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並不一定發熱,為什麼有些地方還用體溫作為排除依據呢?

@所有都在


春節前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成為了大家廣泛關注的焦點,它讓大家不得不宅在家裡,而且出門必須要帶口罩,這種疾病的存在給我們帶來了諸多不便。截止到2020年2月2日國內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人數達到了14489,相對於昨天而言,人數增加了2000多,根據這些數據來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人數仍有一定的上升趨勢。



可能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在公共場所,有專門的人員給通行的人測量體溫,雖然很多人不是醫學領域的,但是他們依然知道這是在排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如果發現了就把他們送到定點醫院。而根據一些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權威解讀,有一些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並沒有發熱,這樣做是不是不妥呢?今天我站在醫學的角度來解剖一下相關的知識。

1.大多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還是有發熱症狀的:

我們需要注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種感染性疾病,而感染性疾病一個比較常見的症狀就是發熱,所以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言,它比較常見的一個症狀就是發熱。

雖然會有一些人得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沒有發熱,但是這類人群是比較少見的。我們不能忽略大多數人的情況,而去考慮那種比較少的情況。

2.用發熱來初步排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還是比較方便、經濟的:

通過上面的介紹,想必大家看出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一個比較常見的症狀就是發熱,而雖然會有部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患者沒有發熱,但是這類人是比較少見的,我們不可能去考慮少數情況而忽略大多數情況。

再者,我國人數是比較多的,很難做到對每個人都進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檢測,因為我們只能著重對於那些高度懷疑的人群進行篩查,所以也就出現了我們看到的在一些公共場所有人測量體溫的。另外,如果對每個人都進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檢測,不僅僅花費高,而且還很花費精力,這樣的話就不得不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而相對來說,測量體溫對患者進行初步篩查的行為是比較明智的。


對於發現體溫升高的人,醫生會先進行初步的診斷,看看是不是得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臨床上能夠引起發熱的疾病比較多見,我們也不可能就根據發熱來診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3.對於那些不發熱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醫生是怎麼樣發現的?

在醫學領域是存在著很多不同於尋常的疾病的,有不少疾病的症狀也是不典型的,這就給醫生的診斷增加了難度,但是即便如此,大多數醫生還是能夠診斷這種疾病的。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侵犯了人的肺部,即便不引起發熱,也會有很多人表現為咳嗽、咳痰等症狀的,結合患者的症狀和體徵,基本是可以診斷明白的。如果患者再合併有和相關病人的密切接觸,再結合相關的檢查,也是不難診斷的。

純屬手打,實屬不易,若覺得寫的還可以就賞個贊、點個關注唄,如有疑問可在下方留言……


醫者良言


今天下午鍾南山院士在接受某日報拜訪的時候提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全國出現了一些沒有症狀的人,沒有發熱的人,也就是所謂的"隱形感染的人",然後怎麼防止隱形感染和傳染。題目說的很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不一定發熱,那為什麼還🈶很多地方用體溫來排除呢?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並非用體溫排除,而是用體溫篩查!這一個正著說,一個反著說,但仔細想想這個很不一樣哦!為什麼要測體溫啊?那是因為很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會發熱啊!所以,體溫篩查手段,但是並非確診手段。測體溫仍然必不可少!



其次,我們不能撿個玉米丟個西瓜。什麼意思呢?沒錯,有些患者是不發熱,但是發熱的居多,我們要把握這個多的。同時,正如鍾院士以及國家衛健委發佈的診療指南所提到的,診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發熱並不是唯一症狀,也並不能確診患者。發熱的患者多了去了,不能說發熱就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同時,不發熱的患者也有,那怎麼辦?第一,要問病史,問問患者有沒有去過武漢,有沒有接觸過可疑患者或者確診患者。第二,要做核酸檢測!如果滿足了第一條,那麼就必須做核酸檢測!



總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帶毒者"確實很可能比較隱蔽,但是他們只是少數,多數的還是有典型的發熱症狀。所以,測體溫不能少!!!但是,體溫並非排除標準。


普外三角針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在上個月的二十七號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中指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主要是以發熱、乏力和乾咳為主要表現!當然,隨著確診的患者越來越多,臨床上也有發現有些患者沒有發熱。那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不一定發熱,但是為什麼還要用體溫作為排除依據呢?



