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自修课丨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资源

中学生作文自修课丨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资源

中学生作文自修课丨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资源


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资源

对绝大多数中学生而言,作文中最头痛的问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卷上的作文命题千奇百怪,自身的生活却永远机械循环于家庭与学校这最短的生活间距中。

要想凭借了这有限的人生阅历,来应对无限广阔的作文命题空间,倘若没有一颗敏感的心,着实是一件难事儿。所以,每当老师将一个题目写在黑板上,教室里便常常是一片叹息:唉,又写作文啊!

其实,在写作素材的认知上,多数中学生朋友都犯了错。相当部分同学,将写作素材片面理解为生活中那些“有故事”的人和事。不但对寻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不屑一顾,而且对前人心血凝聚而成的经典性文学作品漠然处之。这,实在如身处宝山却一贫如洗的愚人。

且不论那些蕴藏着诸多生动细节的平凡生活,也不说那全方位展示社会生活画卷的经典作品,单是语文教科书上所学的那些长长短短的课文中,就有着无穷无尽的写作素材。这些课文,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事齐备,喜怒哀乐怨恶惧七情充溢。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只要能够钻研进去多元解读,便能找寻到相当多的可适应多种主题需要、多种文体要求的写作素材。

中学生作文自修课丨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资源


一、经典性教材可以满足多种主题的写作需求

任何一篇优秀的课文,都可以展示一种立体的而绝非平面化的生活。这种生活的“立体性”,具体到课文所反映的主题意义上,通常就是在占据主导性核心思想的内容之外,还广泛存在着其他一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义。

正是这种意义的多元性,使得任何一篇课文都绝不会仅仅只适用于某个单一的写作主题,而是有足够丰富的资格,充当各类主题的议论文写作的论据素材。

例如高中教材起始阶段所学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短短的114字中,主导性的核心思想显然是年轻人的社会使命感。

除了这一核心意义外,至少还包括以下几点意义:面对破碎山河与动荡时局而生发出的忧患意识,青春的激情,读书人应有的人生追求方式,秋之豪情等。

从写作角度看,这些意义的提炼,自然不是为了完成一两个简答题。换个角度思考:当我们需要写作这几类主题的作文时,就完全可以将毛泽东以及《沁园春·长沙》中的相关诗句应用到我们的作文中,使教材中的内容,成为我们写作的必要素材。

当我们面对《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个命题时,可以这样化用《沁园春·长沙》的内容:置身巍峨的岳麓山巅,放眼山脚下蜿蜒流淌的湘江,年轻毛泽东的内心深处,是否有两种力量在冲撞激荡着呢?眼前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群山,在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时代大潮中,究竟应该守护一份沉稳,还是孕育更多的灵动,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我无法透过历史的时空,去探究一代伟人彼时彼地的真实思想,然而我知道,无论是沉稳如山,还是灵动若水,倘若没有了青春热血做铺垫,没有了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壮志,没有了“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责任感,毛泽东又怎么能成为旷世英雄?

面对《怀想天空》这个命题时,我们可以这样化用《沁园春·长沙》的内容:透过课本上那些平平仄仄的文字,我依稀看见,84年前的岳麓山上,满眼的枫叶,将天地山川浸染得血一般鲜艳。年轻的毛泽东,就那样站立在辽阔苍茫的天穹下,他一手叉腰一手指向遥远的云际。从此,我们头顶的天空中,多了一颗耀眼的星;我们心灵的天空中,多了一尊不朽的雕塑。

如果是以“独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我们也可以这样化用《沁园春·长沙》的内容:与惧怕孤独的古人不同,“独立寒秋”的年轻毛泽东,内心里全无半点陈子昂式的“怆然而泣下”的感慨,也无丝毫杜子美的“艰难苦恨”。毛泽东的眼中,是万山红遍的壮阔美景,是百舸争流的昂扬激情,是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胸襟。这样的独处,因为淡化了个体生命的患得患失,因为将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了历史和社会的宏阔时空而焕发出灿烂光芒。

写作2018年高考作文全国卷时,同样可以把《沁园春·长沙》中的相关素材整合为论据材料,用来论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的观点。比如下面这三个片段,就来自相关的学生作文——

片段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和挑战,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奋斗与艰难。毛泽东生活在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时代,拥有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使命担当。其实,无论我们身处什么样的时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握自己的人生,才是不变的选择。青春的生命理应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片段二:

透过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而出的文字,我们感受到了那一代人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雄心与壮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迈与气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造就那个时代的应有辉煌。新时代青年也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铸就这个时代的新篇章,一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片段三:

战火纷飞的年代,有这样一群中流击水的年轻人,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好不得意。他们因为机缘而得以在那个时代大展拳脚,他们给时代带来了机遇,让中华民族有了站起来的机会。

这三个片段都对诗歌内容进行了切合题旨的归纳提炼,具有一定的论述力和可读性。当然,也都有缺憾,在运用论据分析论点时未能很好地展开。

我在指导学生运用《沁园春·长沙》论证2018年高考作文全国卷时,也写了一段文字供学生们参考。下面是我写的片段:

是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但这机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绝不是可以从天而降的馅饼,而是只垂青有准备的人。九十四年前,当年轻的毛泽东独自伫立橘子洲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时,与之年龄相当的青年何止千万,却唯有他高擎革命的大旗,最终领导人民走向了翻身解放。原因何在?不就是因为他面对机遇和机缘之时,勇敢地承担起拯救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以“浪遏飞舟”的豪情,主动地迎接各种挑战吗。

