闯。至于整个南明政权,清朝根本就不承认是合法的政权。

这样一来,清朝就为自己找到了统治中国的理论依据。而为了支撑这个理论,它也要为此采取必要的行动。

清朝为崇祯发丧,以帝王之礼安葬崇祯,它将自己包装为明朝的继承者。而这棵槐树,居然吊死了崇祯皇帝,当然是罪大恶极了。作为明朝的继承者,清朝当然不能放过这棵槐树,因此,清朝统治者用铁链将这棵槐树栓起来,以儆效尤。

同时,在神化的皇权里,皇帝是为天子,是代替上天来统治世间的,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生死,代表着人间的变迁。因此,凡是非自然死亡的皇帝,都会给人间带来灾难。从这个方面来说,清朝也要惩罚罪槐,祓除灾难。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这棵没招谁惹谁的槐树,成为了统治者眼中的罪槐。它被铁链子栓了两百年,来赎它身上莫须有的罪。不过,它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用以警醒那些后来的统治者,也尽了自己的历史责任。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很多人对崇祯皇帝的评价非常高,这些高评价来源于崇祯皇帝的勤政、节俭,在这些方面的影响下,很多人都忽略了崇祯皇帝身上的一些致命缺陷。

从正视历史的角度来说,崇祯并不是一个好皇帝。

这个不好的定义是指他不合适当皇帝。

当地位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实勤劳、节俭已经无法起到多大的作用,在这些高位上,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能力。

就比如现如今工厂里勤劳的工人一样,虽然他们每天兢兢业业恪守在自己的流水线岗位上,但是他们勤劳的特质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他们想要的职务晋升。

因为在一些管理层面上,更在乎的是管理才华之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些能力只懂得勤奋的话,不说把工作搞砸,那么也会在这些职务上举步维艰、难以胜任这些工作。

只有那些真正具有这方面能力或者天赋的人,才能在自己的工作职务上如鱼得水并且给自己公司带来飞速的发展。

崇祯皇帝其实就如同那突然被提拔为工厂最高管理层的勤劳工人一样,根本不懂得怎么管理国家,空有勤劳、没有足够的能力,以至于把明帝国推向了灭亡。





崇祯皇帝之死属于咎由自取

接下来,我们就说一下崇祯皇帝在高位上的一些致命缺陷。

首先他这个人比较愚昧,在魏忠贤时期明帝国其实就已经初步解决了财政问题,但是在他解决掉魏忠贤后,他却为了体现自己的英明而导致明帝国陷入了财政危机中。

不仅无法给军队派发粮饷,反而因为缺钱撤掉了明朝的大量铁饭碗,导致李自成这样原本靠铁饭碗吃饭的人走上绝路、以至于最终起义杀到了北京城。

在李自成准备打到北京的时候,他也曾想过调山海关的关宁铁骑到北京救驾,但就是由于没钱,只能放弃了这个决定。

要是他真有如同魏忠贤那般的“理财”能力,他不至于最终缺钱到节俭生活物资、没钱发军饷的地步上。

另外,他这个人也比较反复无常。

明明在某些官员提出某些想法的时候已经得到了他的应允,但是在事后如果出什么事,他却又会以此为借口杀掉那些官员,使得很多官员对他产生了不信任感。

在李自成准备打到北京城的时候,官员们正是怕他反复无常才没有人敢提迁都到南京城的想法。

要不是这样,以南明在分裂情况下还能支撑几十年的情况来看,他跑到南方起码也能建立另一个“南宋”。

以此种种,我觉得明朝的灭亡、他自己的上吊自杀纯粹就是他咎由自取,根本怨不得别人。





崇祯歪脖子树

说到崇祯之死,有一棵树我们不得不提,这棵树就是崇祯皇帝上吊时的煤山歪脖子树。

在当年陷入山穷水尽的境地后,崇祯皇帝来到了煤山,在这里挑选一颗歪脖子槐树上吊自杀了。

而崇祯皇帝的自杀,无疑极大改变了那棵树的命运以及给它带来了非凡历史意义。

这非凡历史意义对这棵树的影响非常大,使得这棵树成为了北京一大人文景点、吸引了很多人瞻仰。

不过这非凡意义给这棵树带来的并不总是好的改变,有时候,带来的也会是灾祸。


比如清朝初年的时候,这棵树的非凡历史意义就首度给它自己带来了灾祸。

那时候清朝统治者为了收获人心,他们开始对死去的崇祯皇帝表现出了极高敬意,作为协助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的“帮凶”,这棵树自然免不了被清朝统治者拿来作秀的下场,其曾一度被清朝统治者用铁链捆绑起来、被强行称之为了“罪槐”。