第一,體溫並不是排除依據!

題目說量體溫是排除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依據,這句話是不對的,是極其不嚴謹的哦,沒有任何專家教授說過不發熱的病人就可以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哦。

第二,為什麼還要量體溫?

沒錯,有些病人是不發熱的,但是別忘了大部分病人是發熱的!!!作為篩查,我們肯定需要重點關注那些發熱的患者!比如十個病人裡面有七個或者八個人是會發熱,而另外兩個人不發熱,那麼我們肯定先抓住這七八個發熱的人。為什麼?一來發熱的人佔多數嘛,把多的人篩查出來,那就不會漏掉太多。二來測體溫好測嘛。不發熱的病人可能只有乏力、痠痛、納差、咳嗽、咽痛等症狀。



第三,不發熱的患者怎麼防控?

很多人關心的是這個問題,不發熱的人我們怎麼發現?說實話,如果真的不發熱,又沒什麼症狀,那真的很難防!這也是為什麼讓大家戴口罩,讓大家洗手,讓大家少出門,少聚會的原因!因為有些患者確確實實可能不發熱!但是,別急,別怕!不發熱不代表不發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多數在一週之內就會表現出症狀,嚴重病歷可以底熱或者不發熱,但是它會有呼吸困難嘛,它有接觸過感染者或者可疑患者的經歷嘛!所以,對於不發熱的患者我們肯定需要綜合判斷,需要結合病史,特別是否有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是否湖北方向來的這種情況。


最後提醒一下,最近口罩用的多,請正確處理⬆️⬆️⬆️


骨科木匠劉醫生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隨著新聞的普及,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有一部分患者,確實在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以後,沒有發熱症狀,可能僅僅表現為輕度的乾咳,但是大家要知道,這種情況是個例,大部分的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首發的症狀還是以發熱為主。

我們對於新型病毒感染的認識還很淺,面對這種新出現的病毒,專家也在探索、研究的路上。

根據最新頒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治療指南第4版,我們知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症狀主要表現以發熱、乏力和乾咳為主,有少部分的患者呢,會表現出來一些卡他症狀,比如鼻塞、流鼻涕。


另外現在比較令人關注的一個點就是腹瀉,相信大家經常看新聞的話,應該知道美國在今年的2月1日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美國第1例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患者治療的過程,在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當中發現其有明顯的腹瀉症狀,而且給予其進行了糞便的檢查,結果其糞便檢查病毒核酸陽

就在當晚,深圳醫院也發現在患者的糞便病毒核酸檢查陽性的結果,針對這種情況,有媒體也採訪了鍾南山院士,鍾院士表示不排除有經過糞-口途徑傳播的可能,這是我們需要非常關注的一個點,期待後續的研究結果!

為什麼要篩查發熱病人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嚴格的關注發熱的病人呢?其實這個舉動並不是為了要給患者確定診斷,是篩查

而是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大部分的患者都是以發熱為主,我們要把可疑的病例篩查出來,篩選出來後給予其進行相應的檢查,明確其是否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之後將感染的患者隔離出來,給予科學系統的治療,而且這樣才能切斷感染途徑,不使已經感染的患者再感染其他的人!

這樣才能儘量減少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逐漸的將這次疫情控制住。

如果不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的患者,可以採取簡單的退熱治療,指導患者回家繼續觀察。

您以為那些沒有發熱的可能感染者就被忽視了嗎?

請大家相信,我們的流行病學專家和感染科專家不僅會關注發熱的病人,對於這些不發熱的病人,獲得的關注有可能要比感染的病人還要大

如果在感染的患者接觸的病例當中,確實發現了這種只有輕度症狀不發熱,但是經過病毒核酸檢查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人,將會獲得更大的關注

因為這一類的患者,他自己有可能並不知道已經感染了病毒,但是由於他或者是她的抵抗力比較強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因素,導致其僅僅存在著一些非常輕的症狀,比如干咳,沒有發熱,那麼他會成為病毒的攜帶者,如果其能好好的在家休息還好,一旦這個人是個不靠譜的主兒,到處亂竄,隨便接觸其他人,甚至是個大咧咧的人,口罩都不戴,他觸摸過的地方,他的一個噴嚏,就會感染更多的人!