请注意,我在提出观点和引用材料之间,加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在引用材料之后,也进行了一个简要的归纳提炼。这两个环节,需要特别注意。

如果您愿意尝试,完全可以发现,一篇《沁园春·长沙》长沙,几乎可以使用到90%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只要是写作“青春”“理想”“使命”“人生”“奋斗”等诸多主题的作文,就都可以将《沁园春·长沙》中的内容化用进去,限于篇幅,不再举例。

再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面对“个性”“人生”“理想”“坚守”“弯路”“小门”等诸多命题时,同样可以随了作文主题要求的不同而灵活化用诗句内容。

高考满分作文《心灵的选择》中,一位同学这样写李白的选择:

古之骚人墨客,无不面对着心灵的选择,从而成就旷世美名。青山绿水,衣袂翩翩,是那诗酒为伴的李太白吗?“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杯酒之间,便留下满纸华章。在朝为官,却不谙官场的黑暗。即便郁郁不得志,犹令高力士磨墨脱靴。不羁的诗仙,怎能忍受朝堂上的倾轧与黑暗?寄情山水,清风为伴,明月为友,经历心灵的抉择,找到自己的位置,诗仙才成为真正的诗仙。

中学生作文自修课丨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资源


二、经典性教材可以适应多种体裁的写作需要

经典性课文中蕴含的写作素材,不仅可以活用为议论文的论据,还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化用为记叙类文字、抒情性文字中的有机构成内容。

依旧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在上面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前两个语段从表达方式看,属于叙事抒情,第三个语段则侧重叙事议论。如此,这三篇文章的文体自然也就有了差异,前两篇基本可确立为散文,后一篇则为议论文。

再看鲁迅先生的不朽名作《阿Q正传》。近二十年的高考中,数不清的考生将阿Q拉进作文中,借助“精神胜利法”等极具阿Q特征的内容来充实自己的文章。

这其中,同样诞生了一定数量的高考满分作文。最有代表性的是2001年“诚信”话题满分作文《阿Q办厂》。在这篇故事新编类的作文中,作者从《阿Q正传》中提取出大量体现阿Q个性的内容,将其纳入现代社会生活背景下,如此,一个既新又旧的阿Q就复活了。

这种写法,属于经典课文的翻新,其文体为记叙文。除了这种翻新外,更多的考生是将阿Q或精神胜利法纳入议论文的框架内,用阿Q或精神胜利法充当议论文的论据,借此阐述相关事理。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议论文中,倘若我们需要从反面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就完全可以这样说:

并非所有的选择都有价值。当洪承畴在清人屠刀下选择屈服时,一代名将霎时便成了千古罪人;当阿Q在“革命”的热情驱动下选择尼姑庵作为“首义”对象时,一场原本“气壮山河”的革命瞬间也就成了倚强凌弱的闹剧。只有那些建立在国家民族大业基础上的心灵的选择,才足以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只为个体私利殚精竭虑的选择,注定会被其他杰出者的光芒击碎为瓦砾粪土。

前些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中,一种被定性为“文化散文”的体裁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这类文体的文章,其立意本无多少精深特别的地方,取胜的关键,全在于作者对经典性课文或经典性课外阅读材料的有效利用上。

比如2005年四川省五篇高考满分作文均为文化散文,其中《永远的谭嗣同》《永远的苏武》两篇,单从作文题目就可以知晓,这两篇文章,一定是建立在经典基础上的再次创造。

应该说,所谓文化散文,实际上正是我们强化的充分利用经典教材资源的产物。这类文章,或以形取胜,或以神取胜,或凭借言辞与气势取胜,比起只会说些家长里短的闲言碎语的流水账类作文,其优势自然十分明显。

请看下面两个片段。这两个片段中,前者立足描写抒情,后者立足叙事议论。

中学生作文自修课丨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资源


中学生作文自修课丨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资源


中学生作文自修课丨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资源


片段一:经典故事的情境再现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 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清闲与旷达!

片段二:经典人物点评阐述

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到浑浊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他面对一池澄清 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 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

中学生作文自修课丨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资源


三、经典性教材可以为所有人提供写作的典型范例

除了充当作文素材资源外,经典性教材还可以担当典范性文体模式的功能。

比如,当我们需要写作任何一篇记人的叙事性文章时,初中教材中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就可以当作范文,通过对它的模仿,就可以把握住通过众多有详有略的事例来全方位塑造人物这一写作技法;而当我们需要写作一篇叙事类文章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就可以拿来做模仿的范文。如果需要写作一篇常规意义的议论文,吴晗先生的《谈骨气》就可以作为典范;如果要写论述类的杂文,《从三到万》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对象。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经典课文呈现出的写作模式,绝不会只适用于某个单一作文题的写作,而是普适于该类文体的绝大多数文题,掌握了这些,就可以保证考场作文有文体,不至于把文章写成四不像。这方面能力,稍加注意便可获取,不再赘述。

总之,作文是一件需要用心完成的事儿。用心了,即使我们不能直接拥有十分丰厚的生活,但我们同样可以从教材中从课外经典作品阅读中间接获取更加厚重的知识。

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平日里注重积累,写作时能灵活运用教材资源,那么,所有人都一定能写出十分优秀的作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