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俗世,哲理——《西遊記》的三重境界

童真,俗世,哲理——《西遊記》的三重境界

古今中外,凡大家者,皆歷三重境界,於《西遊記》窺悟便是童真,俗世,哲理三重。

一.童真:返童而真

1.返童年:真正認識人生的啟蒙

《西遊記》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童年時代的瑰麗童話,最難以忘卻,也是我們真正開始認識、想象人生的起點。

《西遊記》中每個人童年不一:孫悟空的童年的起點是塊頑石,拒絕一切羈絆,貌似離靈魂和愛最遠,離美最遠,卻有著強承重力,從山野反向天宮;玄奘是“江流兒”,命運坎坷,寺中苦修;悟淨、悟能都是有編制的神仙,大抵從小吃了不少凡塵磨練……

而作者塑造他們童年的時候,也在為我們讀者塑造文化意義上的童年,把我們帶回童年。故

它雖然不是純粹的兒童文學,卻倍受兒童喜愛。

童真,俗世,哲理——《西遊記》的三重境界

對於活潑好動的兒童來說,潑猴、憨豬、呆和尚、苦修僧一路上的跌宕起伏可謂投其所好。它展現了兒童童年時代的全部嚮往:應有盡有的動物世界,有驚無險的冒險遊戲和奇思妙想的稚嫩童趣。

並且,取經上角色的言行設定都具有童趣,盤絲洞的動物混戰,悟空百試不爽的變臉遊戲,妖怪們窮兇極惡下憨笨的言行,都是符合童年時我們對真假、好惡、美醜的善意幻想,也從這安全的幻想中慢慢認識到人生的真相。

2.返童心:返身而誠的真心

在《西遊記》中作者給予眾生百態文化意義上的顛覆,為的是讓兒童乃至成人更好領悟“只要見性志誠,念念回首,即是靈山”的美好童心。

第一個顛覆的是千年文化英雄玄奘,將西遊的主角由僧變為猴,原來的孤獨行者玄奘也成為了歷代孩子們不喜歡的呆和尚唐僧,卻更突出來他呆怯下一意西行中信仰的力量。

第二個顛覆的是濃墨重彩地刻畫增加孫悟空這個虛構角色,刻畫了一個令人喜愛的自由的意氣風發的少年式英雄,上南天,碎雲霄。

童真,俗世,哲理——《西遊記》的三重境界

第三個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顛覆就是作者更在乎的是通過三打白骨精傳達自己對真實的嚮往,通過擊殺六耳獼猴傳達自己對真實的敬畏。

孩子們都是喜歡真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在西行漫漫長路中,在歷經的每一個磨難中慢慢找回童心,學會至誠。

二.俗世:在寬容中不朽

1.凝視俗世的深淵,也能寬容

相比神話傳奇,《西遊記》更像是一個俗世苦行,九九八十一難,難難皆源於生活。神仙的坐騎親戚下凡謀一方之樂,快活享受如天王義女老鼠精,黃袍怪,金角銀角等,和神佛沾親帶故的精怪總能在悟空棒下苟且偷生,怪不得魯迅有言,“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孫悟空在比丘國假扮唐僧吐出的一堆“貪心、功利心、嫉妒心、計較心、望高心、狠毒心、謹慎心”由生理之心引申道德之心,寓莊於諧,譏諷世俗忍辱避禍的處事哲學。用強烈反差的喜劇效果善意地嘲諷俗世陋弊,也表現了作者的那份以筆為刃下的柔情。

俗世可能如深淵,也要足夠寬容。善意地對待世界,世界才能善意地回饋你。

童真,俗世,哲理——《西遊記》的三重境界

2.寬容最能不朽

佛享得了人間香火,妖亦可擁俗世繁華,人可學佛法大徹大悟,在喜怒哀樂、嬉笑怒罵中寬容一切,最能不朽。所以我們讀《西遊記》只覺得閒適,無論羈旅時光還是洞天福地,

五步一樓,十步一人,處處透著俗世平實。

各色仙魔雖立場不一,到底只是凡人扮演——譬如老好人李長庚,官場小人三國師,怕兒子的李天王,傻里傻氣的龍王,羞煞自己也要拿人事的阿儺,一妻一妾享豔福的牛魔王……一路西行,師徒四人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孫悟空來說,它從只有疾惡如仇到練就慈悲佛心,於唐僧來說,他明白佛不在心內更在腳下,於豬八戒來說,他更能於繁華權貴中領悟俗世煙火,於沙僧來說,他更明白萬箭穿心中內心復甦的那個信仰。

一個平凡至極的人,一個窮兇極惡的魔王,一個犯了天條的天神,一個沉默無能的妖,代表眾生,行正道,拜靈山。只有寬容了九九八十一難,才有了苦難的意義。只有苦難有了意義,佛,才能不朽。