這樣他就成為了一個

超級傳播者,所以必須要給予更大的關注,嚴格篩選出這樣的人士!

說句心裡話

面對這次廣泛傳播的疫情,如果我們想要戰勝它,真的需要我們全民所有人都重視起來,只有切斷了我們每一個人可能被感染的小鏈條,最終才能徹底切斷病毒感染在全國的大鏈條,最終得到這場戰役的勝利。

作為醫生,對於這次疫情看的真的特別的重,因為這次病例感染的特別多,如果將確診人數和疑似人數累積起來,已經超過了3萬人,全國所有的省份都有感染的病例。



但是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確實有很多人根本對這次疫情不在乎,導致出現了大量的聚集性病例,就在今天,我們這邊確診的一個患者,明明知道家裡有武漢歸來的親屬,仍然積極的參加家庭的聚會,最終被感染,其所有家屬都要被隔離,具體有沒有其他的感染者仍然還是一個未知數,而且其在潛伏期的這個過程當中接觸了很多人,相當於一個人不在乎,結果導致了n個人受累。而且這種情況在全國各地都在上演著。

這種情況,說實在話,真的恨的人牙根癢癢!

在這裡謝醫生,真的想跟所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人說句心裡話:

求求您了,求您儘量減少外出,儘量減少不必要的多人聚會,請一定要做好個人的防護,出門的時候要戴口罩,回家的時候要先洗手,在便後也要洗手,室內多通風,要科學合理的飲食,科學合理的休息,不要熬夜,儘量不要傷害自己的抵抗力。

咱們就堅持一段時間,啥時候,鍾院士告訴咱們可以好好出門了,咱們再動!

也請必須要上班的諸位,一定要做好個人的防護,儘量規避感染風險!
相信,只要我們都對自己負起責任,那麼就是對整個社會負起了最大的責任!


有句廣告詞特別適合現在的情況:你好,我好,大家好!

您覺得呢?

我是堅持用簡單語言解釋複雜疾病知識的謝新輝,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幫忙點個關注或點個贊吧,謝謝了!


想好好做醫生的胖子


首先更正一下,體溫是不能作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排除依據的!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雖然以發熱、乏力、乾咳為主要表現,但也有非典型表現的患者,比如少數患者以輕度納差、乏力、噁心、嘔吐、腹瀉為主要表現,也有以頭痛、心慌、胸悶、四肢肌肉痠痛等為首發症狀的。

我們之所以在很多地方看到以體溫作為初步篩查手段,是因為絕大多數感染者還是以發熱為主要表現,通過測量體溫,可以快速、便捷的完成初步篩查。當然,進一步確診,還需要查血常規、拍胸部CT、做病毒核酸檢測等等。


什麼?不發熱也可能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你是不是有點慌了?其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更為重要的篩查依據,還要參考是否有與確診患者接觸史、是否有疫區暴露史。作為一個健康的人來講,如果沒有與確診患者及潛伏期患者親密接觸,平時做好防護工作,也不用過於驚慌。


關注重症行者-阿鋒,獲取更多健康資訊。


重症行者阿鋒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表現確實並不只有發熱這一種,但是在臨床上,絕大多數的感染者基本上都是以發熱為首要或者主要症狀的。所以說,對於這個我們目前為止仍然還是沒有徹底搞清楚的新型病毒來說,寧可以體溫作為依據,也不要因為放棄體溫檢測而導致疫情的更加擴散。

新型冠狀病毒進入人體之後,之所以會引起發熱,主要是因為它是一種感染性的疾病,而感染性的疾病通常都是以發熱為重要的臨床表現,人體作為病毒的宿主,會對病毒的入侵作出對應的反應和抵抗,所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患者除了發熱之外,還會有其他的臨床表現。

