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渐进式策略研究

我国是一个包括地震、台风、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比较高的国家,而且灾害造成的损失 比较严重。近年来,防灾减灾科学普及工作获得了政府、社会以及学校的广泛重视。2018年10月10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专题研究自然灾害防治问题,强调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

防灾减灾科学普及是常态减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提升民众防灾素养、构建全社会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地震这种突发性灾害的科普宣传工作为线索,分析在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诉求不清晰、方法欠匹配等问题,从防震减灾科普教学效果提升的角度,结合地球科学教育和公共安全教育要求,提出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要从内容和形式上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理、心理发育完善程度相匹配,实行“渐进式” 教学策略,并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情感态度等进行分类,提出了相应的科普教学建议。

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渐进式策略研究

01 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立足于把地震有关的科学知识以及应对地震的方法传播给民众,培养全社会科学有序应对地震的态度和能力,对整个防震减灾工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价值。

中小学生是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主要和重点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进行 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在具体实施层面,通常学校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与公共安全教育结合在一起,普遍采取应急演练、科普讲座等形式 开展。在法律法规要求以及教育、应急、科技、地震等部门的共同推进下,全国各地学校以防灾、应急与安全的活动一般每年至少一次,再加上科普“六进”等主动送科普类活动的推动,每年学校开展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数量甚为可观,但是在防震减灾教育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共性问题,比如教学内容“ 与孩子知识结构欠匹配”、教学方法“与孩子生理心理成长过程欠协调”等。

(一)防震减灾知识一锅端现象

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实践中,比较容易混淆“防震减灾知识”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二)忽略受众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的现象

在面向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实践中,经常见到忽略学生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的现象。

02 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渐进式策略

梳理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内容会发现,按照与常规教学的关系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内容与中小学科学和地理课程教学有交集,与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内容有融合,另一部分则与常规教学关系不大,偏重于课外辅助学习。

具有交集融合特点这部分的内容和要求,无疑为其他没有交集的内容普及提供了参考思路。充分吸收科学、地理教学和公共安全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整体效果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笔者认为,一方面防震减灾科普内容要与科学、地理相关课程进行对接,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防震减灾的内容拓展。

另一方面,要与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不同阶段的不侧重点匹配,努力做到听得懂、学得会、做得准确。在科普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所具有的知识结构、认知和思维逻辑的特点,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不同年龄段的要求

2007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明确了六大类需要了解和应对的安全问题,分别是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公共卫生事故、意外伤害事故、网络信息安全事故、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考虑到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范围和特点的不同,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纲要》按照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四个学段分别设置了教学内容,并且侧重点各有不同, 提高公共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渐进式策略研究

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中的防灾素养培养防灾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具有科学素养构成的共同特征,同时具有防灾减灾特有的构成要素。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传递的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观念。

拥有一定的防震减灾知识、具有一定的地震防灾和应对技能、拥有防灾互助的情感态度,这些都是学生们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所以,在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中,应当逐步介入和培养防灾科学素养。

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渐进式策略研究

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内容的六个方向纲目中, “地震与地震波”“地震与地球科学发展”纲目与中小学科学 和地理课程教学关系比较紧密,“地震与安全教育”纲目与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要求比较紧密。

这并不是说其他章节与常规教学没有关联,比如“地震灾害认知和预防”纲目中,涉及地震次生灾害(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虽然以次生灾害的名义进行纲要罗列,但这些灾害的知识点和避险技能,原本就纳入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自然灾害”部分的教学要求。

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渐进式策略研究

综上所述,在对中小学生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内容和方法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以巩固常规教学内容为主,重点沿着“灾害原理—灾害预防—灾害应对”的逻辑线路,侧重于学生掌握灾害 基本知识点和应对的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再拓展教学其他知识点,不能舍本逐末。

2

无论哪个纲目的教学内容,都要注意科学普及的方式方法,不能与课堂教学完全一致,不能把防震减灾科普教学做成中小学科学课的翻版。

要充分发挥科普的兴趣引导导向,以故事或者案例引入、实验探究、观点辨析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质疑和主动探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增加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吸引力。基于防灾场馆的教学更加需要充分利用展品展项的互动效应,借助展品展项赋予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感受,寻求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情境感,巩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技能类的教学训练要注意因地制宜和重复训练,因地制宜强调对技能原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重复训练强调技能实践的巩固,形成灾害应对的下意识反应和习惯。

4

要参照和借鉴常规教育内容遵循的分级渐进原则,在内容和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思维能力匹配,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做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科学传播,达到兴趣引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综合理解的教学效果。

原文节选自,《城市与减灾》2019年第六期《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渐进式策略研究》,有删减。

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渐进式策略研究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渐进式策略研究

排版:戴怡茹

审核:潘文霞

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渐进式策略研究

北京市地震局官方网站

http://www.bjdzj.gov.cn/

北京市地震局官方微博

https://weibo.com/u/2892818962

地震数字科普馆(PC版)

http://dsm.besn.org.cn/

北京市防震减灾科普网

http://besn.org.cn/

《城市与减灾》杂志网站

http://www.csyjzqikan.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