三.哲理:苦難背後的真相

1.生命的本質:見天地而無我

(1)緣何

《西遊記》最大的特點就是字裡行間流露的黑色幽默,恰似紅粉骷髏對鏡自憐傾國傾城貌,漁樵閒話勝卻雷音佛談,功名富貴散如雁落秋聲……

漫長的天涯道路,愛恨痴纏,輪迴似的吃人、袈裟、闖入、陷害、惹事、義舉、求偶、結怨、治病、救人、求心的取經路一朝結束,初讀結尾是喜,後讀是淡淡疲倦。旅途的孤寂不必分說,於是由孤寂中更可見、可思生命本質為何。

童真,俗世,哲理——《西遊記》的三重境界

(2)表現

一路走來,見過天地,悟禪機,講道法,敘儒學,《西遊記》此等海內奇書,也從方方面面揭示了生命的本質。無論是妻管嚴且呆霸王似的賽太歲,追求山野愛情和自由的眾女妖,以及“山陰公主式”享樂主義的地湧夫人……

他們和取經人的生命本質上的區別又有多大的不同呢?看入骨髓,不過只是浮世紅塵順遂人意,縱有碧落黃泉奇魅景象,也是戲中演慣了的悲觀離合,生不出敬畏或恐怖之感。不過是“無我”罷了。

生命的本質就是見天地而無我,西遊沉浮十四年,大鬧天宮、地獄遊盡、恩仇快意、鹿野問心,有所思,有所悟,雷音寺前,一切苦難風塵盡去,除了感恩天地所賜,拈花一笑,又能奈何?無我,無妄我,無虛我,無本我,無超我,立於佛前,我,只是一介過客,榮辱凡塵與我何干?

2.取經路上的分歧暴露人生困境和人生悲哀

(1)人生困境

其實取經團內部是有立場上的分歧和原則上的對立的,這場取經也是一場陽謀上的博弈。師徒四人嬉笑怒罵,喜怒哀嗔都不過是人生困境的具象化。一心向佛的唐僧,老實憨厚的沙僧,油滑世故的悟能還有悟空都不過是天地芻狗罷了。同道殊途,莫過於此。

玉皇大帝代表有天兵天將的規則和秩序,如來代表以慈悲和覺悟支撐的崇拜和信仰共同維護已經劃分等級的三界體系,孫悟空作為跳脫三界之外的異類,渴望得到認同,野心勃勃,不安於俗。

童真,俗世,哲理——《西遊記》的三重境界

如來為從精神上馴服以悟空為代表的反叛者,安排其跟隨唐僧走神所安排的“崇拜和信服”之路,玉皇大帝為了防範其東山再起用苦肉計安插忠心耿耿的天蓬元帥進入取經隊伍監視反叛者,而憨厚的悟淨是妖怪們設置在隊伍裡的內奸,卻被唐僧感化,準確地說是被馴服。

而這九九八十一難都是玉皇大帝和如來佛在不同目的中聯合造謠“唐僧肉長生不老”的情況下造成的。說這些並非讓我們用正邪對錯去評判他們,只是因為他們能力不同,所處立場不同,而階層也會影響他們的言行。

只是從童年時就無限嚮往的美好虛幻的西方極樂世界就變成了一場最悽婉的人生困境。

(2)人性悲哀

性格決定命運,因果並不唯一。

這場取經路的最終目的其實已然失敗,但這場路沒有暗淡,雖然籠罩著濃濃的悲哀,好似叫我們對人性複雜失望又留有瑰麗的善意。

如來面前定下的結局並不如人願,熱愛生活富有情趣的仍渴望回高老莊的悟能怎麼可能忍受得了無慾無求的清心寡慾的生活?他想擁有的也許很俗套,不過是既有神的尊貴又有世俗的繁華歡樂。

桀驁不馴,渴望在取經路上證明自己求得認同的悟空最終被封為似有嘲意的“鬥戰勝佛”,只能在虛空裡獨自狂笑,哀意陡生。

童真,俗世,哲理——《西遊記》的三重境界

流沙河的小妖,卑微低賤,沉默無能,終於變成尊嚴高貴的金身羅漢,恍若脫胎換骨,又有何異?越過千山萬水,歷經生死苦劫,功德佛一名又如何?

如果已成佛,封不封佛無益,如果未成佛,封不封佛無用。玄奘之所以成為玄奘不是滿天佛法的極樂世界終於抵達,而是這段取經路上的磨練。如是說來,取得經來,也亦悲哀。一路走來,多少悲哀,出自人性。

結語:

當歷史被淹沒成為傳說,傳說又被渲染成為神異,不要把那些絢麗多彩的謊言和欺騙信以為真,不要在相信中膜拜這些記憶碎片,細細品味《西遊記》中自己的頭腦風暴,不必有執念,不必感悟是非恩怨,客觀,由心,靜靜領悟那童真,俗世,哲理之三重境界。

獨上西樓,月影闌珊,

這條路萬古寂寞如斯,當這三重境界盡出,你也就領會到人生,生命的最高內涵,你也離靈魂和美更近了。

參考文獻:

1.《小話西遊》劉勃

2.《西遊真相》鄧曙光

3.《誰劫持了我們的美感》潘知常

4.《妖眼看西遊》穆鴻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