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臨床表現除了發熱之外,還會有咳嗽,乏力,腹瀉,呼吸困難以及其他呼吸道卡它症狀,如鼻塞,流涕,畏光等,而發熱這種症狀是一種客觀的可檢測的症狀,且檢測也相對方便。所以現在很多地區都將發熱這一症狀作為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診斷條件之一。

雖然說發熱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主要表現,但是現在病毒的潛伏期約在14天左右,在這14天病毒潛伏的過程當中,還是會有少部分人會以輕度的咳嗽,乏力等症狀為主,並不會出現發熱症狀,這也是為什麼各方面人士會如此的呼籲在家隔離的重要性,以及對於密切接觸者會如此的重視。

所以小克也在此呼籲各位返鄉人員和去過湖北武漢的人員,一定要重視自身的症狀,不要覺得說自身有輕度的咳嗽,就覺得是輕微的感冒,另外對於沒有去過湖北武漢和沒有和武漢人員接觸過的在家人員,也不要因為自己有發熱,咳嗽等症狀而盲目的去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

我是專注科普健康知識的小克,期待您的點贊和評論,關注小克,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小克大夫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發熱(大於37.3℃),乏力和乾咳,當然,也有極少數既不發熱也不咳嗽的病毒攜帶者,但不能因為這極少數人就忽視了發熱這個最重要的症狀。從綜合角度來看,測量體溫是可以做到大面積篩查的,篩查並不代表確診,畢竟可以引起發熱的疾病有很多,還要進一步詢問病史,如果有武漢及周邊地區活動史,需要進一步取咽拭子或痰液來檢測是否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以往測量體溫大多用的水銀溫度計,比較費時間,而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紅外檢測儀可以很快的測體溫,最近你可能被別人拿著體溫槍在額頭上掃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火車站這種人流量大的地方,有較大的紅外體溫檢測儀,人們只要排成一列順序走過去檢測人員就能看到體溫,也是方便可行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喜歡就點個贊吧!


汪醫生小課堂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部分可以沒有發熱,這個是事實,而處於潛伏期的患者也沒有任何症狀,所以,體溫檢測並不能作為除外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依據,這個沒有問題。

那麼,為什麼全國各地都在用測體溫的方法來初篩呢?

1、發熱是大部分患者出現的症狀

雖然部分患者可以沒有發熱,但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患者,大部分在發病期會表現發熱和呼吸道症狀,也就是說體溫升高、乾咳具有更高的普遍性,也最容易被我們發現。

2、體溫檢查的可行性強

體溫檢測是作為最簡單、最容易實行的一個臨床檢查,造價低廉,方法簡單,能夠在公眾中大範圍普及,通過這個措施,可以發現很大一部分疑似患者的線索。

3、每個人都精確排查是做不到的

一個人是否被病毒的感染,是需要醫學的專業檢測的,對於已經出現症狀的患者,或者說疑似患者,我們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專業檢測,才能做到確診或排除,比如:疑似病例,會用專業的試劑盒,進行患者的痰液、血液或糞便的核酸檢測,確定是否為病毒核酸陽性。而這些醫療資源不會用作普通人的篩查的,即沒這個必要,也沒有那多的試劑盒。

所以,體溫檢測雖然不能作為排除的依據,但是作為發現疑似患者的線索,意義還是很大的。


深藍醫生


為了排查新型冠狀病毒,現在到處都在監測體溫,進出高速路要測量體溫、進入醫院就診要先測量體溫......

可能有人會問,是不是所有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都會發熱,不發燒是不是就說明沒有被感染?

並不是所有的新型冠狀病毒都會出現發熱,也有部分感染者表現為乾咳、乏力等症狀,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瀉等症狀。另外,不發燒也並不能完全說明沒有被感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之後會有一個潛伏期,潛伏期一般為3-7天,最長不超過14天,在潛伏期內一般都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說並不是所有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都會發熱,也並不是不發燒就能100%排除被感染的可能。

那麼,既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並不一定發熱,為什麼有些地方還用體溫作為排除依據呢?