这一切,都是清朝统治者为了收买人心、演出地为崇祯皇帝复仇戏码。

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这棵树的非凡历史意义则第二次给它自己带来了灾祸。

那时候,一大帮人在群情汹涌下,专门找到这棵树、把这棵树给毁了。

至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棵歪脖子树,其实是一棵1996年才从外地移植到歪脖子树原址的百年老树,虽说地点还是当年那个地点,但是树却已不是当年那棵树。


孤客生


大家都知道,明朝未代皇帝崇祯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时。他自知大势已去,于是安排把儿子们送至外戚家,将皇后妃子赐死、然后亲自砍杀了女儿们(以避免遭受凌辱)。最后,他跑到煤山吊死在歪脖子槐树上了。

清兵入关后,认为歪脖子槐树是杀死崇祯帝的帮凶。于是顺治帝就命人用铁链将歪脖子槐树锁住以示惩罚,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等清廷要员早就逃出了京城。八国联军不仅把圆明园烧掠一空,就连煤山歪脖子槐树上的铁链也不放过,顺手牵羊偷走了。至此,经过200多年后,锁在歪脖子槐树上的铁链终于被取下来了。

那么,顺治帝为什么要用铁链将歪脖子槐树锁住呢?这就涉及清兵入关时所采取的策略了。

一、 清兵在入关前,已制定策略:以支援吴三桂的名义入关勤王,然后夺取天下。

二、 清军占领北京之后,多尔衮严禁抢掠,停止剃发,以帝王之礼为明崇祯帝朱由检发丧。此举博得了汉族士绅的好感。

三、 多尔衮对外称崇祯帝是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害,并称清兵是应明朝的要求进关勤王的。同为了显示自已的合法性及拉拢人心,多尔衮还做了如下事情。

1、判害死崇祯帝的帮凶,歪脖子槐树有罪。并用铁链锁住,终生不得解除。

2、在政治体制上,沿用了明朝的现成制度,并重用汉人。

3、为便于管理,将首都由沈阳迁到北京。

可见,吊死崇祯皇帝的歪脖子槐树被铁链锁了200年。是清廷为了实现其统治,而推行的众多笼络人心的措施之一。


扬生解史


崇祯死的时候,很不地道,逼死皇后、贵妃,砍断长平公主的胳膊,杀死小公主,还在衣服上乱刷标语,把大明灭亡的锅乱甩。顺治进京后,不当“背锅侠”,找了条铁链把崇祯上吊的槐树栓起来,告诉百姓李枣儿逼死了崇祯皇帝,大明是被闯贼搞跨的,大清替大明鸣不平。

崇祯把大明灭亡的锅甩给臣子

李自成攻到北京城下,崇祯皇帝朱由检亲自击鼓上朝,结果没有一个大臣前来,崇祯知道大势已去,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尔后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哭了:“妾跟从你18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说完解衣带自缢而亡。朱由检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看难逃一死,只能哭着拜别,也上吊自杀。朱由检又召来15岁的长平公主,咬着牙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啊!”说完拔出刀砍杀公主,公主吓得躲避,结果被砍断的胳膊,昏死了过去。崇祯此时几近疯狂,他再次将血淋淋的屠刀挥向年仅六岁的小女儿昭仁公主,将其砍为两段。

崇祯皇帝身边的太监、宫女吓得四散逃命,只剩下太监王承德。朱由检脱去龙袍,换了一身蓝色袍服,失魂落魄地跑到煤山,看到京城火光冲天,知道大明江山毁在他手,他没脸逃跑,也逃不掉,于是在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然后扔掉墨笔,吊死在一棵歪脖槐树上。崇祯皇帝临死前,还把明朝灭亡的锅甩给了众大臣。

顺治把锅甩给闯王

顺治率领清兵入关,占领北京后,知道自己根基不稳,为了安定民心,他下旨重新安葬了崇祯皇帝,陵墓叫思陵。还让老百姓服丧三日,追谥朱由检为“庄烈愍皇帝”。更出人意料的是,还惩罚了吊死崇祯的歪脖槐树,给槐树戴上了铁链,起名为“罪槐”。其实顺治就是为了安抚百姓,他不想背灭明朝、杀皇帝的恶名,用行动告诉老百姓,杀死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是闯贼李枣儿,这个坏枣已经被清兵打掉了。吊死崇祯皇帝的树我们也要严厉处罚,让他戴刑具受罚。

铁链拴树有警示作用

顺治还下令,朝中皇亲、大臣,路过煤山歪脖槐树时,要下马观瞻静思。

这可不是让大家祭拜崇祯皇帝,而是以树为鉴,让在家记住,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明朝是怎样从兴盛走向衰落,大明朝皇帝是怎么被流寇逼得走投无路,落得个上吊自杀的结果。这棵被铁链栓着的树,凝聚着一个强大朝代由盛到衰的历史,是大明王朝的耻辱柱。

清朝君臣看了它200年,直到八国联军打进皇宫,大清走向没落,这棵树也解除200年的惩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