雖然說並不是所有的感染者都會出現發熱,但發熱還是最主要的症狀,絕大部分的感染者都會出現發熱症狀。另外,我們測量體溫並不是為了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我們是為了排查病毒,以便及早發現被感染者。測量體溫不但操作簡單、而且還很可靠,並且並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設備,實在是比較明智的方法。

大家可能會擔心,那些並不發熱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會不會被漏診呢?

在學校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就反覆跟我們強調:疾病並不會按照課本來發病!並不是每一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症狀都很典型,這就增加了醫生診斷的難度。但是大家不要擔心,我們診斷新型冠狀病毒也會很謹慎,我們需要結合流行病學(比如湖北武漢居留史、接觸過武漢過來的人等)、臨床症狀(發熱、咳嗽、乏力等)以及相關的輔助檢查(血常規、胸片等)來綜合考慮,如果高度懷疑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可能,我們還需要經過專家的討論,最後確診需有呼吸道標本或血液標本行實時熒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如果疑似病例連續兩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檢測陰性(採樣時間至少間隔1天),那麼就可以排除了。

我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給大家傳播健康知識的全科醫生,關注我,您就擁有了一個家庭醫生。如果覺得有用,可以轉發給身邊需要的朋友哦!

全科吳醫生


早在抗擊疫情之初,就有很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並無發熱,或者發熱咳嗽症狀不明顯,這也使得我們在鑑別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時的難度增加了。既然新冠病毒感染者並不一定發熱,但目前仍然是以發熱病人作為重點排查對象,包括筆者在內的所有國人,幾乎每天進出小區門口,都要被測體溫,這是為什麼呢?

發熱並不是唯一的鑑別標準

首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第四版)裡面並沒有說不發熱的患者就可以完全排除新冠病毒感染,而且新冠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目前仍是以發熱、乾咳和乏力為主,不發熱的患者畢竟是少數,監測體溫目前仍然是初步鑑別感染與非感染者最方便快捷的方式。

其次,發熱並不是唯一的鑑別方式,可引起發熱的疾病很多,並不是所有發熱病人都是新冠病毒感染,所以還要結合患者的流行病學來判斷,對於符合流行病學史的發熱患者,才會被判斷為疑似病例,要對疑似病例確診需要進行病毒核酸檢測,確診患者需要隔離治療,而對於排除了新冠病毒感染的普通發熱患者,在普通病房進行對症治療即可。所以從病例發現到確診,需要經過嚴格的鑑別步驟。

當然,最理想的情況是對每一個人都進行篩查,最好都能做病毒核酸檢測,但在目前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也不支持我們這樣做,所以我們只能以佔絕大多數的發熱患者來作為篩查人群。

如何看待不發熱的新冠病毒感染?

出現這種情況,作為醫務人員的我們都非常頭痛,更別說普通群眾了,因為這說明病毒的隱蔽性更強,感染患者更難被發現。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投降,目前這部分患者畢竟還是極少數,他們有可能因為不知道自己被感染了而傳染給他人,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與時間賽跑,盡最快速度去發現已經被感染或者疑似感染的人,把他們都隔離起來,只要我們發現的速度超過病毒傳播的速度,終有一天病毒就會被我們徹底消滅。

而作為普通群眾,應儘可能的在家休息,減少與其他人接觸,並佩戴口罩,做好個人防護。只要大家都減少接觸了,那麼新冠病毒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途徑就會被切斷。

最後,關於發熱測體溫,到底多少度才是發熱?這裡不妨科普下:體溫其實只是個參考數值,影響它的因素有很多,注意有時測量的體溫計不準,也可能讓我們虛驚一場,注意不同工具測得的發熱標準不同,從精準度上,水銀溫度計最準確,其次是電子溫度計/耳溫槍,最後是額溫槍,但額溫槍方便,快速。另外,不同部位,溫度正常臨界的標準不同:直腸溫度:36.9~37.9℃;口腔溫度:36.7~37.7℃;腋下溫度:36.0~37.4℃;耳溫35.8~38℃。

總之,雖然額溫槍不是最精準,我們還是要配合物業管理或保安,因為我們共同的目標是要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只要我們全國人民的積極配合並參與,相信我們不久就能渡過這個難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